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匯 言論】張羽:對皮道堅先生「我所知道的'實驗水墨'運動始末」一文的補充

2021-02-19 798藝術

有關「實驗水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和相關事件,我在「自始至終,我所參與的『實驗水墨』」2一文中,按歷史發展的時間線索已做了簡約地、客觀地陳述。事實上,有關推進「實驗水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出版物、展覽、研討會的策劃和編輯的具體工作,比如尋找出版資金及資金回報、書的體例、書的結構、邀約藝術家、批評家,還有具體的相關文章、作品、編輯、裝幀設計、印刷,從策劃的初始及過程中的工作細節等等,凡是與我有關並親自參與的這些工作,也只有我最清楚其來龍去脈,其他無論是受邀參與的藝術家,還是批評家也只略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其他人的描述難免會有偏差。因此,我對皮道堅先生這篇文章中與我有關的及提到我的主要三處內容補充說明。

1996年張羽策劃的研討會海報

我作為實驗水墨的當事人及與其有關的眾多藝術活動的策劃人和主持者,對歷史要客觀和公正,如不做出事實的補充將會導致讀者更多的誤解,也會埋沒其他人的重要作用。

皮道堅先生在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到:「1996年張羽找劉子建商量出版《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的第三輯,並由此引出1996年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召開的『走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水墨藝術研討會』。等這兩件事都大功告成,『實驗水墨』便也正式登上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舞臺,以這次會議的提名藝術家為核心的一群畫家便公開打起『實驗水墨』的旗幟。」

文中還提到:「劉子建於1997年調到深圳大學,他開始在深圳物色『實驗水墨』的贊助人,這之後『實驗水墨』活動費用大多都是劉子建在深圳籌措的,其中就包括1998年出版的《九十年代的中國實驗水墨》、1999年出版的《黑白史》、2004年出版的《中國實驗水墨1993-2003》和2005年『實驗水墨』在法國裡爾的展覽。不僅如此,劉子建還在為『實驗水墨』辯護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論工作。」

以上皮道堅先生的簡約描述,既偏差了事實又忽略了他人的工作和具體細節,直接造成讀者的誤解,所以我特做以下補充:

首先修正皮道堅先生說,1996年張羽找劉子建商量出版《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第三輯,由此引發「研討會」之說。其實,我作為《走勢》叢書的策劃和主編,1993年、1994年、1995年就已經先後編輯出版了《走勢》第一輯、第二輯、特輯,之前還做了大量其他的編輯工作,我的編輯工作經驗以及對水墨領域的了解,劉子建是不具備的。因此,我也就沒有任何理由找他商量出版《走勢》問題。這一說法對我而言是根本不成立的。

我相信皮先生的這個說法一定是從劉子建編造的故事而來。事實是,1995年夏天方土從北京來天津找我,我們有一次長聊,知道方土在廣東有很好的人脈,我特別請方土在廣東籌措出版《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第三輯的經費。半年後的1996年初,方土打來電話讓我立即飛往廣州,引薦我認識當時的投資人廣州信龍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方天龍先生,商談出版《走勢》第三輯的經費及相關問題。正是這次與方土的見面,和方天龍總經理談的相當投緣,他希望我做一件有影像力的活動,經費不是問題。於是,我才突發奇想要舉辦一次「水墨研討會」。當時,我先和方土交換了意見,我們很開心,方土當時就說:「成敗就看你了」。其實,我們在相互鼓勵。對於我,策劃這次藝術活動並不是問題,而這筆經費是實現這次會議的關鍵。所以,多年來我 一直強調,方土功不可沒。

