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攝影機扛到大街上,成就了《偷自行車的人》

2020-08-29 西木在說

電影誕生之初,以紀實為手段和目的的《火車進站》《工廠大門》等電影已經昭示了人們對於電影的期許:還原生活真實。人們因為在電影中看到「時光重現」而倍覺驚奇,興奮不已。

雖然在電影發展的漫長曆程中,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大製片廠,製作出的引人入勝的類型片俘獲了大部分觀眾的心。但關注社會生活現實的現實主義電影,從一開始就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並且越來越受已經熟知類型片套路的觀眾的關注。

人們不再只盼望在影像中看到虛擬的夢幻,而是想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從而得到現實的觀照。

「對華麗電影的審美疲勞」

在現實主義電影發展道路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當時的義大利湧入大量好萊塢影片,充滿與現實相距甚遠的浮華與華麗,使民眾審美疲勞,從而更加渴望反映本國現實的影片出現。

而戰後的義大利也因貧窮條件的影響而在無奈中形成一些拍攝理念,如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的使用等。這些都促成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快速發展。

說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就不能不提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開山之作——德·西卡導演的《偷自行車的人》。

「《偷自行車的人》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獨特而不可被取代的。它繼承了電影誕生之初已存在、後經蘇聯『電影眼睛派』進一步發展的紀實風格;同時又因對於現實生活的關懷和介入,而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氣息。」——田卉群《經典影片讀解教程》

《偷自行車的人》講述的故事很簡單:

一個普通的工人因找尋被偷的自行車無果,轉而從找自行車的人變成偷自行車的人,結果被當場抓住。但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背後,導演用影像傳遞出了真實的動人力量。

「群體的焦灼與無助」

影片從一群失業工人等待工作機會的場面開始。正午強烈的陽光正好影射了人們在等待過程中的焦躁不安,同時形成了高反差的畫面,使得遠處的白色建築顯得格外醒目。

我們在看似沒有美感的畫面中看到了一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來自於當時人們對社會環境變換的不適與茫然。


當叫到裡奇名字的時候,順著人們的喊聲,主人公出場了,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失業工人。他幸運地得到了一份貼海報的工作。

當被問到有沒有自行車時,在裡奇猶豫的空當,立刻有競爭者出現。這一細節生動地呈現了當時的義大利,在大範圍失業的情況下人們對工作的強烈需求,因為工作是活下去的支柱,所以人們必須盡全力去爭取。

從短短幾分鐘的影像裡,就看到了當時義大利城市現狀的一個縮影。


即使沒有用小景別鏡頭刻畫裡奇的表情和內心活動,我們也不禁開始為沒有自行車,又應下這個工作的裡奇擔心,對裡奇的茫然感同身受。

像所有的窮人一樣,裡奇在急需錢的情況下第一個想到的是當鋪。當裡奇拿著妻子收拾的床單被褥到當鋪當掉的時候,鏡頭順著裡奇的視線走進了當鋪內部。

各種各樣的物品堆滿了當鋪高高的柜子,店員不得不爬上頂層去放裡奇當掉的物品。而裡奇身後還有長長的排隊的隊伍。

這些鏡頭的疊加讓觀者清楚地看到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窘迫,心生酸楚。

當裡奇推著自行車出來的時候,自然地露出了微笑,那是他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他輕快的步伐和輕鬆的表情讓我們有了一絲安慰。

「找不回來的自行車」

生活似乎沒有想讓裡奇嘗到甜頭。在工作的第一天,不到一個小時,當裡奇在梯子上貼海報的時候,自行車被偷了。裡奇追上去,卻被小偷團夥的其中一個人引錯了路。

這裡第一次使用了本片裡相當少的小景別鏡頭。

先用一個全景交代了周圍人來人往的環境,卻沒有一個人注意到無助的裡奇,體現了站在街頭的裡奇的孤立無援。鏡頭慢慢推進,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裡奇臉上茫然的表情。

鏡頭近乎靜止,那份無助卻通過裡奇的眼神,在觀者的心中蔓延。

當裡奇去警察局報案時,警察讓他自己找,因為警察局不可能出動警力幫他找一輛自行車。通過警察的話,不難看出羅馬當時的混亂與黑暗。


各種勢力與團夥交鋒,案件接連不斷,丟自行車已經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再普通不過,甚至很正常的事情。想解決就靠自己,不能解決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為了不丟掉餬口的工作,裡奇只能無奈地開始了尋找自行車之路。

