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澳大利亞人杜可風、洋為中用,拍出了令人嚮往的老上海風光

2020-12-28 騰訊網

一個澳大利亞人,跨海越洋來到中國香港,為香港的電影事業做出貢獻,這是什麼精神?

要我看其實杜可風什麼精神都沒有,他就像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被命運的風帶到了香港,然後在這塊適合他成長的土地上生活,最後成為一位著名的電影攝影師。

王家衛所獲得的成績,一半的功勞要算在攝影師杜可風和美術師張叔平身上。

杜可風和王家衛道揚飈之後,王家衛拍了一部《藍莓之夜》。

影評人給了這樣一個評價:沒了杜可風,王家衛就是一俗人。

(《藍莓之夜》劇照。)

杜可風被譽為「亞洲第一攝影師」,在各大電影節上獲獎無數。

一個澳大利亞人在異國他鄉憑藉什麼獲得如此大的成績?

跟我一起看澳大利亞人杜可風飄在中國的故事。

一,漂泊不定的青春。

1952年杜可風出生於澳大利亞雪梨,在郊區長大;18歲那年杜可風開始水手生涯,雲遊四方,曾至泰國、以色列、印度等地。

(1972年一群衝浪者在澳洲衝浪錦標賽的現場休息。)

杜可風走過萬裡路後,又讀萬卷書。

先後畢業於雪梨大學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美國馬裡蘭大學美術系。

1970年代後期,在香港學習中文期間,他的中文老師給他起了一個中文名字杜可風,之後他輾轉到了臺灣 ;來到中國後,杜可風決定在這裡生活。

二,未和王家衛合作的杜可風。

杜可風的攝影師生涯始於中國臺灣,1978年26歲的杜可風參與創立蘭桂劇坊。

1981年,杜可風成為楊德昌執導的劇情電影《海灘的一天》的攝影指導 ,憑藉該片獲得1983年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

(《海灘的一天》劇照)

1986年,杜可風因舒淇執導的科幻電影《老娘夠騷》獲得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

(《老娘夠騷》張學友劇照。)

雖然杜可風獲獎,但在進入香港初期,行內評價一般,主要是因為他「手慢腳慢」及「工作時喝酒」。

三,杜可風和王家衛的合作。

杜可風和王家衛的合作始於1990年拍攝《阿飛正傳》,杜可風在配合王家衛的過程中樹立了自己的拍攝風格,一炮而紅,揚名立萬,成為圈內炙手可熱的大師級人馬。

(杜可風和王家衛。)

杜可風與王家衛合作過《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春光乍洩》《花樣年華》《2046》每片都獲得臺灣金馬或香港金像最佳攝影獎。

兩人可謂高山流水遇知音。

雖然兩人都隨性和自由,王家衛拍電影只有一個原始構想,劇本邊拍邊改;杜可風的攝影宗旨是:想想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想做什麼。他不會強行按照自己的風格來工作——與王家衛正好相反。

但兩人都是天才,對電影和攝影的理解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佛祖拈花,眾皆默然,唯有迦葉微笑;在同樣的高度上兩人很容易互相理解,所以總是一拍即合。

因此王家衛說,「很多人說這是我的風格,但其實只是一個解決方案。」

拍《重慶森林》的時候,因為預算少,沒有申請拍攝許可,杜可風扛著攝像機追著林青霞衝進重慶大廈拍,保安打的手都腫了。

「拍完我們就走了,就是這樣,每天都很開心啊。」

(《重慶森林》林青霞)

還有《重慶森林》的慢快門抽幀效果。因為沒預算置景,還是拍夜戲,現場光線完全不夠,王家衛就和杜可風就商量把快門從24幀/秒降到12來增加底片曝光。

(《重慶森林》金城武。)

在阿根廷拍《春光乍洩》的時候,拍最後一場戲沒膠捲了。世界的盡頭嘛也沒地方買膠捲。杜可風就提議,把全市的照片膠捲都賣了,把最後一場戲拍成照片,一秒一個鏡頭。他們這樣搞完之後很開心,覺得很有成就感。

(電影《春光乍洩》 用照片拼成的片段)

《墮落天使》最後一個鏡頭。李嘉欣沒有表演經驗,吃麵的戲的時候,整天都在抖。於是王家衛和杜可風說拿9.7的鏡頭出來,這是一個大廣角,一般行業內都說導演討厭哪個女演員,就用這個鏡頭,那臉就會變成一個香蕉了。

但拍完發現這個鏡頭特別契合李嘉欣當時的狀態,而且和金城武有一個疏離感。這個鏡頭語言就出來了。

(電影《墮落天使》 李嘉欣超廣角鏡頭)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他倆心心相映,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案就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風格。

