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內經中關於熱病的針灸取穴

2021-02-22 杏林真傳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寫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寫五藏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張介賓註:「治熱之法,本有不同,故欲並聞其意。頭上五行者,督脈在中,旁四行,足太陽經也。中行五穴: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也。次兩旁二行各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也。又次兩旁二行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巔頂之上,故可散越諸陽熱氣之逆於上者。大杼,足太陽經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陰經穴。缺盆,足陽明經穴。背俞,風門也,一名熱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後,故可瀉胸中之熱。氣衝、三裡、巨虛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陽明經穴,故可瀉胃中之熱。雲門,手太陰經穴。髃骨即肩髃,手陽明經穴。委中,足太陽經穴。髓空,即腰俞,督脈穴。雲門、骨連手,委中、髓空連足,故此八穴可瀉四肢之熱。五臟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戶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門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腎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陽經穴。凡五臟之系,鹹附於背,故此十者,可瀉五臟之熱。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根據經文所敘述的熱病五十九俞包括5個部分:第一,頭上五行,是指督脈、膀胱經、膽經在頭頂上的經脈,共5行,每行5個穴。經文沒有說明五行穴位的具體名字,張介賓明確了五五二十五個穴的具體名稱,可供參考。第二,瀉胸中之熱八穴,包括「大杼、膺俞、缺盆、背俞」4穴,雙側共有8個穴位,所對應針灸穴位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1個穴大杼穴,手太陰肺經第1個穴中府穴(膺俞),足陽明胃經的第12個穴缺盆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第12個穴風門穴(背俞)。第三,瀉胃中之熱八穴,包括「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4穴,雙側共8穴,所對應的針灸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第30個穴氣衝穴(氣街),足陽明胃經的第36個穴足三裡穴,足陽明胃經的第37個穴上巨虛穴,足陽明胃經的第39個穴下巨虛穴。第四,瀉四肢之熱八穴,包括「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所對應的針灸穴位是:手太陰肺經的第2個穴雲門穴,手陽明大腸經的第15個穴肩髃穴(髃骨),足陽膀胱經的第40個穴委中穴,督脈的第2個穴腰俞穴(髓空)。第五,瀉五藏之熱十穴,包括「五藏俞傍五」,所對應針灸穴位是:肺俞之旁的魄戶穴;心俞之旁的神堂穴;肝俞之旁的魂門穴;脾俞之旁的意舍穴;腎俞之旁的志室穴。都是來自足太陽膀胱經穴(表4-5-1)。

表4-5-1 熱病五十九俞穴表

人體的熱病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外感風寒表證,營衛被風寒所鬱滯而發熱。第二,發熱由於在體內臟腑經絡的氣血鬱滯,古人云:「氣有餘便是火。」所謂氣有餘是相對的,氣不是絕對的有餘,而是因為氣鬱不暢,或者氣逆於上這種局部的相對有餘。氣以通暢順降為常,如果氣行不暢鬱滯於局部,或者氣降不順反而逆於上都可以生熱,形成熱病。

根據經文《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中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論,正常來說世間的火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君火,一種是相火。君火在上帶給世間以光明,在人體是指心火主神明;相火在下、在內帶給世間萬物以熱量、能量,在人體則是指藏於五臟內部的精所化生的氣。君火在上以相火為根,相火在下以君火為本,君相之火相互牽制,相互平衡,就表現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祥和安寧的景象,也就是陰陽平衡之象。

如果氣鬱不行,氣逆不降可以表現為熱證。這裡的氣逆於上也是屬於相火不藏而逆於上。一般來說,相火以藏為順,只有藏於人體下部、五臟內部,相火才能起到溫裡、補充能量的作用。打個比方,我們出外野營的時候要自己燒火做飯,如何才能又快又節省燃料做好飯呢?這個火的準備很重要,當火準備好了,開始煮飯時我們都知道,火一定要放在鍋的下面,飯才能做熟,如果把火放在鍋的上面,飯就很難做熟了,不但飯做不熟而且這個火還會成為邪氣,這就是相火妄動的原理。相火的位置很重要,藏於內就是精,而發於外將成為邪氣,所以《黃帝內經》曰:「相火以位。」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熱象的表現主要是在表、在上、在陽位,清熱的穴位也多在此。這就是《素問》五十九熱俞穴的主要位置所在。 

氣鬱於頭部而發熱,用頭頂五行穴位,解鬱清熱從上。頭為諸陽之會,陽氣逆於上多指在頭部,尤其是肝鬱生風、肝陽上亢的病症,大部分的氣逆最終鬱滯於頭頂部。病人表現為頭頂痛、頭暈、耳鳴等症,治療方法是瀉頭部陽熱之氣,選用頭部五行穴位,直接從局部解鬱清熱。

