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 靈樞·陰陽清濁篇第四十

2021-02-12 琉璃健康

黃帝內經 | 靈樞·陰陽清濁篇第四十

【原文】

    黃帝曰:餘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歧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餘聞一人,非問天下之眾。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歧伯曰:受榖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歧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胃之清氣,上出於口;肺之濁氣,下注於經,內積於海。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歧伯曰:手太陽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獨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之(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譯文】

    黃帝說:我聽說人身上的十二經脈和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對應,十二經水的五色各不相同,而人的氣血是一樣的,那麼怎麼對應呢?

    

    岐伯說:人的氣血,假如能夠如一,那麼天下的人都成一樣的了,哪裡會有混亂的情況呢?

    

    黃帝說:我問的是一個人的情況,而不是問普天下眾人的情況。

    

    岐伯說:一個人,體內有亂氣,天下的眾人,體內也都有亂氣,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黃帝說:我想要了解人體內氣的清濁是怎樣的。

    

    岐伯說:人吃的穀物化生的胃氣是濁氣,呼吸的空氣是清氣。清氣注於肺,濁氣注於胃。水谷濁氣中化生的清氣,向上出於咽喉;清氣中生出的濁氣,就會下行。清氣濁氣互相干擾,升降失常,就叫做亂氣。

    

    黃帝問:所謂陰清而陽濁,濁氣之中有清氣,清氣之中有濁氣,清氣和濁氣怎麼來分別呢?

    

    岐伯說:清濁之氣的大略區別為,清氣上升注於肺,濁氣下行走於胃。胃裡的清氣,向上出於口;肺裡的濁氣,向下注於經脈,內積於氣海之中。

    

    黃帝問:各陽經都是濁氣所積之處,哪條陽經濁氣最甚呢?

    

    岐伯說:手太陽小腸經獨受各陽經的濁氣為甚,手太陰肺經獨受各陰經的清氣為甚,清氣向上行於面部各竅,濁氣向下行於諸經脈。所以,各陰經都接受清氣,唯獨足太陰脾經接受胃中水谷所化生的濁氣。

    

    黃帝問:如何調治清濁氣呢?

    

    岐伯說:清氣是滑利的,濁氣是澀滯的,這是清濁氣的屬性。因此,刺陽經要深刺且留針;刺陰經要淺刺且急速出針;若清濁二氣互相干擾,按常規調治。

    

長按二維碼,更多健康交流


本文圖文聲音源於網絡,綜合整理自《黃帝內經》、文獻資料等,如有侵權請聯繫liulihealth@qq.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1)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1)【原 文】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陰陽之道,孰少孰多,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溼雨下歸,陰陽相移,何瀉何補?【譯 文】岐伯說:天地自然陰陽消長的變化,使得自然界氣候時令的變化表現為寒熱相互交替推移,就陰陽的屬性而言,春夏秋冬各個季節所含的是陰多還是陽多有一定的規律,陰的象數為偶數,陽的象數為奇數,由此構成了陰陽盛衰的各種現象。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1)—腹中論第四十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1)《黃帝內經素問》腹中論第四十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5)【原 文】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於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疑難字注音版)
    陰陽,指三陰經、三陽經。離,謂經脈循行部位、路線、功能各不相同。合,謂合而統稱為經脈。本篇分別論述了三陰經、三陽經各有不同的經脈循行部位及功能,此為「離」;指出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屬於一個經脈系統,此為「合」,其自身又有一定的表裡配合關係,循行路線與作用等等各不相同,故名。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3)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3)【原 文】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
  •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完)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完)【原 文】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手少陽出耳後,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髮際。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陰陽別論篇第七(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運用陰陽學說理論,著重討論脈象的分類、主病和三陰經、三陽經不同病證及預後等有關問題。因其論述的內容是從臨床鑑別診斷的角度闡述的,故名。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髒也,見xiàn(現)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黃帝內經》(連載01)
    歡迎您收聽《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確立了中國醫學的原則,形成了東方獨特的生理、病理、氣理、情理的理論體系,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有劃時代的影響。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土金水鬱氣暴發及刺治(二)
    《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歡迎您重溫《中華文化大講堂》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系列節目!周一到周五,我們不見不散哦!《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比較系統的反映了從西周到西漢末年的醫學全貌。  《黃帝內經》講的是醫道,講「上古之人,其知道者……」,《黃帝內經》講養生也是」講「養生之道」,而不是讓你打雞血,或者羊胎素。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旁觀者清當局迷,心門頓開一念間。萬物生滅有綱紀,陰陽平衡歸本原。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0: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0: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太空不空日月行
  • 《黃帝內經·靈樞》之行針篇
    2020年4月21日,抄寫《黃帝內經》第465天。這兩天抄寫的是《靈樞》第六十七篇《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經水十二(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以援物比象的方法,用十二經水縱橫交錯、川流不息的態勢來比喻說明人體臟腑經脈營灌全身、離合出入的生理活動,故名。黃帝問於岐伯曰: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zhǔ於五臟六腑。夫十二經水者,其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同;五臟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應奈何?
  •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
    黃帝內經 | 靈樞·官能篇第七十三【原文】    黃帝問於歧伯曰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2)——熱論篇第三十一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2)《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第三十一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55)——針解篇第五十四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55)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8)—陰陽別論第七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8)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第七原文:黃帝問曰:人有四經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黃帝內經《論神為主》
    今天給大家推薦古籍黃帝內經《論神為主》: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