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德.西卡的作品,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得到安德烈.巴贊——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神之父的盛讚,它符合巴贊極力主張的紀實美學的一切特徵:如實記錄生活、非職業演員、不人為搭設布景等等。據說這部電影的演員基本都是非職業演員,男主角就是一名義大利的普通工人,而那個孩子布魯諾就是導演在街頭一眼看中的。電影中的一切場景都拍自羅馬街頭,故事也是一個普通的不得了的故事,就是講一個工人丟了自行車,他帶著孩子滿大街找,可沒找著,後來他決定去偷一輛,結果被抓了。
我在看到最後,看著布魯諾拉著爸爸的手向回家的路上走去時,不由得落了淚,坐在旁邊的女兒不看電影,只看我,
問:他們怎麼啦!
答:他們的自行車被偷了,找了半天沒找到,於是他想偷一輛別人的,結果被抓了!
問:他為什麼一定要一輛自行車?
答:因為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貼海報的工作,自行車是工作的標配。
問:他也可以跑著去啊!
答:不可以,因為二戰之後的義大利經濟很不景氣,太多人失業了。如果沒有自行車,那他這份工作就會被別人搶去。
問:他不能再去買一輛嗎?
答:他買第一輛自行車的錢就是把他們家所有的床單拿去當了才得到的。
再問:那他們還可以不吃飯嘛!剛才我就看到他帶他孩子去飯館吃飯了!
答:因為他孩子跟著他找自行車跑了大半天了,他不忍心看他挨餓,也不想他有壓力,所以就裝做很開心的樣子帶他去吃披薩,他們並沒有大吃大喝啊!
……
孩子不說話了,看來以她巨大的「腦洞」感覺也救不了這對父子了。
「這個孩子是這部電影的神來之筆」,我太贊同安德烈.巴贊的這句話了!這個孩子不僅是這個事件的旁觀者,還是爸爸的陪伴者,更是世人的教育者。
作為事件的旁觀者,這個世界在這個幼小的孩子面前展現的是什麼圖景呢?
——街上到處是失業的人;家裡拿出最後的「家產」——幾床乾淨床單去換來爸爸工作用的自行車;工會的人幫爸爸找車,但沒找到(也許他們也盡力了吧);爸爸在教堂裡找到了那個可能知道偷車賊的人,上去跟他理論,可「公益教堂」的人認為爸爸攪亂了大家做禮拜的氣氛和秩序,拼命把他趕了出來;爸爸好不容易抓住了偷車賊,可那個傢伙突然犯了癲癇病,而且我叫來的警察在他家沒找到車,他家好像也不富裕……
作為爸爸尋找自行車的陪伴者,他眼中的爸爸是怎樣的呢?
——爸爸看上去非常難過,他一直緊鎖眉頭;他只關心他的車,根本不管我,我摔倒了他都沒看見;他有時候走得那麼快,根本不管我是否能跟上,我只能一路小跑;他有次誤以為我落水了,拼命擠上去看,其實我很乖,一直在他要求的地點等他,我知道他很愛我;走了大半天,我其實很累很餓,爸爸決定帶我去吃披薩,我很高興,雖然我們吃的遠遠比不上旁邊桌上的那些富人;爸爸給我錢讓我先回家,他一直在看路邊那輛無人看管的自行車,爸爸,你真得想……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