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哭笑不止,針灸僅需各取一穴

2021-03-04 針灸學會

《素問•調經論》提出類似觀點:「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張介賓從陰陽兩方面進行闡發:「心藏神,火之精也。陽勝則神王,故多喜而笑。陽衰則陰慘乘之,故多憂而悲。《本神篇》曰: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皆此義也。」現代臨床上,悲傷不已的髒躁證和喜笑不休症都可見於躁狂抑鬱性精神病,用中醫藥及針灸治療效果明顯。

其母代訴:時時悲哭,不能自已,已經半月有餘。伴失眠、心悸,昨夜服用6片地西泮(安定)也未能入眠。舌淡苔薄,脈象細弱。證屬心虛髒躁。乃獨取雙側少海穴,用補法,留針30分鐘,欲起針時,發現患者已酣然入眠。在家屬要求下,又留針近1小時,到下班時間才將患者叫醒。次日來診,說自針後未再哭泣。昨晚未用安定也睡眠很好。繼針1次,同時處甘麥大棗湯合桂甘龍牡湯6劑。隨訪半年,未再復發。(本案選自高樹中《一針療法》)

髒躁,悲傷欲哭,不能自已。

此病首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髒躁之所以可用甘麥大棗湯,《內經》已經給出答案。

《靈樞•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麥。」

《靈樞•五音五味》亦云:「谷麥……手少陰,髒心,色赤,味苦,時夏。」

可見,用甘麥大棗湯有補益心氣的作用,對於心神不足導致的悲戚髒躁,效果良好。

而又因心為火髒,其母為木,按照虛則補其母的原則,髒躁應取心經五行屬木的穴位,即井穴少衝。

但少衝皮肉淺薄,不便實行補法,根據「補井當補合」的原則,改用心經少海穴。

周某,男,70歲。

腦梗死、肢體活動不便入院。患者經常不由自主發笑。

醫生遂停用所有治療,單在每日上午針刺其雙側神門穴,用瀉法,留針1小時左右。1周後患者不再發笑,乃停針神門,繼續治療原發病腦梗死。

此案證實了經義,對當代情志病的治療提供了借鑑。不過,也有人結合臨床指出,中風患者因邪犯心經,不僅可因痰凝血瘀導致心氣實而喜笑不休,也可由於心腦氣虛失養出現笑不自禁的情況。其中總結了「氣陰兩虛,心神不寧」「脾胃虛弱,痰濁擾心」「氣虛血瘀,心神失養」等3種證型,認為具體到臨床,不僅可見虛實兩種,還能見到虛實夾雜之證,甚至不必拘泥於心經一處,也可見到他證傳來,故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可桴鼓相應,藥到病除。[王志新.淺談「心氣實則笑不休」.中醫雜誌,2007(5):473-474]

如果您是一名針灸醫生,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針灸醫生自己的平臺:

針灸學會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動動手指轉發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收穫知識與健康喔!

