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我們在生活體會和疾病過程中經常可以碰到的症狀,臨床上我們發現:針灸止痛具有簡便、快捷、有效的特點,而又無毒副作用。中醫認為,不管是何種疼痛,其實質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種,針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取穴呢?
肌肉骨關節疼痛怎麼辦?
運動系統疼痛的,包括皮、脈、肉、筋、骨,多用手足三陽經。比如痛在身體前面的,多用手足陽明經的穴位,如合谷、三間、手三裡、曲池穴、足三裡、豐隆、條口、內庭等。痛在身體側面的,可用手足少陽經上的穴位,如足臨泣、懸鐘、光明、陽陵泉、風市穴、中渚、外關、支溝、四瀆等。痛在身體後面的,可用手足太陽經上的穴位,如申脈、崑崙、委中、合陽穴、後溪、腕骨、養老、小海等。
急性疼痛多用運動針刺法!
對於運動系統的急性疼痛,臨床常以遠端取穴為主,宜少針少穴,有時一針一穴足夠,不行再逐一追加,用瀉法。治療急性痛,可以根據「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思路,在與疼痛部位相對應的健側取穴,對應越準,止痛越好。另外在針刺過程中,在得氣與行針後,應當要求患者適當活動患部肢體,這樣可以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
五臟六腑疼痛怎麼辦?
痛在五臟的,用手足三陰經;痛在六腑的,用手足三陽經。比如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腧穴、交會穴等,都具有很好的治療內臟疼痛的功效。除此之外,背俞穴和夾脊穴也是治療臟腑疼痛常用的穴位,當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常能在背俞穴上發現陽性反應點(區),如壓痛點、皮下組織異常或皮膚導電量改變等。早在《靈樞背腧》中就有類似的記載:「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找到這些陽性反應點,多針多穴,甚至一穴用多針(如傍針刺和齊刺),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
針灸止痛古已有之,上可溯源於《靈樞》《難經》,下可窮流及今人驗方效穴。古法今方,汗牛充棟,靈蘭探微,朣朦惑然。總而言之,首先分清表裡,在軀殼為表,當參經絡辨證思路,明確病在太陽、少陽、陽明之別,而相應取穴;在臟腑為裡,則善於應用脊背穴,並注意陽性反應點或反應區的找尋。穴位布陣方面,急性痛症則遠道布陣,穴少而精,慢性痛症則近道布陣,穴多而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