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男女,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遇言姐
《浪姐》中,寧靜感慨這節目能改變人。
張雨綺問她,是不是覺得自己變溫柔了。
寧靜說自己變「母」了,「母裡母氣」,動不動就掉眼淚。
▲字幕把「母裡母氣」改成了「溫溫柔柔」
播出時,節目組替換了「母」字,把字幕改成了「溫柔」。
為啥要改?因為用詞不當。
我們說母親、母愛、母性,但不會說一個女性很母,一個男性很公,這是罵人呢。
即便寧靜是自嘲,在公眾面前這樣說話,也是不大合適的。
畢竟,作為公開發言,始終存在觀感上給觀眾怎樣引導的問題。
網上做調查,大家的反應也是覺得「母」這種形容很刺耳。
▲不能拿著粗俗當暢快啊
有人說「母」是寧靜老家的方言。
但是貴州的小夥伴說了,當地用「母」字來諷刺陰柔的男孩子, 「好母哦」、「母兮兮」,是透著嫌棄的。
而且,寧靜在訪談中也幾次提到,自己「母」起來的時候很做作、很噁心。
所以,「母」這個詞,在寧靜的語境中應該算不上褒義。
還有啊,寧靜說,姐姐們跳舞「很母」,自己要跳得雄性一些才好突圍。
她的意思我理解,是要尋求差異化。
但一定要用「母」這個字來表達嗎?
如果寧靜這樣說——
「姐姐們跳舞很嫵媚,我想跳得有力一些,這樣大家才看得到我。」
是不是更合適些?
還有之前她說《浪姐》讓自己變「母」了。
如果寧靜這樣說——
「我原來是比較剛硬的女性, 參加這個節目後變柔軟了。」
是不是更合適些?
為什麼非要說「母」呢?
將柔軟感性形容為母,一再對「很母」表示牴觸, 是不是不自知的性別歧視?
《浪姐》改掉的不僅僅是寧靜的字幕,還有沈夢辰的。
在節目中,沈夢辰吐槽李斯丹妮不吃肉也不喝酒真的「好娘」。
當寧靜苦笑著說自己變「母」之後,沈夢辰接話:「靜姐,你再母也母不過李斯丹妮。」
遇言姐說,不吃肉不喝酒跟「娘」有半毛錢的關係嗎?
除此之外,沈夢辰還在微博上吐槽自己沒有李斯丹妮「娘」。
真不知道這姑娘是咋想的,身為公眾人物,說話張口就來,不先過過腦子的嗎?
這些含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詞彙,應該是忌諱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更何況是其實代表姐姐們打破年齡的偏見,無論是30歲、40歲,還是50歲都可以乘風破浪地美下去的《浪姐》。
怎麼年齡偏見剛打破,又變得性別刻板印象了,這與節目的宗旨不符吧?
娘低級、爺高級?
遇言姐覺得如今的風氣好生奇怪。
娘=低級、爺=高級。
自從範爺闖出了一條路,女明星一個個忙不迭往「爺」、「叔」、「哥」、「攻」上靠,男性稱呼都不夠用了。
仿佛本身的女性質地是什麼低級的事情,男性化路線才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遇言姐也是覺得匪夷所思、不得其解。
這到底是女性的進步,還是女性的矮化啊?
周冬雨在《小小的追球》中體驗了幾把極地射擊。
上膛開槍時,周冬雨被後座力彈開了。
當時,她直呼:「我太娘了,對不起。」
遇言姐說,新手沒經驗,跟「娘」有什麼關係?
沒做好就說沒做好,幹嘛要這樣形容,為什麼要把弱跟「娘」聯繫在一起呢?
周冬雨工作室的微博上,一口一個「冬叔」叫得飛起;
又說,周冬雨在生活中的性格大大咧咧,有男孩子的氣質。
▲這條標題寫得,也是看暈我了,又叔又娘是幾個意思?
有意思的是,周冬雨是維密的大中華地區代言人。
她的口號是: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性感,感受性感魅力的多樣化。
意思是,性感可以不是豐胸翹臀大長腿,性感的女孩可以是小巧精怪的。
既然承認女性品質的多元化,為什麼又要把「娘」=軟弱、把「叔」=爽快,製造兩性二元論呢?
身為女性,就那麼看不上自己的性別嗎?
孟美岐說話則更是令人無語。
談起火箭少女團內的相處,孟美岐說——
「大家覺得女生之間,肯定會有勾心鬥角,這樣那樣鬧不和之類的。但是真的就是,他們不知道我們是十一個男生嗎?」
這句話說得也是,不知踩了幾個雷。
遇言姐也不給孟美岐扣大帽子了,我其實非常非常喜歡這個姑娘,但是這麼說話真的有點兒瞧不起自己的性別啊。
還有萬茜也是。
黃曉明問她為什麼微博上挺她的男演員那麼多,萬茜回答,可能因為自己性格像男生。
遇言姐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這裡頭的邏輯關係是什麼。
為什麼酷女孩就是像男生,女孩子也可以是酷酷的呀;
而且,男性欣賞酷女孩,肯定不是因為女孩「像男生」啊。
周冬雨說自己的性格像男生,女孩子會想嫁,萬茜說自己的性格像男生,男演員才力挺。
合著性格像男生才是王道?像女生就是寧靜說的「很母」?
