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針灸依據什麼取穴?

2021-02-19 國醫名家課堂

篇重點闡釋董氏奇穴針灸獨特的理論體系。董公原著《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僅僅講述了數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諸多內容尚未公開,楊師根據董公生前之口授心傳,結合自己多年的臨證參悟,構築了董氏奇穴針灸完整的理論框架。常波參考在臺北跟楊老師隨診學習的心得筆記,將其理論之精華底蘊一一剖析,系統整理如次:


1.暗影及青筋

當某臟腑或經絡有病變時,常常在身體某些特定部位出現暗影(經云:有諸內必形諸外)。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較易出現,這種方法除了反映病變,有助於診斷外,尚可在該處施針,產生治療效應。董公於此法甚為精通,並以此形成固定治療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氣咳喘,五虎穴治手腳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為此方法之發揮。青筋即青紫暴張之靜脈血管,亦稱鬱絡。

多見於肘、膝或小腿外側,亦可見於魚際、然谷部位。董公認為許多久病、怪病、頑症痼疾均可見此反應,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處則永不能根治。據楊老師經驗,有些病刺血治療一次,即有痊癒者,一般經針治一次後即大見減輕,數次後,其病就根治。


2.全息

在中醫天人合一學說中認為:每一個局部均與全體相關,每一個局部均能反映全體,也皆能以之治療全體,這就是全息論的觀點。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與全息律亦有相似之處,董公強調任一局部皆能治療全身疾病,董公雖將全身區分為十二治療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獨立治療全身疾病。一個組穴本身即常蘊有全息意味。例如靈骨、大白並用為董公溫陽補氣要穴,治病之多,幾乎全身無所不包,療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擬。大白位置與三間位置相符,系大腸經俞穴,靈骨穴在一、二掌骨結合部之前,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若以全息律而論,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此二針皆涵蓋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董公的倒馬針法常兩三針並列,雖說因並立加強了治療作用,但何嘗不是憑藉全息作用,全體互應的結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針並列的臟腑治療系列,更與全息律有著不謀而合的關係。董氏奇穴「全息通應」理論,提出了多元的、立體層次的「全息體」概念。

3. 對應

《標幽賦》說:「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邊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董公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其治病常用對應取穴,效果卓著。董公常用之對應取穴法有下列九種:

(1) 等高對應

即在痛點對側相等部位施針,左側病痛可取右側等高點,例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推廣應用治療內科病也可不採用雙側同穴針刺,而採用單側或雙側異穴針刺。

(2) 手足順對

將上肢與下肢順向並列,以肘對應膝為中心對應,可有下列對應:即肩對髖、上臂對大腿、肘對膝、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如髖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澤(肘後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髖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楊老師常以小節穴治腳踝痛,即系此一對應之運用。

(3) 手足逆對

將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肘與膝、下臂與大腿、手與髖。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公常取手上靈骨、後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痛,均系此一原理之應用。

(4) 手軀順對

上肢除與下肢有對應關係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係,將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並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下臂病也可去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董公以手上大間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

(5) 手軀逆對

將上肢與軀幹呈逆向並列,可有下列對應關係:即手(腕)與頭(頸),前臂與胸(背)脘,肘與(腰),上臂與下腹(或腰骶),肩與陰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如用內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穴位施治)。董公以肩部之天宗、雲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

 

(6) 足軀順對

下肢除與上肢對應關係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係,將下肢與軀幹順向並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與(腰),小腿與下腹(腰骶),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其運用皆與此一原理相合。

(7) 足軀逆對

將下肢與軀幹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對應關係:即足與頭、踝與頭頸、小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腰骶)如胸脘有病可針小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亦然。董公亦以正筋、正宗治頸項不適,都與此一對應法有關。

(8) 頭骶對應

除了手與腳及腳與軀幹的對應外,頭面與尾骶亦形成一種對應。例如臨床以骶部之長強治癲狂之腦病,董公亦常以衝霄穴治頭痛,也是此一原理之應用。

(9) 頭足對應

頭頂百會與腳底之湧泉也形成對應,即所謂的「天頂封地門」,所以用湧泉治療巔頂痛及腦部病變。


4.體應

體應是董氏奇穴在治療方面最有針對性的發明及應用,掌握此一原則,不僅能將董氏奇穴應用得更深入更有效,以之用於十四經穴方面,也能加強效果。體應之要點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脈治脈,以皮治皮。

