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輔分男女版不是因材施教 專家:性別刻板印象削弱女生信念

2020-12-23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教輔分男女版不是因材施教 專家:性別刻板印象削弱女生信念

  ▲ 男女在思維上可能確實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在同樣性別的人之間也存在。

  ▲ 分性別設計教輔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的認知,會大大強化男女生在專業選擇上的性別刻板化。

  ▲ 要扭轉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應為男女生學習同一難度的科目創造公平、平等的機會。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為《男生女生學數學》數學教輔書籍,因分性別設計教學內容、基於大數據定製「男生用藍版,女生用紅版」,引發廣泛爭議,被網友們批評是性別歧視。

  8月19日、20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接連發布聲明,針對爭議教輔採取「終止出版,不再發行」的決定,並表示「深表歉意」,「反對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書籍雖然很快下架,但留下的疑問仍有很多——分性別設計教輔書籍這一做法是否有科學依據?教育教學領域為何出現影響教育性別公平的做法?如何杜絕教育教學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這些都需進一步深思。

  教師:這種教輔書籍容易從青少年時期就導致性別歧視的產生

  「這套系列基於大數據分析,將初中數學各個知識點的學習分為不同的難度層次,設計了不同層面例題的展示、剖析以及進階變式,策劃了旨在使男女生發揮各自優勢、幫助男女生根據實際情況找出數學學習的薄弱環節、為學習進步找到突破口。」前不久,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曾在微信公眾號華師教輔ECNUP中這樣推介爭議書籍。

  雖然文章中曾提醒:「男生建議用藍版,是不是意味著藍版更難一點,紅版更簡單?實際並不是這樣,總體難度應當差不多,只是部分章節內容有差異」,但據媒體報導,與該教材合作的一位專家曾公開表示:「在高端的數學學習這一塊,男生優勢明顯。」這一說法令網友和家長們難以接受。

  有網友表示,出版社的行為是在「加強性別歧視」;更有網友要求出版社「反思清楚這本書錯在哪了,否則下次還會犯一樣的錯誤。」

  那麼,這套數學教輔研發人員的理論是否合理呢?

  女博士小寧(化名)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科學系,本科時她便因熱愛選擇了數學專業。基於超過10年的專業學習經歷,她認為,「男女在思維上可能確實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在同樣性別的人之間也存在。」在她看來,中小學教學是以提高分數為目的,「這種分數的提高主要靠教學方法、個人努力,至於性別造成的思維差距並不是主要因素。」

  考慮到一線教師更有發言權,8月20日,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谷峪專門從5所初、高中學校找到6位不同性別的初、高中數學教師,做了一次小型預調查。

  調查結果如她所想:沒有一位教師支持按性別區分教學內容和方法。

  據谷峪介紹,6位教師均表示:整體來看,男女生數學成績區別並不大。同時,他們也一致認為:這種教輔書籍容易從青少年時期就導致性別歧視的產生。

  除了教師們的教學經驗,還有一些數據支持。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曾在2012年和2017年開展了兩次上海中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其中,2017年調查發現,在7個年級全部調查對象中,除了化學男女生成績幾乎沒有相差外,女生的各科平均成績都高於男生。其中,數學成績相差2.33分,甚至在一般認為男生較為擅長的物理學科中,女生成績都比男生高出3.22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媒體統計,在今年的高考狀元中,女生一共24名,佔已公布高考狀元總人數的54.5%。其中,在新高考不分文理的四個省份中,男女生各佔一半。另外,重慶、湖北、貴州、河北的文理科狀元都是女生。

  教材分性別是刻意強化性別差異

  在瀋陽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王立波看來,我國的性別平等事業不斷取得進步,尤其在女性受教育方面,在世界範圍內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她因此曾撰文稱,女性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更大受益者。

  那麼,數學教輔書籍分「男版」「女版」這種「開倒車」的做法為何還會出現呢?

