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種地、防火、增綠……衛星數據在東北「活」起來!

2020-12-27 中國氣象局

三江沃野

鬱郁森林

黑龍江具有獨特的

「大農業、大森林、大溼地、大生態」資源稟賦

增強高品質氣象服務能力

氣象部門如何發力?

黑龍江珍寶島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我們努力在衛星氣象數據應用等特色業務服務領域上找突破,讓衛星數據轉起來、活起來,實現『總體先進不落後,部分求強有特色』的定位目標,以點帶面推動氣象現代化提檔升級,全方位保障『五大安全』和『六個強省』戰略。」11月19日,黑龍江省氣象局向到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調研的省委書記張慶偉匯報。

堅持新發展理念,緊密對接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挖掘發展潛力,建立多功能衛星氣象數據中心,這在黑龍江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

建機構

搭建上下協同的衛星氣象數據新架構

2020年4月,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設立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以下簡稱「數據中心」)機構。挖掘衛星數據新活力,鋪開黑龍江衛星氣象事業興旺之路。

黑龍江擁有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具備多源衛星資料接收能力。然而,多年來豐富的衛星氣象數據資源由於缺乏統籌管理的專門機構,數據共享、多元化運營等機制體制亟待建立。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氣象衛星應用納入全省信息化建設體系,加強省部合作,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增強能力、擴展業務,更好地為全省生態、農業等領域服務。

2020年11月19日,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到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調研指導工作。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來黑龍江調研時,對建設數據中心提出明確要求。

數據中心成立伊始,中國氣象局從技術、設備、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建設和運行,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打造技術型業務實體,省編委批覆增加8名事業編制。

全面協調,一方面都不能少。黑龍江省氣象局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籤署合作協議,推動將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建設成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區域分中心

主動尋找發展優勢,通過資源共享形成發展合力。」數據中心主任于敏深有體會。

為推進全鏈條式生態遙感業務服務體系建設,數據中心與省氣象數據中心、佳木斯衛星地面站之間建立分工協作、有效互補的氣象衛星數據「業務聯合體」。東北區域衛星氣象數據應用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成立,為日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各方支持下,數據中心加快發展,建成「五位一體」的衛星數據匯集平臺、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綜合業務監控平臺、衛星遙感應用平臺、基礎設施支撐平臺。

搭平臺

構建「1+N」業務服務體系

搭建數據與行業之間的橋梁,平臺建設是重中之重。數據中心基於統一數據環境、統一數據接口、統一資源管理,搭建了開放式衛星氣象數據應用業務服務平臺。

黑龍江省氣象局副局長方翔負責主持數據中心平臺建設。他說:「如今已實現業務布局向國省兩級集約,應用服務向市縣兩級下沉,初步形成橫縱聯合的業務服務布局。

堅持多方聯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數據中心以生態遙感技術優勢為核心,以佳木斯國家氣象衛星地面站基礎環境和數據資源為保障,以黑龍江省生態站網為實踐載體,在我國率先建成衛星氣象數據統一接收、加工處理、分級存儲、多方應用、快速服務和全流程監控的一體化省級衛星氣象業務體系。

為形成前端支撐和後端應用的無縫銜接,以輻射促進效能提升,數據中心探索構建「1+N」業務服務體系,在產品、服務、團隊和省際互為四個層面謀劃發展,打破行業間「各自為戰」的傳統服務模式。

堅持多方聯動,黑龍江省氣象局建立起內外互聯的產學研開放合作機制。

與省測繪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文化旅遊廳、農墾、林業和森工、北大荒集團等行業部門開展衛星數據應用服務合作,共享共用數據,聯合協同服務。與佳木斯市政府共同推進衛星產業基地建設將氣象衛星業務納入全省信息化建設體系,與地方衛星數據建設發展深度融合,成為「數字龍江」建設的有效載體。

「要充分發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技術引領和數據支撐作用,共同推進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建設。」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有產品

