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百姓富,龍陵走出「綠富美」

2020-12-28 騰訊網

近年來,保山市龍陵縣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走出了一條「生態好、產業強、百姓富、可持續」的「綠富美」發展之路,鼓脹了農民「錢兜子」。

從山水綠到產業綠

俯瞰龍江赧等

龍陵縣以轉型發展為抓手,確立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思路和生態產業富民戰略。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實現綠化與產業同步,生態與效益並行,探索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通道,走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之路,青山變「銀行」,百姓獲真「金」。

近年來,龍陵縣按照「山頂闊葉林戴帽,山腰果樹纏繞,山腳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治山治水,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推動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單純綠化向彩化美化轉變,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87年的27.1%上升到目前的70.08%,森林總面積已達283.36萬畝,活立木蓄積1521.29萬立方米。2019年,實現林業總產值13.162億元。

為了推進綠色發展,實現既要守「存量」,也要擴「增量」的目標,近年來,龍陵縣一方面突出保護優先,不僅建立了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將其納入縣鄉村年終綜合目標考核,還實行公益類天然林全面禁伐,落實1060名專兼職護林員對國有林場、集體公益林、天然林等森林資深進行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實行森林生態補償機制。幾年來,龍陵縣累計投入林業生態資金5.3億元,共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生態植被恢復、防護林工程、封山育林、核桃產業等造林面積105.1萬畝,實施人工造林70萬畝、義務植樹960多萬株。

勐蚌草甸風光

龍陵縣著力提高工業生態門檻,集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在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過程中,認真把握「升級、壯大、綠色」3個重點,全力推動產業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同時,圍繞優化空間布局、加快轉型升級、加強集約節約、完善保障體系,著力推進區域格局功能化、產業發展低碳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綠色發展制度化,逐步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綠色無汙染的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先後引進西安隆基、雲南恆冠泰達、雲南品斛堂和100多家龍頭企業(大戶),投資100多億元發展綠色水電矽、褚橙、石斛等產業,產業貢獻率正在釋放出來,將5萬餘名農民吸納到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從生態好到群眾富

龍陵縣找準生態與富民的契合點,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初步構建起以生態為本、農業為基、農工商文旅互促共融的綜合農業,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我們社區種了1200多畝石斛。石斛鮮條產量300多噸,產值1300多萬元。全社區915戶村民有800餘戶加工石斛楓鬥,每年每戶加工石斛楓鬥收入6000~30000元不等,石斛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左右,林下經濟讓大部分村民過上好日子。」龍山鎮河頭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慶陸說。

勐蚌牧羊村民

龍陵縣培植起「四大」產業鏈,即林藥產業鏈以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區域為主,發展林下產業,全縣種植核桃51.3萬畝、石斛2.5萬畝、中藥材3萬餘畝、蜜蜂2.68萬巢,建立專業合作社100餘個,帶動3萬多戶農民致富,年創產值12億餘元。林果經濟鏈以荒坡、次森林地為主,全縣種植咖啡2萬餘畝、堅果2.2萬畝、芒果2.8萬餘畝、牛油果1萬餘畝、褚橙1萬餘畝、西番蓮1.6萬畝,逐漸形成產業優勢。林畜(禽)產業鏈以針葉區和天然草場為主,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畜牧業,黃山羊存欄17.0877萬隻、大牲畜存欄13.4178萬頭,成為山區農民穩定增收極。特種養殖產業鏈共發展慄果豬、七彩山雞、螞蚱等特種養殖戶3000餘戶,建成勐蚌、勐糯兩個特種養殖區。去年,龍陵縣實現農業增加值23.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0元,同比增長6%、9.5%。