  谷峪分析認為,這樣的書籍能夠得到出版,與教育改革中出現的諸如產業化商品化等深層次問題不無關聯。「多年來,我們的教材教輔一直存在問題,特別是教輔的出版發行,國家進行了多次整改,但仍有一些積弊存在,這與出版社追求利潤是分不開的。」

  「分性別設計教學內容,這是在放大、誇大性別差異。」對於出版社的做法,王立波也持反對意見。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女兒數學能力比較強,就選擇『男版』,這正是對出版社初衷的證偽。」王立波認為,所謂男女在數學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鮮有研究成果的支持,更不是學界的共識。談及男女性別差異不僅是指生理的差異,更是指文化的建構,是後天塑造的社會性別的差異。基於此,她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沒有必要也沒有意義去刻意強化男女數學思維的差異。這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成績,而且也無益於學生性別平等觀念的形成。」

  「男女平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特別是我們黨建立新中國的一個巨大貢獻,就是把婦女從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谷峪認為,「我們承認社會性別角色,一定要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來認識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

  她指出,從社會效果來講,這套教輔的出版,其負面作用遠遠大於正面作用,「帶來的一個客觀後果就是,容易把我們今天取得的成果再帶回到某種程度的封建觀念中去。」

  教師教學期待和心理傾向是導致數學性別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瀋陽師範大學婦女理論研究基地、性別研究中心原主任,瀋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所原所長郭黎巖教授認為,這套數學教輔表面反映出的是版式問題,但深層隱含的是現代教師教育的思想觀念問題。

  「學生都需要通過教材和輔助教材來完成學習任務。教材的版式、內容、插圖,都隱含著教育的觀點和思想。」因此,郭黎巖指出,「這裡面一旦顯現出性別上的差異,就一定會對學生、教師、家長產生性別認同、性別角色方面的影響。」

  「比如說教材在版式上分『男版』和『女版』,就起到了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她指出,這種心理暗示,就是性別刻板化效應。

  「分性別設計教輔這一做法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的認知,會大大強化男女生在專業選擇上的性別刻板化。」郭黎巖舉例,「如女生更傾向文科類、藝術類專業,男生更多選擇的是理工科等等。」

  長此以往,這種觀念和思想還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的刻板印象,即:男女生在學習數學上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郭黎巖進一步解釋道,有人認為男生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優於女生,那麼這種觀念就會導致,在教材版式設計上,更鼓勵男生進行開放性思維,可以直接進入到問題的難點;而女孩則需要由淺入手,慢慢尋找突破口。「這恰恰就是一種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和他的研究小組,曾在課堂教學上進行過大量的實證研究。郭黎巖介紹稱,「他們選了100多名來自四年級、六年級、八年級的學生和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觀察他們的互動,結果發現:教師常常意識不到自己的性別偏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互動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包括學生的思考。」

  研究還發現,教師更喜歡和男生互動的是開放性的問題。一旦男生回答錯誤,教師更傾向於啟發他,鼓勵他繼續思考;跟女生的互動更傾向於記憶性、背誦性的問題。一旦女生回答錯誤,教師會讓她向其他同學請教、獲得幫助。

  「我們會發現,教師在學科教學上,已經明顯分離出性別的差異性,同時,學生也會因此產生心理上的期待,比如認為女生的優勢學科就是語文、外語、政治;男生的優勢學科就是數學、物理、化學。」郭黎巖因此指出,「往往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思維定式,所以教師在和男女生互動時,顯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

  而在我國的課堂教學和教師教育觀念中,郭黎巖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當出現難解的數學題時,高高舉起手來的、教師更期待的多數是男生,而女孩在這方面是弱勢,不敢舉手。

  「這種教學觀正映射出,教師的教學期待和心理傾向是導致數學性別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郭黎巖道出造成所謂的數學學科性別差異的本質。「很多女生就認為,自己是數學學習的弱者,只有從淺、從低慢慢入階才能學好。而出版社分性別推出的這種版式,恰恰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而「這種『女生學習數學的潛能不如男生』的暗示,會大大削弱女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和攀登數學難度高峰的信念。」

  但事實上,「在數學領域乃至理科領域的拔尖人才中,女生正逐漸佔領優勢,優秀女性越來越多。」對此,郭黎巖深有體會。

  同時她提出,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的調查結果就正好說明:「性別歧視問題越少、女生的學習成績越好的一種現狀和趨勢越來越明顯。」

  「其實,什麼樣的版式不重要,關鍵是在課堂教學中,用什麼樣的教育觀來指導教師教學,來看待性別的差異,來看待我們給學生提供什麼樣的公平合理的科學教育。」郭黎巖因此呼籲,教師一定要改變刻板的教學觀念。

  同時她建議,要扭轉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還應該為男女生學習同一難度的科目創造公平、平等的機會。

  但這仍有不小的難度。「我們現在太缺少高難度性別教育破解的專項研究,比如怎樣破解女生數學難學的心理暗示,在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上的探索,並展開科學的實驗研究。」她希望,構建以卓越的現代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的課程、教材、教法新思路的研究,來推動男女學生學習的成長動力,開發女生抽象邏輯思維的潛能,培養女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從而促進她們在數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記者 周韻曦)