精細化服務保障「五大安全」

衛星數據用沒用好,關鍵看是否發揮了部門的社會職能,是否切實回應了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黑龍江省植被生態質量創近20年來最優,植被生態質量呈持續改善趨勢,全省98.4%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明顯提高。」今年,數據中心製作的《黑龍江省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報告》被黑龍江主流媒體報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領導要求宣傳推介好北大荒良好生態資源,釋放生態紅利。

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研發的生態監測服務產品

數據中心分別為10個市、縣製作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報告。

開展春耕遙感監測評估,製作衛星遙感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精細化長勢監測等專題諮詢報告;自主研發基於「雲+端」的火情監測預警系統,從全省13個市(地)、67個縣(區)延伸至鄉鎮級和自然保護區;為省旅發大會綠皮書發布提供森林生態遙感監測評估分析報告

大興安嶺主脊西坡林間草場。

加強森林火點遙感監測一直是黑龍江氣象服務的重點工作。為積極發揮衛星數據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巨大效能,數據中心利用風雲四號衛星數據,對閃電事件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實現對雷電的遙感追蹤和綜合探測,及時發現火點,助力撲滅火情。創新「一帶一路」過境火風險分析方法和評價指標,開展邊境火風險監測評估服務。

數據中心還對各市、縣級氣象部門開放衛星遙感火情監測預警技術網絡系統,實現森林草原農田火點遠程監測目標,通過該系統與多個基層一線行業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進行需求對接,開展服務。

藉助衛星遙感,發現火點的時間提前了,大大縮短了撲滅火時間。

哈爾濱市阿城區副區長李宏偉說:「火情預警監測系統在秸稈禁燒方面給區政府提供了有力支撐,既作為技防手段,也是人防的有效補充。

過去,「致富十年功,火燒一日窮」,如今,在脫貧攻堅戰中,氣象科技大顯身手。數據中心為省級貧困村五常市背蔭河鎮藍旗村提供火情監測預警科技支撐。

「在手機上能看到火點,還能發出報警聲。」村民李文東說。這既節省了貧困村防撲火經費,還降低了火情擴散風險。

下一步,黑龍江省氣象局將全力融入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國大數據重要基地、發展提高數字經濟競爭力」的願景目標,利用氣象行業優勢,強化東北區域衛星數據輻射引領作用,高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相關焦點

