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笛在臺灣的藝術評論 | 「上」之哲學 ——論張羽的「存在藝術」

2021-02-17 劉悅笛


超常——張羽在新竹


策展人:李思賢

2017年4月16日在新竹新瓦屋一諾藝術開幕

開幕式後舉辦了「超常」座談會,與會的有: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館長、藝評家廖仁義、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藝評家李思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美學家、批評家劉悅笛、藝術家石晉華以及新竹市文化局局長、新竹縣秘書長。

展期到2017年6月30日

2017年4月21日下午藝術家張羽在新竹老公廟及新瓦屋客家林姓遺址實施《上水》作品。

2017年4月26日下午藝術家張羽應邀在新竹國立交通大學作演講:從「零媒介——水」作為藝術表達為出發點,淺談上茶、西湖水、上水作品。

 

上茶的日常與非日常是一紙之別;

上茶的藝術與非藝術是一念之差。

——張羽

在新竹一諾藝術

新竹文化局新瓦屋超常大海報

上」之哲學

——論張羽的「存在藝術」

 

文/ 劉悅笛

 

張羽的「指印」,大家耳熟能詳,我說:「指印」即「心印」。有趣的是,在張羽兄的工作室,我見到一本限量版的《心經》,打開一看,空無一字,分明就是由「指印」所按壓成的「心印」!

「畫乃心印」,似乎成為了中國古代繪畫的某種共識。這句箴言,來自宋人郭若虛——「謂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合,是之謂印。」然而,從《指印》系列開始,張羽就已經大張旗鼓地遠離繪畫之術,抑或背離圖繪之道,而獨闢出另一條得自「天機」、出於「靈府」的蹊徑。

東方美人茶

指印,就在張羽的指尖上,不用假藉筆墨之功,因為他早就參透:哪怕是水墨藝術的自身「突圍」,契機早已不在筆端之下,而要採取某種當代藝術的方式。在張羽在宣紙上按「動」的瞬間,他沒有按照畫家那種,主觀地想成「形跡「,而是在「無形」的運作當中,心與「天」合,跡與「心」合,所以《指印》作品真正發自於本真的「心源」,不似畫家在運筆之前,內心其實已有「定形」的某種意念。從《指印》系列開始,張羽就開始了「突破畫之界限」的努力,大多批評家和鑑賞者還是會把它們當成畫,但是,當沾水的指頭從宣紙上「吸」出點狀之時,張羽的行為及內心其實在以此來對抗平面藝術。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對我而言,我更喜歡《指印》之後,張羽所獨創的「上的系列」——《上墨》、《上水》、《上酒》、《上茶》,因為它們的呈現更為純粹,乾脆就放棄了人在紙面上的直接控制。張羽「上」的藝術,的確構成了藝術家的一個內在的系列,在其中,我最青睞的則是《上茶》。因為這是一種新藝術方式的發見,一種新藝術語言的創生,一種新藝術思維的突破!

當代藝術家徐冰曾經說過:「藝術新方式的被發現,源於有才能的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敏感及對當下文化及環境的高出常人的認識;從而對舊有藝術在方法論上的改造」,所以說,「好的藝術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於將思想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人」。張羽在當代藝術領域,可謂是一位「思想型」的藝術家。這不僅凸顯在他在「實驗水墨」的實驗當中的引領之功,也顯現在如今他仍在生機勃勃地延續藝術創新當中,他不安於現狀,不斷實現突圍。這種突圍狀態,首先就在於張羽在藝術觀念上的自我揚棄與拓展,然後再將新思想與新觀念,轉化為嶄新的藝術語言。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在臺灣新竹這個靈氣之地,張羽的新展名為「超常」。何謂超常?超常就不是日常,超常就是超越日常。在一諾藝術中心的現場,張羽再次做了他的「上茶」藝術。如所周知,「上茶」乃是日常的,是日常的行為,在把茶水上到碗裡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在茶碗下面所鋪放的宣紙,則是非日常的,指向了藝術維度。所以,《上茶》恰恰是介於日常與非日常之間的。

