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終於上映了。花木蘭的故事源自於南北朝時期的長詩《木蘭辭》,在中國家喻戶曉,隨著1998年迪士尼將這個故事改編成動畫電影,也被全世界的小朋友們所熟悉。因為「阿爺無大兒」,所以身為女兒身的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之所以被人們當做傳奇,正是因為木蘭女扮男裝,在戰場上英勇表現,打破了傳統的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是指個體基於性別差異而形成的與社會或群體規定相適應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在《木蘭辭》的描述中,很明確地說明了在南北朝時期的性別角色分工:比如在一開頭就說了「木蘭當戶織」,說明當時的女性要紡紗織布。而當花木蘭衣錦還鄉,家裡人都歡天喜地迎接木蘭,也有一句「當阿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弟弟則要負責屠宰牲畜的工作。花木蘭在回家之後,也會馬上回到女性的性別角色:「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我們每一個人在出生之時,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性特徵就確定下來了,但性特徵只有生物學上的分類意義,沒有包含社會文化的內容。一個嬰孩從一絲不掛地降生,到成長為男孩女孩、男人女人,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性別品質特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來源於生物因素和後天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性別社會化」是指個體逐漸理解和獲得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所設定的行為標準或規範的過程。從小,男孩和女孩就不一樣:穿的衣服不一樣、玩的玩具不一樣、遊戲夥伴不一樣,連玩的遊戲也不一樣。
「性別角色」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是一種社會環境的要求,也因為性別社會化,從而形成了人們對於自我的態度和要求。性別認同是一個人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孩子在1歲左右就會表現出對不同玩具的偏愛,兒童的性別認同意識通常在2歲左右開始發展,父母是性別認同的啟蒙老師,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來自他們對父母的觀察和模仿。另一方面,父母對待兒子、女兒的方式、態度大為不同,這就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作為一個男孩/女孩應該怎麼做」。隨後,當孩子慢慢地了解「性別」的概念時,就會和同性別的父母形成認同,獲得作為一個「男孩」或者「女孩」所應該有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叫做「性別角色」的獲得。兒童在5歲至7歲時,性別定型就會基本形成,並會影響到個體後續的社會行為和社會交往方式。進入幼兒園、學校之後,同伴之間的認同也會開始發揮作用,孩子們更偏愛和同性別的小夥伴一起玩,通過同伴團體,孩子們繼續自我教育,強化自己的「性別角色」。
性別是人類最為顯著的分類方法,且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進化學意義,因此人類對於性別的區分和認知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產生,2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正確的標記男性和女性。「類別化」是人類認知的顯著特徵,人們會基於簡單的分類,給同類的事物套上既有的認知圖式,但是當這種認知圖式過於死板、概括化,忽視個體差異就會形成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人們對男人和女人在行為、人格特徵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比如「女生要溫柔、男生要陽剛」、「女孩玩洋娃娃,男孩玩小汽車」,長大後的「男主外,女主內」等等。性別刻板印象會根深蒂固存在於我們心中。「男孩應該陽剛」就是典型的例子,這個觀念無可厚非,但卻在無形中否認了男性也可以有溫柔的一面。另外,刻板印象也可能造成對男女在學業選擇、職業選擇上的偏見,比如認為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如果從事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工作,也可能招來歧視。有趣的是,人們對「女孩男性化」的接受程度要遠大於「男孩女性化」。例如5、6歲的女孩可以玩小汽車,但這個年齡的男孩玩布娃娃卻顯得很「反常」;在成年人中同樣如此,「女性化」的男性比「男性化」的女性更加難以讓人接受。
性別刻板印象不僅會影響人們對於男性或者女性的印象,還會影響本身的行為表現。比方說,性別的刻板印象認為,女性就該是恬靜而面帶溫柔笑容的;而男性是嚴肅、不苟言笑的。由於這些文化期待,也讓男孩和女孩逐漸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該如何展現笑容。研究發現,成年女性和青春期女孩笑得的確比男人和男孩多,笑的性別差異在兒童中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越發顯著。特別是在更需要表現「社會規範」的時候,女性笑得比男性多。比如,在與他人互動的時候或者當意識到被觀察時,女性和男性在笑容上的差異越大:女性的笑更外放、男性的笑更收斂。但有趣的是,當人數增加,女性的笑就含蓄了,而當女性和男性從事同樣的工作、處於同樣的角色時,女性並不會那麼愛笑。
這些從小被灌輸並耳濡目染的性別特點,不僅影響別人的印象和期望,也會內化為女性自身的自我概念。比如性別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擅長機械操作,因此不少女性也覺得自己開不好車。根據刻板印象威脅理論,個體在刻板印象特別凸顯的情境下,被歧視的表現會更差。比方說,如果所有考官都是男司機,很可能流露出「女人開車就是不行」的態度,那麼在考駕照時女性的表現就很可能遠低於平時練習時的表現。由於刻板印象而導致的自我懷疑、害怕失敗、焦慮等等,可能會引起壓力並需要更多的精力來克服這些負面想法,佔用了有限的認知資源,從而進一步影響了表現。有研究就指出,如果沒有刻板印象,女司機開得更好。那些被告知實驗的目的是測試男女駕駛差異的女被試者,比不告知任務目的的女被試者,在模擬駕駛任務中犯錯更多,也更容易撞向路邊行人。在另一項關於停車的研究中,如果相信女司機停車更糟糕,在停車任務中她們會更為緊張(表現為更快的心跳)。
隨著社會文化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寬容,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也在一點點減少。在兒童教育中,性別平等的觀點也越來越被強調和重視,就拿《花木蘭》的出品公司迪士尼來說,動畫片中的公主也從早期的單純善良、需要被英雄解救的形象(比如白雪公主,《美女與野獸》中的貝兒),進化到花木蘭這樣的女英雄和《冰雪奇緣》中安娜公主這樣的女強人。開發自己的特點與特長、符合自己能力的事情,而不局限是男是女,才是花木蘭的精神。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