「底層民眾眼中的世界」

如果說之前的情節只是從裡奇身上看到一個普通工人的落魄生活,那麼接下來的尋找自行車之路,便是用鏡頭跟隨裡奇的腳步,深入了義大利底層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底層民眾眼中的世界。

開車的朋友和裡奇父子一起到市場尋找自行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更有一些唯利是圖的商販控制著黑市交易。裡奇父子茫然地往前走的樣子,讓觀眾也隱隱感到了一絲絕望。

中途在街拐角避雨,周圍的人們嘰嘰喳喳不知在說些什麼,更是外化了裡奇煩躁的情緒。終於找到小偷蹤跡的裡奇追著那個「知情人」不放,卻又在教堂丟失了這條線索。

在此時的裡奇看來,教堂已經成了一個包庇犯罪的地方,而不是靈魂救贖的地方,裡面做禮拜的人們也顯得冠冕堂皇。徹底失去找回自行車的希望的裡奇,不斷受著看到希望又再次失望的煎熬。

「落水兒童的救贖」

在河邊,一聲聲為落水兒童的呼救,讓一直關注於找自行車的裡奇意識到了兒子的存在。那個就算被自己打了還是一直默默跟著找自行車的小男孩。

影片的節奏也在裡奇匆忙尋找兒子布魯諾的腳步中達到了高潮。觀眾不由自主地和裡奇一起焦急,同時祈禱落水的不是那個可愛的孩子。

看到兒子平安,裡奇的愧疚和對兒子的愛一併湧了出來。他請兒子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在裡奇訴說生活的艱辛時,兒子懂事地放下了手中的食物。裡奇平靜地讓他繼續吃,眼神裡依然是對兒子的愧疚和對未來的焦慮。

順著布魯諾的目光,我們還看到了餐廳裡的上層人,食物,飲品,甜點一樣不少,還有不可改變的「高貴」的禮儀。但這些對於窮人來說都是奢侈的。

布魯諾收回的目光,就像一條貧富差距的分界線,將底層人與上層人分隔在兩端。我們為裡奇的無助心酸,為布魯諾的懂事心疼,為貧富差距之大嘆息。為什麼生活在同一個城市裡,人與人的生活卻如此不一樣。

富人可以隨時進館子享受美食,講究禮儀,而窮人家的孩子只是看著就已經滿足。樸實的畫面給我們的感染力比用各種藝術手法渲染要強上百倍,似乎裡奇和布魯諾就在我們眼前,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被生活逼到絕境的裡奇,在偷自行車的時候卻被當場抓住,並在兒子面前被人們打罵,推送去警察局。兒子含淚撿起裡奇掉落在地上的帽子,似乎為他撿起了一些尊嚴。

最終人們被布魯諾的淚水和在絕境下體現的僅剩的尊嚴感動,放了裡奇。

他和布魯諾默默地走在人群中,他低頭,哽咽。父子緊握的手是他們走下去的僅存力量。

每走一步,觀者的心就疼一下。普通人走投無路的無奈,在鏡頭的漸漸拉遠中卻逐漸放大。這種人情的體現大大加深了影片的真實感,直抵人心。

「還我普通人」

對於增加影片的真實感,一些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的功勞不能忽略。全部使用自然光效和實景拍攝,使得《偷自行車的人》真正實現了「還我普通人」的主張。

我們只是跟隨鏡頭看到了一個普通工人的生活,看到了當時社會的面貌。影片沒有用鏡頭去強迫觀者去看什麼,僅僅是呈現。

沒有刻意的場面調度,甚至車開過來擋住了鏡頭也沒有避開,以及長鏡頭的運用,最大可能地還原了現場的情形。非職業演員自然的表演更是增添了真實的質感。

裡奇的扮演者就是一個普通工人,而飾演布魯諾的小男孩是一個賣報童。在片子中出現的失業工人、算命的人、在算命的人樓下徘徊的閒人、家庭婦女、小偷、教徒、商販等等已經全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

