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位大家評《偷自行車的人》,網友重嘆了一口氣

2020-08-28 亂世雅客


1949年獲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歷年來在大大小小的評選中都能入圍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一部簡單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70年歷史,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演好一個角色——那就是他自己

《偷自行車的人》當然是一部新現實主義影片,它符合自 1946 年以來從最優秀的影片中提煉出來的全部原則。情節是「平民化」的,甚至是民粹主義的:一個勞動者的日常生活的一個意外事件。而且,絕不是讓·迦本式的命運多舛的工人所遭遇的那類離奇事件。既無因戀情而犯罪的內容,亦無偵探故事的奇妙巧合,這類內容無非是把往日留給奧林匹斯山的常客們的悲劇性大紛爭移到無產者的異域情調中。確實是一樁普通而瑣碎的小事:一個工人為了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車,在羅馬白白跑了一整天。這輛自行車是他的必備工具,如果找不回來,他就註定再度失業。傍晚,經過幾個小時毫無結果的奔波,他也萌生出偷車的念頭,但是當場被抓,後來又被放走。他依舊貧困無助,只是又被當成竊賊蒙受羞辱。


我們看到,這個故事甚至不夠一篇社會新聞的素材:整個故事登在新聞欄裡大抵也只有兩行字。當然不應當把它與普列維或詹姆斯·凱因式的現實主義悲劇相提並論,在那裡,社會雜聞只是起筆話題,實際上,它仍是眾神安放在路途碎石之間的真正引爆裝置。在《偷自行車的人》中,事件本身並未包含任何純戲劇性因素。只有依據被竊者的社會處境(而不是心理的或審美的狀況)才能揭示出事件的含義。倘若影片沒有以 1948 年義大利社會失業問題的陰影為背景,丟車只是一樁普普通通的倒黴事。



同樣,選擇自行車作為悲劇的貫串物既符合義大利城市生活特點,亦具備時代特徵,因為在當時機動交通工具既少且貴。毋庸置疑,影片中無數其他意味深長的細節增強了劇情與現實的有機關聯,為劇情確定了具體地點和具體年代,頗似政治史和社會史的一個事件。



場景調度的技巧也符合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最嚴格的要求。沒有一個攝影棚中的場景。全部採用街頭實景。至於演員,他們之中任何人都不具備戲劇或電影的半點經驗。那位失業工人就是布列達工廠的工人,小男孩是在大街上從看熱鬧的人群中物色到的,扮演妻子的演員是位新聞記者。


這就是問題的實際情況。看起來,這些情況似乎並沒有使《雲中四步曲》《寧靜生活》或《擦鞋童》的新現實主義有多少改觀。初看上去,我們甚至更有具體理由產生芥蒂。故事的這種陰暗方面似乎與義大利小說中最引人爭議的傾向吻合:幾分悲慘主義和專注卑瑣細節。

如果說《偷自行車的人》畢竟是堪與《遊擊隊》相媲美的一部真正杰作,這必定出於一些十分確切的原因,而在劇情的簡單梗概和場景調度技巧的浮淺介紹中看不出究竟。

首先,影片的劇作結構極其巧妙,因為它以社會現實為依託,精心設置出幾組戲劇性坐標系,使劇情朝各個方面推展。《偷自行車的人》肯定是 10 年來由共產黨人拍攝的唯一一部最有價值的影片,正因為即使抽掉影片的社會含義,它仍具有一定的意義。影片的社會寓意不是被點明的,它始終蘊含在事件之中,然而它又格外明顯,誰都無法忽略它,更無法因為沒有特別點明寓意就否認它。影片立意極為簡明:在這個失業工人安身立命的世界上,窮人為了生存不得不互相偷竊。


但是,這一主題始終未被和盤託出,事件的連結逼真可信,既有嚴謹性又具逸事性。實際上,那個工人也可能在影片演到中間就找回了自己的車,只是那樣一來也就沒有這部影片。(導演會說:「請原諒,打攪您了,可是我們本來以為他找不回自行車。但是,既然他找到了車,一切順利,那就算他走運。晚會到此結束。您可以開燈。」)易言之,一部宣傳片會竭力為人們證明主人公不可能找回他的自行車,他必然陷入貧困的深淵。德·西卡僅限於把主人公可能找不回自行車和也許因此又會失業這件事展示給我們。但是,顯而易見,正是劇情的偶然性才使立論的必然性更加突出,宣傳式的影片則會按必然性安排事件,一旦對這種必然性稍有懷疑,整個立論便蒙上假設性。

