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走出了一條「生態好、產業強、百姓富、可持續」的「綠富美」發展之路,鼓脹了農民「錢兜子」。
從山水綠到產業綠
俯瞰龍江赧等
龍陵縣以轉型發展為抓手,確立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和生態產業富民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實現綠化與產業同步,生態與效益並行,探索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道,走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之路,青山變「銀行」,百姓獲真「金」。
近年來,龍陵縣按照「山頂闊葉林戴帽,山腰果樹纏繞,山腳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治山治水,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推動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單純綠化向彩化美化轉變,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87年的27.1%上升到目前的70.08%,森林總面積已達283.36萬畝,活立木蓄積1521.29萬立方米。2019年,實現林業總產值13.162億元。
為了推進綠色發展,實現既要守「存量」,也要擴「增量」的目標,近年來,龍陵縣一方面突出保護優先,不僅建立了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將其納入縣鄉村年終綜合目標考核,還實行公益類天然林全面禁伐,落實1060名專兼職護林員對國有林場、集體公益林、天然林等森林資深進行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實行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幾年來,龍陵縣累計投入林業生態資金5.3億元,共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生態植被恢復、防護林工程、封山育林、核桃產業等造林面積105.1萬畝,實施人工造林70萬畝、義務植樹960多萬株。
勐蚌草甸風光
龍陵縣著力提高工業生態門檻,集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在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過程中,認真把握「升級、壯大、綠色」3個重點,全力推動產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同時,圍繞優化空間布局、加快轉型升級、加強集約節約、完善保障體系,著力推進區域格局功能化、產業發展低碳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綠色發展制度化,逐步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綠色無汙染的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先後引進西安隆基、雲南恆冠泰達、雲南品斛堂和100多家龍頭企業(大戶),投資100多億元發展綠色水電矽、褚橙、石斛等產業,產業貢獻率正在釋放出來,將5萬餘名農民吸納到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從生態好到群眾富
龍陵縣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初步構建起以生態為本、農業為基、農工商文旅互促共融的綜合農業,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我們社區種了1200多畝石斛。石斛鮮條產量300多噸,產值1300多萬元。全社區915戶村民有800餘戶加工石斛楓鬥,每年每戶加工石斛楓鬥收入6000~30000元不等,石斛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左右,林下經濟讓大部分村民過上好日子。」龍山鎮河頭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慶陸說。
勐蚌牧羊村民
龍陵縣培植起「四大」產業鏈,即林藥產業鏈以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區域為主,發展林下產業,全縣種植核桃51.3萬畝、石斛2.5萬畝、中藥材3萬餘畝、蜜蜂2.68萬巢,建立專業合作社100餘個,帶動3萬多戶農民致富,年創產值12億餘元。林果經濟鏈以荒坡、次森林地為主,全縣種植咖啡2萬餘畝、堅果2.2萬畝、芒果2.8萬餘畝、牛油果1萬餘畝、褚橙1萬餘畝、西番蓮1.6萬畝,逐漸形成產業優勢。林畜(禽)產業鏈以針葉區和天然草場為主,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畜牧業,黃山羊存欄17.0877萬隻、大牲畜存欄13.4178萬頭,成為山區農民穩定增收極。特種養殖產業鏈共發展慄果豬、七彩山雞、螞蚱等特種養殖戶3000餘戶,建成勐蚌、勐糯兩個特種養殖區。去年,龍陵縣實現農業增加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0元,同比增長6%、9.5%。
近年來,龍陵縣大力推廣「生態+」「旅遊+」「文化+」等新業態,構築產業新飛地,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耕變體驗,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惠民富民新的增長點,源源不斷釋放的生態紅利,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散發著深山氣息的涼拌蕨菜、醇香的野生雞刺根煲土雞、誘人的王菊寶鹹鴨蛋、清香的小缸苞谷酒……各式各樣的特色風味小吃擺滿了餐桌,秀色可餐,讓人唾津潛溢。正在廚房裡忙活的鎮安鎮鎮北社區趙家寨「銀柱農家樂」業主趙慶珍喜滋滋地說:「變化太大了,以前寨子裡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滑路爛,交通不便,現在水泥公路通達,每天都有幾撥客人前來就餐,生意好著呢。」老梨樹溫泉度假區就在鎮北域內,鎮北社區依託溫泉度假村發展觀光農業和餐飲業,引進2戶龍頭企業種植油菜200畝、精品蔬菜200畝,興辦「農家樂」5家,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旅遊經濟紅紅火火。
從風景美到鄉村美
蚌渺湖風光
龍山鎮橫山村大塘子寨緊鄰邦臘掌熱礦泉旅遊度假區,村民們卻沒有早早吃上「旅遊飯」。「因為以前村子又髒又亂,也沒有統一規劃。」村民杜加恩說。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村莊道路硬化、吃水清潔化、廁所衛生化、垃圾汙水處理無害化、人居環境綠色生態化,營造起「寨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的居住環境,吸引了不少到邦臘掌熱礦泉泡澡的浴客到這個天然「大氧吧」裡遊覽觀光,賞田園美景,感受農家新生活,寨裡的幾家「農家樂」、民宿遊客爆棚。
龍陵縣積極引導富裕起來的農民由追求物質財富向追求精神財富轉變,將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融入生態文明全過程,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百姓分享「生態紅利」和「綠色福利」。
一條生態富民路,不僅把生態和農民融為一體,還拉長了周邊景區、農業觀光、農家樂等旅遊產業鏈。勐糯鎮發揮一江(怒江)、一山(江中山)、一址(大花石新石器遺址)、一洞(仙人洞)、一湖(大小海溼地)、一園(大寨民族風情園)、一果(褚橙)的人文自然優勢,把鎮域內的景區(點)統一規劃,打造山水人文景觀「百裡山水畫廊」,培植特色經濟,發展生態民俗旅遊業,激活了一條農遊線路,沿線的30多家「農家樂」生意火爆,賺得缽滿盆溢。海頭社區農民範耀德抓住鄉旅遊方興未艾的商機,投資興建了賓館、飯莊和一個400畝土地的「範大叔」私人定製蔬菜家庭農場,配備了車輛,為遊客提供食、宿、遊一條龍配套服務,讓遊客到農場裡採摘時鮮果蔬或躬耕田壠享受農耕的樂趣。
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龍陵縣相繼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七改三清」、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等工程,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家園,按照現代農業園區、農村新型社區、鄉村風光景區「三區」融合的發展思路,建成新型社區(移民安置點)、中心村41個,田園綜合體23個,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電、通自來水、通廣播電視、通寬帶網絡,全縣先後打造庭院綠化美化型、綠化富民型、田園綜合體型等特色村寨200餘個,全縣121個村(社區)和1000餘個自然村建成了多功能小遊園,村寨風貌大幅提升。
雲南網記者 楊苑 通訊員 雷華 朱昌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