胸部有熱主要來自肺熱氣逆,胃腑氣不降而上逆,膀胱經氣不降而鬱於上。臨床表現為咳嗽、胸痛、胸滿以及肩頸部的疼痛肌肉緊張等。治療選用膀胱經的大杼、風門,肺經的中府,胃經的缺盆等,這些穴位都居胸腔的上部,也是肺胃之氣逆於上所鬱滯的部位,針刺這些穴位可以從局部解鬱瀉胸中之熱。

胃中之熱主要來自胃腑之氣,胃氣不降而上逆,小腸、大腸之腑氣不降而逆於上等,治療胃熱首先要通利大小腸,同時還要降胃氣,六腑以通為順。《黃帝內經》強調通利大小腸腑氣主要選用其下合穴,大腸的下合穴是上巨虛,小腸的下合穴是下巨虛。降胃氣用胃的下合穴足三裡。「胃為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衝,下在足三裡」,因此,氣衝配合足三裡也是治療胃氣不降的要穴。

四肢之熱主要發生在四肢南端,我們之前談過,四肢是六經所在部分,六經連接南北,四肢的北端為手足掌心,四肢的南端是四肢與軀幹相連接的部位,上肢是肩關節,下肢是髖關節。四肢之熱應該集中在其附近。《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選用肺經的雲門與大腸經的肩髃瀉上肢之鬱熱,而選用膀胱經的委中和督脈的腰俞瀉下肢之鬱熱,腰俞是下肢的南端,委中是膀胱經的下合穴也是清利腰背部鬱熱的要穴。

五臟之熱主要源於五臟之精化氣太過,其原因多是由於陰虛不能藏精所致。五臟之熱的外在表現主要是神浮而不降,神在上以精為其根,因此,五臟之熱的外在表現應該是氣鬱在其神府,其所處位置是五臟背腧穴旁開1.5寸。它們是肺藏的魄戶、心藏的神堂、肝藏的魂門、脾藏的意舍、腎藏的志室。針刺五臟之神府可以解鬱瀉五臟之熱。

所有這些治療都是局部取穴以解鬱清熱,瀉熱從其氣鬱滯的部位,由於熱鬱相對比較集中,瀉熱效果很好。這些治療方法都不是針對其病因的,好像不符合中醫整體治療思想,其實除了有五十九熱穴以外,還有五十七水俞,水俞所針對的病症多是由於五臟之精的異常造成的,而五十九熱穴則集中在病症的標象,兩者相互配伍也是標本同治的典範之一。

《黃帝內經》中關於五十九俞穴的內容還不止《素問》篇中這一組,在《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還有一組:「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聰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關於這組穴位張介賓有註解,也給出了穴位的名字,可供參考。下面就《黃帝內經》的學習談一點體會,總結一下,這些穴位可以分為以下幾組:

第一組,手之兩側各3穴,應該是在手太陰肺經的井、滎、俞穴,以及手太陽小腸經的井、滎、俞穴,兩組穴相同,均可以清熱,臨床上也很常用。共12個穴。

第二組,五指間各1穴,兩側共有8穴,應該是指現代針灸穴位中的經外奇穴的八邪穴,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是這些穴位包括了一部分滎穴,「滎主身熱」,從八邪的名字來看也有清熱祛邪的作用。這些穴位與滎穴在同一條緯線上,前面我已經講過,同一條緯線的穴位其所處的季節是一致的,因此,這些穴位同樣都有清熱作用,不同的是滎穴清熱是在經脈所經過的部位,而經外奇穴清熱則沒有固定部位。八邪穴在臨床上也是很常用的一組祛邪解鬱清熱的穴位,主要清利在頭面部的鬱熱。

第三組,五趾之間各1穴,兩側共有8穴,應該是指現代針灸穴位中經外奇穴的八風穴,主要功效是清解下肢及身體軀幹上的鬱熱,道理同手上的八邪穴。八邪穴祛邪清熱從上、從表,多是實證,八風穴清熱從下,多是從其根。

第四組,頭入發1寸旁3分各3穴,共6個穴,與現在針灸書上針灸穴位有出入,一般穴位都是入髮際半寸,應該與膽、膀胱、胃經的穴位相關。主治頭頂鬱熱。

第五組,更入發3寸邊5,兩側共10個穴,應該是在頭頂膀胱經靠後的五穴。

第六組,耳前後口下者各1,項中1,兩側加上中間共6個穴,主要用於清頭面部熱。

第七組,巔上1,聰會1,髮際1,廉泉1,風池2,天柱2。髮際有前後所以有兩個穴,這組穴位共9個,也是清解頭頸部的熱邪鬱滯。

7組穴位加起來一共59個穴位。《靈樞》當中的五十九穴主要分布在人體兩個部位,一個是頭頂、面部、頸部,一個是四肢末端。頭部穴位主要是清熱從氣鬱的標部,手足的穴位主要清熱從其本。《素問》中的五十九穴與之不同,其主要是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的南端,穴位也選在相應的部位,但都以解鬱瀉熱從其標為要。就我的個人臨床經驗來看,兩個五十九熱穴在臨床上非常實用,應用很廣泛,尤其《黃帝內經》反覆強調針刺的優勢是清熱。這兩組穴位不但指出了治療熱病的各種穴位,還通過這些穴位的功能主治,揭示出很多熱病的病機,對理解針灸治療的方法,以及對疾病的診斷都有很大幫助。臨床上更為方便使用的是《靈樞》的五十九熱穴,不過《素問》的五十九熱穴也是常用穴。

