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研經費用哪兒了,是不是都分給老師和學生花了

2021-01-12 良伽晨

當今對大學教師的考核當中,科研課題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好像一個教師的能力,都體現在了承擔過什麼課題上,而一個學校的水平,也往往跟每年申請到的省部級、國家的課題數量有關,而研究課題就需要花錢,國家近年不斷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這一大筆錢都用在什麼地方了,是不是都分給老師和學生花了?

科研經費的使用不外乎就是那幾項,調研、圖書資料、器材購置、會議、辦公用品,科研項目資金的使用有著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每項費用支出都有嚴格的報銷流程。有些人可能在私下裡曾質疑:這些科研項目真值這麼多錢嗎,反觀這些年我們的諸多重大科研項目,有多少進入了世界的領先領域,又有多少能夠真正地幫我們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搞科研猶如創業,最終大多結果都是泛泛而過,少數有價值的成果能夠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但是你不去投入經費去搞科研,你就連這些少數成果也沒有,甚至長此以往慢慢地就落後於世界。

對科研經費的使用,高校裡有著不同的聲音,有些老師覺得現在大學和科研單位的經費主要不是用來提高學者的工資,而是用來造大樓,裝潢辦公室和研究室等等,全都用在硬體設施上,而目前學者的收入水平整體偏低。而相反的有些人覺得,有大把科研經費或頭銜的導師,與學生的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你給我幹活發文章,我撈名,學生換來文憑加獎金,原本沒看出其有高超的水平,可是一旦有了經費或頭銜,論文就滾滾而來。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在曲折中前進,針對高校科研經費暴露出來的問題,近期以來,國家科技部制定了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的若干措施,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並加大對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的薪酬激勵等等,未來這些一系列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相關焦點

