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巢湖,一碧萬頃。因「楚漢相爭」得名的巢湖市散兵鎮保持定力修復礦山,在涵養生態中延伸綠色產業鏈條,讓農業更有奔頭、農民更有勁頭、農村更有看頭。
復綠礦山刷顏值
散兵鎮依銀屏山而居,傍巢湖水而息。因石灰石資源豐富,該鎮礦山開採業歷史悠久。自礦山關閉後,一段時期以來,廢棄礦山與巢湖沿岸美景極不匹配。如今,生態修復項目正在為廢棄礦山「療傷美容」。
位於環巢湖大道一側的貓子山就曾是一處廢棄礦山。4月15日,記者從山下仰望,原先因採礦破損的山體被自下而上建成6層臺階式景觀,覆蓋著茂密綠植,層巒疊翠。山腳下,30畝的景觀樹已經成林,鬱鬱蔥蔥。除此之外,這裡還平整出一定面積的建設用地。如今,復綠的貓子山成了巢湖岸線一道靚麗風景。
貓子山穿上了「綠衣」成新景,而另一處廢棄礦山——枝子嶺東礦山則通過修復因地制宜變身公園。枝子嶺東礦山所在地蓮塘村村委委員王龍領著記者來到一個觀景池前,「這是利用採礦低洼區打造的觀景池,池子裡還養了魚,池邊建了觀景亭。對面的山體種植的是櫻花,盛花期的時候,這兒可美了。村民們閒暇時,都願意到這兒來散步。」
「從2011年啟動礦山生態修復以來,散兵鎮修復廢棄礦山面積3265.6畝。」該鎮政協聯絡組組長周林濤介紹,「散兵鎮境內的廢棄礦山都將被修復,我們將最大限度發揮廢棄礦山的土地效益,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景則景。」
「涵養綠水青山,可以讓我們收穫更多生態紅利。」該鎮副鎮長陳露說:「我們有26公裡湖岸線,約10萬畝山場,是環巢湖湖岸線最長、山場面積最大的鄉鎮。我們要把生態『顏值』變成經濟『產值』。」
復墾轉產增產值
美在生態,富在產業。
礦山開採、花炮生產曾是當地群眾就業的主渠道。在礦山整治和淘汰花炮產業後,該鎮引導當地群眾發展綠色產業,通過實施農業「接二連三」戰略帶動群眾就業和創業。
被三面環山擁抱的隆泉村,過去因為花炮聞名,而今在轉產中悄然「蝶變」。
村外,一片綠色「梯田」引起記者的注意。「那些都是利用廢棄的花炮廠房復墾出的耕地。」陳露解釋道。
「我們村在花炮產業高峰期有55個花炮廠,2013年這些花炮廠全部退出轉產。」隆泉村黨委副書記邵穆海介紹,「村裡將廢棄花炮廠復墾出2000畝耕地,發包給大戶發展種植養殖業。」
說話間,車行至一大片麥田邊。青山腳下,這片綠色麥浪著實養眼。「這200畝麥田也是廢棄花炮廠房復墾來的,現在由村民汪永保承包,一季小麥,一季大豆。」邵穆海說:「這片麥田預計能產出7萬公斤小麥。」
除了發展傳統農作物,該村還在復墾的耕地上「開闢」了260畝的「試驗田」,示範種植中草藥。眼下,中草藥基地一片生機盎然。何首烏攀著玉米稈長勢喜人,丹參已經破土露綠。
邵穆海給記者算了筆帳:「何首烏三年收益,這些何首烏明年就能產出,一畝地純收益6000元。丹參兩年收益,這是今年剛種下的,明年每畝純收益也有2000元。基地後期還將引種當年就能產出效益的生地。」
為了發展中草藥,該村成立了巢湖市振巢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邵穆海說:「我們想讓大戶先幹出樣兒,再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全村推廣種植,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曾經的丁崗花炮廢棄廠房如今被改造成了養殖場。「這裡圈養著2000隻湖羊。」邵穆海說,「去年湖羊『升值』了,一共出欄400隻,每頭收益在1500元左右。」陳露介紹,散兵鎮近年來復墾土地4600畝左右,都已產生經濟效益。另外,去年散兵鎮還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
農旅融合提氣質
一條蜿蜒的環湖綠道將我們引到巢湖之濱。藍天白雲下,一側是田園風光,一側是水天一色,如在畫中遊。
「13.95公裡綠道將蓮塘村-散兵社區-佛嶺村-姥山村-高林社區串點成線,借著這樣的地利,沿湖各村都在思變,做起了『漁』文章。」陳露說道。路過姥山村,成片的水產養殖基地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姥山村委會委員鄭文告訴記者:「我們村通過整合農戶土地800畝,流轉給大戶經營水產養殖,畝均收益1000~2000元不等。」記者看到,不少水產養殖區還掛著「垂釣」的招牌。養殖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節假日,來這邊垂釣的人不少。」
沿著環湖綠道一路前行,一處碼頭公園出現在巢湖邊。陳露介紹:「這是我們利用『退役』的碼頭打造的生活休閒公園,為居民和遊客提供一個親湖、觀光、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湖景這邊獨好,山色那邊最佳。
走完醉美湖岸線,被稱為巢湖「青藏線」的小響路將我們帶進銀屏山。沿途春光旖旎,春風拂面,鳥語花香。位於銀屏山主峰腳下的大嶺村正在召喚遊客去探古訪幽。
記者看到,在距離銀屏山景區入口不遠處的大嶺村種茶基地,茶農們顧不得眼前的美景,都忙著低頭採茶。一位採茶工人告訴記者:「現在正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採茶一天能掙150元!」她邊說邊忙著手中的活計。「現在每天都有七八百人,分散在全村1864畝茶園內採茶,目前上市的新茶能賣到600元一斤。」大嶺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波介紹,2014年,大嶺村被列為巢湖市重點貧困村,2016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了拔窮根,村裡成立了「巢湖市大嶺野生茶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銀崖雲霧茶」品牌,並依託大嶺村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茶葉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茶廠的所有收入80%給貧困戶分紅,20%納入村集體經濟管理。預計今年我們村的茶廠利潤在15萬元。」
脫貧還要致富。2018年,大嶺村成為省鄉村旅遊示範村。「這塊招牌我們得擦亮。」張海波說,「我們村人文薈萃、環境優美。這幾年,我們就想著好好依託銀屏山景區,將茶旅融合,打造鄉村遊,讓遠方的客人留下來。」除了即將在6月投入運營的民宿一期項目,大嶺村正在籌建二期民宿項目——白雲庵民宿村。
「白雲庵村藏在林場深處,將來民宿建成後,大有『白雲生處有人家』的意境。」張海波介紹,「民宿項目已經委託在設計了,目前已經有好幾位投資方前來洽談合作,我們還在優中選精。」
農村綠了,富了,也美了,安居樂業,老百姓也樂了。(記者 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