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增綠 百姓增收(綠色家園)

2021-01-09 人民網

山西省石樓縣造林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

造林添收益日子有奔頭

本報記者喬棟

「紅棗一掉,栽樹時到。」望著被夜雨打落的紅棗,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義牒鎮道堡村村主任劉彩紅喃喃自語。

道堡村藏在溝壑縱橫的呂梁山裡。一大早,村民劉升川興衝衝地走進了劉彩紅家。「今年夏天承接的還有100多畝沒種完,這兩天該行動了吧?」這幾年跟著劉彩紅在造林合作社裡幹,劉升川每年增收1萬多元。

因年輕時不慎摔傷,劉升川一直幹不了重活。家裡兩個娃,一個上高中,一個上大學,劉升川壓力很大。4年前,聽說村裡準備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劉升川小心翼翼地對劉彩紅說:「只要不挑扁擔,手上的活我都能幹!」

生態扶貧是呂梁山脫貧的重要模式。「呂梁山水土流失嚴重,有大量坡耕地撂荒,可供綠化的空間較大。另一方面,呂梁山又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脫貧任務較重。」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介紹,增綠、脫貧增收重任一肩挑,生態和扶貧的結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最早嘗試生態扶貧的是呂梁市嵐縣。以往綠化都是由專業工程隊競標,當地探索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議標承接綠化工程,以此幫助合作社中的貧困戶通過勞務增收。

2017年2月,其他村都還在觀望的時候,劉彩紅牽頭成立了道堡村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33戶,佔合作社總戶數的88%。不久,他們就通過議標的方式,承接了鄉鎮的701畝退耕還林地。

條件艱苦,造林活不好幹,但劉升川很珍惜這個脫貧的機會。按照造林合作社的分工,他負責「打坑」。兩個月工夫,合作社把樹栽滿了陰坡,劉升川也掙了8000多元。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出來覓食的羊很快把剛栽下的油松苗啃得乾乾淨淨。沒辦法,只得補栽,好在幾年下來,劉彩紅早就摸索出一套辦法,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由此,生態扶貧模式在呂梁山迅速鋪開。到去年底,呂梁市1301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人均增收5000元,完成造林427萬畝,完成退耕還林209萬畝,近3年綠化面積超過此前8年總量。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境內輸入黃河泥沙量減少700多萬噸,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造林提速後,宜林地越來越少,但貧困人口的增收要持續穩定,不能只靠短期的種樹勞務收入。」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介紹,省裡提出生態扶貧的「五個一批」,除直接造林務工,還有退耕還林獎補、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特色林產業,都能帶動一批群眾脫貧。

石樓縣林業局局長李紅平說:「村辦合作社能做的不僅是造林綠化,還有交通水利等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惠及更多村民,同時幫助集體經濟破零。」這不,道堡村的合作社今年剛完成「擴容」,社員增加到920人。劉彩紅盼著能承接更多活,讓村民跟著都受益。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選聘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

當上護林員家門口脫貧

本報記者吳勇

秋季防火期,沈春波加緊了護林防火巡查。起早上山,認真巡山。幹了6年生態護林員,珍視這份工作的沈春波,已經把日常巡護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事。

57歲的沈春波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學田鄉太平莊村農民。由於身體不好,家庭陷入貧困,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2016年,突泉縣築牢森林防火「安全網」的同時,共選聘137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開展病蟲害監測、樹木日常管護,阻止亂砍濫伐、亂採濫挖,巡邏警戒嚴防火災事故。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的工資收入,貧困戶看到了穩步脫貧的希望。

當上了護林員,每天巡山護林,有了穩定的收入,沈春波變得開朗了。只要在山上聽到歡快的歌聲,八成就是他在巡護。在太平莊村,像沈春波這樣的護林員共有10名。

「今年春耕期間,屯子東頭兒發生火災,是老沈巡查及時發現火情並報告了鄉裡。因為組織及時,撲滅了明火,否則就會發生火燒連營的慘劇。」學田鄉林業站站長祁海英告訴記者,這4年來,護林員及時發現、解除火災隱患,每年都有四五十次。