待我和方土與方天龍總經理落實了全部經費後。我有了「研討會」及《走勢》第三輯整體的初步構思,我原本計劃研討會在廣州美術學院召開。但,因我決定這次會議做非具象的水墨問題,考慮到黃一瀚、左正堯都是我多年朋友,並在廣美這種關係,我卻把他們拒之門外心裡不舒服。於是,我開始和劉子建溝通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邀請皮道堅做研討會主持人。當然劉子建認為這是最佳方案,便立即與皮先生聯絡了。客觀地講,我當時和劉子建、皮道堅都不是非常熟悉,也是因為這次會議才開始多有交往。我是通過劉子建聯繫皮先生並登門邀請的。在研討會啟動後的過程中有些問題是通過劉子建在中間溝通,也許正是由於這種方式的溝通使皮道堅先生不太了解我策劃這次會議的前後。也是聽劉子建一面之詞的原因。今天在這裡我再次說明,《走勢》第三輯及「水墨研討會」引發的全過程與劉子建無關。其實,1996年3月黃專在美國舊金山瑞曼畫廊主持的「重返家園:中國當代實驗水墨聯展」5,6月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召開的「走向21世紀的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研討會及作品觀摩展」4及1997年《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第三輯的出版,這三件事使「實驗水墨」在1996年後凸顯出來,也是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無法繞過的問題的關鍵。


《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③ 1997,張羽策劃並主編

1997年劉子建調往深圳大學,是我80年代以來特別好的好友徐民奇5他在深圳的經心安排。他原本計劃希望我也能調去深圳,大家一起好好幹一番事業,但我考慮再三還是留在天津楊柳青畫社堅守出版陣地(自上世紀 1979年6月至本世紀2003年2月我都在此供職),以此推進實驗水墨的發展。

1998年出版的《九十年代的中國實驗水墨》一書,是劉子建、一墨共同策劃。但贊助是一墨通過其朋友陳弋取得的(這是陳弋口述於我的經過)。此書也是由一墨的「香港世界華人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當然我們也向投資人提供了自己的作品。


《黑白史—中國當代實驗水墨》張羽策劃、編輯、設計,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9年

1999年出版的《黑白史——中國當代實驗水墨 1992-1999》6 叢書(共8冊),此選題是我精心策劃的。劉子建的朋友圓照堂畫廊老闆提供了經費支持。就此,我向我邀請的每一位入編《黑白史》的藝術家索要一件作品回報了投資人。另外由於經費不足,是我求助做印刷的朋友幫助解決。此書整體的編輯體例結構、8冊書的整個編輯、書籍的裝幀設計也是我的工作。我作為該書的策劃、執行編輯、裝幀設計,完成了這套叢書的全部具體工作。同時也是我皮道堅作為該書策劃和主編的。

2004年出版的《中國實驗水墨 1993-2003》7一書,仍是我向圓照堂畫廊提供了每一位入選藝術家的作品而獲得出版經費支持,同樣是經費不足。所以,我一方面請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的編輯金橫林幫助,又一方面請天津印刷朋友趙德昌支持,這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我作為本書的策劃、執行編輯和裝幀設計,我仍然做了這本書的全部具體工作,包括校對。金橫林為責任編輯,我邀請皮道堅為主編。

文章的第十二部分,皮道堅先生提到:「2005年8月受法國政府的邀請,『中國/上墨:當代實驗水墨展』,在裡爾市瑞月宮裡展出。我和劉子建、張羽、劉旭光、魏青吉及贊助人陳弋一行六人飛赴法國參加畫展的開幕式和巴黎國際藝術城的『實驗水墨』研討會。這個活動屬於中法文化年中的一個文化交流內容。」8這一部分仍然忽略了非常關鍵內容,既沒有談展覽的由來也沒有談策劃,為不埋沒他人的工作、也減少誤導,我特做以下補充:


2005.9. 中國·上墨:當代實驗水墨展海報

2005 年「中國/上墨——實驗水墨展」在法國裡爾展出。我主編的同名畫冊《中國/上墨——實驗水墨》9,其經費是我與陳弋女士商議的,和劉子建無關。皮道堅、劉子建的赴法往返機票也是其中的經費部分。事實上,法國裡爾「實驗水墨」展是我和陳紅汗策劃的。陳紅汗當時在巴黎留學,2002 年陳紅汗特到天津與我相識。2004年他有機會可以在「中法文化年」之際於法國舉辦藝術活動,便特別電話聯繫我,請我儘快拿出有學術性的藝術活動方案以此申請。於是,我提交了「中國/上墨——實驗水墨展」的策劃案,不久這一方案獲通過。我們的分工是陳紅汗負責法國方面各種銜接的事宜,我負責展覽的整體工作的把握以及邀約藝術家、參展作品、編輯畫冊和出版經費。因我希望在展覽活動中對藝術家作品的闡釋能夠與國際互動,所以我特別設立了法方和中方的主持人,當然我的目的是讓雙方主持人能夠各寫一篇具有學術性的文章。因此,中方我邀請了皮道堅、法方邀請了國際中文組織秘書長 Emmanuel Lincot( 林國 ) 擔當。

為此,我和陳紅汗在居法藝術人朱人來的幫助下,共同策劃了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的「中國實驗水墨研討會」,會議由朱人來主持。所以,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陳紅汗、朱人來功不可沒。

文中第十三部分結尾處,皮道堅先生又提到:「實驗水墨的兩位重要人物劉子建、張羽在2006年分到揚鑣了,箇中原因很難說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矛盾的公開化是在2006年劉子建出了兩本書之後。這兩本書,一本是劉子建自己寫的《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是劉子建以自己的經歷為線索,呈現實驗水墨發展的歷史,正如書名指明的一樣,書中寫了很多別人的事情,按作者的說法是『不是親歷的不寫,這是原則』。」再有是「另一本殷雙喜主編的《當代藝術中的劉子建——一個實驗水墨畫家的個案研究》,這是一部評論文集,集中了歷年來批評家對劉子建藝術的評論。兩人不再往來之後,『實驗水墨』畫家群也就再也沒有大的集體活動。」10

皮道堅先生這一部分的描述仍存在偏差,為接近真實在此補充如下:

2006年我和劉子建分道揚鑣,與殷雙喜主編的《當代藝術中的劉子建——一個實驗水墨畫家的個案研究》沒有任何關係,我至今也沒有見過此書。其原因是劉子建的《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一書。

2005年劉子建在寫這本書時,曾向我索要有關「實驗水墨」發展過程中及我主編的《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工作以來,我所存檔的有關「水墨」發展的文獻資料。他說要為實驗水墨著說,我以為是要為實驗水墨集體,就給他了。可是他的書出來後劉子建寄送給了很多人,特別是批評家、藝術家,唯獨沒有送給我。而是幾個當時最早參與「實驗水墨」的畫家黃一瀚、左正堯等給我電話,問我是否見到此書了?他們讓我馬上看看。後來是天津美術學院批評家,也是實驗水墨許多活動的參與者郭雅希實在看不過,送來此書《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看過之後我真驚呆了,書中除使用了我的很多文獻資料外,對實驗水墨發展歷程的事實有很多篡改、虛構、斷章取義之處,並把許多我做的工作說成是他的所為,目的是標榜自己是「實驗水墨」的最核心人物。我想這就是劉子建不送我此書的緣由吧。我很氣憤,立即給皮道堅先生撥了電話闡明此人的這種惡劣行為,表示我要用文章給予反駁,當時皮先生則安慰我說:「你們以前都是朋友,大家都知道你做的很多工作,『實驗水墨』有今天不容易,別讓外人看笑話。」於是,我相信皮先生的中肯勸言,考慮到大局我忍讓了,但與皮先生表示,我從此不再與此人往來,不再是朋友!