(責編:郝孟佳、熊旭)

相關焦點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所以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像犯了錯誤,就要焦慮,就要糾偏,就一定要重新回到刻板印象的軌道上來,就一定要按照刻板印象來塑造標準的男人和女人。由於這一整套關於兩性氣質的刻板印象並不是由男女兩性的生理決定的,而完全是由文化和社會建構起來的,所以它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改變。比如在歐洲中世紀,如果一個女人不穿裙子而穿長褲,那就不像個女人了,是完全違背女性氣質的著裝,在一些國家女人穿長褲甚至犯法。
  • 數學輔導教材推出「男生女生版」 是因材施教還是強化性別標籤?
    據「華師教輔ECNUP」公眾號介紹,這套系列基於大數據分析,將初中數學各個知識點的學習分為不同的難度層次,設計了不同層面例題的展示、剖析以及進階變式,策劃了旨在使男女生發揮各自優勢、幫助男女生根據實際情況找出數學學習的薄弱環節、為學習進步找到突破口。
  • 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不是我們非遵循不可的規矩,也不必一旦不符合規定就像犯了錯誤,就要焦慮,就要糾偏,就一定要重新回到刻板印象的軌道上來,就一定要按照刻板印象來塑造標準的男人和女人。由於這一整套關於兩性氣質的刻板印象並不是由男女兩性的生理決定的,而完全是由文化和社會建構起來的,所以它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改變。性別刻板印象在生活中簡直無處不在,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過這樣的感觸。男孩子小時候的玩具應該是玩具車、玩具槍、機器人,如果一個男孩子想玩洋娃娃、過家家就會被大人制止。大家甚至會覺得一個男孩子想學舞蹈是不正常的,想打籃球才是正常的。
  •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讓世界呈現性格多樣化
    最近在星空演講(騰訊新聞出品、騰訊娛樂主辦)中,李銀河老師針對性別刻板印象提出來男不男女不女的問題令人映象深刻。就最近男演員越來越娘了,女性中的男人婆等表示其中性化的焦慮。就像男人必須有肌肉,女生必須有身材這般刻板。不過對於那些刻意把自己扮成一個小丑,我是不贊同的。比如之前有男性扮演女性在電視劇中的情況,這使我之後有幾度將男看成女,將女看成男,完全顛倒了我的視覺觀。唉,笑話過後,我不得不提到在以往,男性一直是一種武官的硬漢形象、儒生的倔強形象、農民的憨厚形象······等等,但我很少看到那種類似哭得梨花帶雨的漢子。
  • 《老動畫的性別刻板印象》作品重製應該配合現代價值觀?社會學教授提議炎上
    日本有位社會學教授津田正太郎最近就提起《銀河英雄傳說》重製版應該要修改一下舊版的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女生婚後就應該負責做家事這種觀念。結果津田教授的發言引來大量網友批評,與他展開激烈的筆戰……大家又支不支持重製版修改價值觀呢?
  • 淺談無性別育兒:好萊塢明星的3種風格,星二代拋開男女刻板印象
    雖說史密斯對賈登和他男友的戀情有所保留,但兒子穿裙子是在打破性別屏障,為Z世代做榜樣,Will對此相當讚許。 越來越多的明星利用一種新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對性別角色沒有固定限制,生理和心理性別無需匹配,讓孩子自由選擇如何認知自我,也就是說做男孩還是女孩,星二代們自己說了算。這種拋開性別固有刻板印象的方式被稱為無性別育兒。
  • 飯菜竟有男女之分?落伍了
    近日,廣東某大學學生爆料稱,學校食堂飯菜竟有男女之分,同價不同量。之前也曾有飯店推出過「男版」和「女版」盒飯,有網店推出過「男牛排」和「女牛排」,都因同價不同量而遭到批評。即使男性飯量普遍大於女性,放到個體身上未必成立。
  • 蔡國慶教導朱正延「男孩不許捂嘴笑」,性別的刻板印象「苦」了誰
    蔡國慶老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自己也深受「性別的刻板印象之苦」,所以他希望這一代的孩子能夠更具有陽剛之氣。但是蔡國慶老師用心良苦的背後,卻也說出了這個時代的「不寬容」,讓很多人的個性收斂在心中,而不能勇敢展露。
  • 母裡母氣的寧靜、又叔又娘的周冬雨,別再製造性別刻板印象了
    將柔軟感性形容為母,一再對「很母」表示牴觸, 是不是不自知的性別歧視?怎麼年齡偏見剛打破,又變得性別刻板印象了,這與節目的宗旨不符吧?像女生就是寧靜說的「很母」?問題是兩性性格有明確的區分嗎?男性就一定豪爽大度善抱團?女性就一定拘謹小氣愛計較?這不就是性別刻板印象嗎?
  • 電影性教育|在《他和她的故事》中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印度,目前仍然是一個性別不平等現象較為嚴重的國家,但是製作出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與性別平等相關的電影,如《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等。