儘管我們看到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之後必然會譴責人與勞動之間的一定關係形態,但是這部影片始終未把事件和人物套入經濟或政治的善惡分明的摩尼教。影片力戒編造現實,它不僅力求保持一系列事實的偶然性的和近似逸事性的時序,而且在處理每段事實時都注重現象的完整性。在找車過程中,小孩突然要撒尿,就讓他撒尿。陣雨襲來,父子只好躲在大門洞裡避雨,我們就不得不跟他倆一起擱下找車的事,等雨過天晴。這些事件基本不是特定事物的符號,不是必須讓我們相信的一個真理的符號,它們保持著自己的全部具體性、獨特性和事實的曖昧性。因此,如果你自己沒有眼力看不出門道,那就隨你的意,把事件的結果歸咎於倒黴和偶然吧。


人物同樣如此。主人公始終孤立無援,無論在工會,在街上,還是在「公誼會」教徒做禮拜的後來讓他找不到北的滑稽可笑的場景中。因為工會的存在不是為了追回自行車,而是為了改造那個丟一輛車就會使人陷入貧困的世界。況且,主人公也不是來找工會告狀,而是找幾個能幫他尋回失物的朋友。

所以,一群工會工人對待一個不幸工人的態度與一夥盛氣凌人的資本家是相似的。這個貼海報的工人在個人遇到倒黴事之後,無論在工會中,還是在教堂中,都是孤立無援的(朋友則另當別論,那是私人交情)。然而,這種類比實際上是一種極巧妙的手法,因為它可以造成一種鮮明的反差。工會對這件事漠不關心是正常的和情有可原的,因為工會的宗旨是主持正義,而不是行善。然而,天主教公誼會教友那種盛氣凌人的態度則是不可容忍的,因為他們宣揚「仁愛慈悲」,而對這場個人悲劇視若無睹,需要真正改變造成這種悲劇的世界時,又無所作為。在這方面最成功的場景就是陣雨襲來時父子躲在門廊下看見一群奧地利神學院學生擠過他們身邊。我們沒有任何正當理由指責他們嘰裡呱啦說個不停,而且一個勁兒說德語。但是,很難營造一個客觀上更具反宗教色彩的情境了。

顯而易見,事件和人物——我可以舉出不下 20 例——從未直奔一個社會主題。然而,主題體現其中,相當清晰,而且由於它只是捎帶表現出來的,因而更真實可信。分析主題和闡明主題靠我們的智力,而不是靠影片。德·西卡沒有下賭注,但是他……贏得大滿貫。

這種技巧在義大利影片中絕非新創,我們在分析《遊擊隊》和最近的《德意志零年》時,都曾詳盡論述它的價值,但是那兩部影片屬於抵抗運動或戰爭題材。《偷自行車的人》則是證明這類「客觀性」可以移用到可互換題材上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首例,德·西卡和柴瓦梯尼實現了新現實主義從抵抗運動到革命的過渡。


由此可見,這部影片的主題隱匿在完全客觀的社會現實之後,而社會現實本身也成為道德心理劇的背景,這個道德心理劇可以獨力支撐這部影片。兒子這一角色的獨特構思確實是神來之筆,我們不知道這一筆究竟是劇本原有,還是導演的偶得,這種區分也沒有多大意義。孩子可以為父親的遭遇增添倫理層面,從個人道德角度深化這場似乎只有社會性的悲劇。你盡可刪去孩子這個角色,故事情節一仍其舊;明證就是:你還可以照原樣概述故事。其實,孩子只是跟在父親身邊碎步疾行。然而,他是這場悲劇洞悉內情的目擊者,是伴隨悲劇的獨聲合唱。