這一切都讓我們深深相信這樣的現實的存在。有相信,才有感觸,才有思考。

「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

現實主義電影的意義在於展現,而不是暗示。它不需要通過一個含蓄的意象來影射什麼,只是「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將鏡頭對準現實生活,來還原和呈現我們每天身處其中的現實。

人們本能地關心跟我們生活有所關聯的那一部分,只有符合生活現實的才能得到我們最大的共鳴與認同。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無論是演繹、講述、或者純粹的跟蹤紀錄,總之,它呈現出來的都是最真實的生活。

只要鏡頭中有那份真實,就有最打動人的那一點。真實的畫面本身就有動人之力。

相關焦點

  • 以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為例》探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徵
    《偷自行車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現的就是當時義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新現實主義曾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要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直觀的改變體現在影片的拍攝場景上,深層次的影響了電影語言和電影風格,如:自然光照明,平實的拍攝角度,穩定的鏡頭語言等;拍攝手法、電影語言的特點也體現了新現實主義影片的記錄性。
  • 「偷」自行車的人
    它見證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保存著我們難以忘懷的記憶。 在電影中,自行車也成了少不了的道具和情感載體。從脈脈溫情的單車後座到飛車追逐的火爆巷戰,那些曾打動過我們的經典電影,若是沒有了單車,恐怕都要暗淡不少。
  • 看完這位大家評《偷自行車的人》,網友重嘆了一口氣
    既無因戀情而犯罪的內容,亦無偵探故事的奇妙巧合,這類內容無非是把往日留給奧林匹斯山的常客們的悲劇性大紛爭移到無產者的異域情調中。確實是一樁普通而瑣碎的小事:一個工人為了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車,在羅馬白白跑了一整天。這輛自行車是他的必備工具,如果找不回來,他就註定再度失業。傍晚,經過幾個小時毫無結果的奔波,他也萌生出偷車的念頭,但是當場被抓,後來又被放走。他依舊貧困無助,只是又被當成竊賊蒙受羞辱。
  • 品味經典: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在人生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時刻,人總會發現自己異於平常, 不管是中國式的阿Q,還是西方式的騎士,人人都需要一種異於平常的精神狀態度過眼前的這一關,很多時候一個人同時是阿Q和騎士,父親丟失自行車的時候懷著堅定的心情去尋找,堅信找不到了以後去飯店喝酒吃飯,吃完飯又繼續找偷自行車的小偷,找到了小偷卻拿他沒有辦法,萬般無奈之下去偷別人的自行車。
  • 平說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這部影片上映於1948年正好二戰剛剛結束,距今正好有70年的時間了。如今在看這部影片依然讓人記憶猶新。
  • 《偷自行車的人》:希望破滅是壓倒好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藝術源於生活,這句話放在電影《偷自行車的人》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在這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中,導演德·西卡用粗糲,平實的鏡頭臨摹了二戰後的義大利社會的一個切面,影片表現出強烈現實質感,其實影片中角色演繹的不是別人,他們走下熒幕就會變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
  • 誰偷了我的自行車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德.西卡的作品,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得到安德烈.巴贊——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神之父的盛讚,它符合巴贊極力主張的紀實美學的一切特徵:如實記錄生活、非職業演員、不人為搭設布景等等。據說這部電影的演員基本都是非職業演員,男主角就是一名義大利的普通工人,而那個孩子布魯諾就是導演在街頭一眼看中的。
  • 偷自行車的人 | 沒有奇蹟,沒有災難的新現實主義悲劇
    數字時代的確將我們帶進了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電影世界中,也滿足了編劇所有天馬行空的想像,讓導演想呈現的畫面看上去更加夢幻。但是在數字時代到來以前,在電影膠片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黑白電影所佔據了,同樣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難忘的經典的熒幕形象。我們今天要推薦的便是一部黑白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這是一部在豆瓣上被六萬多的觀眾打出9.0平均分的電影。
  • 從敘事主體、講述視角和主題分析三方面分析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下面我將從敘事主體、視角講述和主題分析,三方面分析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還我普通人、將攝像機扛到大街上」。這兩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口號,表明了當時電影人的創作理想。 戰後義大利的導演們,為了對抗美國輸入的好萊塢影片,決定拍攝屬於自己民族與國民的影片。起初這些電影主要為反戰題材,後來又將普通市民、失業的工人、農民等作為敘事主體。
  • 【電影推薦】《偷自行車的人》——窮人,沒有逆襲,更沒有奇蹟(內附網盤地址)
