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性別角色是什麼?

2020-09-15 西安科普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終於上映了。花木蘭的故事源自於南北朝時期的長詩《木蘭辭》,在中國家喻戶曉,隨著1998年迪士尼將這個故事改編成動畫電影,也被全世界的小朋友們所熟悉。因為「阿爺無大兒」,所以身為女兒身的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之所以被人們當做傳奇,正是因為木蘭女扮男裝,在戰場上英勇表現,打破了傳統的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是指個體基於性別差異而形成的與社會或群體規定相適應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在《木蘭辭》的描述中,很明確地說明了在南北朝時期的性別角色分工:比如在一開頭就說了「木蘭當戶織」,說明當時的女性要紡紗織布。而當花木蘭衣錦還鄉,家裡人都歡天喜地迎接木蘭,也有一句「當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弟弟則要負責屠宰牲畜的工作。花木蘭在回家之後,也會馬上回到女性的性別角色:「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我們每一個人在出生之時,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性特徵就確定下來了,但性特徵只有生物學上的分類意義,沒有包含社會文化的內容。一個嬰孩從一絲不掛地降生,到成長為男孩女孩、男人女人,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性別品質特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來源於生物因素和後天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性別社會化」是指個體逐漸理解和獲得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所設定的行為標準或規範的過程。從小,男孩和女孩就不一樣:穿的衣服不一樣、玩的玩具不一樣、遊戲夥伴不一樣,連玩的遊戲也不一樣。

「性別角色」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是一種社會環境的要求,也因為性別社會化,從而形成了人們對於自我的態度和要求。性別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孩子在1歲左右就會表現出對不同玩具的偏愛,兒童的性別認同意識通常在2歲左右開始發展,父母是性別認同的啟蒙老師,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來自他們對父母的觀察和模仿。另一方面,父母對待兒子、女兒的方式、態度大為不同,這就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作為一個男孩/女孩應該怎麼做」。隨後,當孩子慢慢地了解「性別」的概念時,就會和同性別的父母形成認同,獲得作為一個「男孩」或者「女孩」所應該有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叫做「性別角色」的獲得。兒童在5歲至7歲時,性別定型就會基本形成,並會影響到個體後續的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方式。進入幼兒園、學校之後,同伴之間的認同也會開始發揮作用,孩子們更偏愛和同性別的小夥伴一起玩,通過同伴團體,孩子們繼續自我教育,強化自己的「性別角色」。

性別是人類最為顯著的分類方法,且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進化學意義,因此人類對於性別的區分和認知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產生,2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正確的標記男性和女性。「類別化」是人類認知的顯著特徵,人們會基於簡單的分類,給同類的事物套上既有的認知圖式,但是當這種認知圖式過於死板、概括化,忽視個體差異就會形成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男人和女人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比如「女生要溫柔、男生要陽剛」、「女孩玩洋娃娃,男孩玩小汽車」,長大後的「男主外,女主內」等等。性別刻板印象會根深蒂固存在於我們心中。「男孩應該陽剛」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觀念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否認了男性也可以有溫柔的一面。另外,刻板印象也可能造成對男女在學業選擇、職業選擇上的偏見,比如認為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如果從事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工作,也可能招來歧視。有趣的是,人們對「女孩男性化」的接受程度要遠大於「男孩女性化」。例如5、6歲的女孩可以玩小汽車,但這個年齡的男孩玩布娃娃卻顯得很「反常」;在成年人中同樣如此,「女性化」的男性比「男性化」的女性更加難以讓人接受。

性別刻板印象不僅會影響人們對於男性或者女性的印象,還會影響本身的行為表現。比方說,性別的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就該是恬靜而面帶溫柔笑容的;而男性是嚴肅、不苟言笑的。由於這些文化期待,也讓男孩和女孩逐漸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該如何展現笑容。研究發現,成年女性和青春期女孩笑得的確比男人和男孩多,笑的性別差異在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發顯著。特別是在更需要表現「社會規範」的時候,女性笑得比男性多。比如,在與他人互動的時候或者當意識到被觀察時,女性和男性在笑容上的差異越大:女性的笑更外放、男性的笑更收斂。但有趣的是,當人數增加,女性的笑就含蓄了,而當女性和男性從事同樣的工作、處於同樣的角色時,女性並不會那麼愛笑。

這些從小被灌輸並耳濡目染的性別特點,不僅影響別人的印象和期望,也會內化為女性自身的自我概念。比如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擅長機械操作,因此不少女性也覺得自己開不好車。根據刻板印象威脅理論,個體在刻板印象特別凸顯的情境下,被歧視的表現會更差。比方說,如果所有考官都是男司機,很可能流露出「女人開車就是不行」的態度,那麼在考駕照時女性的表現就很可能遠低於平時練習時的表現。由於刻板印象而導致的自我懷疑、害怕失敗、焦慮等等,可能會引起壓力並需要更多的精力來克服這些負面想法,佔用了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進一步影響了表現。有研究就指出,如果沒有刻板印象,女司機開得更好。那些被告知實驗的目的是測試男女駕駛差異的女被試者,比不告知任務目的的女被試者,在模擬駕駛任務中犯錯更多,也更容易撞向路邊行人。在另一項關於停車的研究中,如果相信女司機停車更糟糕,在停車任務中她們會更為緊張(表現為更快的心跳)。