然而,《上茶》對於東方本土藝術精神的闡揚,卻不僅僅是材質上的。在現場開幕時,有致辭者提到蔡國強的藝術,說二者有近似之處。如果說,蔡國強是「火」墨的話,那麼,我們可否說張羽則是「茶」墨?但張羽的藝術,並不是如此簡單,絕不囿於材質突破。「超越繪畫」,才是他的本真想法:他並不是要最終歸於畫面,而是只把宣紙當成平面作品。張羽通過了一種「自然呈現主義」的方式,從行為到裝置再歸於平面作品這樣三個階段,從而展現了中土藝術當中那種「自然而然」的藝術偉力。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以美國領銜的抽象表現主義,那是明確凸顯人的「主體性」的,每幅畫作背後都站立著一位藝術家的「自我」。然而,以中土為底蘊的自然呈現主義,則是一種讓自然的力量得以自然呈現的藝術,更是一種「道法自然」的當代創新方式。我把我所命名的「自然呈現主義藝術」,翻譯為Naturalness-Embodimentalism Art或者Embodimentalism Art with Naturalness,以區分為歐美的抽表(Abstract Expressionism)藝術,而張羽可謂這種藝術的東方代表之一。

我就以張羽的作品《上茶》,來加以闡釋他所代表的「自然呈現主義」。從宏觀方面說,「上的系列」在為當代中國藝術尋求一種新的「突圍口」;從微觀方面論,具有「新的中國性」當代水墨的拓展方式之一,其實也在這裡。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這件作品的名字,被翻譯成引文Serving Tea,我覺得應該翻譯成Doing Tea Up。這才是個更好的翻譯,把「上」(up)的那個意思翻譯出來了,因為解開他作品的秘匙就在於這個「上」!

在重慶長江當代美術館,張羽的《上茶》作品是一排6個白碗,32排,共192個碗;在新竹則是一個簡約版,採取了一排4個玻璃碗,縱橫各4列,共16個碗。有趣的是,藝術家總是就地取材,與本地發生關聯,在重慶他使用的是當地的「沱茶」,所以顏色更深厚一下,在新竹則用的是「東方美人茶」(膨風茶),就連茶碗也是使用了當地的玻璃工藝特別製作的,水更是當地取材,沒想到這一本土的更換,就創造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效果。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張羽《上茶》這個系列,其實更能呈現出他所要做的「上的哲學」,其中,一共有五個方面的「上」:

首先是——上「茶」。

在中國往茶碗裡倒茶,叫做「上茶」,張羽的這個上系列大概就命名於此。無論是「沱茶」還是「東方美人茶」,每一次都是一點一點地注入到碗中,這種注入就是「上」。這是第一個「上」。大家要注意,藝術家在上茶時候的動作與心境,他總是慢慢地注入,當茶水在碗中形成「表面張力」的一瞬間,戛然而止,如果不足再補之,足了這一輪上茶就結束了,因為後面的藝術工作乃是「自然天成」的。當然,這種「上茶」還是有次序的,並不是上「一道茶」就結束了,而是根據氣候環境與乾濕條件,還有宣紙質地來呈現,而需要完成幾道,則是直到整個藝術臻於完滿。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其次是——茶水蒸發向「上」。

「上茶」之後,又會如何?在整整一個月或者兩個月期間,這些茶水會慢慢地蒸發掉,就是逐漸地向上升騰,用英文開說就是up and up,這也是「上」,或者說,這才是最為核心的那個「上」。根據中國道家思想,這就是那重「上善若水」的意境。這第二個「上」,也是最重要的「上」。為何最為核心與最重要?因為無論是後來茶色著色在碗際,還是落色在紙間,都是要通過蒸發作用來實現的。同理可證,《上水》與《上墨》、《上酒》三個作品也是賴於水的蒸發。所以在五臺山翠巖峰,我們見到自然之水天上來,而落到碗裡,隨後又蒸發上去,如此往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就實現了張羽藝術的「在地性」,這種土著性質使得他的藝術,依賴於蒸發現場大的氣候與環境,小的溫度與氣壓,這便使得《上茶》每一次都成為地方性的《上茶》。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再次是——碗上上「色」。

第三個「上」,就是各個地方的頂茶,在水蒸發之後,那個茶垢會附著在碗的外部和碗的內部,於是這個碗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這就好似一種自然性的「著色」或「上色」。有趣的是,在新竹的最新實驗,取得了新的效果。因為,這次張羽所採用的不是傳統的羅漢大碗,而是當地具有標誌性的玻璃工藝製成的碗。玻璃碗是透明的,所以每個觀者可以蹲在旁側,看到茶水注入的「內在過程」,這是以往只能「由上往下」的觀看方式所不及的。更奇妙的是,在黃昏時候,日光黯淡,在射燈下,茶碗下的宣紙上,形成了拱形的半圓環投影,色彩奇異,猶如佛光一般。這是第三個「上」,茶色「上」到了玻璃碗上。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上茶2017.4.16-東方美人茶》行為裝置,壓克力桌凳、宣紙、玻璃碗、東方美人茶,2017

