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

2021-03-04 中華周易文化研究院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

【原 文】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經)也。

【譯 文】

大腸的脈氣運行,上合於手陽明經,脈氣出於商陽穴,商陽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內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食指內側本節前的二間穴,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於食指本節後面陷中的三間穴,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過於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間,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陽溪穴,陽溪在手腕上兩筋中間的陷凹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屈肘橫肱取之,稱之為合,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原 文】

是謂五臟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譯 文】

以上所說的是五臟六腑的腧穴,五臟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多一個原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六腑的脈氣都出於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上與手之三陽經相合。

【原 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脈),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別本作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譯 文】

在左右缺盆之間的正中線(視為第一行),是任脈的天突穴。次於第一行,而近任脈之側的動脈應手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次於第二行,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叫做扶突穴。次於第三行,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天窗穴。次於第四行,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現歸手太陽膀胱經)的天容穴。次於第五行,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次於第六行,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次於第七行,居於項之中央,屬於督脈,叫做風府穴。腋下動脈,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腋下三寸,是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天池穴。

【原 文】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譯 文】

針刺上關穴,要張口而不能合口;針刺下關穴,要合口而不能張口。針刺犢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針刺內關、外關,要伸手而不能彎屈。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3)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3)【原 文】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完)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完)【原 文】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髮際。夏天針刺時,要取十二經的輸穴以及肌肉、皮膚之上的淺表部位。秋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合穴,深刺或淺刺與春天針刺的方法一樣。冬天針刺時,應取十二經的井穴和臟腑的背俞穴,要深刺並且留針。這是四時氣候的溫熱涼寒的次序,脈氣所聚的處所,病疾發生的部位,針刺最為適宜的地方。如果遇到轉筋的病症,令患者站立穩定,刺其當取的腧穴,就可使筋伸縮自如。
  • 黃帝內經 | 靈樞·陰陽清濁篇第四十
    黃帝內經 | 靈樞·陰陽清濁篇第四十【原文】
  •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1)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1)【原 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從今天開始,《中華文化大講堂》微信公眾平臺將為您推送國學大師劉宏毅先生講解的《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本節目是一組聽了能讓自己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正能量節目!它可以讓年輕人學習到處事修身的智慧;讓中年人看淡得失,活得更加從容;讓老年朋友不懼衰老,喜樂天年。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應大眾需求,從今天開始,《中華文化大講堂》微信公眾平臺將為您重播劉宏毅先生講解的《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本節目是一組聽了能讓自己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正能量節目!它可以讓年輕人學習到處事修身的智慧;讓中年人看淡得失,活得更加從容;讓老年朋友不懼衰老,喜樂天年。
  • 黃帝內經《論神為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古籍黃帝內經《論神為主》: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海論第三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論,是分析和說理的文章本篇主要討論人體的胃、衝脈、羶中、腦四者分別是水谷、血、氣、髓匯聚之處,為人體精氣血的來源,功類於海,故稱為人體之四海,以此與自然界四海相比擬,並進一步論述四海的流注所在、病證和針刺調治的方法。由於本篇論述的中心內容是人體的四海,故名「海論」。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法於夫子,夫子之所言,不離於營衛血氣。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土金水鬱氣暴發及刺治(二)
    《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寒熱病第二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主要介紹皮寒熱、肌寒熱、骨寒熱以及骨痺、熱痺的證候、治療和預後,討論了天牖五部的部位和主治,敘述了針刺太過不及所引起的病變。因本篇是討論寒熱為主的病變,故名「寒熱病」。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gǎo xī,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失傳已久的《黃帝內經》如今被找回,日本視為國寶
    1820年,日本京都名醫福井榕亭在整理家傳古籍時,找到了一部手抄本《黃帝內經太素》,在日本引起轟動。大家都知道,《山海經》《易經》《黃帝內經》並稱「中國三大奇書」,不僅都找不到準確的作者,內容同樣都很神秘,而且其中記載的理論都超越了時代。《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自先秦成書後,到宋以前更是已出現多種古傳本。
  • 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作為記述軒轅黃帝與岐伯天師內庭設問、探討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防治的醫學典著,搜集上古真知,內容極為廣泛,諸如宇宙自然法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斷治療、攝生預防等,無不悉備。氣功,中醫,經絡,運動養生氣功,中醫,經絡,健身,運動,養生,時經兩千年後,老子以身證天、以天驗人,在虛極靜篤之中反覆體悟人與自然的同一性,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的概念,指出道本虛無
  • 《黃帝內經》與健身氣功「三調」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多方面內容。可見,《黃帝內經》是奠定我國古典氣功學基礎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本文擬對《黃帝內經》中涉及健身氣功「三調」的論述做一個摘要的梳理和分析,以說明健身氣功與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淵源關係。       一、關於調心      在《黃帝內經》中有關調心的論述很多。《素問 ·靈蘭秘典論》就用治理國家來比喻調心養生。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本髒第四十七(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討論了人之血氣精神皆化藏於臟腑,人體病變的產生,外在色澤、膚紋、皮肉的厚薄及形態變化等亦由於臟腑,人的體質強弱也與臟腑有著密切的關係。人以臟腑為本,故名。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 rú 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
  • 《黃帝內經》這3點早講透了!
    是的你沒看錯,上面這些耳熟能詳的中醫養生法,其實都來自於《黃帝內經》!!愛養生的孫儷,寧願空下3個月的檔期,也要讀完《黃帝內經》全集。外公告訴他,脾胃調養原理正是源於《黃帝內經》——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那麼像他一樣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可以靠調養脾胃補充不足,增強體質。因此,迷羅在小小年紀,便暗自下了志向:我一定要學中醫,讓所有人免受疾病之苦!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四時氣第十九(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主要討論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指出針刺治病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令氣候,選擇相應的穴位,掌握進針的深淺和不同手法。同時還對大腸、小腸、胃、膀胱、膽等內臟的病理變化和治療也作了說明。因為本篇從針刺治療內容方面概括了「天人相應」的整體思想,突出了「因時制宜」的針刺原則,開篇就首先論述了「灸刺之道,順應四時而已」的道理,故名篇。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衛氣第五十二(疑難字注音版)
    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xíng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shù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duì,標在人迎,頰挾(夾)頏顙háng sǎng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本也。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2)—經脈別論第二十一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2) 《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第二十一原文:
  • 黃帝內經 | 素問·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黃帝內經 | 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