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餘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胸中之熱也;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寫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寫五藏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張介賓註:「治熱之法,本有不同,故欲並聞其意。頭上五行者,督脈在中,旁四行,足太陽經也。中行五穴: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也。次兩旁二行各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也。又次兩旁二行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巔頂之上,故可散越諸陽熱氣之逆於上者。大杼,足太陽經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陰經穴。缺盆,足陽明經穴。背俞,風門也,一名熱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後,故可瀉胸中之熱。氣衝、三裡、巨虛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陽明經穴,故可瀉胃中之熱。雲門,手太陰經穴。髃骨即肩髃,手陽明經穴。委中,足太陽經穴。髓空,即腰俞,督脈穴。雲門、骨連手,委中、髓空連足,故此八穴可瀉四肢之熱。五臟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戶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門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腎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陽經穴。凡五臟之系,鹹附於背,故此十者,可瀉五臟之熱。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根據經文所敘述的熱病五十九俞包括5個部分:第一,頭上五行,是指督脈、膀胱經、膽經在頭頂上的經脈,共5行,每行5個穴。經文沒有說明五行穴位的具體名字,張介賓明確了五五二十五個穴的具體名稱,可供參考。第二,瀉胸中之熱八穴,包括「大杼、膺俞、缺盆、背俞」4穴,雙側共有8個穴位,所對應針灸穴位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1個穴大杼穴,手太陰肺經第1個穴中府穴(膺俞),足陽明胃經的第12個穴缺盆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第12個穴風門穴(背俞)。第三,瀉胃中之熱八穴,包括「氣街、三裡、巨虛上下廉」4穴,雙側共8穴,所對應的針灸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第30個穴氣衝穴(氣街),足陽明胃經的第36個穴足三裡穴,足陽明胃經的第37個穴上巨虛穴,足陽明胃經的第39個穴下巨虛穴。第四,瀉四肢之熱八穴,包括「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所對應的針灸穴位是:手太陰肺經的第2個穴雲門穴,手陽明大腸經的第15個穴肩髃穴(髃骨),足陽膀胱經的第40個穴委中穴,督脈的第2個穴腰俞穴(髓空)。第五,瀉五藏之熱十穴,包括「五藏俞傍五」,所對應針灸穴位是:肺俞之旁的魄戶穴;心俞之旁的神堂穴;肝俞之旁的魂門穴;脾俞之旁的意舍穴;腎俞之旁的志室穴。都是來自足太陽膀胱經穴(表4-5-1)。
表4-5-1 熱病五十九俞穴表
人體的熱病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外感風寒表證,營衛被風寒所鬱滯而發熱。第二,發熱由於在體內臟腑經絡的氣血鬱滯,古人云:「氣有餘便是火。」所謂氣有餘是相對的,氣不是絕對的有餘,而是因為氣鬱不暢,或者氣逆於上這種局部的相對有餘。氣以通暢順降為常,如果氣行不暢鬱滯於局部,或者氣降不順反而逆於上都可以生熱,形成熱病。