再再一次是——紙上上「茶」。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上」,也就是第四個「上」,對於平面藝術語言而言,這個「上」也許更為核心。張羽在碗的下面,其實鋪了六層的宣紙,那個水與茶一層層的勻染形成了獨特平面視覺效果,最終「上茶」的行為與裝置會落歸為一種平面。在此,茶其實就是墨,可謂「茶分五採」。中國傳統書畫要講求「屋漏痕」,也就是下雨之後留下牆壁的那種自然而然的痕跡。藝術大師達•芬奇在他的筆記當中也講,讓畫家們在大理石的紋理當中去發現扭動的人體運動、雲的運動,也就是從自然痕跡當中發現藝術。所以一直堅持理論思考的藝術家張羽一直講,其實這也是「另一種」與中國的水墨有關的表達,水墨要走出「現代性」,而走向「當代性」,這才是「不用筆墨的筆墨」,乃是自然形成的「大筆墨」。那麼,水墨如何當代呢?因為在這裡,茶就代替了墨,那個水慢慢地暈染,才形成了最終畫面上獨特的肌理效果,那是一種中國式的「自然呈現主義」,完全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那種人為的自然化。然後,這個作品既完成了行為、裝置,其實也完成了六層宣紙形成的一組平面作品,也可以是六件平面的作品,雖然水墨的意蘊在其中,但不是人為操控的筆墨。

超常座談

超常座談

超常座談

超常座談

最後則是——完成上的紙上作品上「牆」。

當這些「上茶」的紙上作品掛在牆上,也就是第五個上的「上牆」。「上茶」的紙上結果就是水和茶與宣紙交融形成的獨特作品。打開之後,六張宣紙的作品色彩是從深到淺、漸次變化的。其不同於傳統的中國筆墨,張羽的《上茶》儘管拋棄了筆墨,但卻呈現了中國水墨的精神。

最終,《上茶》《上墨》《上酒》《上水》皆指向了什麼?「上的系列」之意義何在?

我們可以從張羽在五臺山所拍攝的影片的宣傳片當中的字幕裡找到,同時我們也最終確定,「上水」的最終定譯為Filling-water-up,其中寫道:

 

上水是日常,也非日常。

Filling-water-up isboth ordinary and not ordinary.

 

上水是方式、是觀念,也是文本。

Filling-water-up is a mode, a concept, atext.

 

上水是一種時間性的動態。

Filling-water-up is a motion based in time.

 

上水是自然、歷史、現實與文明的一次重構

 Filling-water-upis a reconstitution of nature, history, reality and civilization.

 

當茶水,當墨水,當酒水,當清水,在每一輪的注入與蒸發,下一輪的再注入與再蒸發的過程當中,就好似人生的來來去去,無往不復,生生滅滅,生生不息。用更哲學的話來說,最終每個容器當中的水,皆會從滿到「空」,最終歸於「無」。這個意義上,張羽的藝術充滿著「存在感」,可稱之為一種當代中國的「存在藝術」似乎也不為過,因為儘管這個「上的系列」藝術乃是自然呈現的,但最終「呈現」的仍是人的存在本身。

超常場景

超常場景

超常場景

 所謂藝術即修行。張羽的藝術就是一種修行!

 張羽給當代中國藝術的啟示就是:只有先有了深入的思考,才會有如此的突圍,因為,他的「存在藝術」,就是思想的自然主義呈現……

 