影片極為巧妙地幾乎迴避了妻子這一角色,以便讓孩子體現這場悲劇的個人屬性。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默契相當微妙,它深入觸及了道德生活的基礎。孩子對父親抱有的孩子式的敬重和父親對這一點的意識賦予影片結尾以濃烈的悲劇色彩。主人公被抓,挨了一記耳光,在街上當眾受辱,這比起被兒子親眼目睹時的羞愧來算不了什麼。當他起了偷車念頭時,猜透父親心思的孩子正默默站在他身邊,這種情景的殘酷性簡直近似於猥褻。他打算把孩子打發走,讓他乘電車回家,這就如同因為屋子太窄而讓孩子到樓梯口等一小時再回屋一樣。

需在卓別林的優秀影片中方可見得到更深刻更凝練的動人情境。人們對孩子把手遞給父親的那最後一個動作多有曲解。倘若以為這個動作是有意迎合觀眾的同情心,那就貶低了這部影片。如果說德·西卡使觀眾得到這種滿足,那也是因為它符合這場悲劇的邏輯。這段經歷標誌著父子關係發展中的決定性階段,仿佛人從童稚時代邁入青春期。在此之前,父親在兒子的心目中是一個神,父子關係充滿敬重之情。父親的行為損害了這種關係。兩人晃著雙臂並肩走開時,淚水奪眶而出,這是為了一個失去的天堂而深感絕望的淚水。但是,孩子在父親失去尊嚴之後,仍然回到父親身邊,現在,孩子將像愛一個人那樣去愛他,連同他的羞恥。他把手放在父親的手心裡,這既非諒解的象徵,亦非稚氣的安慰,而是能夠表明父與子的關係的最鄭重的動作:它標誌著兩人是平等的。

毫無疑問,孩子在影片中的多種輔助作用既涉及故事結構,亦涉及場景調度本身,這些作用恐怕不勝枚舉。但是,至少應該指出孩子的在場為影片引入的調式(幾乎與音樂術語的含義相通)變化。我們隨著小男孩和他的父親漫步街頭,實際上我們也就從社會和經濟層面進入個人生活層面,而誤以為兒子落水這個段落使父親猛然意識到丟車的不幸相對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在故事的中心形成一個戲劇性的「綠洲」(即飯店中的一場戲),這片「綠洲」當然是虛幻的,因為這種甜蜜幸福的實現最終取決於那輛維持生計的自行車。因此,孩子是一種戲劇性烘託,依據不同場合或作為對應和陪襯,或者相反成為主旋律。從孩子和大人的步態的配合中可以完全感覺出故事中的這一內在功能。

德·西卡選定這位小演員之前,並沒有讓他試演,而只是讓他走一段路。導演希望在大人的徐步旁看到孩子的疾行碎步,因為單就這種不和諧中的和諧而言,對於理解整個場景調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說《偷自行車的人》是一個父親和他的兒子走在羅馬大街上的故事,恐怕並不為過。孩子無論走在前面還是隨在後面,無論跟在身邊或是相反,因為挨了耳光氣呼呼存心落在後面,他的位置絕不是沒有意義的。相反,它就是劇作的現象學。


不用職業演員並不新奇,但是在這方面,《偷自行車的人》比以往的影片更有突破。自此之後,起用對電影全然無知的人做演員,就不再屬於無畏和機遇,或主題、時代和人之間的一種巧合。人們甚至過分強調人種因素。當然,義大利人,還有俄國人,天生就最能演戲。大街上隨便哪個小孩都不遜於傑基·考根,而且日常生活就是永久不散的即興喜劇,但是我認為,說米蘭人、那不勒斯人、波河邊的農民或西西里島的漁夫的表演天賦不分軒輊,則未必屬實。如果有人打算把義大利演員真摯自然的表演僅僅歸功於人種特點,那麼藉助歷史、語言、經濟和社會的對比,足以駁倒這個立論,何況人種也有差異。很難設想,像《遊擊隊》《偷自行車的人》《大地在波動》,甚至《晴朗天空》這些在內容、格調、風格和技巧方面如此不同的影片能夠同樣具有這種高超的表演水平。

我們可以承認,城裡的義大利人更善於這種自發性表演,但是《晴朗天空》中的農民與《法勒比克村》中的居民相比,真稱得上是洞穴時代的初民。但是,談到基尼納的影片時只要一想起魯吉埃的影片,就足以把這位法國導演的經驗—至少是在表演方面的經驗——貶為感人的教學初試。在《法勒比克村》中,有一半對話是畫外音,因為魯吉埃做不到在對話稍長時讓農民忍住笑。