近年來,龍陵縣大力推廣「生態+」「旅遊+」「文化+」等新業態,構築產業新飛地,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耕變體驗,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惠民富民新的增長點,源源不斷釋放的生態紅利,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散發著深山氣息的涼拌蕨菜、醇香的野生雞刺根煲土雞、誘人的王菊寶鹹鴨蛋、清香的小缸苞谷酒……各式各樣的特色風味小吃擺滿了餐桌,秀色可餐,讓人唾津潛溢。正在廚房裡忙活的鎮安鎮鎮北社區趙家寨「銀柱農家樂」業主趙慶珍喜滋滋地說:「變化太大了,以前寨子裡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滑路爛,交通不便,現在水泥公路通達,每天都有幾撥客人前來就餐,生意好著呢。」老梨樹溫泉度假區就在鎮北域內,鎮北社區依託溫泉度假村發展觀光農業和餐飲業,引進2戶龍頭企業種植油菜200畝、精品蔬菜200畝,興辦「農家樂」5家,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旅遊經濟紅紅火火。

從風景美到鄉村美

蚌渺湖風光

龍山鎮橫山村大塘子寨緊鄰邦臘掌熱礦泉旅遊度假區,村民們卻沒有早早吃上「旅遊飯」。「因為以前村子又髒又亂,也沒有統一規劃。」村民杜加恩說。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了村莊道路硬化、吃水清潔化、廁所衛生化、垃圾汙水處理無害化、人居環境綠色生態化,營造起「寨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的居住環境,吸引了不少到邦臘掌熱礦泉泡澡的浴客到這個天然「大氧吧」裡遊覽觀光,賞田園美景,感受農家新生活,寨裡的幾家「農家樂」、民宿遊客爆棚。

龍陵縣積極引導富裕起來的農民由追求物質財富向追求精神財富轉變,將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融入生態文明全過程,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百姓分享「生態紅利」和「綠色福利」。

一條生態富民路,不僅把生態和農民融為一體,還拉長了周邊景區、農業觀光、農家樂等旅遊產業鏈。勐糯鎮發揮一江(怒江)、一山(江中山)、一址(大花石新石器遺址)、一洞(仙人洞)、一湖(大小海溼地)、一園(大寨民族風情園)、一果(褚橙)的人文自然優勢,把鎮域內的景區(點)統一規劃,打造山水人文景觀「百裡山水畫廊」,培植特色經濟,發展生態民俗旅遊業,激活了一條農遊線路,沿線的30多家「農家樂」生意火爆,賺得缽滿盆溢。海頭社區農民範耀德抓住鄉旅遊方興未艾的商機,投資興建了賓館、飯莊和一個400畝土地的「範大叔」私人定製蔬菜家庭農場,配備了車輛,為遊客提供食、宿、遊一條龍配套服務,讓遊客到農場裡採摘時鮮果蔬或躬耕田壠享受農耕的樂趣。

為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龍陵縣相繼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七改三清」、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等工程,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綠色家園,按照現代農業園區、農村新型社區、鄉村風光景區「三區」融合的發展思路,建成新型社區(移民安置點)、中心村41個,田園綜合體23個,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電、通自來水、通廣播電視、通寬帶網絡,全縣先後打造庭院綠化美化型、綠化富民型、田園綜合體型等特色村寨200餘個,全縣121個村(社區)和1000餘個自然村建成了多功能小遊園,村寨風貌大幅提升。