截至目前,興安盟累計選聘5批生態護林員4908人,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護林員總數近1/3。

2018年,科右中旗在對口單位的籌劃幫扶下,治沙造林,栽植沙棘、錦雞兒等苗木1500畝。林地面積增加了,更多貧困戶獲得就業機會。白吉林白乙拉是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去年6月,他當上了護林員。「沒有國家的幫扶,沒有讓貧困戶擔任護林員的好政策,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白吉林白乙拉的話發自肺腑。

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為貧困戶種下了新生活的希望幼苗,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產經營理念。一部分生態護林員家庭在脫貧後逐步有了積蓄,通過擴大經營,走上了發家致富路。

學田鄉金星村護林員陳林家有50畝果園,過去年年投入不少,卻始終不見效益。自從當上護林員,陳林跟林業工作人員學了不少林業技術,林業站還給了他參加果樹栽培管理培訓班的機會。陳林把學到的新技術應用到了自家果園,沙果、梨樹等果木經過科學剪枝、改良嫁接,長勢明顯好於往年。初秋時節,碩果纍纍,豐收在望,陳林滿臉幸福。

目前,興安盟從貧困戶中選拔的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林草面積達到322萬畝,帶動1.3萬餘人脫貧。「我們還要繼續發展生態扶貧產業,不斷壯大生態護林員隊伍,讓更多貧困戶實現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祁海英說。

湖南省嶽陽市麻布村好生態引來八方客

麻布山扮靚貧困村變樣

本報記者潘少軍

湖南省嶽陽市麻布山省級森林公園,沿著蜿蜒山道漫步上行,滿眼是道道花海、層層綠浪,回頭看,一湖洞庭水飄飄渺渺,仿佛掛在天際。

「不羨天庭羨洞庭,不羨玉兔羨麻布!」有遊客如此讚譽麻布山的美景。

麻布山下,就是嶽陽樓區郭鎮鄉麻布村。幾年前,山腳下的麻布村人可沒啥值得羨慕的。僅有428戶人家的小小麻布村,那時還是個省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過7000元。

如今,麻布村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靠著旅遊業發展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萬元,摘下了貧困帽。

2014年以前,村民為了賺錢,幫著外地經營者上麻布山砍樹、挖石,運到工地上當作建築材料。一座好好的麻布山,生生被挖得千瘡百孔。後來,迫於環保壓力,外地經營者走了,村民的「泥飯碗」碎了,麻布山體也被破壞了。

麻布村黨支部書記劉齊輝說,發展方向選錯了,難以持續增收致富。區政府向麻布村派出扶貧工作隊,並確立了生態扶貧的大方向。

「以前,雖然麻布村有山、有水、有樹,可是沒人氣。」村民郭陽珍說,到2005年,村裡還不通公路,想買點日用品,要花1個多小時跑到鄰縣買。

沒有路,咋致富?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從市區到麻布村的公路不到一年就修好了。政府支持當地實施生態修復,礦坑填平了,麻布山的植被恢復了,還建起了森林公園。扶貧幹部下大力氣發展當地旅遊業,遊客慢慢多起來,30家農家樂建起來,搞文旅開發的企業也被吸引來了。

投資開發當地旅遊的湖南田園牧歌公司在麻布山腳下流轉了5000畝地,種下觀賞花卉:紅豔豔的牡丹花、黃燦燦的油菜花、白瑩瑩的百合花、粉嘟嘟的大蓮花……

「舌尖上的麻布」也成了當地的旅遊招牌。郭陽珍辦起農家樂,私房菜菜油蒸雞大受歡迎。「我一共養了七八百隻散養跑山雞,一隻賣到100多元還供不應求,每年能賺10多萬元呢!」她開心極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君榮介紹,今年最多的一天,遊客在全村一共訂了500桌土菜。

鮮花、森林、美食,麻布山「有好風景、有好吃的」,聲名遠播,遊客紛至沓來。

「不能急功近利,靠山『吃掉山』。」麻布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胡翠蘭介紹,目前他們正在著手提高脫貧質量,做到精準化、可持續。除了讓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到文旅公司打工獲得收入,工作隊還在增加村民資產性收入上下功夫,比如打造村級光伏發電站等生態產業,讓村民持續獲益。