《黃帝內經》中關於各種熱病的治療有很多,這裡舉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

1.督脈主一身諸陽,針刺督脈以瀉熱,針刺不同椎下的穴位以瀉五臟之熱。《素問·刺熱論篇第三十二》:「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

2.《靈樞》五十九刺的臨床應用:《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說:「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由於人迎脈躁動,熱在陽經,治療用五十九刺瀉熱,這些穴位主要手足的八風與八邪穴,以及在頭面部瀉熱。

3.針刺熱病的9個禁忌證:《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說:「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3.如何治療厥心痛?《靈樞·厥病》:「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針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所謂厥心痛,從其臨床表現的症狀來看,很像西醫的心絞痛病症,心絞痛是由於心臟動脈梗阻所引起,中醫認為是由於寒凝心脈,心脈瘀阻而疼痛,最後可以形成心竅閉塞等症狀。經文中所選的穴位多集中在陰經滎穴和原穴上,是因為滎穴可以清熱,引陽歸根,引氣下行,原穴可以補充五臟原氣,溫行經脈,緩急止痛。臨床上陰經的原穴與滎穴經常配伍,引原歸經,又可以緩急止痛,是一個非常好的穴位組合。常用的有行間配太衝,然谷配太溪,太白配大都,魚際配太淵,勞宮配大陵等。

