母裡母氣的寧靜、又叔又娘的周冬雨,別再製造性別刻板印象了

2020-08-27 遇言不止


無論男女,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遇言姐


《浪姐》中,寧靜感慨這節目能改變人

張雨綺問她,是不是覺得自己變溫柔了。

寧靜說自己變「母」了,「母裡母氣」,動不動就掉眼淚

▲字幕把「母裡母氣」改成了「溫溫柔柔」


播出時,節目組替換了「母」字,把字幕改成了「溫柔」

為啥要改?因為用詞不當。

我們說母親、母愛、母性,但不會說一個女性很母,一個男性很公,這是罵人呢。

即便寧靜是自嘲,在公眾面前這樣說話,也是不大合適的。

畢竟,作為公開發言,始終存在觀感上給觀眾怎樣引導的問題。

網上做調查,大家的反應也是覺得「母」這種形容很刺耳。

▲不能拿著粗俗當暢快啊

有人說「母」是寧靜老家的方言。

但是貴州的小夥伴說了,當地用「母」字來諷刺陰柔的男孩子, 「好母哦」、「母兮兮」,是透著嫌棄的

而且,寧靜在訪談中也幾次提到,自己「母」起來的時候很做作、很噁心

所以,「母」這個詞,在寧靜的語境中應該算不上褒義。

還有啊,寧靜說,姐姐們跳舞「很母」,自己要跳得雄性一些才好突圍

她的意思我理解,是要尋求差異化。

但一定要用「母」這個字來表達嗎?

如果寧靜這樣說——

「姐姐們跳舞很嫵媚,我想跳得有力一些,這樣大家才看得到我。」

是不是更合適些?

還有之前她說《浪姐》讓自己變「母」了。

如果寧靜這樣說——

「我原來是比較剛硬的女性, 參加這個節目後變柔軟了。」

是不是更合適些?

為什麼非要說「母」呢?

將柔軟感性形容為母,一再對「很母」表示牴觸, 是不是不自知的性別歧視?

《浪姐》改掉的不僅僅是寧靜的字幕,還有沈夢辰的。

在節目中,沈夢辰吐槽李斯丹妮不吃肉也不喝酒真的「好娘」

當寧靜苦笑著說自己變「母」之後,沈夢辰接話:「靜姐,你再母也母不過李斯丹妮。」

遇言姐說,不吃肉不喝酒跟「娘」有半毛錢的關係嗎

除此之外,沈夢辰還在微博上吐槽自己沒有李斯丹妮「娘」

真不知道這姑娘是咋想的,身為公眾人物,說話張口就來,不先過過腦子的嗎?

這些含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詞彙,應該是忌諱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更何況是其實代表姐姐們打破年齡的偏見,無論是30歲、40歲,還是50歲都可以乘風破浪地美下去的《浪姐》。

怎麼年齡偏見剛打破,又變得性別刻板印象了,這與節目的宗旨不符吧?


娘低級、爺高級?

遇言姐覺得如今的風氣好生奇怪。

娘=低級、爺=高級

自從範爺闖出了一條路,女明星一個個忙不迭往「爺」、「叔」、「哥」、「攻」上靠,男性稱呼都不夠用了。

仿佛本身的女性質地是什麼低級的事情,男性化路線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遇言姐也是覺得匪夷所思、不得其解。

這到底是女性的進步,還是女性的矮化啊?

周冬雨《小小的追球》中體驗了幾把極地射擊。

上膛開槍時,周冬雨被後座力彈開了。

當時,她直呼:「我太娘了,對不起。」

遇言姐說,新手沒經驗,跟「娘」有什麼關係

沒做好就說沒做好,幹嘛要這樣形容,為什麼要把弱跟「娘」聯繫在一起呢?

周冬雨工作室的微博上,一口一個「冬叔」叫得飛起;

又說,周冬雨在生活中的性格大大咧咧,有男孩子的氣質


▲這條標題寫得,也是看暈我了,又叔又娘是幾個意思?

有意思的是,周冬雨是維密的大中華地區代言人

她的口號是: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性感,感受性感魅力的多樣化

意思是,性感可以不是豐胸翹臀大長腿,性感的女孩可以是小巧精怪的

既然承認女性品質的多元化,為什麼又要把「娘」=軟弱、把「叔」=爽快,製造兩性二元論呢?

身為女性,就那麼看不上自己的性別嗎?