雲南網記者 楊苑 通訊員 雷華 朱昌維

相關焦點

  • 條條綠水出桑植(三):好山好水好日子
    近幾年,桑植縣強力整治生態之患,堅持生態優先,守護好澧水之源和大鯢棲息地,他們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路上,贏得了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對當地老百姓來說,好山好水好日子,這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地處武陵山脈北端的八大公山,2萬公頃的林海一望無垠。沿澧水溯源而上,便融入了碧翠潔淨的山水之間,應接不暇的是一道又一道的美景。 八大公山腳下的紅軍村,名字聽起來就讓人肅然起敬。
  • 環境變美百姓變富!雲南麗江這座煤城是怎麼做到的?
    環境變美百姓變富!雲南麗江這座煤城是怎麼做到的?華坪縣痛定思痛,近年來積極布局生態產業,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新路子,經濟發展實現由「黑」變「綠」。12月13日《經濟日報》刊發文章點讚華坪縣煤炭產業走出綠色發展、生態富民新路子一起來看��
  • 河北阜城:「創森」創出「綠富美」
    阜城縣在省級森林城市創建中,著力從國土綠化、興建公園、經濟林營造、森林鄉村等幾個方面入手,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如今的千頃窪森林公園已形成以森林綠色生態環境為背景,以林業資源為基礎,融綠(森林)、藍(阜城湖)、紅(紅色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 村莊美了,百姓富了——江蘇興化特色田園鄉村創建工作側記
    科學規劃讓鄉愁與「品質」並存興化優勢在農,特色在水,未來核心競爭力在生態和文化,而農村是生態和文化的重要載體,以科學規劃為農村「塑性」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該市圍繞「清爽、整潔、和諧、自然」的目標,分類示範、分類指導、分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做好「治汙」、「添綠」、「留白」工作,推動農村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村鎮園林化,盡最大可能維持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情和原味的歷史風貌。
  • 巢湖市散兵鎮:這裡綠了富了更美了
    復綠礦山刷顏值    散兵鎮依銀屏山而居,傍巢湖水而息。因石灰石資源豐富,該鎮礦山開採業歷史悠久。自礦山關閉後,一段時期以來,廢棄礦山與巢湖沿岸美景極不匹配。如今,生態修復項目正在為廢棄礦山「療傷美容」。    位於環巢湖大道一側的貓子山就曾是一處廢棄礦山。
  • 拉薩:拆違建 美生態 富百姓
    該村積極響應生態環境修復號召,在2020年造林項目實施點「嘎如」違建別墅區,進行生態環境修復,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正邁向生態美、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記者走在加爾西村整治後的園林內,看到成片的「張大人」花伴著核桃樹迎風擺舞,修剪後的核桃樹疏密有度,復墾過的土地雜草盡除,一片翠綠的園林展現出勃勃生機,幾名護林員正在給花草樹木澆水、拔雜草。
  • 高舉旗幟: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貴州大力激發乾部群眾激情幹事創業的精氣神,搶抓重大國家戰略帶來的重大機遇和有利條件,立足近年來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闊步向前。  牢記囑託,走出後發趕超的貴州新路  「我聽懂了,貴州發展大數據確實有道理。」
  • 「決勝2020」鳳岡縣田壩村:走出一條「生態美、茶業強、百姓富」的...
    田壩村村民熊偉給茶園施肥多山少水,十年九旱,曾經種植傳統農作物的田壩村一度是鳳岡縣最窮的地方。「有女不嫁乾田壩,三天兩頭吃蕎粑」,曾是這裡貧困生活的寫照。由於當地土壤富含鋅硒,一片茶葉,改變了這個村子。
  • 綠富美,好一幅永嘉「富春山居圖」!
    另外,每年拿出2000萬元左右資金將繼續把這些學校打造好。永嘉在古村落保護方面有什麼舉措?● 保護永嘉現有古村落228座,每年拿出2000萬元以上專項經費用於古村落的保護。今年,還專門出臺了文物民居類的徵收和補償安置辦法。
  • 《好山好水》記錄:元旦遊霞葛
    小偉哥是詔安太平鎮元中村人,實名江清偉,因為寫《遇見元中》與他認識,現在我們是好朋友。他處處時時宣傳《好山好水》。陳老師說:新年的第一天去詔安,就是招「平安」回來。昨天跟小偉哥說去霞葛,就聯繫他霞葛的表哥林先生也是《好山好水》的讀者,今天中午在林先生家吃糊子香飯、野生魚湯。
  • 習近平眼中的「強美富」
    在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反覆強調農業必須強,農村必須美,農民必須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新華社《學習進行時》為您梳理相關重要論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2018年7月,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 重慶南岸:鄉村盡顯「綠富美」
