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人物腦洞分析之少俞

2021-03-04 內經自愈工坊

      《黃帝內經》中出現了七個人物,黃帝、岐伯、少師、少俞、伯高、雷公、鬼臾區。整部內經看去,是一個帝王與七個臣子的對話。細讀發現,每個人都各有特點,擅長不同,分工不同,角色不同。一號C位當然是黃帝啦,次主角自然是岐伯,雷公與伯高戲份都很足,兩外兩個配角出場較少的是少師和少俞,而鬼臾區更像是友情客串的大腕一略而過又非常的驚豔。

       今天聊聊少俞:

      少俞跟少師一樣,在內經中黃帝並沒有對他有額外的尊稱愛稱之類的稱呼,也是直接問答。少俞善於舉例子打比方,他用自然之樹木類比人身而闡述病機病理,在《五變》中借匠人伐木以及樹木於不同天氣的損傷來解釋人的五種類病由。

       少俞對於皮和肉的強弱不同而判斷人的體質很有一套,司外揣內的本領很是高超,在《五變,論痛, 論勇》 三篇之中,他均用皮肉厚薄堅脆來論述。人的勇猛與否,皮肉不同會生什麼病……

       他在《論勇》中還解釋了為什麼「酒狀慫人膽」,解釋得非常到位。也不知這句俗語是不是就是從此處而來。此外相傳炎黃蚩尤大戰中的俞跗軍毉為其兄長,常為勇士(戰士)診治,故而《論勇》篇由少俞來回答黃帝是非常的合適。

       更令人讚歎的是,少俞不但對於酒對人的影響很懂,他還精通地之五味,非常瞭解酸苦甘辛鹹各種味道的食物對人的影響,在《五味論》中詳細的解釋各種味食,若食之過多而會產生的不良後果,實實在在的解釋了《上古天真論第一》裡說的「食飲有節」的必要性。



相關焦點

  • 起來讀黃帝內經·靈樞·背俞第五十一
    [對於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瞭然於心。切記!黃帝內經·靈樞·背俞第五十一篇名與要點背俞,是指人體後背上的重要穴位。本篇重點論述了背俞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背俞穴進行補洩。
  • 每日一穴:心俞
    心俞為經穴名 。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俞是心的背俞穴。心即心臟,俞即輸注,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論勇第五十(疑難字注音版)
    黃帝問於少俞yú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zhǎng shào等也,衣之厚薄báo均也,卒cù(猝)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5)—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5) 《黃帝內經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原文:
  • 五十九俞與五十九刺考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²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 心臟保健灸心俞、內關、厥陰俞,以寧心安神!
    因此,保護好我們心臟,防治心血管類疾病是保健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怎麼知道自己的心臟是否健康呢?  要了解一個人的心臟是否健康。首先是看一個人的面色,《黃帝內經》中說「心主血脈,其華在面」。中醫認為,心掌管著我們的血脈,而面部則是血脈最為豐富的地方,所以心的好壞狀況會直接反映在我們的的頭面部。如果心血充足,則面色紅潤光澤;如果心血不足了,則會出現面色蒼白無華的症狀。
  • 《黃帝內經》之---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三)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四)少陰為少血多氣之經。(五)厥陰為多血少氣之經。(六)太陰為多氣少血之經,這是天生的正常值。又足太陽與足少陰互為表裡經,足少陽與足厥陰互為表裡經,足陽明與足太陰互為表裡經, 這是足的陰陽關係。
  • 朗讀:黃帝內經*素問-痺論白話文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更多內容請點擊篇頭專輯《黃帝內經誦讀》
  • 朱燕中 | 內經中關於熱病的針灸取穴
    氣衝、三裡、巨虛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陽明經穴,故可瀉胃中之熱。雲門,手太陰經穴。髃骨即肩髃,手陽明經穴。委中,足太陽經穴。髓空,即腰俞,督脈穴。雲門、骨連手,委中、髓空連足,故此八穴可瀉四肢之熱。五臟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戶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門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腎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陽經穴。凡五臟之系,鹹附於背,故此十者,可瀉五臟之熱。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2)—經脈別論第二十一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2)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第二十一原文:
  • 60集大型紀錄片【黃帝內經】:第03集 赫赫始祖(下)
    《通鑑外記》曰:「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夭昏兇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色,立五音,洞性命,紀陰陽,諮於歧伯而作《內經》,使百姓無病,子孫無憂。」這樣,我們便看到一個形象,一個深切關愛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領袖形象。這些人物都是黃帝的醫臣,這是一批卓越的醫生,一批滿腹經綸的醫學大師。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原 文】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
  •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情志養生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情志養生 2020-04-10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俞大猷,不該忽略的抗倭名將
    《福建通志●列傳》也有「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之語。曾紀鑫認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俞大猷是剿滅倭寇的關鍵性人物,堪與戚繼光媲美。然而,提及明代抗倭英雄,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卻少人知曉俞大猷。這種局面的形成,有著多種因素。明代著名方志史學家何喬遠在《名山藏俞大猷傳》中寫道:「大猷雖有不羈之才,而低首行列;雖有鄉曲之譽,而處勢孤藐;雖有深沉謀略,而不能為縱橫辯詞。」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17) —診要經終論第十六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17) 《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第十六原文:黃帝問曰: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完)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完)【原 文】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髮際。【譯 文】手太陰肺經尺澤穴上三寸有動脈之處,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五裡穴,誤刺該穴,會使五輸穴所內行的髒氣衰竭,所以是一個禁用針刺的穴位。【原 文】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導的同音通假字)之腑(別本作府)。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3)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3)【原 文】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五臟生成篇第十(疑難字注音版)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 hù(冱) 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 gǎo 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zhī 月芻 zhòu(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 處處惹塵埃的俞秀蓮
    俞秀蓮雖然是江湖中人,對於男女之情、男女之別,卻恪守傳統道德,對此並無反抗的意願,她是江湖人,但自我定位首先是作為第二性的女人,「可是一個女人一生該服從的道德和禮教並不少於你們 俞秀蓮這個人物,容易讓人想到婚後的黃蓉,都是難得的好材料,卻被人世塵網黏連,苦苦壓抑自己生命的熱情,少了靈動與活潑。 但俞秀蓮又確鑿是個好人。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0)—舉痛論第三十九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洩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