孟美岐說話則更是令人無語。

談起火箭少女團內的相處,孟美岐說——

「大家覺得女生之間,肯定會有勾心鬥角,這樣那樣鬧不和之類的。但是真的就是,他們不知道我們是十一個男生嗎?」

這句話說得也是,不知踩了幾個雷。

遇言姐也不給孟美岐扣大帽子了,我其實非常非常喜歡這個姑娘,但是這麼說話真的有點兒瞧不起自己的性別啊。

還有萬茜也是。

黃曉明問她為什麼微博上挺她的男演員那麼多,萬茜回答,可能因為自己性格像男生

遇言姐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這裡頭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為什麼酷女孩就是像男生,女孩子也可以是酷酷的呀;

而且,男性欣賞酷女孩,肯定不是因為女孩「像男生」啊。

周冬雨說自己的性格像男生,女孩子會想嫁,萬茜說自己的性格像男生,男演員才力挺。

合著性格像男生才是王道?像女生就是寧靜說的「很母」?

問題是兩性性格有明確的區分嗎?

男性就一定豪爽大度善抱團?女性就一定拘謹小氣愛計較?

這不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嗎?

為什麼漢子就是褒義,為什麼娘炮就是貶義?

男性女性化=自甘墮落?女性男性化=自立自強?

連女孩子們自己都在不經意地貶損女性,以立各種「爺」、「叔」、「哥」的人設為榮。

搞啥麼?


兩性形象不需要被固化

既然女性自己都對「娘氣」退避三舍,輿論對「娘炮」的男性就更加惡毒了。

吳青峰多次表明拒絕被稱作「峰姐」小S在金曲獎上還非要這樣稱呼他。

諸多媒體一致批評小S開平權的倒車

兩性的形象都不需要被固定,陰柔的男性不應該成為笑點。

後來,小S和蔡康永po文道歉。

吳青峰則是髮長文表示:

朋友間私下裡開玩笑沒關係,但在公眾場合,這樣表達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請大家避免用性彆氣質取笑別人。

關於「娘」字被汙名化的問題,吳青峰有段話得的特別好——

我沒有介意別人說我娘,但我不太理解這件事情。我不懂為什麼,娘會變成一個負義的詞。女性不好嗎?

然而依然有公共人物反其道而行之。

吳京在宣傳《戰狼》系列時,一再表示,希望中國多點爺們、少點娘炮

他說有次在路上遇到幾個「娘炮」,當時自己心情不好,加上又喝了點酒,於是對那幾個男生大吼了一聲——「滾!」

▲吳京學路遇的「娘炮」

然後,吳京又捏著嗓子模仿對方的反應:「喲,怎麼這樣啊?」

後來華少問如果吳京的兒子長大後是娘炮怎麼辦?

吳京一秒作答:「大嘴巴抽他。」

又說按照他們家的規矩,男孩6歲之後必須學武

華少這個問題問得不合適,吳京的回答更是令人不適。

建議吳京看一下電影《舞出我天地》,他跟裡邊那個小男孩的爸爸好像。

▲《舞出我天地》中,父親叫兒子去學拳擊,兒子卻在偷學芭蕾,父親得知兒子的行為之後非常生氣

所謂「娘」的定義是什麼呢?

軟弱、做作、矯情、磨嘰……

然而,這些不良品行與性別無關,並非女性基因獨有。

相反的,勇敢、獨立、積極、徵服……這些優秀品質也不是男性的專利

前陣子,老乾媽和騰訊鬧烏龍的時候,豆瓣上還有帖子說——

「老乾媽直接報警,這事做得挺男人。」

也是把大家都看樂了。

老乾媽,挺男人,說啥呢這是?我都看笑了——智商呢?

男人就當機立斷?女人就猶豫不決?女生已經生存不易了,還要加深性別偏見嗎?


豪爽和能幹不是男性獨有的專利

說到「娘」這個事兒,遇言姐想起來一則感人至深的Always衛生棉公益廣告

在片中,導演找了幾個素人姑娘、小夥,讓他們做這樣幾個動作——

「像女孩一樣奔跑」、「像女孩一樣搏擊」、「像女孩一樣投擲」。

這幾個人於是做出了矯揉忸怩的動作,夾胳膊夾腿地跑、貓抓一樣地打架、漫不經心地甩手,甚至一度被自己浮誇的演技笑場。

大家普遍將「娘」默認為一種貶義、一種羞辱。

之後,輪到幾位年紀更小的女孩上場時,畫風變了。

當導演說「像女孩一樣跑步」時,小女孩的反應是這樣的——

當導演說「像女孩一樣搏擊」時,小女孩的反應是這樣的——

當導演說「像女孩一樣投擲」時,小女孩的反應是這樣的——

導演問小女孩:「當我說像女孩一樣奔跑的時候,你覺得這是什麼意思?」小女孩眨著大眼睛回答:「意思是使勁兒跑。」

看到這,遇言姐也是熱淚盈眶。

女孩可以婀娜多姿,女孩可以鐵血方剛,我們的每一種態度,都可以「像女孩一樣」,因為我們本就是女孩。

我們無需依靠「爺」、「叔」、「哥」、「公子」、「漢子」這些男性人設來標榜自己的豁達氣質,因為豪爽和能幹不是男性獨有的專利。

在一個平等、多元的社會中,「like a girl」或是「like a boy」本身就是偽命題。

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不應當用一個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人、塑造女人