    職業介紹所前人群湧動,無數人在等待工作。賦閒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被介紹到廣告張貼所工作,但有個條件,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妻子當掉了家裡所有的床單才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第二天一早,兒子布魯諾就為爸爸擦好自行車,妻子為他準備好午餐。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到任務,一位有經驗的工人給他指點完工作要領,留下他獨自工作。一小夥子乘安東工作之時,騎上他停靠在路邊的自行車飛馳而去。
  •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那種深度種貧窮, 只能苦挨嗎?
    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那個大多數人失業,吃不飽飯的年代,能有一份工作實屬不易。而裡奇開始是幸運的,他還算有些文化,所以給他的工作還可以,讓他去大街上貼海報。而這個時候,意外降臨了。我覺得影片中這個片段拍得很好,裡奇趴在梯子上貼海報,而他的自行車就離他不到5米遠。
  •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影評
    已失業多時的裡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床單從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料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裡奇同兒子布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裡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這個導演是個義大利共產黨,是左派,我常常看到有人自稱左派,有人被人稱為左派,跑去一看,P的左派!中國沒有真正的左派。什麼是左派?左派就是那種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人,是那種時刻惦記著只要地球上還有人在受苦,就對自己心安理得的舒適生活惶恐不安的人。
  • 被賈樟柯們集體模仿的電影,到底有多牛——《偷自行車的人》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好事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而剩餘的那些沒有找到工作的人,嚷嚷著自己也有自行車的人,明天還會接著聚在那個宣告命運的樓梯口,等待著幸運之神的降臨,哪怕只是為期兩天的勞工這樣的可憐活兒。但在《偷自行車的人》中,卻自帶了另一層含義:因為戰後經濟蕭條,百廢待興,資源分配緊張,供不應求,所以在電影裡,人們無處不在排隊。
  • 62歲男子偷自行車累計價值上萬元 被判刑十個月
    原標題:62歲男子偷自行車被判刑十個月:所偷自行車價值上萬元犯罪嫌疑人程某指認涉案自行車青浦區檢察院供圖「早知道這麼貴我就不偷了。」62歲的被告人程某因貪小便宜,偷走了一輛摺疊自行車。
  •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失業危機下的父與子
    作者:盛伊藍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它上映於1948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的作品,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電影講述了戰後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無數人在尋求一個工作機會。漫長等待後,普通人瑞奇終於得到一份粘貼海報的工作,但他必須得有一輛自行車。
  • 《偷自行車的人》:貧窮和絕望生活中,該如何擺脫失業的困境
    怎料,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了。 裡奇同兒子布魯諾尋遍羅馬大街小巷,幾經周折抓住了偷車賊卻也無法指認其罪行,不能尋回賴以活命的自行車。李安說:「當我第一次看《偷自行車的人》時我感動得哭了,此後我把這部影片反反覆覆看了很多遍。如果讓我來拍這部電影的話會是一個簡單的情節劇,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卻可以將這個類型提升至社會哲學的高度。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他們超越了戲劇本身。」
  • 2019年的英國,依舊有「偷自行車的人」
    1948年,義大利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拍攝了一部經典的影片佳作《偷自行車的人》。這部電影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當時的影視界的大震動。從此以後,電影的走向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很多人對於電影藝術本身的探究領域便更加的廣泛了。
  • 雨楓電影賞析•致敬經典 現實主義的疼痛——1948年《偷自行車的人》
    這些半個世紀前的影片 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個電影史上的轉折點與裡程碑 它們用存在提醒我們 電影在成為工業運作之前 擁有的別樣光採和動人魅力 今天,讓我們在大銀幕上戰後執導《偷自行車的人》,將新現實主義美學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之後因導演作品的商業失敗,將主要經歷轉向表演,一輩子共參演了150多部影片。60年代曾執導少量佳片,但總體份量遠不如前。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奧斯卡獎經典犯罪片《偷自行車的人》完整版
    已失業多時的裡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床單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裡奇同兒子布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裡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