  • 博士生割導師,用photoshop騙10萬經費,高校科研經費體制怎麼了
    「東北大學博士生一周內騙取導師10萬科研經費,被開除學籍」看到這則消息,真的是驚了!!!眾所周知,老師坑學生,老師套經費,大家都是喜聞樂見的, 而這一次,學生割老師,還是用的photoshop,簡直是喜大普奔,一周能搞10萬(精確到日)也是很高能了。
  • 物理學家黃昆:科研經費一分不落虛空地
    黃昆:科研經費一分不落虛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家小事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黃昆,特別珍惜國家的科研經費。「基礎研究,也應算一算投入產出,算一算為這篇研究論文所花的錢值不值。」黃昆的一個樸素信念是,「做基礎研究,花了錢就應該相應地在科學上作出貢獻。」「黃先生這輩子只申請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黃昆的學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回憶。
  • 北大教授:科研經費猛於虎,管不好用不好會反噬科研
    這裡的「唯」,歸根結底是追逐名利,一個典型表現就是爭搶科研經費。科研經費少的年代,就沒什麼好爭的,大家安心做科研。現在科研經費快速遞增, 「打招呼」「走關係」等不正之風卻愈演愈烈。我的觀點是,經費猛於虎,管不好、用不好會反噬科研。整治科研領域的不正之風,首先要先理清其發生的內在邏輯。
  • 多所高校科研經費報銷收緊 開會報銷需核查時間
    「現在的差旅報銷,對餐票、火車票、住宿發票時間都要進行核對。早到晚退或者有其他情況,所產生的費用都是自理。以前管得沒有這麼嚴。」吳老師說。  同時,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部分省市制定並近期發布了加強省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相關文件。
  • 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全球第二,為何產業化率僅有5%?
    我們來看一下全球和中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它分為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其中,基礎研究佔整個科研經費的10%到20%之間,剩下80%以上的科研經費都要投入到實踐,也就是實際應用方面,做出產品造福人類。那什麼是科學家?
  • 「雙一流」高校的經費主要用在了哪些方面
    排名前五的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233.35億元,北京大學193億、浙江大學150.47億、上海交通大學140.77億、中山大學116.41億。對於這些巨額經費是如何使用的,相關調查人員對西南某「雙一流」高校做了一個簡單的調研,大概了解到如下信息,此「雙一流」的經費主要用於購置辦公用具、教學用具等。
  • 揭秘中國大學老師現狀
    而在大學裡老師們即使拿不到科研項目,最多就是評職稱晚一點,只要教學上課不耽誤工作還是很穩定的,那現在怎麼進入大學當老師呢?10多年前我碩士畢業都可以留校工作,如今想要成為從事教學和研究的大學老師你至少需要一個博士學位。畢竟一些大學連輔導員的崗位都只招博士了。當前博士畢業直接進入一線城市或者排名前100的高校很難。
  • 浙農林大用136萬現金獎勵本科生科研創新 且可替代畢業論文
    目前我校很多本科生在校期間都有參與到各種形式的科研活動中的經歷,未來我們將積極鼓勵更多學生在校期間都能參與科研活動。」對於重獎本科生科研創新成果,浙江農林大學教務處處長郭建忠教授說。  近年來,浙江農林大學十分重視本科教學工作,通過推進院長主管教學、學科專業一體化等舉措,不斷強化本科教學中心地位。為鼓勵本科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解決學生開展科研缺少經費、沒有實驗室、沒有老師指導等方面的問題,浙江農林大學先後出臺了設立本科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開放實驗室項目、科研成果獎勵創新學分、優秀論文代替畢業論文等一系列政策,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
  • 英國雷丁大學營養學專業的中國學生畢業出路如何?
    雷丁大學起源於1865年的雷丁藝術學院,至今已有超過150年的歷史。1892年,學校被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合併,成為其分校區;並於1926年獲得皇家授權正式獨立成為大學。目前大學擁有19,000多名學生,其中本科12,000多名。
  • 寧波大學:將科研做在服務產業中
    寧波大學2020級材料工程專業研究生肖姝緊張地做著統計:「茶葉樣品1具有產地標誌物,應該是遂昌的……樣品5沒有,應該是松陽地區的,」隨後她在產地表格上做標記。待50個樣本全部進樣完成,指導老師寧波大學材化學院幹寧教授公布產地信息,正確率達到98%!已經完全達到產地鑑定的要求。
  • 去大學當老師好還是在高中當老師好?符合條件,我建議選擇大學!
    一、大學老師和高中老師,前者進入的門檻更高 大學老師和高中兩時相比,前者進入的門檻更高一些,通常來說,想要去大學老師幫老師最少都需要碩士以上學歷
  • 事業編制、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河北「高校行」364名博碩士...
    &nbsp&nbsp&nbsp&nbsp河北新聞網訊(記者宋瑤)為深入實施人才強冀戰略,助力河北省高校、醫院和科研院所等重點用人單位精準引進博碩士人才,河北省人社廳於10月底分赴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蘭州大學舉辦了4場「中國河北高層次人才引進交流大會高校行」活動。
  • 中國科研繁榮背後蘊藏危機
    李娓認為,如果不跳出中國科研圈,很多「病」難以發現,包括導師權利過大、學生智慧財產權得不到保障、圈子現象、唯論文論等。「避免裙帶關係和大樹下面好乘涼的現象,更加注重學生和老師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以及設計更有彈性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是目前中國科研圈急需作出的改變。」她說。
  • 科學網—科研經費使用:讓科學家吃飽喝足理所應當
    2009年,中國國際論文總數達到12.7萬篇,居世界第2位。 「從積極意義說,我們一直在努力,而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引起世界關注的成果。」通過對各學科綜合排名以及相應論文數量、引文情況、熱點論文、高引用論文等幾個指標綜合統計,韓宇發現,我國在材料、化學、物理、工程、數學這幾個領域的相關研究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地位。
  • 塔裡木大學教授吳翠雲:把科研做在南疆果園裡
    吳翠雲說,作為人民教師,希望以個人經歷,激勵更多學生紮根南疆。助力增收的「紅棗公主」「不能著急,儘量把它碾碎,研磨得越細,能提取的量就越多……」12月7日,在塔裡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實驗室裡,吳翠雲正帶著學生篩選紅棗優良品系。吳翠雲把紅棗品種選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科研課題,讓新品種、新技術成為助力南疆群眾脫貧致富的「法寶」。
  • 為什麼很多大學老師只念ppt,他們是不喜歡學生還是不喜歡工作?
    關於大學老師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如果要去問大學校長,肯定他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大學當然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清華校長邱勇說,育人是大學的初心,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2014年,媒體熱傳一位清華外文系的女講師,9年沒有升職稱,被調離轉崗,學生挽留,因為認為她是教學最認真,最富有激情的。清華還有一位數學系的老師,號稱「大清第一助教」,講線性代數和微積分,受到很多同學的喜愛,也職稱沒有升上去,離開了清華。現在清華的人事改革,在沒有高級職稱之前,有要求非升即走的,這是條硬槓子。
  • 河南:對不起陝西,鄭州大學一年經費超過西安9校之和
    河南:對不起陝西,鄭州大學一年經費超過西安9校之和河南省是公認的高考大省,最近幾年的高考考生100萬人以上,並且985、211的錄取率和本科達線率在全國範圍內都屬於較低水平,省內僅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院校。
  • 當個大學老師,真的好難!
    當大學老師真的好難難難難難!!大學老師就是最清閒的工作 工資又高 當大學老師是最理想的 大學老師的工作時間是 所有時間! 除了睡覺吃飯的時間都在工作
  • 全力扶持科研創業卓見成效 浙農林大多名本科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因此,開發高性能的柔性電化學儲能器件及其電極材料是目前學術界和工業界關注的研究熱點。在陳浩和沈哲紅老師的指導下,陶穎傑主持的國家創新課題團隊通過一步電化學氧化法,基於鈷基金屬有機框架,設計和製作了柔性導電基材支載的非晶態富羥基Co3O4材料,並將其直接用作柔性電極獲得了優異的超電容性能,從而為高性能柔性超級電容器正極的製作提供了創新的高效方法。
  • 引進各類人才749人、科研經費破2億……
    據悉,共2346名大二到大四學生從廣州大學城搬遷至深圳校區,分別來自材料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智能工程學院、航空航天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深圳校區正式投入使用,意味著中山大學將辦學範圍從廣州、珠海擴展到深圳,「三校區五校園」辦學格局正式形成,是學校面向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踐行高等教育「四為服務」的新體現,是學校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