而基尼納在《晴朗天空》中,維斯康蒂在《大地在波動》中,駕馭著幾十名農民或漁民,讓他們扮演心理活動異常複雜的角色,讓他們在攝影機逼視著他們面部的場景中說長長的臺詞,這和在美國攝影棚中的情況別無二致。然而,稱讚這些臨時演員表演不錯或形象完美,還未得要領:在這些影片中,演員、表演和角色概念已經全無意義。沒有演員的電影?毫無疑問!但是,這個公式的最初含已經被突破,現在談論的恐怕應該是沒有表演的電影,在這種電影中,甚至不存在角色是否表演得完美的問題,因為人和他的角色完全合一。


儘管表面上有些離題,我們的上述議論還是與《偷自行車的人》有關。德·西卡花費多時物色影片的扮演者,他是根據明確的特徵挑選演員。自然大方,平民的樸實外貌和舉止……他猶豫數月,試者愈百,最後在一條大街拐角,當一個身影閃現在眼前時,他在一瞬間憑著直覺做出了決定。但是,在這裡並沒有任何奇蹟可言。他們的表演之所以有光彩不是由於這位工人和這個孩子有出類拔萃的才幹,而是他們身在其中的整個美學系統使然。德·西卡曾經找到一位製片人,對方的條件是請加利·格蘭特扮演工人這一角色。提出這種要求實在荒唐無稽!加利·格蘭特確實善於扮演這類角色,但是顯而易見,在這部影片中,問題恰恰不在於扮演角色,而在於完全抹去這種概念。這個工人必須是地地道道的、毫無名氣的和實實在在的,如同他的自行車一樣。

與其他觀念相比,有關演員的這種觀念並不忽視「藝術性」。扮演這個工人同樣需要有外形資質、智力和對導演要求的理解力,這絕不亞於對一名老演員的要求。迄今為止,完全或部分稱得上無演員電影的影片(譬如《禁忌》《墨西哥風雷》《母親》)只是一些例外的成功,或者僅限於若干特定的影片類型。相反,德·西卡可以放手完成 50 部像《偷自行車的人》這樣的影片(除非出于謹慎,不願貿然行事)。如今,我們看到,不用職業演員絕不會使題材受到限制。沒有名演員的電影終於確立了自己的美學存在。這絕不是說未來的電影必無演員(德·西卡自己就會第一個否定這種主張,況且他本人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而只是說,按特定風格處理的特定題材不可能再用職業演員,而義大利電影最終確定了這種拍片條件,如同利用實景一樣自然。從令人讚嘆但可能靠不住的創舉躍變為一種穩妥可靠的技巧,這標誌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決定性發展階段。

演員的概念消失在宛若生活本身一樣完美自然的透明性中,而與之相適應,場景調度的概念亦告消失。不言而喻,德·西卡的影片經過了長時間的準備,而且所有內容都是事先周密構思好的,這與在攝影棚中拍攝的鴻篇巨製別無二致(再說,鴻篇巨製也允許最後一刻的即興處理),但是我記得沒有一個鏡頭的戲劇性效果來自純粹的「分鏡」。這部影片的分鏡與卓別林影片中的分鏡一樣,似乎也是中性的。然而,如果對《偷自行車的人》加以分解,我們就會發現,它的鏡頭數量和景別劃分與一般影片並無明顯區別。但是,這些鏡頭的選擇僅僅側重於以最透明的方式展現事件,而儘量壓縮風格的折射率。


這種客觀性與羅西裡尼的《遊擊隊》中的客觀性頗有差別,但是它們同屬一種美學。我們認為,這種客觀性與紀德對抒情散文的要求相符,也特別與馬爾丹·杜·伽爾的要求相符,即抒情散文應當追求最中性的透明性。正如演員的「消失」是突破表演風格的結果一樣,場面調度的「消失」是敘述風格辯證發展的成果。如果說事件本身是自足的,導演無須利用攝影機角度或方位再加以闡釋,這是因為事件恰好達到了這種完美的亮度,足以使藝術能夠最終揭示出酷似藝術的大自然原貌。

