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沃野
鬱郁森林
黑龍江具有獨特的
「大農業、大森林、大溼地、大生態」資源稟賦
增強高品質氣象服務能力
氣象部門如何發力?
黑龍江珍寶島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我們努力在衛星氣象數據應用等特色業務服務領域上找突破,讓衛星數據轉起來、活起來,實現『總體先進不落後,部分求強有特色』的定位目標,以點帶面推動氣象現代化提檔升級,全方位保障『五大安全』和『六個強省』戰略。」11月19日,黑龍江省氣象局向到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調研的省委書記張慶偉匯報。
堅持新發展理念,緊密對接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挖掘發展潛力,建立多功能衛星氣象數據中心,這在黑龍江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
建機構
搭建上下協同的衛星氣象數據新架構
2020年4月,中國氣象局批覆同意設立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以下簡稱「數據中心」)機構。挖掘衛星數據新活力,鋪開黑龍江衛星氣象事業興旺之路。
黑龍江擁有佳木斯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站,具備多源衛星資料接收能力。然而,多年來豐富的衛星氣象數據資源由於缺乏統籌管理的專門機構,數據共享、多元化運營等機制體制亟待建立。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氣象衛星應用納入全省信息化建設體系,加強省部合作,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增強能力、擴展業務,更好地為全省生態、農業等領域服務。
2020年11月19日,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到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調研指導工作。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來黑龍江調研時,對建設數據中心提出明確要求。
數據中心成立伊始,中國氣象局從技術、設備、資金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建設和運行,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打造技術型業務實體,省編委批覆增加8名事業編制。
全面協調,一方面都不能少。黑龍江省氣象局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籤署合作協議,推動將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建設成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區域分中心。
「主動尋找發展優勢,通過資源共享形成發展合力。」數據中心主任于敏深有體會。
為推進全鏈條式生態遙感業務服務體系建設,數據中心與省氣象數據中心、佳木斯衛星地面站之間建立分工協作、有效互補的氣象衛星數據「業務聯合體」。東北區域衛星氣象數據應用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成立,為日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各方支持下,數據中心加快發展,建成「五位一體」的衛星數據匯集平臺、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綜合業務監控平臺、衛星遙感應用平臺、基礎設施支撐平臺。
搭平臺
構建「1+N」業務服務體系
搭建數據與行業之間的橋梁,平臺建設是重中之重。數據中心基於統一數據環境、統一數據接口、統一資源管理,搭建了開放式衛星氣象數據應用業務服務平臺。
黑龍江省氣象局副局長方翔負責主持數據中心平臺建設。他說:「如今已實現業務布局向國省兩級集約,應用服務向市縣兩級下沉,初步形成橫縱聯合的業務服務布局。」
堅持多方聯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數據中心以生態遙感技術優勢為核心,以佳木斯國家氣象衛星地面站基礎環境和數據資源為保障,以黑龍江省生態站網為實踐載體,在我國率先建成衛星氣象數據統一接收、加工處理、分級存儲、多方應用、快速服務和全流程監控的一體化省級衛星氣象業務體系。
為形成前端支撐和後端應用的無縫銜接,以輻射促進效能提升,數據中心探索構建「1+N」業務服務體系,在產品、服務、團隊和省際互為四個層面謀劃發展,打破行業間「各自為戰」的傳統服務模式。
堅持多方聯動,黑龍江省氣象局建立起內外互聯的產學研開放合作機制。
與省測繪局、農業農村廳、自然資源廳、文化旅遊廳、農墾、林業和森工、北大荒集團等行業部門開展衛星數據應用服務合作,共享共用數據,聯合協同服務。與佳木斯市政府共同推進衛星產業基地建設。將氣象衛星業務納入全省信息化建設體系,與地方衛星數據建設發展深度融合,成為「數字龍江」建設的有效載體。
「要充分發揮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技術引領和數據支撐作用,共同推進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建設。」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有產品
精細化服務保障「五大安全」
衛星數據用沒用好,關鍵看是否發揮了部門的社會職能,是否切實回應了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黑龍江省植被生態質量創近20年來最優,植被生態質量呈持續改善趨勢,全省98.4%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明顯提高。」今年,數據中心製作的《黑龍江省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報告》被黑龍江主流媒體報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領導要求宣傳推介好北大荒良好生態資源,釋放生態紅利。
東北衛星氣象數據中心研發的生態監測服務產品
數據中心分別為10個市、縣製作植被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報告。
開展春耕遙感監測評估,製作衛星遙感水稻、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精細化長勢監測等專題諮詢報告;自主研發基於「雲+端」的火情監測預警系統,從全省13個市(地)、67個縣(區)延伸至鄉鎮級和自然保護區;為省旅發大會綠皮書發布提供森林生態遙感監測評估分析報告。
大興安嶺主脊西坡林間草場。
加強森林火點遙感監測一直是黑龍江氣象服務的重點工作。為積極發揮衛星數據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巨大效能,數據中心利用風雲四號衛星數據,對閃電事件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實現對雷電的遙感追蹤和綜合探測,及時發現火點,助力撲滅火情。創新「一帶一路」過境火風險分析方法和評價指標,開展邊境火風險監測評估服務。
數據中心還對各市、縣級氣象部門開放衛星遙感火情監測預警技術網絡系統,實現森林草原農田火點遠程監測目標,通過該系統與多個基層一線行業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進行需求對接,開展服務。
藉助衛星遙感,發現火點的時間提前了,大大縮短了撲滅火時間。
哈爾濱市阿城區副區長李宏偉說:「火情預警監測系統在秸稈禁燒方面給區政府提供了有力支撐,既作為技防手段,也是人防的有效補充。」
過去,「致富十年功,火燒一日窮」,如今,在脫貧攻堅戰中,氣象科技大顯身手。數據中心為省級貧困村五常市背蔭河鎮藍旗村提供火情監測預警科技支撐。
「在手機上能看到火點,還能發出報警聲。」村民李文東說。這既節省了貧困村防撲火經費,還降低了火情擴散風險。
下一步,黑龍江省氣象局將全力融入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國大數據重要基地、發展提高數字經濟競爭力」的願景目標,利用氣象行業優勢,強化東北區域衛星數據輻射引領作用,高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