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出現了七個人物,黃帝、岐伯、少師、少俞、伯高、雷公、鬼臾區。整部內經看去,是一個帝王與七個臣子的對話。細讀發現,每個人都各有特點,擅長不同,分工不同,角色不同。一號C位當然是黃帝啦,次主角自然是岐伯,雷公與伯高戲份都很足,兩外兩個配角出場較少的是少師和少俞,而鬼臾區更像是友情客串的大腕一略而過又非常的驚豔。
今天聊聊少俞:
少俞跟少師一樣,在內經中黃帝並沒有對他有額外的尊稱愛稱之類的稱呼,也是直接問答。少俞善於舉例子打比方,他用自然之樹木類比人身而闡述病機病理,在《五變》中借匠人伐木以及樹木於不同天氣的損傷來解釋人的五種類病由。
少俞對於皮和肉的強弱不同而判斷人的體質很有一套,司外揣內的本領很是高超,在《五變,論痛, 論勇》 三篇之中,他均用皮肉厚薄堅脆來論述。人的勇猛與否,皮肉不同會生什麼病……
他在《論勇》中還解釋了為什麼「酒狀慫人膽」,解釋得非常到位。也不知這句俗語是不是就是從此處而來。此外相傳炎黃蚩尤大戰中的俞跗軍毉為其兄長,常為勇士(戰士)診治,故而《論勇》篇由少俞來回答黃帝是非常的合適。
更令人讚歎的是,少俞不但對於酒對人的影響很懂,他還精通地之五味,非常瞭解酸苦甘辛鹹各種味道的食物對人的影響,在《五味論》中詳細的解釋各種味食,若食之過多而會產生的不良後果,實實在在的解釋了《上古天真論第一》裡說的「食飲有節」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