因此,《偷自行車的人》留給我們的印象始終是真實的印象。

相關焦點

  • 「偷」自行車的人
    偷自行車的人曾「偷」的是生活的希望隨著自行車的普及,它開始穿梭在水泥鋼筋之中△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電影《偷自行車的人二戰後,充斥著失業和貧困的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有輛自行車將更好找到工作,變賣了家產好不容易購買了自行車的主人公,和孩子還沒慶賀多久便被偷車,不得不去偷其他人的車維持生活。
  •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偷自行車的人》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看完《單車竊賊》,期間數度落淚。Roger Ebert在《偉大電影》中對德.西卡的評價很高,對這部電影評價也很高,他在一位女演員的傳記中看到,這個知名女演員當年從電影院看完德西卡的處女作《擦鞋童》,哭著走出電影院,聽到旁邊一個女大學生對她男友說「我實在看不出這部電影有什麼特別的」。寶林.凱爾寫到,我不知道是為電影而哭還是為這些冷漠的觀眾而哭。
  • 品味經典: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在人生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時刻,人總會發現自己異於平常, 不管是中國式的阿Q,還是西方式的騎士,人人都需要一種異於平常的精神狀態度過眼前的這一關,很多時候一個人同時是阿Q和騎士,父親丟失自行車的時候懷著堅定的心情去尋找,堅信找不到了以後去飯店喝酒吃飯,吃完飯又繼續找偷自行車的小偷,找到了小偷卻拿他沒有辦法,萬般無奈之下去偷別人的自行車。
  • 從敘事主體、講述視角和主題分析三方面分析影片《偷自行車的人》
    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由著名導演德·西卡執導。影片一上映就在國際影壇引起了劇烈的反響。這部產自義大利,表現義大利社會的電影,可以說是一部極具寫實意味的作品。 故事背景是二戰後的羅馬,同其他國家一樣,戰後的義大利首都羅馬經濟凋敝、百廢待興,許多人因此沒有工作,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
  • 誰偷了我的自行車
    《偷自行車的人》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德.西卡的作品,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得到安德烈.巴贊——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精神之父的盛讚,它符合巴贊極力主張的紀實美學的一切特徵:如實記錄生活、非職業演員、不人為搭設布景等等。據說這部電影的演員基本都是非職業演員,男主角就是一名義大利的普通工人,而那個孩子布魯諾就是導演在街頭一眼看中的。
  • 平說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這部影片上映於1948年正好二戰剛剛結束,距今正好有70年的時間了。如今在看這部影片依然讓人記憶猶新。
  •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那種深度種貧窮, 只能苦挨嗎?
    好久沒有看到讓人感覺沉重的電影了,雖然痛,但是不壓抑,這部《偷自行車的人》的電影拍得太真實了。影片講述的是羅馬剛經歷完二戰。
  • 看電影合集:豆瓣9分奧斯卡獎經典犯罪片《偷自行車的人》完整版
    已失業多時的裡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床單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裡奇同兒子布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裡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 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影評
    已失業多時的裡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床單從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料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裡奇同兒子布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裡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 偷自行車的人 | 沒有奇蹟,沒有災難的新現實主義悲劇
    我們今天要推薦的便是一部黑白電影——《偷自行車的人》,這是一部在豆瓣上被六萬多的觀眾打出9.0平均分的電影。但是在這種地方,對於在這的人,裡奇才是外來的他們才不管小偷是不是小偷,更不管他他是不是偷了什麼東西,眼裡只看到裡奇欺負自己的鄰居。作為鄰居,那大家自然不會放過他。他們紛紛指責裡奇,對他進行恐嚇,在面對這一群充滿敵意的人,裡奇退縮了。
  • 【電影推薦】《偷自行車的人》——窮人,沒有逆襲,更沒有奇蹟(內附網盤地址)
    職業介紹所前人群湧動,無數人在等待工作。賦閒達兩年之久的安東終於被介紹到廣告張貼所工作,但有個條件,他必須有自行車才能工作。妻子當掉了家裡所有的床單才贖回被當掉的自行車。第二天一早,兒子布魯諾就為爸爸擦好自行車,妻子為他準備好午餐。安東從廣告張貼所領到任務,一位有經驗的工人給他指點完工作要領,留下他獨自工作。一小夥子乘安東工作之時,騎上他停靠在路邊的自行車飛馳而去。