關於劉子建的《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書中的多處虛構和編造我只舉一例說明,他說:「1995年6月2日,張羽在信中告訴我他將去香港,打算提前先到廣州,希望能和我們見一面,我們指的是左正堯、黃一瀚和我……。正是這次見面,促成了實驗水墨歷史轉折,後來有人把1996年在廣州華南師範大學召開的『當代水墨藝術研討會』稱之為實驗水墨的『遵義會議』。這次見面落實了3個問題:1. 決定了開個學術研討會;決定了由皮道堅做實驗水墨的學術主持人;3. 決定了由方土在廣州籌措開會和出書的費用。」11

我很驚奇以上劉子建這段純屬虛構的,完全不存在的歷史描述。真的很無奈,我只好在此對其十年前的這個謊言予以反駁,並補充客觀的歷史事實讓大家分析:首先我要說明的是,上世紀的1994年左正堯就沒有參加《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第二輯12,或者說從《走勢》第二輯就已經退出了。那麼請問劉子建,1995年6月2日我們4人還有可能坐下來一起討論實驗水墨以後的工作嗎?更重要的是1995年6月2日我既沒有去香港,也沒去廣州,哪來的我們幾人見面?那麼再次請問,我是何時給你寫信要與左正堯、黃一瀚見面的? 4 人根本就沒有見面,又哪來的這次見面落實了研討會、主持人、經費3個問題?還有我們4個人有什麼權利決定讓方土籌措會議的經費。如果是這樣的話,又為什麼不讓方土也一起見面商議呢?這個故事編的也太離譜了吧。

如果成你所說,1995年6月2日我們4人真在一起討論實驗水墨及研討會問題了,那為什麼《走勢》第二輯後的1995年12月的《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特輯13,卻沒有了具象的水墨畫?也就是沒有了左、黃二人!又為什麼1996年研討會還是沒有左、黃二人呢?這實在講不通!當然只能證明一點,劉子建為了私慾急著搶奪實驗水墨果實,而在編造故事時搞亂了歷史發展的邏輯關係。

雖然,這是我與劉子建分道揚鑣的原因。但,我們二人不再往來之後,不是實驗水墨畫家群就再也沒有大的集體活動,而是本來我就已經決定在法國實驗水墨展之後不再做實驗水墨的活動。原因,我認為2001年前實驗水墨問題以及中國現當代藝術狀態的集體主義形態的表達已經結束。實驗水墨大部分藝術家的中西合璧方式無法打通未來,而中國當代藝術即將開始的將是個人性的獨立思考的價值判斷,這是打當代藝術發展的未來可能。因此,2001年我重新開始「指印」創作。

2006年後我一邊創作「指印」作品,同時先後策劃了一些當代藝術展覽和出版:「痕跡與氣質」14、「水墨敘事」15、「水墨不等於水墨畫」16、「場」17、「終結水墨畫!從『水墨畫』到『水墨』」18、「無形:一種超越媒介的思考方式」19、「方法之外」20、「開:當代藝術的一種思維方式」21等等。這十餘個展覽和出版我仍然邀請了一部分實驗水墨的藝術家參與,只是再沒邀約過劉子建。

以上我所補充的這些內容,僅僅是為了讓讀者或研究這段歷史的研究者,更全面的、更客觀地、更真實地了解實驗水墨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豐富內容和複雜的關係及問題。少一些誤導、也少一些誤解。(撰文╱張羽)

註:

01.見《藝術當代》,2014 年第九期,37p, 主編:盧輔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年。

02.見《藝術當代》,2015 年第一期,36p, 主編:盧輔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 年。

03.見由張笑楓、羅丹策劃、黃專學術主持的「重返家園:中國當代實驗水墨聯展」,美國舊金山瑞曼畫廊,參展藝術家:張羽、石果、王川、

王天德、劉子建、閻秉會、孟昌明,1996 年 3 月。

04.見《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第三輯,「走向 21 世紀的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研討會」

張羽策劃、皮道堅主持,1996 年 6 月 5 日,策劃:張羽、主編:鬱人(張羽),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7 年。