(1) 以骨治骨

治骨刺常用削骨針,即四花中及其下三寸的倒馬針,兩針緊貼骨頭才有作用。本組穴位治療膝蓋骨刺,肥大性、退化性關節炎療效很好。董公扎針,能貼骨就儘量貼骨,例如靈骨、火主、大白等穴貼骨而入,不但針感強而且療效高。又如常用九裡(風市)穴每每深至貼骨,治療各種風病、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療效甚好。目前有一派說法強調骨膜傳導,認為骨膜有傳導作用,因此扎針時儘量貼骨或抵骨,療效較佳。

(2) 以筋治筋

貼筋進針可治筋病,例如尺澤在大筋旁,可治全身的筋病,對運動病變效果很好。又如正筋、正宗(跟腱)是一大筋,針刺入正筋、正宗可治療頭頸強硬,小腿筋緊等多種筋病。

 

(3) 以肉治肉

例如駟馬及肩中皆是肌肉較為豐富的部位,最常用來治肌肉方面的病變,尤其是肌肉萎縮,療效甚好。

(4) 以脈治脈

緊貼脈管的穴位可治脈病,例如針人宗、地宗,因靠近血管,調整血液循環,治心臟病及血管硬化效果很好。

相關焦點

  • 第二章 楊維傑經絡思路在董氏奇穴的應用 第一節 循經取穴思路與董氏奇穴
    楊維傑經絡思路在董氏奇穴的應用第一節 循經取穴思路與董氏奇穴董氏奇穴雖名為「奇穴」,但董老師常說其奇穴為「正經奇穴」,其原著亦稱《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我認為書中的「正經」即是十四經。若非對十四經穴有極為深刻的認識,董氏斷難發現如此多與十四經相關的奇穴。
  • 第八章 第三節 治法針法史觀與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的火連,治療血壓高而引起之頭暈眼昏、心跳、心臟衰弱。火菊穴治療手發麻、心跳、頭暈、腳痛、高血壓、頭腦脹、眼昏、眼皮發酸、頸項扭轉不靈,皆應系厚土滅火及子能令母實之雙向作用。蓋火連穴位置與脾經太白穴位置相符,為脾(土)經輸(土)穴,為土中之土,為真土穴,土甚厚。本穴可扶脾胃,理氣機,清心火。
  • 【董氏針灸】學員病案分享之頑固性面癱、閉經、左腳中指痛、胃酸過多、解酒、扁桃體化膿
    大家好,又到了董氏針灸培訓班課程的時間,今天我們講的是董氏針灸學員病案分享之頑固性面癱、閉經、左腳中指痛、胃酸過多、解酒、扁桃體化膿
  • 朱燕中 | 內經中關於熱病的針灸取穴
    第二,瀉胸中之熱八穴,包括「大杼、膺俞、缺盆、背俞」4穴,雙側共有8個穴位,所對應針灸穴位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1個穴大杼穴,手太陰肺經第1個穴中府穴(膺俞),足陽明胃經的第12個穴缺盆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第12個穴風門穴(背俞)。
  • 董氏奇穴(手掌圖)
    提示:關注微信號:ztyxpxw,海量手法針灸視頻,免費觀看。董氏奇穴,曾是董門祖傳數十代之針灸絕學,療效極佳,其效果較「十四經穴」有過之而無不及。董門歷來口授心傳,不著文字,不傳外姓。為造福百姓,後經其傳人傳出。
  • 針灸止痛效果好!怎麼取穴有技巧!
    疼痛是我們在生活體會和疾病過程中經常可以碰到的症狀,臨床上我們發現:針灸止痛具有簡便、快捷、有效的特點,而又無毒副作用。中醫認為,不管是何種疼痛,其實質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種,針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取穴呢?
  • 第一章 第五節 楊維傑對應平衡觀詮解及應用董氏奇穴
    卦象左上與右下相對,右上與左下相對,人在走路時出左手則抬右腳,出右手則抬左腳,以保持平衡,這種對應平衡經常用在針灸上。例如左手有病針右腳,右手有病針左腳等,就是對應取穴法。對應取穴法是一種取穴簡單,效果卓著的針灸療法,我在應用針灸治療時,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這種針法應用得很多,這裡整理個人的經驗,以及針法,略作敘述。對應取穴法為何效果顯著?
  • 【合一】臺灣針灸四大派 (記得收藏哦!)
    以下分別為:一、董氏奇穴為董景昌先生(1916~1975)家傳的針灸法。董氏奇穴原為代代單傳的針法,至董景昌先生入臺後始傳授弟子。這一派亦是在臺灣流傳最廣。現時正式有學術交流到大陸的臺灣針灸學派。其弟子楊維傑先生編著《董氏奇穴針灸發揮》的簡體字版已在大陸發行。董景昌先生原籍山東,本身隨軍入臺。
  • 楊維傑教授就董氏正經奇穴學答疑(十七)
    事實上臺灣幾十年來有過不少針灸名醫,比前述好的醫生也不少,例如郭家梁就有不少學生,曹成章、林天樹等醫師皆有特色,還有易卦派之陳照亦極突出。這樣分派對他們及其門生並不公平。 也不能說我寫了幾本董氏奇穴的書或因為是董氏門生就是奇穴派,我寫的十四經穴書籍比奇穴更早、更暢銷、更多,尤其臨床以五輸穴應用最多,這方面也寫過專書,又因為我用穴多採各種古詞賦歌訣之取穴為主。
  • 中醫針灸經典《針灸神書·瓊、馬天星穴治病歌》
    這兩首歌內容大同小異,馬丹陽增加了太衝一穴,刪去了瓊瑤真人的補瀉針法,主治病症亦有所增減,文字上也作了一些修飾, 由於《瓊瑤神書》傳本絕少,所以「天星十一穴」歌訣鮮為人知。而「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經明代推崇道家針灸的徐鳳收入《針灸大全》(1439)後,楊繼洲又載入《針灸大成》(1601),因而流傳甚廣。筆者認為,「天星十一穴」歌訣中瓊瑤真人講究辨證施針手法,這是很可貴的。
  • 倪海廈師父周左宇-古法針灸-針灸斷病法則
    周左宇先生為與董氏奇穴齊名的臺灣四大針灸醫派(臺灣四大針灸醫派:董氏奇穴、古典針灸、飛經走氣和華陀派)之一古典針灸派傳人