    獲此殊榮,得益於該區聚焦依山傍水、城林交融綠色生態底蘊,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重點,縱深打造最美鄉村風景線,共建共享「綠富美」鄉村。在此過程中,執政智慧和創新思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大機制鞏固實踐成果 南岸,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 身邊的幸福笑臉丨安吉盛阿偉: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彼時,黃杜村的白茶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2萬畝,人均收入近5萬,日子好過了的黃杜村村民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希望。有一次,在一個常規的捐款活動中,盛阿偉就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把致富的方法一起捐出去,捐苗的想法就這樣萌生了。
  • 浙江泰順仕陽鎮:青山與綠水 逐夢「綠富美」
    近年來,仕陽鎮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促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一躍成為泰順「綠富美」的典型鄉鎮,當地的群眾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們通過資源整合、生態修復等方式,挖掘仕陽獨特的輝綠巖礦坑遺址和仕水流域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把這裡打造成全國知名華東首家礦坑遊樂研學旅遊目的地。」項目投資人章雲樹表示,在泰順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他情系故裡,響應家鄉號召,投資14億元建設這個項目,為家鄉經濟發展注入了綠色活力。
  • 浙江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一溪清水潤富一方百姓
    原標題:浙江瑞安市塘下鎮陳岙村:一溪清水潤富一方百姓剛進入12月,浙江省瑞安市的大羅山已是嚴冬景象。不過,走進大山腳下的塘下鎮陳岙村,並不覺得冷清。暮色四合,遠望青山疊翠,近看溪水潺潺。村裡陸續有城裡人到來,體驗鄉村生活、欣賞鄉村美景,一派熱鬧景象。陳岙美,美在陳岙溪的水。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綠」水「金」山盡笑顏
    原標題:「綠」水「金」山盡笑顏——貧困地區探索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新路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如何讓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群眾口袋裡的「金山銀山」?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各地採訪了解到,通過生態扶貧,貧困地區群眾依託當地生態條件,走出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脫貧攻堅相互促進的路子,以「綠」生「金」來,脫貧奔小康。一「退」一「補」,守好綠水青山無價寶4月的青海湖,從嚴冬的沉寂中甦醒。42歲的藏族牧民扎公疾跑幾步,一把按住了被風吹跑的垃圾袋。
  • 泉郡富美宮不是瘟神廟
    但是,不管是哪位瘟神的神位都沒有設在泉郡富美宮內,就是說該宮沒有供奉這些由瘟鬼衍化的瘟神。泉郡富美宮所供奉的27尊王爺都是人格神,並且都是在歷史上曾為國家、民族、人民作過重大貢獻,深受敬仰的忠臣清官、英烈義士和一代名醫。其主祀之神蕭王爺,俗稱「阿爺公」,乃是西漢著名的儒臣,官至太子太博的蕭望之。他因為人剛直清正,不畏權勢,忠心輔國為民,結果被迫害飲鴆自殺。
  • 瀘西這個村莊變得又美又「富」又宜居!得益於這位好支書
    瀘西這個村莊變得又美又「富」又宜居! 盛夏時節,走進瀘西縣中樞鎮西華村一條條村道寬闊通暢,延伸到四面八方成為群眾的「致富路」一座座山頭上梨樹披綠枝頭上碩果纍纍,成為群眾的「致富果」
  • 福清:讓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福清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負責人說,30年來,群眾文化活動從少到多,從單調變得豐富多彩,老百姓不僅富了口袋,更富了腦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雅藝術出現在福清市民身邊。
  • 百科知識:一起來領略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
    我們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緊扣「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推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專題欄目,多角度展示龍陵生物多樣性之美,講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龍陵故事,營造好社會輿論氛圍,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油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