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寬容,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在一點點減少。在兒童教育中,性別平等的觀點也越來越被強調和重視,就拿《花木蘭》的出品公司迪士尼來說,動畫片中的公主也從早期的單純善良、需要被英雄解救的形象(比如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中的貝兒),進化到花木蘭這樣的女英雄和《冰雪奇緣》中安娜公主這樣的女強人。開發自己的特點與特長、符合自己能力的事情,而不局限是男是女,才是花木蘭的精神。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相關焦點

  • 通過電影《花木蘭》,聊聊什麼是性別角色
    這個故事之所以被人們當做傳奇,正是因為木蘭女扮男裝,在戰場上英勇表現,打破了傳統的性別角色。在《木蘭辭》的描述中,很明確地說明了在南北朝時期的性別角色分工:比如在一開頭就說了「木蘭當戶織」,說明當時的女性要紡紗織布。而當花木蘭衣錦還鄉,家裡人都歡天喜地迎接木蘭,也有一句「當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弟弟則要負責屠宰牲畜的工作。花木蘭在回家之後,也會馬上回到女性的性別角色:「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 花木蘭:跨越性別的限制,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花木蘭一聲怒吼、策馬奔騰、拉弓射敵的姿勢簡直帥到爆。宏大場面的「人為製造」,那一身戎裝的造型應該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筆」。「神仙姐姐」劉亦菲,不愛紅妝愛武裝,女扮男裝、一身戰甲的形象,夠颯、夠美。3、男女攻擊性表達的差異化在電影中有個很有意思的橋段,初入軍營的花木蘭和「男性隊友」們一起吃飯,討論對女人的喜好。一個男兵說道:「我喜歡豐滿的女子,還要有結實的大屁股!」另一個男兵說:「我喜歡親吻櫻桃小嘴的女子!」
  • 《花木蘭之大漠營救》花木蘭固然可敬,但我最心疼他
    由於神仙姐姐的花木蘭一再延期,我點來了這版《花木蘭之大漠營救》,想看看中國人自己拍的花木蘭是什麼樣子,沒想到,它卻給了我意外之喜。這樣的花木蘭當仁不讓的是「自殺小隊」領導者,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她的身上閃耀著英雄的勳章和人性的光芒。但我今天想講述的主角並不是她,而是她的隊友、戰友、最佳拍檔—慕容狄。
  • 花木蘭爆北美角色海報,劉亦菲手持利劍英姿颯爽。
    8月29日,《花木蘭》曝光北美角色海報,該片將於9月4日Disney+線上發行,目前內地已過審,不過檔期還沒正式確定。在曝光的海報中,花木蘭、仙狼、以及花木蘭父親花弧都出現在海報中。劉亦菲的花木蘭眼神堅毅昂頭看向鏡頭,簡單利落的梳著戰士的髮髻,身穿小兵的戰服,而手中利劍上則是花木蘭成長後期的勇敢模樣。
  • 花木蘭最後嫁給誰了 花木蘭真實結局是什麼
    花木蘭在國內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她的英勇事跡相信小時候我們就都聽說過,不過花木蘭本身又具有很多神秘色彩,伴隨花木蘭的質疑一直沒有停過。那花木蘭在歷史上究竟是否真實存在呢?其實這個問題並非是最重要的,從花木蘭故事裡能得到什麼,以及她的精神傳承,才是關注的重點。
  • 真人版刪了男主,《花木蘭》改編是在謳歌性別解放嗎?
    花木蘭到底應該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李翔喜歡的是「花平」還是「木蘭」?李翔真的是一個「雙性戀」嗎?這樣的解讀是否是對「傳統」的不尊重……作為一個有女扮男裝情節作品,《花木蘭》中對男女性別差異及刻板印象的刻畫值得深思,而作品受眾對李翔這個角色的在解讀又給原著中的性別表現添上了一個有趣的腳註。
  • 花木蘭[2020]:只有劉亦菲能拿下這個角色了!
    《花木蘭2020》
  • 劉亦菲能贏得花木蘭這個角色還真不是靠美貌
    這個角色還真不是靠美貌,反而說不定是選角導演覺得她不夠漂亮,正好符合花木蘭平凡的人物設定。唯一想吐槽的點,就是這部電影沒有什麼深度,通篇平鋪直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描(這詞兒是不是這麼用的?)>[作為參考,我當時選的這些照片][作為參考,我當時選的這些照片]所以她能贏得花木蘭這個角色我覺得還真的不是靠美貌
  • 迪士尼會推出《花木蘭2》嗎?
    期待《花木蘭2》迪士尼會繼續推出《花木蘭2》嗎?如果是的話,什麼時候發布,故事情節會是怎樣的?這是我們接下來期待的一切。《花木蘭》中的劉亦菲迪士尼會繼續推出《花木蘭2》嗎?如果是的話,什麼時候發布,故事情節會是怎樣的?