相關焦點

  • 病人苦笑不止,針灸僅需各取一穴!
    其母代訴:時時悲哭,不能自已,已經半月有餘。伴失眠、心悸,昨夜服用6片地西泮(安定)也未能入眠。舌淡苔薄,脈象細弱。而又因心為火髒,其母為木,按照虛則補其母的原則,髒躁應取心經五行屬木的穴位,即井穴少衝。但少衝皮肉淺薄,不便實行補法,根據「補井當補合」的原則,改用心經少海穴。
  • 朱燕中 | 內經中關於熱病的針灸取穴
    這些治療方法都不是針對其病因的,好像不符合中醫整體治療思想,其實除了有五十九熱穴以外,還有五十七水俞,水俞所針對的病症多是由於五臟之精的異常造成的,而五十九熱穴則集中在病症的標象,兩者相互配伍也是標本同治的典範之一。《黃帝內經》中關於五十九俞穴的內容還不止《素問》篇中這一組,在《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還有一組:「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
  • 董氏針灸依據什麼取穴?
    董公原著《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僅僅講述了數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諸多內容尚未公開,楊師根據董公生前之口授心傳,結合自己多年的臨證參悟,構築了董氏奇穴針灸完整的理論框架。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與全息律亦有相似之處,董公強調任一局部皆能治療全身疾病,董公雖將全身區分為十二治療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獨立治療全身疾病。一個組穴本身即常蘊有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並用為董公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擬。
  • 針灸止痛效果好!怎麼取穴有技巧!
    疼痛是我們在生活體會和疾病過程中經常可以碰到的症狀,臨床上我們發現:針灸止痛具有簡便、快捷、有效的特點,而又無毒副作用。中醫認為,不管是何種疼痛,其實質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種,針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取穴呢?
  • 中醫針灸經典《針灸神書·瓊、馬天星穴治病歌》
    這兩首歌內容大同小異,馬丹陽增加了太衝一穴,刪去了瓊瑤真人的補瀉針法,主治病症亦有所增減,文字上也作了一些修飾, 由於《瓊瑤神書》傳本絕少,所以「天星十一穴」歌訣鮮為人知。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經明代推崇道家針灸的徐鳳收入《針灸大全》(1439)後,楊繼洲又載入《針灸大成》(1601),因而流傳甚廣。筆者認為,「天星十一穴」歌訣中瓊瑤真人講究辨證施針手法,這是很可貴的。
  • 【針灸名家】陳佩永治療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著有《針灸治療雜病120法》、《少林秘傳傷科36穴方論》等。從學弟子20餘人。陳氏從學習內科入門,故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後從名師學習針灸、傷科手技,頗多不傳之秘。用針多自製,以銀質粗針為主,針刺手法亦別具風格,慣用拇、食指持針,施行直、橫、斜刺,進針快,行針靈活迅捷,針感強,常取效於頃俄。1.
  • 無痛腹針的準確取穴與治療的病情
    (2)下腹部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是指病人平臥時,神闕穴至曲骨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5寸。(3)側腹部從神闕、通過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是指病人平臥時,側腹部的止點至神闕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6寸。水平線、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針排除人體因為胖瘦形成的個體差異而採取的取穴方法。
  • 彭靜山獨特取穴大揭秘:一點二穴三線四面
    也是治腰疼的名穴,腰痛用繆刺法⑵以命門作為找穴的標誌。註:⑵腰痛繆刺:先找命門,畫一記號。再遍壓腰部,找最痛之點畫一記號。由命門以尺量最痛點與命門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的橫直距離,讓病人仰臥,以臍作為命門,量出最痛點的相對處,針入有直達病所感覺。再讓病人俯臥,壓其痛點消失,腰痛即愈。無痛點者,不適用此法。3.神道:對頭痛、健忘、心悸(脈結代)、髒躁、小兒抽風等證均有效。
  • 《針灸大成》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用好十二穴,幾乎可以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
    《黃帝內經》中記載,說人身上有十二經絡,以應十二個月,有三百六十五節,以應一歲,其實就是說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個。穴道數量在歷代的發展中,慢慢地累積,到明朝的《針灸大成》,就已經記載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 祖傳7個特效穴的針灸或按摩方法
    一、三間穴治頭面病 三間穴為手陽明經之俞穴,臨床上常用於治牙痛、咽喉痛、眼痛、手背紅腫、瘧疾等。 早年治一頭昏頑症頗棘手,後請祖母診治,謂三間穴能治頭面諸疾,針之竟愈。自後仔細觀察,體會到對腦血流圖所查之頸或椎-基底動脈痙攣,腦血管彈性減低之頭昏最為有效。
  • 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
    主張用藥貴專而不在多,取穴宜精而不在繁。中醫書友會曾發過多篇謝老的文章,如《謝錫亮保健灸5個穴位》《謝錫亮:灸法的要訣與技巧》(書友們可以在「靈蘭中醫App」搜索啦~~)本篇文章為謝老答疑解惑篇,小編聽謝老說「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一語,想到孔子的話:「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編輯/張亞娟)
  • 【合一】臺灣針灸四大派 (記得收藏哦!)
    其中特別之處是以此三穴主治心臟病、心臟性風溼病,也能治膝蓋痛,下肢浮腫是運用火生土的五行關係。其中有關經驗: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患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避免過強刺激。★駟馬三穴在董氏奇穴中駟馬穴正在十四經胃經與膽經之間。
  • 性功能要穴—新八髎的取穴方法
    患者伏臥位,取準雙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後,用30號毫針刺入2—3寸深,當病人小腹內有沈脹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瀉法捻轉毫針,留針 20一30,留針期間行針l一2次。對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適應症】:痛經。氣滯血瘀、寒溼凝滯、氣血虛弱之痛經。
  • 根據「三邊三間取穴法」分析手三陰經的腧穴定位
    楊甲三先生在取穴時非常重視穴位的解剖結構,通過對腧穴形、質的研究,提出了「三邊三間取穴法」。所謂「三邊」是指骨邊、筋邊、肉邊;所謂「三間」, 是指骨間、筋間、肉間。此外還有筋骨間、筋肉間等。雖然腧穴「非皮肉筋骨」, 但其定位則需藉助骨、筋、肉解剖標誌完成。《標幽賦》雲:「大抵取穴之法, 必有分寸, 先審自意, 次觀分肉。」
  • 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陳佩永治療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 每日一穴:脾俞
    所屬部位背部定位標準定位: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一說「除脊各寸半」(《針灸資生經》)。取法快速取穴: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3個椎體,其上緣旁開2橫指處即是脾俞穴。穴位解剖脾俞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
  • 針灸入門必備: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本歌首載於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題為《天星十一穴歌》,後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衝穴,題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馬丹陽是宋代扶風人,他根據臨床經驗寫成本歌,選穴特點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在針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針灸入門之捷徑。    歌訣: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並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 每日一穴:大杼
    別名背俞(《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大腧(《黃帝內經靈樞·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經》),百旁(《楊敬齋針灸全書》),風府(《醫心方》)。屬足太陽膀胱經。大杼是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為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 【每日一穴】大杼穴
    大杼是督脈別絡、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又為八會穴之骨會穴。大為小之對,杼即筘,古稱椎骨為「杼骨」,此穴在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該穴名意指膀胱經水溼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 郭誠傑,針灸路上精耕六十年,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第一人
    針灸攻克乳腺頑疾  「我用針灸治療乳腺增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郭誠傑說到,「1976年,我在腫瘤科轉科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乳房有腫塊的就診女性,在吃了許多藥都沒啥效果的情況下,非要我這個針灸大夫給她治療。」  猶豫再三,郭誠傑心想,反正針灸也不會產生副作用,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為這位女病人做了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