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
【原 文】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經)也。
【譯 文】
大腸的脈氣運行,上合於手陽明經,脈氣出於商陽穴,商陽在手大指食指尖端的內側,稱之為井金;脈氣由此流於食指內側本節前的二間穴,稱之為滎;脈氣由此注於食指本節後面陷中的三間穴,稱之為輸;脈氣由此過於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拇指和食指的歧骨中間,稱之為原;脈氣由此行於陽溪穴,陽溪在手腕上兩筋中間的陷凹中,稱之為經;脈氣由此入歸於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輔骨橫紋頭陷中,屈肘橫肱取之,稱之為合,這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所屬的五輸穴和原穴。
【原 文】
是謂五臟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者也。
【譯 文】
以上所說的是五臟六腑的腧穴,五臟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共二十五個腧穴;六腑各多一個原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六腑的脈氣都出於足太陽、足陽明、足少陽,上與手之三陽經相合。
【原 文】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脈),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頸(別本作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譯 文】
在左右缺盆之間的正中線(視為第一行),是任脈的天突穴。次於第一行,而近任脈之側的動脈應手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次於第二行,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叫做扶突穴。次於第三行,是屬於手太陽小腸經的天窗穴。次於第四行,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現歸手太陽膀胱經)的天容穴。次於第五行,是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次於第六行,是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次於第七行,居於項之中央,屬於督脈,叫做風府穴。腋下動脈,是屬於手太陰肺經的天府穴。腋下三寸,是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天池穴。
【原 文】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譯 文】
針刺上關穴,要張口而不能合口;針刺下關穴,要合口而不能張口。針刺犢鼻穴,要屈足而不能伸足;針刺內關、外關,要伸手而不能彎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