05.徐民奇:曾在天津音樂學院、深圳市政府、廣州大劇院供職。

06.見《黒白史:中國當代實驗水墨 1992-1999》叢書(8 冊),策劃:張羽、殷雙喜、主編:皮道堅、編輯:張羽,湖北美術出版社,1999 年。

07.見《藝術當代》,2014 年第十期,44p, 主編:盧輔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年。

08.見《中國實驗水墨 1993—2003》,策劃:張羽、執行編輯:張羽,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 年。

09.見《藝術當代》,2014 年第十期,45p, 主編:盧輔聖,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年。

10.見《中國 - 上墨》,主編:張羽,畫冊收入了裡爾市市長瑪丁 - 奧伯利夫人、張羽、陳紅汗、皮道堅、埃馬紐埃利 - 林國、易凱為這次

展覽的撰文,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法國,2005 年。

11.見《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劉子建著,p33,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年。

12.見《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第二輯,策劃:張羽、主編:鬱人(張羽),天津楊柳青畫社,1994 年。

13.見《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叢書特輯,策劃:張羽、主編:鬱人(張羽),比利時根特藝術大展組委會,根特,比利時,1995 年。

14.見《氣質與痕跡》,張羽策劃並主編,紅門畫廊,北京,中國,2006 年。

15.見《水墨敘事》,張羽主編、裝幀設計,橫濱當代藝術館,橫濱,日本,2007 年。

16.見《水墨不等於水墨畫》,張羽策劃,和靜園藝術館,北京,中國,2008 年。

17.見《場》,策劃:張羽、主編:張羽,臺灣大象藝術空間館,中國,2009 年。

18.見《終結水墨畫!從『水墨畫』到『水墨』》,策劃:張羽、主編:張羽,臺灣大象藝術空間館,中國,2010 年。

19.見《無形:一種超越媒介的思考方式》,策劃:張羽、主編:張羽,大象藝術空間館,中國,2012 年。

20.見《方法之外》,策劃:張羽、主編:張羽,臺灣大象藝術空間館,中國,2013 年。

21.見《開:一種當代藝術的思維方式》,策劃:張羽、主編:張羽,臺灣大象藝術空間館,中國,2013 年。

相關焦點

  • 當代水墨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這一年有兩件重要的事值得一提:第一件事,黃專在廣州出版的一本雜誌上提出一個概念,叫「實驗水墨」,他還約我寫了一篇述評(在這篇述評中,我提到了多位「新潮水墨」畫家)。「實驗水墨」後來瀰漫到了全國範圍,影響廣泛,也可以說是聲勢浩大。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畫史上一次真正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指其中的主要幹將)。「筆墨分治」的格局也終於形成。
  • 水+墨 | 陳孝信:「水墨之變」與「四大訴求」 問題討論——水墨問題述要
    「中國畫」何時開始稱為「水墨畫」;「新文人畫」的核心訴求是什麼;「實驗水墨」如何成為「中國畫史上一次真正的現代主義藝術運動」……陳孝信在文章中列舉出了這些歷史節點中的重要展覽和代表人物。在陳孝信看來,「觀念水墨」的出現,標誌著「當代水墨藝術」的登場。同時,也預示著「實驗水墨」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是由現代向當代的轉型。
  • 參展藝術家--張羽 | 極地--新水墨系列展暨水墨藝博2017主題展