  • 地球20年前就不綠了?衛星數據:中國綠炸了!網友:以後會更綠
    在很多年前,地球一直被認為是一顆綠色的星球,而現如今,隨著人類一直都在不斷的發展文明並掠奪地球上的資源,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一些汙染性的有毒的氣體的原因,導致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慢慢的已經綠色不在,逐漸的衛星拍攝到的地球的俯瞰圖傳回到地面之後,地球呈現出來的基本上都是渾濁的狀態了。地球20年前就不綠了?衛星數據:中國綠炸了!
  • 防疫不忘添綠,植樹正當其時——長樂中路街道開展植樹增綠活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防疫不忘添綠,植樹正當其時——長樂中路街道開展植樹增綠活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03-13 17:20 字號:
  • 山川增綠 百姓增收(綠色家園)
    4年前,聽說村裡準備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劉升川小心翼翼地對劉彩紅說:「只要不挑扁擔,手上的活我都能幹!」生態扶貧是呂梁山脫貧的重要模式。「呂梁山水土流失嚴重,有大量坡耕地撂荒,可供綠化的空間較大。另一方面,呂梁山又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脫貧任務較重。」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介紹,增綠、脫貧增收重任一肩挑,生態和扶貧的結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 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落戶冰城
    張雋珊攝活動現場,道裏區人民政府與北京中科數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中科星橋空天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就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哈爾濱基地與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項目落戶道裏區籤訂了正式協議。張雋珊攝中科院院士劉嘉麒表示,衛星遙感大數據是目前全球高新技術的核心之一,是構築數字地球和數字中國的核心數據資源。通過大數據挖掘,不僅可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而且可驅動對全球變化重大科學問題和地球系統科學前沿問題的認知,同時遙感大數據也為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災害監測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國民經濟建設以及大眾創新提供地球大數據支撐。
  • 紅配綠的大花布是如何變成東北特產的?
    帶有麥穗、谷堆圖案的花布 花布剛一流行,圖案上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飛機、工廠、煙囪、麥穗、衛星發射架、延安寶塔山等等。 一方面因為東北地區冬季比較漫長,人們長時間見到的都是白色、灰色等比較壓抑的顏色,這就使得他們格外熱愛象徵著生命力的紅色、綠色,而且東北地區滿族人較多,在滿族習俗中認為紅色是可以驅邪避兇的顏色,所以大家的服飾生活、日常用品中都會比較經常使用「紅配綠」。
  • 古代「娶妻不娶活人妻,種地莫種河灘地」,是什麼意思?為什麼?
    「娶妻不娶活人妻,種地莫種河灘地」,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俗語諺語,是運用帶經驗式的比興手法說理,目的以俗語勸告警誡世人。「活人妻」的意思在古代是說離了婚的妻子,還有另一層的意思是指被休了的妻子。因為前夫還活著,所以叫「活人妻」。因為古時代,女人是沒有權力離婚的!
  • 谷歌衛星地圖——全球森林監察系統揭示中國霧霾
    谷歌衛星地圖裡的全球森林監察系統可以實時顯示全球森林的覆蓋情況。該地圖的數據來源有多個,其中包括了NASA的森林面積覆蓋率的分析數據。現在再拉近一點,看看華北華東地區:好吧,有一點點綠。再拉近,北京附近:再看下國外的,這是日本:這是韓國:這是東京:這是首爾:有沒有覺得我們的鄰居日本和韓國日本、韓國都綠瞎了眼?
  • 廣元:啟動森林防火智慧平臺建設
    近日,廣元市啟動森林防火智慧平臺建設,項目建設期為3個月,力爭到2021年1月初步形成智慧防火格局,實現全市範圍森林火災的統一指揮調度、林火監測預警、信息交換共享全覆蓋。搭建智慧平臺。整合項目資金243.6萬元,建設1套全市森林防火智慧平臺,包括森林防滅火指揮信息系統、預警監測系統和林業衛星熱點監測系統三大系統,實現森林防滅火指揮調度、林火24小時監測。提升監測能力。
  • 亞太地區可接收「風雲四號」衛星數據
    本報訊(盧健 黃彬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從5月8日零時起,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用戶可正式接收「風雲四號」A星數據。同時,全部國家級氣象業務平臺完成「風雲二號」到「風雲四號」衛星業務切換。  「風雲四號」A星(以下簡稱「風雲四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發星。
  • 東北民俗 東北十八怪,你了解幾怪?
    過去東北的人家,一般都是南北大炕。炕用來睡覺,吃飯,招待客人,取暖等。這是為了節約柴草,保持冬季室內有足夠溫度的一個辦法,有時祖孫好幾代都睡在一個屋裡的南北大炕上。一般長者都睡在朝陽的南炕,少者在背陰的北炕。
  • 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成功發射