                                                                         2017年4月29日信筆於閒傍山房

新竹媒體採訪

相關焦點

  • 張羽:總體藝術超越人物
    有意味的是,杜尚當初靠一個硬邦邦的小便池完成了他觀念上的超越,而張羽則是捧出一碗清水來完成了自己的表達:一硬一軟;一實一虛;一個有形一個無形;一個用極致的戲謔顛覆一切,一個用極致的含蓄包容了一切,此中差別正可堪回味……張羽回到東方文化的根性上去生成當代的智慧,超越了「現成品藝術」「行為藝術」「偶發藝術」等等在西方藝術脈絡中的邏輯定位,將有與無,實與虛,時間與空間統統納入「一件」作品之中。
  • 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王維嘉的報告題目是《康德論崇高與無形式》,主要闡釋了康德對數學(量)崇高和力學崇高的討論,並結合蒙德裡安的格子畫作分析了數學(量)崇高的四個層次(圖6)。張曉劍以《現代主義批評中的哲學話語——從媒介特殊性理論說起》為題,介紹了從格林伯格、麥可·弗雷德到羅薩琳·克勞斯的媒介特殊性理論。發言指出,藝術批評家在進行理論假設或者為自己的批評進行辯護時,哲學的聲音就會出現,哲學地進入藝術的論辯中。
  • 【藝術匯 言論】張羽:對皮道堅先生「我所知道的'實驗水墨'運動始末」一文的補充
    再有是「另一本殷雙喜主編的《當代藝術中的劉子建——一個實驗水墨畫家的個案研究》,這是一部評論文集,集中了歷年來批評家對劉子建藝術的評論。兩人不再往來之後,『實驗水墨』畫家群也就再也沒有大的集體活動。」10皮道堅先生這一部分的描述仍存在偏差,為接近真實在此補充如下:2006年我和劉子建分道揚鑣,與殷雙喜主編的《當代藝術中的劉子建——一個實驗水墨畫家的個案研究》沒有任何關係,我至今也沒有見過此書。其原因是劉子建的《不是一個人的墨之戰》一書。
  •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量」觀念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藝術哲學存在著一種「無量」的藝術觀念。這裡從以物為量、大制不割、小中現大和一即一切四個方面來討論這一觀念。但在莊子看來,人們熱衷於建立的那種秩序、理性多為荒誕不經,與人的真實存在相違背,人的知識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人套上枷鎖,而渾沌世界沒有這樣的招數,它是人的生命存在之所。  大制不割的思想,給中國藝術發展注入特別動力。沒有這種思想的出現,可能傳統藝術的道路會向另外方向發展。
  • 藝術哲學:美是如何誕生的
    藝術哲學:美是如何誕生的一、單選題1現代技術也是一種「解蔽」,但這種解蔽是一種對自然的()。現代技術之本質是(),標示其對自然的總體()。A、「一與一切之分」B、「自然與超自然之分」C、「存在與非存在之分」D、「知識與意識之分
  • 周文姬:羅薩琳·克勞斯的哲學藝術批評(上)
    從結構主義向後結構主義轉變的哲學藝術批評在卡裡爾的觀點中(大衛·卡裡爾的《羅薩林·克勞斯與美國哲學藝術批評:從形式主義到後形式主義之外》把克勞斯在後格林伯格時期的上升與美國的哲學藝術批評的興起相對應,從而在論述兩者的過程中,也對當代藝術界提出了自己的洞見。當然也有許多學者批評本書有許多不足之處。
  •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名藝術觀」
    第三,從地位上言之,她沒有玫瑰、牡丹、鬱金香那樣的顯赫之名,沒有因名而貴的名貴,沒有高於群倫的高貴,沒有碾壓眾芳的尊貴,她是卑微的存在,然而,她畢竟是一種存在,一種不容置疑的存在,不必卑躬屈膝地仰望一種更合理的存在而使自己獲得存在的存在。下文通過傳統藝術中幾個具體問題,來討論此「無名藝術觀」。
  • 朱良志: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量」觀念
    但在莊子看來,人們熱衷於建立的那種秩序、理性多為荒誕不經,與人的真實存在相違背,人的知識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人套上枷鎖,而渾沌世界沒有這樣的招數,它是人的生命存在之所。大制不割的思想,給中國藝術發展注入特別動力。沒有這種思想的出現,可能傳統藝術的道路會向另外方向發展。帶來的不是效法天地的傳統,而是與世界融通一體的精神,中國藝術當下圓成的體驗哲學,便是在此理論基礎上形成的。
  •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時間:2018-06-11 16:3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莊哲學與姚俊甫書法藝術的傳承 評論別人的書法,是個很難的課題,說不得、不好說,要做到孔夫子的既不失言,亦不失人尤為難,所以我也是從不輕易評論,在看到姚俊甫先生的書法時我就忍不住想寫一點文字
  • 臺灣電影發展中的情懷藝術與作者論體現