    張羽《上茶》 2014年張羽,中國實驗水墨代表性藝術家,九十年代以作品《靈光》系列,試圖探索中國水墨的變化。其組織編輯《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勢》系列雜誌,是水墨領域的重要期刊,其間記錄了九十年代的水墨盛況,時至今日仍然是實驗水墨進程重要的參考圖書。張羽 《靈光2號:漂浮的殘圓》紙本水墨 2003年1991年張羽開始運用「指印」的方式進行實驗性創作,到2001年重新開始,並延續至今的「指印」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張羽實驗藝術不斷蛻變的過程。
  • 張羽:總體藝術超越人物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張羽就將其中的脈絡理清,打開了一條東西之間可供自己實踐的狹窄的縫隙,並從中找到了藝術表達的自然與自由。這也是為什麼張羽在當下有著如此重要的個案價值。2014年初張羽參加了美國大都會「Ink art 水墨」展,並在研討會做專題發言,。之後在廣東美術館舉辦了「意念的形式」大型個展,在杭州三尚當代藝術館舉辦「基本原理:張羽視覺進化論」個展。
  • 劉悅笛在臺灣的藝術評論 | 「上」之哲學 ——論張羽的「存在藝術」
    > 文/ 劉悅笛 張羽的「指印」,大家耳熟能詳,我說:「指印」即「心印」。張羽在當代藝術領域,可謂是一位「思想型」的藝術家。這不僅凸顯在他在「實驗水墨」的實驗當中的引領之功,也顯現在如今他仍在生機勃勃地延續藝術創新當中,他不安於現狀,不斷實現突圍。這種突圍狀態,首先就在於張羽在藝術觀念上的自我揚棄與拓展,然後再將新思想與新觀念,轉化為嶄新的藝術語言。
  • 水+墨 | 張羽:離開水墨
    而在「實驗水墨」作為運動偃旗息鼓,藝術家們各自回到個人自身的創作中時,張羽並沒有停下追問的腳步。如果說他最初是通過水墨觸碰到當代藝術的問題,那麼,在張羽逐步向前推進的追問之中,他已經開始站在當代藝術的視角去批判水墨問題的意義。當個人的觀念、方法論建構,自我表達成為主體的時候,水墨——作為一種媒介——也就自然變得不重要了。終於,張羽宣告離開水墨,而早在「指印」階段,張羽實質上已經放棄了水墨媒介。
  •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
    :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如何把當代水墨這樣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推向社會,讓老百姓能享受到當代水墨所帶來的美學愉悅,讓當代水墨成為普及性的藝術樣式,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雖然面臨重重壓力,但我們要堅信,有壓力,才有裂變,才有新生。中國一代一代的先賢們創造了偉大的古典藝術。我相信,作為當代中國人,我們也一定可以創造與古典藝術相媲美的當代藝術!」
  • 指印-時間與真實的邊界——對話藝術家張羽
    中國實驗水墨倡導者及推動者。曾提出:走出水墨、水墨≠水墨畫、水墨=水+墨、零媒介等藝術觀念,以及推出藝術新概念「覺知藝術」。被譽為水墨畫的終結者。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由張羽工作室供圖)行動上我一直處於不斷地顛覆自己,突破自己,因為我腦海裡時時刻刻湧現出對現有藝術史的質疑。
  • 劇透: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
    素材我們不得而知敬請關注: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 逢甲大學,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謎底一定很精彩很有趣的幾個關於水墨藝術認知層面的議題,在這次展出中將成為焦點話題,例如:「如果水墨不再是水墨的情況下,那麼水墨是什麼?」、「藝術家如何才能讓歷史延續?」、「藝術是如何成為正在發展中的藝術史的一部分?」
  • 指印 | 張羽
    這是我認知的水墨出路,更是我創造新藝術的起點。然,彼時語境不在,於是將指印存於心中十年。 新世紀之始,蘸「水+墨」摁於宣紙,重新指印。不斷的、重複的、重疊的、極繁的,它是行為的⋯⋯,於是,指印不見聚散、不見指紋,只有手指大小的圓形、層層的水墨印跡。 一張張本色的宣紙,變成了一張張灰色的、紅色的、藍色的、均勻的、無變化的存有指印的紙。
