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該電視劇的高明之處不僅僅在於觸及的家暴這一題材,細看的話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很多弊病,比如警察局人浮於事,辦事效率拖沓,甚至是幫倒忙(如前面兩集中高兵越獄以後地方公安局的處理方案,居然能把越獄的重刑犯跟丟;之後梅湘南從家逃出後警察僅憑身份證認定她交通意外死亡而且直接火化遺體再通知家屬認領;再如葉鬥案中一幫專業刑警居然沒辦法注意到冰箱後面血跡如此明顯證據~在警察局裡對兇殺案這樣人命關天的事情遲遲無法破案卻談笑風生當作飯後笑料)。
比如在安嘉和因過失造成高兵死亡後被醫院停職,但軍區幹部一個電話就讓他恢復原職,特別是前後醫院院長的態度曖昧、言辭具有極高諷刺性。
再比如安嘉和能夠利用熟人關係輕易讓一個重刑犯保外就醫、比如公安局裡一群警察對一個慣偷無可奈何,最後還被慣偷激怒卻不敢動手仿佛身份都顛倒、比如梅湘南在第二次遭遇家庭暴力時曾經考慮離婚,但在諮詢律師得知自己即便是婚姻中受害一方,但是離婚在法定程序上讓她束手無策時的無奈;再比如保姆劉媽明知道安嘉和對梅實施拘禁卻為了工資甘做幫兇、大學教授的老牛吃嫩草等等細節就更多了。
縱觀全劇,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充滿著悲劇色彩:高級知識分子安嘉和內心無比陰暗,他的家庭暴力最終使三個家庭解體;看似溫柔善良的梅湘南一次次忍受暴力,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在逃到深圳後能得到曉凡的幫助,恐怕最終難逃安嘉和魔爪,梅湘南和她母親這樣的人物實際上都是中國傳統女性的縮影,在面對暴力等等不公平待遇,陷入泥潭時往往聽天由命,息事寧人沒有自我意識。再說到這部電視劇中看似幾位正面角色的情況,安嘉睦身為人民警察,同時又是男主角安嘉和的親弟弟,他對嫂子格外關心,但卻也是建立在他對嫂子內心的愛慕這一基礎上的,這是一種畸形的感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至於最後順理成章的被嫂子拒絕之後,在一次任務中犧牲,而他犧牲那一天正好是梅湘南和現任丈夫生下孩子的這一天,電視劇這樣的劇情安排也頗有一番意味,暗示了安嘉睦是真正愛著梅湘南的,或許梅湘南也愛安嘉睦,但是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卻沒有辦法在現實中以夫妻的身份作為升華,所以梅湘南只能作為他來世的母親;再說到葉鬥,作為一個劇中的配角,葉鬥的角色可謂演繹得淋漓盡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救了梅湘南,但是他的這種正面的行為,包括他在發現梅湘南一次次遭遇暴力後內心的強烈波動和對安嘉和的譴責,卻是建立在一種很猥瑣的方式上:偷拍。
於是,葉鬥這個人物事實上也是當代小人物的一種縮影,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甚至都沒有正當工作,空有一身才氣。這樣的人在生活當中很憋屈,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都沒辦法得到保障,所以通過偷拍這樣的方式尋求刺激恐怕也是在填補內心強烈的空虛,可最終為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他的死很無辜。
對於題主的問題,為什麼這部電視劇能夠影響當時的一代人,或者產生如此大轟動,我認為可以用它使很多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來解釋。在電視劇中,偷拍者葉鬥曾經有一段獨白反覆播放,那就是當他一次次拍到安實施家庭暴力之後,決定要拍成一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一定會滲透人的骨髓,刺入民族皮下」,我認為用劇中葉鬥的這段獨白來形容當時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電視劇也恰如其分。家暴居然上電視了,而且是首個如此「逼真寫實」+「直擊主題」的電視劇,你說能不留下深刻印象嗎?當年還有一部有著特殊意義的兒童影視劇:《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沈丹萍 / 蔣小涵—領銜主演),只可惜網上都搜不到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99406:要說國產電視劇的巔峰,就是 1988~2004 這些年,什麼《渴望》、《年輪》、《水滸傳》、《三國演義》、《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重案六組》、《黑洞》、《紅蜘蛛》等等。如今國產電視劇都拍得是什麼鬼?青春偶像劇圈錢,也麻煩去看看《十六歲的花季》、《十七歲不哭》、《十八歲的天空》,在刻畫時代背景與校園青春的紮實度上,這些作品都保留了影視劇該有的分寸和傳播價值。而如今的生活倫理家庭劇,來來回回永遠是瑣碎的家長裡短,不是宮廷小三之間的勾心鬥角,就是手撕鬼子的狗血情節,也就趙寶剛還能偶爾來一點靠譜的雞血。而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誕生的背景,就好比全中國沒有人敢把「家暴」放在檯面上說的時候,這部劇在國內敢第一個把「家暴」問題以電視劇的形式擺在每家每戶的電視機前,讓老百姓猝不及防,讓家暴者內心有被狙擊的羞愧感,讓被家暴者被喚醒捍衛尊嚴的底線。很多人都記住了安嘉和(馮遠徵))的演技,卻忽視了安嘉和的人物背景,他是典型的「高學歷」+「好工作」+「君子範兒」的楷模級丈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都有一個定勢思維:高材生( 醫生)怎麼可能打老婆呢,打老婆的一般都是沒文化的流氓。而這部劇恰恰顛覆眾人的定勢思維,外面裝君子,回家打老婆孩子的跟學歷收入階級沒任何直接關係,心理問題存在於每個人,而非特定人群。自此之後,心理問題、擇偶問題、婚姻問題、女權問題、人格獨立、經濟獨立、生育問題,都呈蝴蝶效應般的浮出水面,成為報媒電視網絡探討的社會問題,側面衝擊了一代人的固有價值觀,顛覆並覺醒了一部分人的成長認知。而看過那部劇的每個年輕人,幾乎都會留下深刻印象或童年陰影,其一是因為你或多或少被家暴過,自己在觀劇時有代入感和極強的共鳴;其二是因為你長大後也最終要走進這座圍城,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或將面臨未知的恐懼,或將面臨難以駕馭的人生。至於安嘉和的那張猙獰面孔,不過是把現實中的家暴面孔生動地搬到了熒幕,而安嘉和的這張臉,也無時無刻在提醒著我們:人心難測,心存警惕,偽裝再好的君子都可能存在不為人知的陰暗面。本文已授權「知乎日報」刊載 / 原文同步刊載於微信公眾號:li_biubiu 謝絕其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