根據經文《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中的「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理論,正常來說世間的火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君火,一種是相火。君火在上帶給世間以光明,在人體是指心火主神明;相火在下、在內帶給世間萬物以熱量、能量,在人體則是指藏於五臟內部的精所化生的氣。君火在上以相火為根,相火在下以君火為本,君相之火相互牽制,相互平衡,就表現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祥和安寧的景象,也就是陰陽平衡之象。
如果氣鬱不行,氣逆不降可以表現為熱證。這裡的氣逆於上也是屬於相火不藏而逆於上。一般來說,相火以藏為順,只有藏於人體下部、五臟內部,相火才能起到溫裡、補充能量的作用。打個比方,我們出外野營的時候要自己燒火做飯,如何才能又快又節省燃料做好飯呢?這個火的準備很重要,當火準備好了,開始煮飯時我們都知道,火一定要放在鍋的下面,飯才能做熟,如果把火放在鍋的上面,飯就很難做熟了,不但飯做不熟而且這個火還會成為邪氣,這就是相火妄動的原理。相火的位置很重要,藏於內就是精,而發於外將成為邪氣,所以《黃帝內經》曰:「相火以位。」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熱象的表現主要是在表、在上、在陽位,清熱的穴位也多在此。這就是《素問》五十九熱俞穴的主要位置所在。
氣鬱於頭部而發熱,用頭頂五行穴位,解鬱清熱從上。頭為諸陽之會,陽氣逆於上多指在頭部,尤其是肝鬱生風、肝陽上亢的病症,大部分的氣逆最終鬱滯於頭頂部。病人表現為頭頂痛、頭暈、耳鳴等症,治療方法是瀉頭部陽熱之氣,選用頭部五行穴位,直接從局部解鬱清熱。
胸部有熱主要來自肺熱氣逆,胃腑氣不降而上逆,膀胱經氣不降而鬱於上。臨床表現為咳嗽、胸痛、胸滿以及肩頸部的疼痛肌肉緊張等。治療選用膀胱經的大杼、風門,肺經的中府,胃經的缺盆等,這些穴位都居胸腔的上部,也是肺胃之氣逆於上所鬱滯的部位,針刺這些穴位可以從局部解鬱瀉胸中之熱。
胃中之熱主要來自胃腑之氣,胃氣不降而上逆,小腸、大腸之腑氣不降而逆於上等,治療胃熱首先要通利大小腸,同時還要降胃氣,六腑以通為順。《黃帝內經》強調通利大小腸腑氣主要選用其下合穴,大腸的下合穴是上巨虛,小腸的下合穴是下巨虛。降胃氣用胃的下合穴足三裡。「胃為水谷之海,其輸上在氣衝,下在足三裡」,因此,氣衝配合足三裡也是治療胃氣不降的要穴。
四肢之熱主要發生在四肢南端,我們之前談過,四肢是六經所在部分,六經連接南北,四肢的北端為手足掌心,四肢的南端是四肢與軀幹相連接的部位,上肢是肩關節,下肢是髖關節。四肢之熱應該集中在其附近。《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選用肺經的雲門與大腸經的肩髃瀉上肢之鬱熱,而選用膀胱經的委中和督脈的腰俞瀉下肢之鬱熱,腰俞是下肢的南端,委中是膀胱經的下合穴也是清利腰背部鬱熱的要穴。
五臟之熱主要源於五臟之精化氣太過,其原因多是由於陰虛不能藏精所致。五臟之熱的外在表現主要是神浮而不降,神在上以精為其根,因此,五臟之熱的外在表現應該是氣鬱在其神府,其所處位置是五臟背腧穴旁開1.5寸。它們是肺藏的魄戶、心藏的神堂、肝藏的魂門、脾藏的意舍、腎藏的志室。針刺五臟之神府可以解鬱瀉五臟之熱。
所有這些治療都是局部取穴以解鬱清熱,瀉熱從其氣鬱滯的部位,由於熱鬱相對比較集中,瀉熱效果很好。這些治療方法都不是針對其病因的,好像不符合中醫整體治療思想,其實除了有五十九熱穴以外,還有五十七水俞,水俞所針對的病症多是由於五臟之精的異常造成的,而五十九熱穴則集中在病症的標象,兩者相互配伍也是標本同治的典範之一。
《黃帝內經》中關於五十九俞穴的內容還不止《素問》篇中這一組,在《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還有一組:「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後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聰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關於這組穴位張介賓有註解,也給出了穴位的名字,可供參考。下面就《黃帝內經》的學習談一點體會,總結一下,這些穴位可以分為以下幾組:
第一組,手之兩側各3穴,應該是在手太陰肺經的井、滎、俞穴,以及手太陽小腸經的井、滎、俞穴,兩組穴相同,均可以清熱,臨床上也很常用。共12個穴。
第二組,五指間各1穴,兩側共有8穴,應該是指現代針灸穴位中的經外奇穴的八邪穴,之所以這樣認為原因是這些穴位包括了一部分滎穴,「滎主身熱」,從八邪的名字來看也有清熱祛邪的作用。這些穴位與滎穴在同一條緯線上,前面我已經講過,同一條緯線的穴位其所處的季節是一致的,因此,這些穴位同樣都有清熱作用,不同的是滎穴清熱是在經脈所經過的部位,而經外奇穴清熱則沒有固定部位。八邪穴在臨床上也是很常用的一組祛邪解鬱清熱的穴位,主要清利在頭面部的鬱熱。
第三組,五趾之間各1穴,兩側共有8穴,應該是指現代針灸穴位中經外奇穴的八風穴,主要功效是清解下肢及身體軀幹上的鬱熱,道理同手上的八邪穴。八邪穴祛邪清熱從上、從表,多是實證,八風穴清熱從下,多是從其根。
第四組,頭入發1寸旁3分各3穴,共6個穴,與現在針灸書上針灸穴位有出入,一般穴位都是入髮際半寸,應該與膽、膀胱、胃經的穴位相關。主治頭頂鬱熱。
第五組,更入發3寸邊5,兩側共10個穴,應該是在頭頂膀胱經靠後的五穴。
第六組,耳前後口下者各1,項中1,兩側加上中間共6個穴,主要用於清頭面部熱。
第七組,巔上1,聰會1,髮際1,廉泉1,風池2,天柱2。髮際有前後所以有兩個穴,這組穴位共9個,也是清解頭頸部的熱邪鬱滯。
7組穴位加起來一共59個穴位。《靈樞》當中的五十九穴主要分布在人體兩個部位,一個是頭頂、面部、頸部,一個是四肢末端。頭部穴位主要是清熱從氣鬱的標部,手足的穴位主要清熱從其本。《素問》中的五十九穴與之不同,其主要是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的南端,穴位也選在相應的部位,但都以解鬱瀉熱從其標為要。就我的個人臨床經驗來看,兩個五十九熱穴在臨床上非常實用,應用很廣泛,尤其《黃帝內經》反覆強調針刺的優勢是清熱。這兩組穴位不但指出了治療熱病的各種穴位,還通過這些穴位的功能主治,揭示出很多熱病的病機,對理解針灸治療的方法,以及對疾病的診斷都有很大幫助。臨床上更為方便使用的是《靈樞》的五十九熱穴,不過《素問》的五十九熱穴也是常用穴。
《黃帝內經》中關於各種熱病的治療有很多,這裡舉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
1.督脈主一身諸陽,針刺督脈以瀉熱,針刺不同椎下的穴位以瀉五臟之熱。《素問·刺熱論篇第三十二》:「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間主鬲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
2.《靈樞》五十九刺的臨床應用:《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說:「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由於人迎脈躁動,熱在陽經,治療用五十九刺瀉熱,這些穴位主要手足的八風與八邪穴,以及在頭面部瀉熱。
3.針刺熱病的9個禁忌證:《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說:「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3.如何治療厥心痛?《靈樞·厥病》:「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發針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衝。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所謂厥心痛,從其臨床表現的症狀來看,很像西醫的心絞痛病症,心絞痛是由於心臟動脈梗阻所引起,中醫認為是由於寒凝心脈,心脈瘀阻而疼痛,最後可以形成心竅閉塞等症狀。經文中所選的穴位多集中在陰經滎穴和原穴上,是因為滎穴可以清熱,引陽歸根,引氣下行,原穴可以補充五臟原氣,溫行經脈,緩急止痛。臨床上陰經的原穴與滎穴經常配伍,引原歸經,又可以緩急止痛,是一個非常好的穴位組合。常用的有行間配太衝,然谷配太溪,太白配大都,魚際配太淵,勞宮配大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