圖片說明:

圖①:安徽省濉溪縣道口村荷塘月色趣園,遊客在賞荷。

周方玲攝

圖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寇家營村,村民從水稻田中捕撈稻田蟹。

丁根厚攝

圖③: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螞蟻森林自然保護地,沙棘果豐收,農民喜笑顏開。

王正攝

圖④:重慶市豐都縣慄子村,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熊波攝

圖⑤:江蘇省泗洪縣魏營鎮碧根果苗圃基地,工人在栽植碧根果小苗。

陳玉攝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3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在呂梁山區造林增綠,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鄭二小和他的合作社...
    在呂梁山區、羅霄山區、武陵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的地方通過成立扶貧造林合作社,帶動村民植綠增收;有的地方將村民整體搬出自然災害頻發的深山,並藉助發展生態產業實現脫貧致富;有的地方利用自然稟賦發展生態旅遊,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這一處處變化,正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不斷奮進、脫貧攻堅的縮影。
  • 好山好水百姓富,龍陵走出「綠富美」
    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走出了一條「生態好、產業強、百姓富、可持續」的「綠富美」發展之路,鼓脹了農民「錢兜子」。 從山水綠到產業綠
  • 汾河源頭遍地綠 局縣攜手山川靚——管涔林局局地合作工作紀實
    種植「希望苗」 局縣合作處處綠管涔林局以落實「春季頂凌造林」為導向,提前一年下達造林計劃任務,編製作業設計;落實苗木機具,組織議標;培訓施工隊伍, 開展造林預整地。造林整地堅持「因地制宜、生土培埂、熟土回填、穴土深翻」原則,既能起到徑流積水的作用,又能達到抗旱保墒的效果。
  • 山川起翠屏 幸福踏歌來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5年來,草原兒女一路逐綠前行,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綠色基因已經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   回眸時光,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銖積寸累。「十三五」期間,年均造林綠化面積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雙提高,荒漠化整體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 留住紅色記憶,打造綠色家園!新華社點讚丹東這地兒…
    近日,新華網對寬甸在留住紅色記憶,打造綠色家園方面作出的努力和成績予以肯定。原文如下:遼寧寬甸:留住紅色記憶 打造綠色家園(記者於力 高爽)地處遼寧省丹東市的寬甸滿族自治縣擁有兩大資源近年來,當地黨委政府緊緊抓住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和保護發展綠色產業兩條主線,讓這片有著深厚紅色基因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紅與綠」已經成為該縣發展主軸。
  • 【預告】輝煌中國第四集《綠色家園》今晚播出
    全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了解輝煌中國這五年請繼續鎖定每晚20:00 CCTV-1六集紀錄片《輝煌中國》今晚(9月22日)將繼續播出第四集
  •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時強調 以產業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辛國榮在石灘鎮調研近日,區委書記辛國榮前往石灘鎮調研鄉村振興及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產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全力繪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新畫卷
  • 山川積翠 鄉親夢甜
    近年來,魯山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施策,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走深走實。圍繞「旅遊、種植、養殖、加工、電商、光伏」六大特色產業,按照「縣有支柱產業、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魯山大力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綠色產業體系建設。庫區鄉東許莊村原是貧困村,36個自然村、2700多口人分散在大山腳下。
  • 北京城市副中心:增綠添景繪生態優美畫卷
    開窗見綠出門見園 市民願景逐步實現「現在說到公園,咱副中心可不是只有大運河森林公園和西海子啦,永順城市公園、宋莊公園、西集潮白河綠化帶公園……都特別美。」愛好騎行的李大爺說起如今這些大小公園來,簡直如數家珍。「尤其那以前的坑塘,很多都改造成了百姓身邊的小公園,就咱這綠色生活環境,真是森林走進城市啦!」