  • 「母裡母氣」的寧靜、「又叔又娘」的周冬雨,別再製造性別刻板印象了!
    這些含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詞彙,應該是忌諱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更何況是其實代表姐姐們打破年齡的偏見,無論是30歲、40歲,還是50歲都可以乘風破浪地美下去的《浪姐》。怎麼年齡偏見剛打破,又變得性別刻板印象了,這與節目的宗旨不符吧?
  • 寶媽手撕性別刻板印象,太爽了
    性別刻板印象,忽略個體差異,具有消極的一面小小的一個場景,我們能看到紮根於人腦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有的人認為女孩子就應該文文弱弱,飯量就像小貓一樣,吃不多;男孩子才應該大碗吃飯,大口喝水,飲食方面不拘一格。如果女孩子吃得多一點,就會被不善意的議論。
  • 別讓「刻板印象」,耗盡了你的緣分
    當再次接觸這些事物的時候,我們容易受到類別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刻板印象。 如果帶著「刻板印象」,去接觸愛情,很容易讓一個人在情感生活中,產生許多的誤解,從而消耗兩個人的感情。
  • 誰說女生學不好數學 | 因材施教,建哥指針數學讓人人都能拿高分
    這幾天學術圈討論度最高的事件,莫過於年僅15歲的高一女生談方琳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個論壇匯聚了全球65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最強大腦」的聚會。
  • 優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體?北歐悄然流行的性別教育觀,震撼了世界
    2010年,斯德哥爾摩設立了一所名為「Egalia」的幼兒園,這所幼兒園扛起了踐行性別中性教育的大旗。在Egalia,孩子們的繪本、玩具等用品都要經過精挑細選,一切帶有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信息都會被過濾掉。男孩和女孩被統稱為「小朋友」。女孩被允許甚至是被鼓勵玩小汽車,男孩玩過家家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圖書館裡,以男孩和女孩為主人公的藏書數量相同。
  • 性別視角下的男女
    ——「恩誠天下」西安市新城區計生協青春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在西安市秦川中學開展為了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1月15日,新城區青春健康師資申麗平老師為同學們做了主題為《性別視角下的男女》青春健康專題講座。
  • 日本高中校服正在不分男女,男生也可以穿裙子,個人選擇受到尊重
    最近,日本高中的校服開始不分性別了。日本高中校服正在不分男女前幾天有日本媒體報導,有越來越多的學校考慮廢除學生校服的性別區分。一直以來,日本的高中校服都是女生穿純色百褶裙或者格子百褶裙,男生穿純色褲子或者格子褲。
  • 倪妮:港片女警刻板印象「終結者」
    特別是《拆彈專家2》把唯一的女主角安排給倪妮,這相對於其他港片而言,可以說是非常「膽大妄為」了。 在《拆彈專家2》中,昔日風情萬種的她儼然一名現實版的嚴肅的資深女警官,那種不露痕跡的表演,讓她在影帝劉德華和劉青雲面前絲毫不顯遜色。最重要的是,當港片無數個女警形象從你腦海裡掠過時,你或許能夠深切感受到倪妮的不同。這種不同仿佛一股清流,把港片女警深留在觀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迅速瓦解,刻畫出她們「返璞歸真」的另一面形象。
  • 花木蘭——性別角色是什麼?
    「類別化」是人類認知的顯著特徵,人們會基於簡單的分類,給同類的事物套上既有的認知圖式,但是當這種認知圖式過於死板、概括化,忽視個體差異就會形成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男人和女人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比如「女生要溫柔、男生要陽剛」、「女孩玩洋娃娃,男孩玩小汽車」,長大後的「男主外,女主內」等等。
  • 高考成績也有性別差異 男生考不過女生?
    記者:也就是說,高考成績性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高等教育的進步是否對此有影響?   邵志芳:有的。男生和女生認知能力存在差別,男生個體差異大,好的很好、差的很差,而女生整體較穩定,很好或很差的人數相對較少。如此一來,隨著高考錄取率發生變化,男女錄取比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