    摘要:在臺灣電影中,優美柔情的音樂是對情懷的升華,精巧的剪輯設計是對情懷的鋪墊,精緻的場景安排是對情懷的渲染,精美的鏡頭語言是對情懷的呈現。情感可能就是臺灣電影人最終想要闡述的精微主題。在突出情感敘事的基礎上,作者論的體現更顯獨具一格。
  • 指印-時間與真實的邊界——對話藝術家張羽
    張羽:當歷經《指印》作品創作三十年後,現如今的我在認知層面上顯然是從容的,然而處於彼時的語境對未知只能是對藝術一步一步的追問,一點一點的推進。堅持《指印》藝術三十年緣於「指印」是我創造的一種只屬於我自己的方法論乃至表達,而要把握其正確的發展方向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邏輯,將這種認識邏輯呈現出來,這是短時間無法達到的,所以必須要堅持。
  • 劇透:張羽「種山計劃--水墨山」
    臺灣逢甲大學,學思園張羽:「種山」對更多的觀眾可能是陌生的,甚至是不理解的。比如種樹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存在,而「種山」我們卻很少聽說。其實「種山」自古有之,中國傳統的園林,歷代宮廷的庭園,以及富裕人家的院落中都會有山,這些山並不是天然長在那裡的,而是從自然的山中移來的山石,這個移山的行為就是「種山」。
  • 井士劍最新個展《1/2》帶你探索藝術的哲學思考
    此次展覽作品包含了井士劍老師在油畫、素描、雕塑、水彩、綜合材料等方面的藝術實驗,以「1/2」為主題去探索藝術的哲學思考。在這裡,二分法成為一種可能和不可能之間的平衡與確立。同時,它在這種定理與悖論之間,尋找一種判斷的新奇性。
  • 參展藝術家--張羽 | 極地--新水墨系列展暨水墨藝博2017主題展
    作品將日常生活經驗轉換為藝術表達,用藝術的方式把生活上日常細節表現出來,但它不是簡單地直接照搬,而是經過思考進行有效的轉換,通過行為、裝置的方式來和日常經驗相結合。上水,把水倒在碗裡的這個動作為上;倒水的時候,讓水有意識溢出來,留在宣紙上,也是一種上;水漸漸在碗裡消失掉、蒸發掉,也有一個向上的過程。所以一個詞彙,發生了三層關係,通過這些關係就把其中藝術思考呈現出來。
  • 叔本華:音樂是最具哲學深度的藝術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音樂,在貝多芬的眼裡,不只是情感的表達,具有超凡的力量。作為哲學家的叔本華,則從哲學的高度評價了音樂的藝術價值。音樂與哲學有關嗎?
  • 我的藝術哲學
    我取老子質,樹本體之骨骸;我取莊子精,發自由之風神;我取老子真,得其拙樸;我取莊子神,求其逍遙。鄙固自守老子質,風華四射莊子華。高古而風流,天真而率意,此我書畫之道。立定精神,決開鴻濛,自做盤古。仿佛人生,追求著,實踐著,逍遙著,自己又不自己,意料又意外的生活成了這個樣子。某個人生的苦樂堪可欣賞,永遠不可能重複。繪畫與人生並行而自我成就著自己,毀壞著自己,自貴又自賤著自己,那為人所羨賞,表現出來的紙上的生活與夢想,就是藝術。
  • 指印 | 張羽
    這是一次孤寂的藝術行為之旅,沒有儀式,沒有觀眾,沒有喧譁。靜靜地完成,無跡可尋,是張羽對指印藝術的最純粹、完美又最cool的呈現。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剩下的詮釋將是隨著時間慢慢發酵的眾說紛紜及討論的進程。 谷燕 2020年5月北京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蕭萐父選集》中指出,中國傳統詩化哲學具有「在情與理的衝突中求和諧,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斥中求互補,在詩與哲學的差異中求統一」的特質。這一優秀傳統既避免了將其引向宗教迷狂,也使其免於淪為狹隘的科學實證。一言以蔽之,「中國哲學的致思取向,從總體上乃是詩化的哲學」。蕭先生勾勒出中國哲學詩化的具體路徑。首先,哲學作品中蘊藏著詩的內容。
  • 關於美的哲學有感,內在美與外在美的關係
    如何來看待藝術?藝術到底有哪些特點?…這些關於美與藝術的問題從來沒有標準的答案,而它們所而引起的思考及產生的思想,皆可稱之為美的哲學。對於喜歡數理化生等自然科學的人來說,這些學科就很美,我還看過一本叫《數學之美》的書,作者就用了具體的標準去套用論證數學之美。但對於文科生來說,比起深奧難懂的自然科學,歷史可能更具有美感,尤其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 爭鳴|鄧佑玲:關於舞蹈藝術評論問題的思考
    在舞劇或舞蹈作品中,就是服裝、道具、舞臺、布景、燈光等有形存在物,包括人,人也具有客體物質屬性。所以整個社會中的有形物質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發展歷史,這些硬體是我們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根基,也是人類發展的工具。          人類歷史的「軟體」就是我們講的狹義文化,倫理、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審美等觀念形態諸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