相關焦點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靈樞經 || 熱病第二十三(疑難字注音版)
    熱病在此指外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的一類病症。本篇是《內經》論述熱病的重要篇章,主要論述了熱病的辨證、轉歸預後和各種熱病的針刺方法、禁刺原則及治熱病的五十九穴的具體位置和分布,並論述了偏枯、痱、氣滿胸中喘息、心疝、喉痺、心痛、目中赤痛、風痙、癃、男子如蠱、女子如怚等熱病類證的鑑別、刺法和要穴,故名「熱病」。
  • 中醫針灸經典《針灸神書·瓊、馬天星穴治病歌》
    這兩首歌內容大同小異,馬丹陽增加了太衝一穴,刪去了瓊瑤真人的補瀉針法,主治病症亦有所增減,文字上也作了一些修飾, 由於《瓊瑤神書》傳本絕少,所以「天星十一穴」歌訣鮮為人知。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經明代推崇道家針灸的徐鳳收入《針灸大全》(1439)後,楊繼洲又載入《針灸大成》(1601),因而流傳甚廣。筆者認為,「天星十一穴」歌訣中瓊瑤真人講究辨證施針手法,這是很可貴的。
  • ​黃帝內經 | 靈樞·熱病篇第二十三
    如果病先發於陽分,然後入陰分,應當先取陽經刺治,後取陰經刺治,用淺刺取穴的方法。        患熱病三日,病人氣口脈象平靜,人迎脈象躁亂的,治療可取用各陽經,在治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中選穴,用來瀉去病熱,使病人出汗,用補法充實陰經來補三陰的不足。病人身體熱得很厲害,而陰陽之脈象都平靜的,不可用針刺。如果還可以針刺,應儘快取穴針刺,即使病熱不隨汗而出,也會外洩。
  • 每日一穴:關衝
    關衝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如頭痛發熱,熱病汗不出,頭眩,頷痛,喉痺,耳鳴耳聾,頭痛,目赤,耳聾,熱病,昏厥,耳鳴,目赤痛,目生翳膜,視物不清,舌強,舌卷,舌裂,舌本痛,口乾,唇乾裂,痄腮,眩暈,霍亂吐瀉,不嗜食,肩臂疼痛不能上舉,掌中熱,瘧疾,中暑,現代又多用關衝穴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急性扁桃體炎及腮腺炎,咽喉腫痛,喉炎,角膜白斑腦血管病,小兒消化不良等,又為臨床急救要穴之一
  • 每日一穴:俠溪
    俠溪為經穴名(Xiáxī GB4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俠溪是足少陽膽經的滎穴,五行屬水。
  • 每日一穴:大杼
    別名背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大腧(《黃帝內經靈樞·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經》),百旁(《楊敬齋針灸全書》),風府(《醫心方》)。屬足太陽膀胱經。大杼是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為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 每日一穴:曲澤
    曲澤為經穴名(Qūzé PC3)。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厥陰心包經。曲澤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五行屬水。
  • 董氏針灸依據什麼取穴?
    董公原著《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僅僅講述了數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諸多內容尚未公開,楊師根據董公生前之口授心傳,結合自己多年的臨證參悟,構築了董氏奇穴針灸完整的理論框架。一個組穴本身即常蘊有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並用為董公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擬。大白位置與三間位置相符,系大腸經俞穴,靈骨穴在一、二掌骨結合部之前,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若以全息律而論,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皆涵蓋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 針灸入門必備: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本歌首載於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題為《天星十一穴歌》,後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衝穴,題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馬丹陽是宋代扶風人,他根據臨床經驗寫成本歌,選穴特點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在針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針灸入門之捷徑。    歌訣: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並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 針灸止痛效果好!怎麼取穴有技巧!
    疼痛是我們在生活體會和疾病過程中經常可以碰到的症狀,臨床上我們發現:針灸止痛具有簡便、快捷、有效的特點,而又無毒副作用。中醫認為,不管是何種疼痛,其實質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種,針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取穴呢?
  • 【每日一穴】大杼穴
    大杼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別名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
  • 每日一穴:心俞
    心俞為經穴名 。出《黃帝內經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心俞是心的背俞穴。心即心臟,俞即輸注,本穴是心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 病人哭笑不止,針灸僅需各取一穴
    其母代訴:時時悲哭,不能自已,已經半月有餘。伴失眠、心悸,昨夜服用6片地西泮(安定)也未能入眠。舌淡苔薄,脈象細弱。髒躁之所以可用甘麥大棗湯,《內經》已經給出答案。《靈樞•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麥。」《靈樞•五音五味》亦云:「谷麥……手少陰,髒心,色赤,味苦,時夏。」可見,用甘麥大棗湯有補益心氣的作用,對於心神不足導致的悲戚髒躁,效果良好。而又因心為火髒,其母為木,按照虛則補其母的原則,髒躁應取心經五行屬木的穴位,即井穴少衝。
  • 每日一穴:脾俞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背腧》:脾俞在十一焦(椎)之間。穴名解脾即脾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脾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脾俞。脾,是人體重要的貯藏血液的場所和最大的淋巴器官,五臟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載:「脾、胃…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內通脾臟,併合精氣,助胃化食。此穴為脾在背之俞穴,內應脾臟,是脾氣轉輸、輸注之所,治脾要穴,故名之。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3)—刺熱篇第三十二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3)《黃帝內經素問》刺熱篇第三十二
  • 曲差[cī]穴,像神經般彎彎曲曲的穴!
    我們是連載的形式,按照經絡把所有穴位串起來講完,幫助大家解決記憶穴位難的問題,熟悉了穴位之後,針灸艾灸如何取穴,今天給大家分享足太陽膀胱經-曲差穴。曲差穴在哪兒呢?標準定位:曲差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上。
  • 【針灸名家】陳佩永治療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著有《針灸治療雜病120法》、《少林秘傳傷科36穴方論》等。從學弟子20餘人。陳氏從學習內科入門,故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後從名師學習針灸、傷科手技,頗多不傳之秘。用針多自製,以銀質粗針為主,針刺手法亦別具風格,慣用拇、食指持針,施行直、橫、斜刺,進針快,行針靈活迅捷,針感強,常取效於頃俄。1.
  • 《針灸大成》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用好十二穴,幾乎可以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
    《黃帝內經》中記載,說人身上有十二經絡,以應十二個月,有三百六十五節,以應一歲,其實就是說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個。穴道數量在歷代的發展中,慢慢地累積,到明朝的《針灸大成》,就已經記載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 針灸的魅力——來自健康禪養院
    據《左傳》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緩、醫和均擅長針灸。先秦名醫扁鵲(秦越人)在給虢太子治屍厥時,讓其弟子子陽取外三陽五會而使太子復甦,又令弟子子豹藥熨兩脅下,而太子坐起....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就有兩種古代關於經脈的著作,《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腧穴、精神、氣血、津液等為基本理論,以針灸為主要醫療技術,用無神論觀點、整體觀點、發展變化的觀點、人體與自然相應的觀點,論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要領和防病治病原則,奠定了針灸學理論基礎,其中以《靈樞》所載針灸理論更為豐富和系統,故《靈樞》又稱《針經》。
  • 關於十四經穴速記及主治
    我是個平常的人,我不能期盼在眾多公眾號中值得你一轉眼的注意,但我會一直堅持到你的注意。——觀書(一)在熟記腧穴之前,不要談什麼天賦,天賦是留給基礎完備之人,更進一步時才體現的。要熟記腧穴,靠的是記憶力,靠的是平時的觀察、總結和誦讀。只要肯下功夫,能認得幾個方塊字的人便一定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