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記者 吳新光
初冬的一天,家住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縣城的秦女士,一大早就與騎行夥伴,騎行10公裡來到位于衡水市阜城縣的阜城湖公園。「這裡的景色實在太美了,不僅岸綠湖清,而且空氣也特別清新。」她說。
這裡,岸邊蘆葦隨風搖曳,遠處水鳥碧波戲水。阜城湖公園2018年建成,是千頃窪森林公園的核心區域。千頃窪森林公園,是阜城縣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的一個標誌性工程。
自然景觀優美的阜城湖公園,是阜城縣千頃窪森林公園的核心區域。長城網記者 吳新光 攝
這裡曾是地勢低洼、風沙瀰漫、土質鹽鹼的不毛之地,歷經艱辛的治理,發動各方力量建造防護林,大力開展生態建設,崛起了一片綠色林海,大荒窪漸漸煥發出勃勃生機。
阜城縣在省級森林城市創建中,著力從國土綠化、興建公園、經濟林營造、森林鄉村等幾個方面入手,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如今的千頃窪森林公園已形成以森林綠色生態環境為背景,以林業資源為基礎,融綠(森林)、藍(阜城湖)、紅(紅色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公園。
利用邯黃鐵路建設期間在千頃窪南部取土方後遺留的一片深坑,加上實施節水壓採項目通過引黃入冀工程引來的黃河水,阜城縣建設了一座新的人工湖泊——阜城湖。
阜城縣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夯實森林城市生態體系。以「一園兩沿三環」(即林業園區建設,沿道路、沿河渠綠化,環縣城、鄉鎮、村莊綠化)為重點,實施了縣城綠化、通道綠化、千頃窪森林公園提升等工程,補齊「創森」「短板」。
在造林過程中,強調樹種多樣性,包括法桐、複葉槭、金枝槐、金葉榆、海棠、紫葉李等多個樹種,建設多色彩、多層次、具有阜城特色的森林生態景觀。通過科學設計和布局,點、線、面結合,呈現出「一街一景、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園林綠化景觀,一條條靚麗的風景線扮靚了整個阜城。
2018年以來,阜城縣共完成造林面積9.54萬畝,目前,縣城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6%。2019年9月,阜城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京劇票友在阜城縣荀園內的戲迷大舞臺演唱京劇。長城網記者 吳新光 攝
東麗公園、長安公園、中捷公園、阜豐公園、八景公園、水霞溼地公園、西安大街遊園、荀園……行走在阜城,記者感受最深的是這裡公園多、滿眼綠、環境美。
在荀園,戲迷票友吹拉彈唱,怡然自得。公園內建有荀慧生漢白玉坐像、戲迷大舞臺及荀慧生紀念館。植有白蠟、國槐、雪松、垂柳等,成為居民唱京劇、打門球、練太極的主要場所。
阜城縣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和經濟功能,阜豐公園、八景公園、千頃窪森林公園等各類公園免費向群眾開放,方便人們進入森林、享用森林。
阜城鎮馮塔頭村利用坑塘挖出的土,墊成一座小山,樹木鬱鬱蔥蔥。馮塔頭、南張莊、張家橋等5個村被評為省級森林鄉村。劉老人村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
如果說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讓縣城變綠了,新建各類公園讓縣城變美了,那麼,發展密植梨園、桃園、榛子園等特色經濟林種植和林下養殖,則讓農民變富了。
建橋鄉西倪村發展林下養鵝,古城鎮軍張村發展林下養雞,均已頗具規模;霞口鎮劉老人村、碼頭鎮戈家墳村種植的密植梨樹,成排成列,蔚為壯觀;崔廟鎮張家橋村千畝冬桃喜獲豐收,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張家橋村曾是一個貧困村,村民缺少致富門路,主要靠種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維持生計。「現在,種桃比原先種大田作物,收益要好得多。」張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勇介紹,今年是第三年種植,還沒到盛果期,每畝桃樹毛收入能到1萬多元,刨去4000元的成本,純收入能到6000多元。
阜城縣崔廟鎮張家橋村村民在冬桃園裡採收冬桃。長城網記者 吳新光 攝
張家橋村的冬桃現在不愁賣,不僅是衡水吉美超市、滄州鹽百集團、石家莊北國超市的直採基地,還向北京新發地市場供貨。
阜城縣崔廟鎮黨委書記酒大慶說,張家橋村生態種植、生物防治、優質高產的模式,可以複製推廣到周邊村,形成2萬畝的冬桃種植示範帶,進一步帶動休閒、觀光、採摘、農家院的發展。
「近3年來,全縣完成經濟林種植3.9萬畝,建成千畝以上的經濟林園區12個。」阜城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王軍義表示,發展以森林為依託的特色生態產業,可以拓展森林康養、觀光採摘、休閒旅遊等多種功能,多層次、多渠道提升森林產業發展整體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使群眾普遍享受到生態福利和經濟成果,增強對林業建設的認同感、獲得感。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