  • 【針灸名家】陳佩永治療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19歲起外出訪求名師,拜諸暨斯錦山,天台吳錫志、杭州孫祿堂、張之江為師,學習針灸傷骨科,並練拳習武,醫技大進,27歲後返鄉行醫,漸有醫名,曾受聘於諸暨字紙局、杭州之江藥房附設醫院任針灸傷科醫師,後感鄉間缺醫少藥,乃於1933年起至蕭山徑遊鄉自設診所行醫。新中國成立初期,帶頭組建聯合診所,並任所長。1955年北京中醫研究院曾邀請其赴京工作,他以當地群眾需要為由婉拒。
  • 《針灸大成》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用好十二穴,幾乎可以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
    明朝的一位醫生因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發展了十二個穴道,在《針灸大成》中稱之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十二個穴道都是在「正經」上面,而且都是屬於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絡穴或大關節上的穴道等,臨床應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幾乎這十二個穴道,已經可用以治療全身所有的疾病。
  • 針灸入門必備: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本歌首載於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題為《天星十一穴歌》,後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衝穴,題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馬丹陽是宋代扶風人,他根據臨床經驗寫成本歌,選穴特點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在針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針灸入門之捷徑。    歌訣:三裡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並陽陵,通裡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 聲音 耳鳴 取穴 和思維的突破
    三星堆遠古鑄銅像,突出的雙眼和巨大雙耳寓意著什麼?人們對聲音的感知有三個心理維度音高、響度和音色。【音高】是由音頻決定的,鋼琴88個鍵,音頻從30-4000赫茲,一般人們的聽覺敏感在20-2000赫茲。【響度】我們常知道的聲音概念是分貝,分貝講的是振幅,這就是人們在心理上對聲音的感知的響度。
  • 性功能要穴—新八髎的取穴方法
    【取穴方法】:俯臥,在脊椎正中線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後孔凹陷處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與脊椎正中線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園骨突起)上方,中指和無名指相等的距離分開按放《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間」,《針灸大成》也載:「八髎總治腰痛」,說明八髎四穴同為治療腰痛的要穴。近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對其功效主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 董氏奇穴之眉稜骨痛、前額痛
    眉稜骨痛董氏奇穴治療眉稜骨痛主要是兩個方法:二角明穴
  • 無痛腹針的準確取穴與治療的病情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標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標定: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標定: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3) 側腹部分寸的標定:從神闕、經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1.2腹部分寸的測量:水平線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
  • 彭靜山獨特取穴大揭秘:一點二穴三線四面
    兩穴互相配合,可以加強治療效果,提高針灸療效。「三線」,是一次選用幾個穴位,把選出的穴用虛線連接起來,成為直線、斜線、橫線、周圍線四種形式。其中含有辨證施治的巧妙作用。「四面」治療時取穴多少是根據病情而決定的。把選出的穴距離之間,能夠用虛線連成各種形狀的一塊面積,從而起到集中攻下主要病位的作用。下面分開介紹。
  • 補虛要穴:崔氏四花穴
    四花穴,又稱崔氏四花,經門四花(區別董氏四花),記載於多種古代醫籍中。「四花」穴的名稱及定位原出於唐·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一書中。惜原書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