  • 張羽:水墨山
    文 / 張羽杜柏貞曾撰文:「中國水墨是對歐洲當代『中心』地位的深度顛覆」1,其觀點似乎指出了水墨的出路。我突然意識到這篇文章的題目,不是本文的原標題。我不了解這篇文章的新標題是否出自杜伯貞重新擬定。但文中涉及到的幾位西方學者對水墨的思考,在我看來,觀點比較陳舊、保守,僅限於水墨畫的範疇。
  • 張羽:路不在腳下,而在你心裡—一個關於文化脈絡所給出的新的語言建構問題
    張羽:上墨20150724—對話郭熙(裝置),宣紙、水、墨、亞克力、鋼絲、影像,關渡美術館,臺北,2015於:剛在臺灣展出的您、李禹煥以及井上有一的作品,那麼外界也很想知道這三位藝術家之間,是什麼樣的一種閱讀關係?
  • 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水墨為媒,表達當下感受
    2020年12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同時,開幕期間舉辦了「中國當代水墨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此次參展作品的風格與形態多樣,體現了當代水墨的多種探索成果。
  • 匯聚粵港澳三地藝術家作品 廣東美術館新展呈現當代水墨生態
    近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皮道堅擔任策展人的「臆象——當代水墨藝術譜系(2000-2020)」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並將持續展出至2021年1月15日。策展人皮道堅說道。靳埭強《上善》參展畫家靳埭強就是香港當代水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 新現代水墨藝術宣言
    左函館長: 「貴點藝術空間」過去幾年來對於中國當代水墨做過一系列的學術展覽與討論,比如《後移》的主題我們就連續做過很多次,我們也邀請過很多著名的策展人與批評家,比如劉驍純先生,來這裡討論。本次展覽,以「新現代水墨藝術宣言」為主題,體現了策展人與藝術家們的勇氣,也讓我感到無比激動。
  • 偏鋒新藝術空間參展2019巴塞爾香港展會|展位號 3D29
    張羽是中國九十年代以來實驗水墨的靈魂人物,他的藝術創作反映了中國水墨現代性在視覺形式與內在精神上的一種發展方向。八十年代後期開始三十餘年反覆探索的水墨實踐,展示了他對生命及藝術本質永恆性的內在訴求與表達。「靈光」系列是張羽真正意義上探尋水墨現代性問題的開始,也是對書寫的筆墨終結。
  • 劉驍純:什麼樣的水墨畫和水墨藝術最能代表我們正處的時代?
    劉驍純之一:中國現當代水墨藝術當前的宿命有人預言:現當代水墨藝術將永遠是一種邊緣藝術。我看未必。現當代水墨藝術遭雙重放逐,在兩面都處在邊緣。這就是中國現當代水墨藝術當前的宿命。二現當代水墨藝術指什麼?在我的腦海中有以下一些突出的藝術群落:▲筆墨論爭。
  • 範美俊|如何把水墨劈成兩半?
    我的本科階段修的是中國畫,同學間一開口就是花鳥、山水和人物什麼的,即便說「水墨」,也無非指不上色的中國畫。這不,近年的水墨作為一個熱詞開始流行而且熱度不減,理論爬梳、學術展覽、水墨批評及藝術拍賣都相應成型。
  • 【藝術匯 新聞】李婷婷的水墨「出軌」
    之所以感到「不適」,是原先用以判斷藝術的準則面對新作品失去功效,進而感到沮喪、不適,甚至反感。正如習慣水墨審美的觀眾,會在一個既定框架中判斷李婷婷的「老木雕」,結果自然不甚如意。但這正是「老木雕」的價值所在:它在作品中出現,刺激我們改變曾經的視覺軌道,不得不在軌道之重新審視水墨。或許,讓面對水墨的原有軌道失效,迫使觀者「出軌」,從而擺脫既定的文化控制,才是李婷婷這組新作的根本出發點。
  • 【藝術匯 人物】李菲 「演算紙」
    五年對「三維意識」的系統性學習,反倒使我對其他維度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用三維意識處理二維平面,再轉化成四維的有時間維度的創作手段——寫實素描動畫,可以說是在版畫系開放寬鬆的教學環境下形成的。藝術對於熱愛它的人來說,有時是具有此時此刻性的,可能在這一時期,我更加喜歡和偏愛直接的且具有「傳播力」的表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