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王女士(化名)如今已恢復得和常人一樣了,走路上班、逛街都不在話下。但回想起一年前的那次車禍,她仍心有餘悸。
當時王女士剛新婚不久,一天在路上騎電動車和一輛小汽車發生車禍,她連人帶車摔倒在地,當下就疼得站不起來了,左小腿紅腫得厲害。
王女士被送到當地醫院治療,診斷為左小腿骨折,第二天,她左小腿腫脹有所減退,疼痛感減弱,醫生給她做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起初並沒有出現任何的不適,但術後一周左右,醫護人員為她換藥時卻發現,她的小腿出現異常情況,經檢查,小腿大片肌肉壞死、神經損傷,還伴有感染。
術後為什麼大片肌肉會壞死?
外傷腫脹還未完全消退時
不要盲目手術
王女士被緊急轉院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王建衛一看到她的情況,就確定這是小腿骨折術後並發骨筋膜室症候群伴感染。
為什麼在醫院做手術後卻出現大片肌肉壞死?
王建衛說:「在外傷腫脹還未完全消退時進行手術,很容易引起骨筋膜室症候群並導致肌肉壞死等一系列嚴重併發症。」
骨筋膜室症候群是創傷骨科較常見的骨折早期併發症,常見於小腿和前臂,其原因是傷後肢體因腫脹而影響筋膜間室內的血液循環,最終導致肢體的感覺和功能障礙,及早發現並及時治療可避免出現肢體傷殘等嚴重後果。
王建衛分析,主要是因為當地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外傷理解不到位,對骨筋膜室症候群也意識淡薄,在患者外傷腫脹沒有完全消退時,盲目進行手術造成的。
「如果當時醫生等她外傷腫脹完全消退再手術,可明顯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就完全是一個小事件了,患者也不用再遭這麼多罪。」
王女士在浙大二院治療期間,王建衛等醫生團隊為她做了十多次手術,反覆清創、放置外固定架,處理感染、骨缺損及重建功能。
作為骨科創傷中心醫生,王建衛遇到的患者大多是車禍、高墜等嚴重創傷患者,或是病情比較複雜的骨折患者。他一年手術量達600多臺,經常從早晨8點進入手術室後,直到晚上10點才出手術室,往往一臺手術就持續四五個小時。
他的手機相冊裡,除了家人的照片,最多的是患者的X光片。
「外傷與疾病不同,其致傷原因是外力,因此作為創傷醫生需要理解外力的致傷機制,臨床中幾乎沒有一個創傷患者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怎麼看X光片,如何對外傷進行理解都是很重要的。」王建衛說。
兩年前,王建衛遇到了一位年輕的股骨性骨折患者,37歲,車禍受傷,X光片顯示股骨頭掉在了髖臼外。拿到X光片的那幾秒鐘,王建衛便在腦海裡回放了一遍患者受傷的過程:她是車禍受傷,應該是坐在副駕駛或駕駛室位置,急剎之下,膝蓋受到撞擊,導致股骨頭被撞出髖臼外。
同時,他也立刻提醒自己,股骨頭掉落後比較容易出現壞死,壞死率超過80%,患者還存在股骨骨折、神經損傷的情況,需要緊急處理。
第二天,王建衛就為女患者做了手術,由於手術及時,對她的軟組織血供功能也做了很好的保護,加上固定方法也合理,成功保住了患者的關節。
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她暴露在髖臼外的股骨頭沒有出現壞死,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透過X光片,反向思考患者可能的受傷過程,可以更好理解患者是如何受傷,可能存在哪些看得見、看不見的損傷;正向可以看有沒有軟組織損傷,比如會不會導致大出血,有沒有合併重要臟器等。」王建衛說,這樣的臨床思維習慣也不是瞬間養成的,而是在十幾年的臨床中慢慢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在一次次的「吃射線」中逐漸積累養成的。
為什麼會選擇骨科這一門學科?王建衛說,上大學時他因溜冰摔傷,有過一次手腕骨折經歷,綁了6周石膏後,又重回溜冰場。當時,就萌生了學骨科的念頭,覺得骨科醫生很帥,一般患者通過治療也都能恢復正常生活,幸福感很高。
但真正學習了以後發現並不容易,既要體力,又要技巧;既要和堅硬的骨頭打交道,又要應對極其細膩、柔軟的血管。尤其是負責創傷患者後,挑戰性、技巧性更是大大地提高。
「對於創傷患者來說,他可能遇上的是全身性的創傷。」王建衛特別強調,遇到這類患者,一定要有整體觀,首先要保生命,其次是保肢體,最後才是保骨頭及重建功能,在分析患者病情的時候,不能因為太關注局部,而忽略了整體可能存在的風險。
都市快報「優秀副主任醫師」推選
請大家推薦
現在許多醫院的青年醫生都是醫學碩士、博士畢業,他們一進醫院,都要從住院醫師做起,然後是主治醫師,而要想晉升為副主任醫師,至少要在醫院經歷8年的打磨,需要臨床、科研、教學齊發展,積累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
都市快報將陸續挖掘、尋找浙江省內各家醫院、各個科室中「隱藏」著的優秀副主任醫師。歡迎各醫院和科室及醫生同行積極推薦。
兩種推薦方式——
1.微信: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浙醫在線」微信公眾號,後臺回復「副主任醫師」,在表單上填寫您要推薦的副主任醫師的名字、所在醫院和科室,以及推薦理由。
2.郵箱:dskbhealth@163.com,留下您要推薦的副主任醫師的名字、所在醫院和科室,以及推薦理由。
最後,我們將整理出一份詳細的優秀副主任醫師門診指南,給快報的百萬讀者今後求醫問診提供思路和參考。
見習記者 陳彥汝
通訊員 方序 王意菁
編輯 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