《浪姐》這檔綜藝,本主張打破認知上的框框,提倡多元化的包容與欣賞,但是有時候,又莫名其妙地覺得,嘉賓對女性並不友好,雖然大家也都是女性。

遇言姐說,厭女、男權、性別刻板印象,無論男女都應擺脫這些陋習

今天《第一財經》發布了一篇著名作家劉瑜的文章——《這個世界缺的是溫和而意志堅定的人》

無論男女,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讓這個世界更好。

以及,拜託藝人的經紀公司,能不能把人設捋順了,別一邊吃著女權的紅利,一邊變相傳播男權思想

好嗎?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相關焦點

  • 「母裡母氣」的寧靜、「又叔又娘」的周冬雨,別再製造性別刻板印象了!
    《浪姐》中,寧靜感慨這節目能改變人。張雨綺問她,是不是覺得自己變溫柔了。寧靜說自己變「母」了,「母裡母氣」,動不動就掉眼淚。播出時,節目組替換了「母」字,把字幕改成了「溫柔」。為啥要改?《浪姐》改掉的不僅僅是寧靜的字幕,還有沈夢辰的。在節目中,沈夢辰吐槽李斯丹妮不吃肉也不喝酒真的「好娘」。當寧靜苦笑著說自己變「母」之後,沈夢辰接話:「靜姐,你再母也母不過李斯丹妮。」不吃肉不喝酒跟「娘」有半毛錢的關係嗎?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再舉個例子:性別刻板印象中一向認為女人感性,擅長藝術,但缺乏邏輯思維的能力。有人甚至認為,女人的思維沒有連續性,是"在邏輯上神志不清的"。在20世紀初的歐洲,大學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有一次,有個人在德國的一所大學的校董會上提出招收女生的建議,結果引起鬨堂大笑,所有人都覺得這太過匪夷所思了。女人?上大學?
  • 寧靜的「母裡母氣」:喚醒女人獨特的溫柔,男人無法替代
    在沒有參加《乘風破浪》這檔綜藝節目之前,寧靜給人的印象就像一個老虎,非常的霸氣,不容易接近。可是隨著節目的播出之後,寧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大大的改觀了,就連寧靜自己都說,現在自己變得「母裡母氣」的。1.寧靜:我為什麼還不哭《乘風破浪》第1次公演的時候,很多姐姐們在後臺看到前臺的姐姐們在演出,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而且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被感染了,可是寧靜卻絲毫不動,這個時候寧靜內心os是:我為什麼還不哭?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性別刻板印象。我哥哥的女兒14歲考進清華,上的是應用數學系。她有一位女同學,是昆明來的,聽我這個侄女說:那個女孩跟她說,每次她往數學課的課堂裡一坐,就心花怒放,興奮得不得了,幸福得不得了,她根本就是個數學天才嘛。這是多麼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啊。這也證明,那個刻板印象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啊。
  •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讓世界呈現性格多樣化
    最近在星空演講(騰訊新聞出品、騰訊娛樂主辦)中,李銀河老師針對性別刻板印象提出來男不男女不女的問題令人映象深刻。就最近男演員越來越娘了,女性中的男人婆等表示其中性化的焦慮。就像男人必須有肌肉,女生必須有身材這般刻板。不過對於那些刻意把自己扮成一個小丑,我是不贊同的。比如之前有男性扮演女性在電視劇中的情況,這使我之後有幾度將男看成女,將女看成男,完全顛倒了我的視覺觀。唉,笑話過後,我不得不提到在以往,男性一直是一種武官的硬漢形象、儒生的倔強形象、農民的憨厚形象······等等,但我很少看到那種類似哭得梨花帶雨的漢子。
  • 寶媽手撕性別刻板印象,太爽了
    性別刻板印象,忽略個體差異,具有消極的一面小小的一個場景,我們能看到紮根於人腦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有的人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文文弱弱,飯量就像小貓一樣,吃不多;男孩子才應該大碗吃飯,大口喝水,飲食方面不拘一格。如果女孩子吃得多一點,就會被不善意的議論。
  • 蔡國慶教導朱正延「男孩不許捂嘴笑」,性別的刻板印象「苦」了誰
    另一類網友則說,男生捂嘴笑確實很少見,看起來真的很「娘」。蔡國慶老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己也深受「性別的刻板印象之苦」,所以他希望這一代的孩子能夠更具有陽剛之氣。但是蔡國慶老師用心良苦的背後,卻也說出了這個時代的「不寬容」,讓很多人的個性收斂在心中,而不能勇敢展露。
  • 「娘」,有什麼錯?