  • 【回眸「十三五」】山川起翠屏 幸福踏歌來——我區「十三五」推進...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5年來,草原兒女一路逐綠前行,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綠色基因已經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 回眸時光,我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銖積寸累。
  • 陝西渭南:一座「綠色銀行」的生態帳單
    春天,可以放心地推開窗戶盡情呼吸新鮮的空氣;夏天,大雨後再也不用上街清淤;秋天,站在陽臺上極目望去,盡收眼底的是層層疊疊的綠色……歷時12年,綠化面積3.2萬畝,栽種經濟林8600畝,這座「綠色銀行」產生的效益著實振奮人心。瞧,眼下雖已是寒冬,但從百姓家園高層的窗戶看出去,張越視線所及依然是被綠色包裹著的南塬。
  • 綠色點亮東山
    「第一鎮」的發展熱土,這是一方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幸福家園。 復 綠 綠得可愛的江水,綠意盎然的山巒……仲冬時節,長江東山沿岸仍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綠色,讓人們嘖嘖讚嘆:
  • 「龍菜」:綠色賦能調結構「一穩三增」創高效
    特別是今年,通過積極打好生態綠色牌,全省蔬菜產業發展「一穩三增」,即:面積穩,供給增、品質增、效益增,茁壯成長的龍江綠色菜園已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一大亮點。  據統計,2018年全省落實蔬菜總播種面積1158萬畝,與去年基本持平;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爆發式增長,達175萬畝,約佔全國鮮食玉米總面積的1/10,同比增加近50萬畝,成為發展最快的特色作物。
  • 增收「綠色銀行」建起來了
    對於「林菌」融合收入和市場對接,凱裡市市委組織部部長、市林下經濟專班組長李建宇向現場記者及百姓進行答疑。  「土質不好的山坡退耕還林後,大家看到的是山變綠,沒想到現在還可以變錢,青山變成提款機,這種好事值得參與!」 凱裡市三棵樹鎮格衝村賞朗新寨組村民宋啟芳說。
  • 生態修復建綠洲 增綠增收兩相宜
    打造長江沿線整治提升的特色示範段,是省委省政府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根本要求,推動沿江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一項創新實踐。建立建築工地揚塵防治工作標準,已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信息採集5069個,已完成4個汙染地塊的土壤治理修復,已有2000家企業的危廢規範化管理達標……修復,水清岸綠示範段鐵黃沙,是長江常熟段一片隨潮汐而隱現的沙洲。初夏時節,站在鐵黃沙剛建好的公路上,只見一邊是滾滾流動的長江,一邊是大片大片的植被,綠色的蘆葦隨風搖曳。
  • 重慶梁平:發展竹產業 增綠又增收
    重慶市梁平區把竹產業作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託境內擁有西部地區最大、竹林面積達42.8萬畝的竹林資源,大力發展竹簾、竹編、竹籤、竹片、套裝門、竹家具等100餘家竹製品加工企業,不斷延伸竹產業鏈,提升竹產品的附加值。
  • 防疫不忘添綠,植樹正當其時——長樂中路街道開展植樹增綠活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防疫不忘添綠,植樹正當其時——長樂中路街道開展植樹增綠活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03-13 17:20 字號:
  • 雲龍以「兩減四增」固綠色生態「根基」
    本報訊(通訊員 李少軍)近年來,雲龍縣不斷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兩減四增」持續改善瀾滄江、怒江、沘江峽谷生態環境。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恢復到67.52%,擁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減商品木材。脫貧攻堅以來,雲龍縣累計爭取各級易地扶貧搬遷資金8.9億元,累計搬遷安置1614戶6032人,並通過採取集鎮安置、小區安置、套房安置方式實現「三個清零」,即木材「清零」,全縣建設1000套搬遷安置住房,均選擇鋼混結構,不消耗一棵樹木;木柴「清零」,搬遷戶入住新居後,全部推廣使用電器化灶具,打造無煙村莊;砍伐「清零」,對搬遷戶遷出地的耕地、宅基地等進行復墾復綠,不再亂砍濫伐林木。
  • 王永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動員西安植樹增綠建綠城花城
    王永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動員西安植樹增綠建綠城花城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今天(2月28日)上午,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西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潤澤,西安市委副書記韓松等同志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號召西安全市人民植樹增綠,優化生態環境,建設美麗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