  • 花木蘭北美角色海報,劉亦菲手持利劍英姿颯爽,父親首次單人海報
    8月29日,《花木蘭》曝光北美角色海報,該片將於9月4日Disney+線上發行,目前內地已過審,不過檔期還沒正式確定。在曝光的海報中,花木蘭、仙狼、以及花木蘭父親花弧都出現在海報中劉亦菲的花木蘭眼神堅毅昂頭看向鏡頭,簡單利落的梳著戰士的髮髻,身穿小兵的戰服,而手中利劍上則是花木蘭成長後期的勇敢模樣。
  • 花木蘭真的沒那麼差
    人物設計上改動最大的就是,導演在影片裡增加了一個女巫的角色。 她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激發花木蘭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覺醒。 在兩人對峙的時候,女巫問花木蘭「你是誰?」 花木蘭說:「我是花軍,帝國軍隊的士兵」 而女巫告訴她,你的謊言正削弱你的力量,質疑木蘭哪怕到死也是在假裝一個男人。
  • 社會性別中角色的戲劇化呈現
    當下人類對社會性別模型的認知已不局限於傳統視野,那些在社會中約定俗成的性別角色和性別觀念,實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人類社會化的進程中,被動地形塑為社會共識。但個體對自我性別的定義往往會被社會群體忽視,甚至與社會性別契約產生矛盾衝突。
  • 花木蘭定檔9.11,「歷史上」的花木蘭究竟為何會自殺而死?
    有人說是沒有,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但也有人說有,說是在古代是有花木原形存在的,只是可能不是花木蘭本身。但無論有還是沒有,這個人物本身通過民間的廣泛傳播肯定有著誇大的成分,最終才成就了這麼一個可歌可泣讓人敬佩的巾幗英雄人物形象。
  • 火影忍者:5個容易分不清性別的角色,最後一個性別會變化
    火影忍者從第一部到疾風傳再到博人傳可以說作者用心良苦的設計了很多很多的角色,每個村的忍者無論是畫風還是性格設定的都很獨特。
  • 女同性戀者的性別角色劃分
    對於女同性戀群體的性別文化分類,最初的劃分僅僅只有兩種類別,即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同性戀者。後來中國大陸研究者在臺灣學者的分類基礎上,將女同性戀群體的性別文化分為四類:即純男性化特質的女性同性戀者、純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同性戀者、外男性化特質內女性化特質的女性同性戀者和外女性化特質內男性化特質的女性同性戀者。實際上,每個人對這些名詞的定義各有不同。
  • 花木蘭定檔9.11上映,「歷史上」的花木蘭究竟為何會自殺而死?
    有人說是沒有,這只是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但也有人說有,說是在古代是有花木原形存在的,只是可能不是花木蘭本身。但無論有還是沒有,這個人物本身通過民間的廣泛傳播肯定有著誇大的成分,最終才成就了這麼一個可歌可泣讓人敬佩的巾幗英雄人物形象。
  • 《我功夫特牛》女性角色怎麼選 角色性別更改方法
    導 讀 在我功夫特牛手遊中究竟該怎麼變女性角色呢?
  • 「黑珍珠」哈莉·貝瑞退出飾演跨性別者角色
    在經歷了社交媒體的強烈抗議後,「黑珍珠」哈莉·貝瑞在社交媒體道歉,並退出飾演這個跨性別者角色。事情是這樣的。上周她在ins直播中透露,她可能會剪掉頭髮,因為她正在為出演一個跨性別角色(女轉男)做準備。「我正在考慮出演一個角色,而這個女人是跨性別角色,因此她的頭髮必須很短。她是個轉變為男人的女人」。哈莉·貝瑞說道。
  • 異裝Cosplay場域中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認同實踐
    , 從而完整詮釋青少年在異裝Cosplay場域中是如何打破來自傳統社會性別角色的束縛, 解放被「規訓」的身體, 從而完成自身性別角色的建構與認同的。以Cosplay這一特定場域中的異裝扮演活動作為切入口, 能夠了解青少年異裝扮演者的性別觀念, 解析當代青少年在性別角色認同上的實踐,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解構二元性別劃分, 實現自我性別建構與性別角色認同的可能。青少年; 異裝Cosplay; 場域; 身體; 性別角色認同;
  • 動漫中八位讓人誤會性別的角色,TA的性別,我們至今還不知道
    在動漫裡,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雄雌難辨」的動漫角色,他們(她們)外形和內在完全不一樣,原本以為是男生(女生),沒想到卻是女生(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