    還有前幾日寧靜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說「自己變母了」。不過有人解釋在貴州方言中「母=溫柔」,但節目組可能也知道「母」這個詞不太合適,特地將字幕換成了「溫柔」。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娘、母」這些字眼多多少少含有貶義性質,而「爺們」卻總是在褒義語境下才會使用。甚至有不少女藝人也喜歡稱呼自己「X爺,X哥,X叔」。
  • 電影性教育|在《他和她的故事》中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印度,目前仍然是一個性別不平等現象較為嚴重的國家,但是製作出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與性別平等相關的電影,如《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等。
  • 教輔分男女版不是因材施教 專家:性別刻板印象削弱女生信念
    原標題:教輔分男女版不是因材施教 專家:性別刻板印象削弱女生信念   ▲ 男女在思維上可能確實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在同樣性別的人之間也存在。   ▲ 分性別設計教輔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的認知,會大大強化男女生在專業選擇上的性別刻板化。
  • 《乘風破浪的姐姐》:寧靜,你怎麼那麼「母」?
    文|瑪嗒嗒今天來簡單說下,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我最喜歡的一個姐姐。她就是最有人格魅力的,寧靜。說自己母裡母氣的,一點都不像之前大家看到的樣子。這源於在餐桌上,同樣直爽的張雨綺好奇問寧靜,是不是變得溫柔了?
  • 別讓「刻板印象」,耗盡了你的緣分
    當再次接觸這些事物的時候,我們容易受到類別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刻板印象。 如果帶著「刻板印象」,去接觸愛情,很容易讓一個人在情感生活中,產生許多的誤解,從而消耗兩個人的感情。
  • 程式設計師都是禿頭,女司機不會開車……為什麼生活裡這麼多刻板印象!
    原因就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裡都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外科醫生一定是男性。我們常常會根據性別、職業、地域、民族、國家等把人劃分為一個個不同的群體,為他們貼上相應的標籤,比如美國人、男人、程式設計師、南方人、農村人、藝術家……同時我們也會賦予每個標籤下的群體固有的特徵。
  • 人際規律——刻板效應:別讓記憶中的刻板擋住你的人緣
    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
  • 淺談無性別育兒:好萊塢明星的3種風格,星二代拋開男女刻板印象
    雖說史密斯對賈登和他男友的戀情有所保留,但兒子穿裙子是在打破性別屏障,為Z世代做榜樣,Will對此相當讚許。 越來越多的明星利用一種新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對性別角色沒有固定限制,生理和心理性別無需匹配,讓孩子自由選擇如何認知自我,也就是說做男孩還是女孩,星二代們自己說了算。這種拋開性別固有刻板印象的方式被稱為無性別育兒。
  • 寧靜人設終於頂不住了?說了什麼話遭節目後期替換?
    節目中,因為阿朵被淘汰而心情低落的寧靜掉了眼淚,並表示《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組讓人性情大變。寧靜還自我調侃稱:「特別母,『母裡母氣』的,動不動就掉個眼淚」,但是細心的觀眾發現,節目播出後寧靜說的「母」被後期換成了「溫柔」,「母裡母氣」也被替換成「溫溫柔柔」
  • |你可能陷入刻板印象的偏見裡了
    因為黃聖依在前兩期裡的風評不太好,很多觀眾紛紛嘲諷其在假哭。黃聖依的哭為什麼會引來大家的熱議呢?是無處不在的刻板印象在作怪。01作為女團養成類的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在比賽賽制上一點也不含糊。寧靜甚至在表演完後,哽咽地說道:如果我們這個團沒有晉級,不管任何一個人走,我跟她們一起走。
  • 《老動畫的性別刻板印象》作品重製應該配合現代價值觀?社會學教授提議炎上
    日本有位社會學教授津田正太郎最近就提起《銀河英雄傳說》重製版應該要修改一下舊版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女生婚後就應該負責做家事這種觀念。結果津田教授的發言引來大量網友批評,與他展開激烈的筆戰……大家又支不支持重製版修改價值觀呢?
  • 搏鬥「刻板印象」的亞裔影后奧卡菲娜
    但「無所謂」的奧卡菲娜卻一直在和刻板印象「搏鬥」著——19歲那年,她在網上發布了一首原創說唱歌曲《My Vag》,抨擊西方對亞裔女孩的刻板印象。即便躋身好萊塢後,她還是必須要忍受某些事、刻意塑造出來的某種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