    12月22日12時37分37秒,銅川市發射的第二顆衛星——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13時00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華訊方舟駱睿:6G時代將實現衛星通信與地面通信的深度互融
    與普通地面通訊不同,華訊方舟的天樞一體化雲管理平臺,可以將衛星通信網絡與移動通信網絡(4G/5G)、固定網絡、專有通信網絡等無縫結合,與無人機,寬窄帶集群、圖傳等集成,彌補傳統地面通信的不足,可廣泛應用於邊境防控、森林防火、應急救災、智慧海洋等領域,為用戶提供網際網路接入、物聯網接入、企業雲接入和信息化升級等服務。
  • 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
    文/仗劍走天涯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南極也出現了綠洲!雖然如今全球氣溫變暖的這種惡劣的現象,但是人類對於環境的治理也並不是毫無建樹的,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中國在其中有貢獻,而南極出現了綠洲。衛星發現地球正在變綠,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中國的植樹造林,甚至中國都有著將沙漠變成綠洲的這種可能性,其中以我國庫布其沙漠為代表。庫布其沙漠是很有中國特點的荒漠化地區,但是在中國的治理下卻變成了綠洲。
  • 王永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動員西安植樹增綠建綠城花城
    王永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動員西安植樹增綠建綠城花城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今天(2月28日)上午,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西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潤澤,西安市委副書記韓松等同志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號召西安全市人民植樹增綠,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美麗西安。
  • 忻州號衛星成功發射, 天啟星座進入系統全面應用新階段
    天啟星座業務應用場景將從目前電力物聯網、煤礦水文監測、海洋牧場和貨櫃跟蹤等四大場景拓展到涵蓋生態環境監測、森林防火、綠色礦山、智慧農業等十大領域。 這顆衛星也是國電高科首顆50公斤級以上衛星,衛星平臺指標及通信服務能力均顯著增強,這是「天啟星座」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星座運營能力的關鍵環節,後續相關衛星均將基於該平臺並不斷升級迭代,持續推進天啟星座的全面組網和業務拓展。 根據計劃,天啟6-18號衛星將於年內發射,到2020年底,實現20顆衛星在軌組網運行。
  • 衛星和宇宙飛船上貼的金箔是啥東西?
    我們知道不管是衛星還是月表的探測器,它們都是非常精密且珍貴的設備,要想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工作,就需要為它們提供完善的保護機制。在地球表面,由於大氣層的存在,地表的任何物體都「浸在」空氣中,空氣本身作為一種傳熱介質,可以使其內部的物體均勻受熱,而太空並不存在這種條件,由於缺少傳熱介質,太空中的衛星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溫控問題。
  • 「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農田放進「託管班」農民省心又增收
    自己年邁,女兒又患有精神障礙,一家靠種地為生。去年4月,老伴去世後,誰來種地成了她的揪心事。當得知葉縣農信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搞土地託管,羅亞琴了解相關情況後,就將自家5畝地交給了當地這家有實力、信譽高的專業機構「打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莊稼非但照收不誤,而且產量比自己種得還高。
  • 實現全民防火 遂寧市全面推廣「防火碼」
    日前,遂寧市根據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加快推進「防火碼」推廣的通知》的工作要求,成立「防火碼」領導小組,組織各縣(市、區)林業部門參加「防火碼」系統線上線下培訓會,督促指導各縣(市、區)及時向運維小組報送「防火碼」採集信息表,完成「防火碼」管理端註冊使用,並設置於各森林防火檢查站點、森林公園、國有林、景區進出口
  • 「春滅一條蟲,秋增萬粒糧」,你真的會種地嗎?
    1、春滅一條蟲,秋增萬粒糧種過莊稼的都知道,莊稼怕遇到了蟲害,這些蟲害會影響植物的正常新陳代謝,導致植物發生病變的現象,輕則引起莊稼減產,嚴重的甚至會絕收。2、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和這句諺語意思相同的還有「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人靠地養,地靠糞養」、「糞是莊稼寶,離它長不好」、「一分肥,一分糧;十分肥,糧滿倉」、「積肥如積糧,糧在肥中藏」等,這些農諺都說明一個意思,就像人離不開糧食,莊稼的生長也離不開糞,因為它能給莊稼提供所需的營養,讓莊稼茁壯地成長
  • AI將衛星「廢片」變成高解析度地圖資源
    來源:【科技日報】衛星雖被形象地稱為「天眼」,事實上衛星數據的應用,卻難以做到「盡收盡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小牛就曾經表示,衛星在天上飛來飛去,效能其實並不高,每天只有幾十分鐘時段內採集到的數據是地面需要的。 那些大量的被認為是無效數據的「廢片」,有沒有可能被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