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對修行並無益處,有時反而多增知見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日地點:承天禪寺年齡:九十歲
午後,有信眾徐某兩姊妹來皈依,頂禮師父後,老和尚在客堂即對兩人開示:
徐某某指著對面坐的妹妹,對老和尚說:『我這妹妹是臺大哲學系畢業,留美四年,專研哲學,尤其對佛學頗有涉獵,現已取得碩士學位,想自己走出一條路,以佛學為基礎,來教東方哲學,在美國弘揚佛法,師父認為這方式行得通嗎?』
老和尚搖頭說:『不可能,一個大學畢業出來的知識份子,或是一位思想很豐富的學者,想以居士的身份,用自己的思想形式來弘揚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
徐某某對老和尚說:『我現在想再出國繼續深造,取博士學位,師父認為如何?』
老和尚說:『不必出國了,到佛國來留學才有了脫的一天。』
『到佛國留學?』徐某某問。
『是的,出家。』老和尚說。
『出家!哦!』
『你到美國去,再怎麼念、怎麼鑽,都是塵勞,只是徒然為自己多造點業,到頭來也是一場空幻,你不可能由那裡得到安樂解脫,只有煩惱、妄念越多,那些形式上的社會意識觀念,會纏縛得你動彈不得。』老和尚繼續開示說。
『對!對!對!這個我有同感,在美國四年,真吃盡苦頭,哲學方面的書實在是太多了,那些思想觀念,真的把我的頭腦塞得都要爆炸,而且使我無所適從,覺得從這條也不對,走那條也不對,想自己走出一條路子,又不知從何走起,也走不出來,在那裡鑽來鑽去,鑽不出個所以然來,每天頭都很痛,生活又緊張,實在痛苦之極。』
『所以說叫你出家,社會上的學問,不論是科學、哲學、醫藥學,都是形相上的學問,是治標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脫。』老和尚說。
『既然如此,那我改從職業上去求發展,自力更生,自己獨立生活,不必仰賴父母,師父認為如何?』『你要致力於事業上固然是好,但是你必須考慮到,你把你的時間、精神耗在職業這條路,到最後,是不是能得到一個好結果?能得到解脫?否則,迷迷糊糊地投下去,也不過是另演一場戲而已,這樣子,這條路便也不是個好路頭了。出家學佛,才能從娑婆世界中,走出一條解脫、安樂的路,才會有個好結果。』
『我也是想到要出家,可是總覺得自己肚子空空的,所以不敢來出家。』徐某某答。
『要出家,沒有東西才好,如果你還有什麼東西,那就不好,出家學佛是沒有文字相,也沒有形色相的,這是一條解脫的路,心無掛礙。你在外國求學,是不是也要幫人掃地、洗碗、作種種雜務來過生活?』老和尚說。
『是的。』徐某某答。
『來出家也是一樣,不論你是大學生、是博士,還是不識字,也是要從掃地、劈柴、種菜、煮飯等雜務苦行開始,慢慢消除你的業障,漸漸地智慧清明,而得到解脫。過去的佛菩薩,他們是這樣做、這樣修而得到解脫成就,我們現在循著過去諸佛菩薩,所修習的路徑而修,自然也會得到和佛菩薩相同的結果。否則,怎麼稱為學佛?學佛便是隨過去諸佛的作為,修習而學,而不是把學佛掛在嘴邊,寫在文字上,放在學術思想研究上,便能成就的,那是斷不可能的事,修行是修心,是腳踏實地,實際的身心修持。』老和尚說。
『要出家才能得到真正解脫,沒有世俗煩惱,可是,總覺得父母太辛苦了,這樣對父母實在無以為報。』徐某某道。
『要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那是不可能的事,父母親眷都是希望我們和他們一樣,走那條生死的路,既然我們也知道要圖報親恩,就應該出家走了脫生死的路,把父母引度過來,免其生死輪迴苦,令他們得到解脫安樂,這才是真正地盡到孝道,如果要以世俗的方式來還盡孝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在這娑婆世界,一代一代所走的路,都不離其轍,而結果也不出生死輪迴。假設你現在不出家,順父母的意思結婚,物件若不理想,父母也為你難過操心,物件若是適你的意,是否也同時合父母的意?若不能,豈不又徒增父母的難過和失望,這樣,你將再以何方式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出家修行,能度脫父母,度歷代祖先,也能報師長恩,所謂能上報四重恩,這樣,我們人生走這一趟,才有個目的,有個價值,也才有一條解脫的路,否則,懵懵懂懂地亂闖亂走,再墮入四生輪迴中,也就枉費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了。』兩姊妹聽了老和尚開示,非常地歡喜、感動,頂禮而去。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一日地點:承天禪寺年齡:九十歲
午後,獅頭山某某寺的某某法師等一行四人,上山參拜老和尚。在客堂頂禮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說:『請師父開示』。
『念佛,修苦行,掃地、煮飯、撿柴……』老和尚答。
『師父對出家人念書的看法如何?』再問。
『出家是無色相的,是粗衣淡飯,是信願行,沒有講求吃好、穿好、睡好或是去念書,這些是屬於社會習俗的形式。我們出家就是要從衣、食、住中去掉我們的貪念,粗衣淡飯,修一些苦行來消業障。過去的佛祖、高僧,他們並不識什麼字,可是他們靠他們的願力,由這樣修行過來,最後自己開悟出來的。我們學佛就該以過去諸佛、祖師修習的方式,來做我們修行的榜樣,這才叫學佛—學佛的榜樣。否則,只一味地念書,今到最後鑽不出來,那些秀才、大學士、有學問有地位的人,他們要是進佛門,還是要從掃地、劈柴,學我們拜佛、念佛起步。』老和尚說。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閱讀大公網佛教頻道!
大公佛教官網:http://bodhi.takungpao.com/
新浪微博:@大公佛教
微 信 號:TakungBuddhism
投稿信箱:fo@taku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