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學校畢業之後,蔡鍔立即乘船返回國內,在郭人漳的引薦下,被江西巡撫夏時聘為江西續備左軍隨營學堂監督,不久改為材官學校總教習及監督,而後由湖南至廣西,最後到雲南,一步一步走向了他的輝煌
蔣百裡沒有和蔡鍔一同回國,而是和蔣尊簋、張孝準等繼續留在東京。
按照日本軍方的規定,在聯隊實習過的學生以下士資格進入士官等校學習,畢業後再回聯隊實習三個月至半年,期滿後即可獲得少尉資格。蔣百裡即是按此規定,返回近衛步兵第一聯隊實習,將一年來在士官學校學到的知識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提高。
實習期滿後,蔣百裡又入經理學校(即後勤學校)學習,與他一同入校的有張孝準等人。近代化軍隊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有一套完善有效的後勤供應體系。大清朝的軍隊山頭林立,派系複雜,根本沒有完善的後勤供應體系,糧餉都由高級將領負責自籌,效率極低,貪汙中飽的現象十分普遍。蔣百裡入經理學校學習,目的在於掌握近代化軍隊各個方面的知識,為回國後軍事上的革新做準備。
在蔣百裡刻苦鑽研的幾年中,赴日留學的中國青年絡繹於途,逐年增加,到1905年已達8000人左右,形成了一個高峰。浙江來的同鄉很多,有一些是專門來學習軍事的,蔣百裡認為有責任對他們進行必要的輔導,幫助他們儘快掌握基本知識,順利考取軍事學校。
為此,蔣百裡開辦了一個士官預備班教他們,上課地點在陸軍士官學校對面的小田園老太太家。他們每個星期日都租用她的一間房子上半天課,租費由大家分攤,茶水由房東供應。蔣百裡給大家講解入學須知和日本軍事教育及軍事體制的基本情況,他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上他小時候說書練就的好口才,講起課來抑揚頓挫,妙趣橫生,極富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受大家的歡迎。蔣百裡的好友錢均夫就常來聽課,不是為了報考士官學校,而是為了欣賞他的口才。
當時在日本的中國人已越來越多,魚龍混雜,背景不一,其中有保皇派,有立憲派,有革命黨,有胸懷遠大志向的學子,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也有攜帶巨款以留學為名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東京好像一個大舞臺,各色人等來去匆匆,在這個舞臺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諸多派系中,有兩派勢力最大,一是以康有為和梁啓超為首的改良派,一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兩派都以救國救民為宗旨,但奉行的理論和採取的方法截然不同,矛盾越來越尖銳,漸成水火不相容之勢。
(杜繼東:《蔣百裡傳》,中華書局,2018年版)
作者簡介:杜繼東,1966年生,甘肅省永昌縣人。歷史學博士,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從事臺灣史、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