問題是兩性性格有明確的區分嗎?
男性就一定豪爽大度善抱團?女性就一定拘謹小氣愛計較?
這不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嗎?
為什麼漢子就是褒義,為什麼娘炮就是貶義?
男性女性化=自甘墮落?女性男性化=自立自強?
連女孩子們自己都在不經意地貶損女性,以立各種「爺」、「叔」、「哥」的人設為榮。
搞啥麼?
兩性形象不需要被固化
既然女性自己都對「娘氣」退避三舍,輿論對「娘炮」的男性就更加惡毒了。
吳青峰多次表明拒絕被稱作「峰姐」,小S在金曲獎上還非要這樣稱呼他。
諸多媒體一致批評小S開平權的倒車。
兩性的形象都不需要被固定,陰柔的男性不應該成為笑點。
後來,小S和蔡康永po文道歉。
吳青峰則是髮長文表示:
朋友間私下裡開玩笑沒關係,但在公眾場合,這樣表達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請大家避免用性彆氣質取笑別人。
關於「娘」字被汙名化的問題,吳青峰有段話得的特別好——
我沒有介意別人說我娘,但我不太理解這件事情。我不懂為什麼,娘會變成一個負義的詞。女性不好嗎?
然而依然有公共人物反其道而行之。
吳京在宣傳《戰狼》系列時,一再表示,希望中國多點爺們、少點娘炮。
他說有次在路上遇到幾個「娘炮」,當時自己心情不好,加上又喝了點酒,於是對那幾個男生大吼了一聲——「滾!」
▲吳京學路遇的「娘炮」
然後,吳京又捏著嗓子模仿對方的反應:「喲,怎麼這樣啊?」
後來華少問如果吳京的兒子長大後是娘炮怎麼辦?
吳京一秒作答:「大嘴巴抽他。」
又說按照他們家的規矩,男孩6歲之後必須學武。
華少這個問題問得不合適,吳京的回答更是令人不適。
建議吳京看一下電影《舞出我天地》,他跟裡邊那個小男孩的爸爸好像。
▲《舞出我天地》中,父親叫兒子去學拳擊,兒子卻在偷學芭蕾,父親得知兒子的行為之後非常生氣
所謂「娘」的定義是什麼呢?
軟弱、做作、矯情、磨嘰……
然而,這些不良品行與性別無關,並非女性基因獨有。
相反的,勇敢、獨立、積極、徵服……這些優秀品質也不是男性的專利。
前陣子,老乾媽和騰訊鬧烏龍的時候,豆瓣上還有帖子說——
「老乾媽直接報警,這事做得挺男人。」
也是把大家都看樂了。
老乾媽,挺男人,說啥呢這是?我都看笑了——智商呢?
男人就當機立斷?女人就猶豫不決?女生已經生存不易了,還要加深性別偏見嗎?
豪爽和能幹不是男性獨有的專利
說到「娘」這個事兒,遇言姐想起來一則感人至深的Always衛生棉公益廣告。
在片中,導演找了幾個素人姑娘、小夥,讓他們做這樣幾個動作——
「像女孩一樣奔跑」、「像女孩一樣搏擊」、「像女孩一樣投擲」。
這幾個人於是做出了矯揉忸怩的動作,夾胳膊夾腿地跑、貓抓一樣地打架、漫不經心地甩手,甚至一度被自己浮誇的演技笑場。
大家普遍將「娘」默認為一種貶義、一種羞辱。
之後,輪到幾位年紀更小的女孩上場時,畫風變了。
當導演說「像女孩一樣跑步」時,小女孩的反應是這樣的——
當導演說「像女孩一樣搏擊」時,小女孩的反應是這樣的——
當導演說「像女孩一樣投擲」時,小女孩的反應是這樣的——
導演問小女孩:「當我說像女孩一樣奔跑的時候,你覺得這是什麼意思?」小女孩眨著大眼睛回答:「意思是使勁兒跑。」
看到這,遇言姐也是熱淚盈眶。
女孩可以婀娜多姿,女孩可以鐵血方剛,我們的每一種態度,都可以「像女孩一樣」,因為我們本就是女孩。
我們無需依靠「爺」、「叔」、「哥」、「公子」、「漢子」這些男性人設來標榜自己的豁達氣質,因為豪爽和能幹不是男性獨有的專利。
在一個平等、多元的社會中,「like a girl」或是「like a boy」本身就是偽命題。
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我們不應當用一個固定的模子去塑造男人、塑造女人。
《浪姐》這檔綜藝,本主張打破認知上的框框,提倡多元化的包容與欣賞,但是有時候,又莫名其妙地覺得,嘉賓對女性並不友好,雖然大家也都是女性。
遇言姐說,厭女、男權、性別刻板印象,無論男女都應擺脫這些陋習。
今天《第一財經》發布了一篇著名作家劉瑜的文章——《這個世界缺的是溫和而意志堅定的人》。
無論男女,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讓這個世界更好。
以及,拜託藝人的經紀公司,能不能把人設捋順了,別一邊吃著女權的紅利,一邊變相傳播男權思想。
好嗎?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