  • 《偷自行車的人》:希望破滅是壓倒好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藝術源於生活,這句話放在電影《偷自行車的人》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在這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中,導演德·西卡用粗糲,平實的鏡頭臨摹了二戰後的義大利社會的一個切面,影片表現出強烈現實質感,其實影片中角色演繹的不是別人,他們走下熒幕就會變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普通人。
  • 2019年的英國,依舊有「偷自行車的人」
    1948年,義大利導演維託裡奧,德西卡拍攝了一部經典的影片佳作《偷自行車的人》。這部電影一經問世,便引起了當時的影視界的大震動。從此以後,電影的走向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很多人對於電影藝術本身的探究領域便更加的廣泛了。
  •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失業危機下的父與子
    作者:盛伊藍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偷自行車的人》是一部很老的電影了,它上映於1948年,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的作品,在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電影講述了戰後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無數人在尋求一個工作機會。漫長等待後,普通人瑞奇終於得到一份粘貼海報的工作,但他必須得有一輛自行車。
  • 將攝影機扛到大街上,成就了《偷自行車的人》
    說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就不能不提作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開山之作——德·西卡導演的《偷自行車的人》。 「《偷自行車的人》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獨特而不可被取代的。——田卉群《經典影片讀解教程》 《偷自行車的人》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一個普通的工人因找尋被偷的自行車無果,轉而從找自行車的人變成偷自行車的人,結果被當場抓住。但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背後,導演用影像傳遞出了真實的動人力量。
  • 被賈樟柯們集體模仿的電影,到底有多牛——《偷自行車的人》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部70多年前的老電影,便是這些關鍵詞的代表作,「第六代導演」祖師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執導生涯的第二部影片,獲得電影最高榮譽「世界電影史十大不朽影片」的電影——《偷自行車的人》:
  • 堵鎖眼、半夜丟死老鼠、偷自行車車座……日本式報復有多奇葩!
    大家是否會看到過這樣一種行為:有人在一家窗前走過,故意將手裡的垃圾丟在那家的窗臺上;從某位鄰居家門口走過故意在他家門墊上蹭蹭鞋底;下雨了,明明看到室友晾在外面的衣服被子沒有收可就是不告訴他,也不幫忙收進來......從心理學上講,這些怪誕的行為發生的原因全都來自於「報復」。
  • 《偷自行車的人》:貧窮和絕望生活中,該如何擺脫失業的困境
    怎料,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了。 裡奇同兒子布魯諾尋遍羅馬大街小巷,幾經周折抓住了偷車賊卻也無法指認其罪行,不能尋回賴以活命的自行車。主要體現在: 1、有錢買自行車,沒錢買鎖?停車落鎖;2、男主的智商、情商似乎不足以支撐他在這座城市生存,老實、魯莽、遇事不多加考慮,甚至他的兒子都要比他更適合環境;3、裡奇的道德水準屬於大眾平均水平,最後選擇偷車。 但也有人認為,這部影片雖然有些平淡卻叫人流淚。
  • 以電影《偷自行車的人為例》探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特徵
    《偷自行車的人》便是如此,其展現的就是當時義大利普通人物的生活。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劇照這部影片以義大利社會失業問題為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普通勞動者,費了很大的精力才找到工作,但是上下班必須藉助自行車,工作第一天自己剛贖回的自行車就被偷,故事在追回被人偷去的自行車過程中慢慢展開
  • 開播16分鐘,就有評價一口氣看8集?不要讓控評壞了《有翡》
    同時還公布了這部電視劇於第二日早上9:00在騰訊視頻平臺同步上線,還是一口氣更新8集。先是地方臺深夜首播,然後視頻網站第二日上午上線,這種異常「清奇」的播出方式也算是頭一遭了。 眾所周知,一般新劇開播,都會選擇在晚上八點左右的黃金時間段播出,但是《有翡》選擇在工作日的上午開播,不少網友就知道了這部電視劇是把主要受眾群體對準了在校大學生,這些群體當中的粉絲也會在第一時間佔領關於這部電視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