四,和王家衛分道揚鑣後的杜可風。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人世間總有離離合合,杜可風生命中許多時光是與王家衛一起度過的,杜可風曾經說過:「如果我不是真正地『愛』他,是不可能這麼做的,我便不會被他折磨4年,只是為了拍一部《2046》了。」以《2046》為例,全世界可能沒有任何人像王家衛這樣拍電影,這是一個很貴的電影實驗,只有一個星星之火般的主題,之後便是無限種可能性。「

(《2046劇照》)

1990年-2004年杜可風和王家衛14年的合作,兩人太過熟悉和了解,也沒有了火花,兩人該分手了。

五,沒有王家衛的杜可風。

1995年杜可風擔任陳凱歌執導首部好萊塢電影《風月》的攝影。

(陳凱歌和杜可風。)

2000年和張藝謀拍攝《英雄》,獲得多項攝影獎。

(張藝謀和杜可風。)

張藝謀的風格是明豔而靚麗的,也有人稱之為俗豔。

2002年,杜可風擔任《無間道》的攝影。

2014年9月,杜可風擔任翁子光導演的懸疑犯罪電影《踏血尋梅》的攝影師。

(《踏血尋梅》劇照。)

和王家衛分道揚鑣後,杜可風的事業走的是一條下行線。

或許杜可風最適合的是王家衛電影的風格,作為攝影師杜可風的魅力在於創造了一種其他中國攝影師所沒有辦法創造的影像特點:陌生感、疏離感、迷離感。

這種陌生感讓觀眾重新看待他們自己已經熟悉的東西,因此獨具魅力。

(杜可風和妻子黑文。)

雖然杜可風在中國已經呆了數十年,妻子黑文是一名山東籍孤兒,但文化的差異顯然還是存在的,他眼睛裡的中國和我們眼裡的中國還是有所差別,,他通過他的攝影機表達出來,這正是他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2020年世界移民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77億人口中有2.72億人為跨國移民,跨國移民只佔全球人口的3.5%。

這些生活在異國他鄉的人,在感受異國他鄉精彩文化的同時,也同時感受到孤獨,杜可風也是其中的一位,但若以一百年,兩百年來看,地球最終會走向融合。

相關焦點

  • 王家衛、杜可風風格淺析
    正如樂器會表現出不同的聲音變化,攝影通過色彩變化對空間和時間進行探尋。按杜可風描述,攝影就好比爵士樂。在拍攝香港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時,杜可風生動地展現了他的攝影功力,比如在《重慶森林》和《花樣年華》中,我個人認為這在他最棒的作品之列!本文是對杜可風和王家衛的攝影和電影製作方法的一些觀察,文章需要細看。文章http://clockworkbrothers.com/?
  • 【光影大師】王家衛與杜可風
    杜可風生命中的許多時光是與王家衛度過的,「如果我不是真正地『愛』他,是不可能這麼做的,我便不會被他折磨4年,只是為了拍一部《2046》了。」當然,大多數杜可風的想法都被王家衛肯定。「後來我漸漸發現,在王家衛的電影裡,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正確的攝影角度和機器移動方法,來處理人跟空間的關係。成功與否,就在於有沒有傳達出導演所想表達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狀態。」 王家衛常常沒有劇本,經常用實驗和即興的方式來進行電影創作。杜可風說,在每部電影拍攝前的準備階段,王家衛都會拉著他和另一個主要合作夥伴,一起聽音樂聊文學。
  • 齊齊哈爾市城市形象藝術顧問杜可風:紅色代表國家
    杜可風,1952年出生於澳大利亞雪梨,先後畢業於雪梨大學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美國馬裡蘭大學美術系,攝影師、導演。1981年,杜可風受邀擔任劇情電影《海灘的一天》的攝影指導,憑藉該片獲得第28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自此投入中國電影的拍攝工作。1986年,以科幻電影《老娘夠騷》獲得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 杜可風:最愛張國榮,現在的年輕演員沒吃過苦
    杜可風:我覺得很驚訝,怎麼能排到我呢?應該有80多個攝影師排在我前面,但是給了就給了吧。我最驕傲的是,這是第一次亞洲人得獎,我覺得比較榮幸的是可能是對中國電影的一種肯定,對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化的肯定,我是這樣看的。因為我本來是澳大利亞人,不叫杜可風,但是他們是頒給了「杜可風」,不是對我一個人的肯定。記者:唔……80多個?
  • 杜可風攝影風格分析
    一提到香港電影,避不開導演王家衛;而提到王家衛,必會說到他的金牌搭檔攝影杜可風。作為一名世界知名的攝影師,出生在澳大利亞的杜可風是伴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和香港「後新浪潮」電影一起成長的。室外的戲著重強調的又是主人公對他們在某個地點時的心理感受,當片頭出現一座雲蒸霞蔚的瀑布,足足三分多鐘的一個航拍長鏡頭,立刻在坎城電影節引起了轟動。杜可風作為攝影師,在用光上,處理得極其大膽。
  • 有一種風格叫杜可風,他鏡頭下的女人都極美|夜問
    答案:是,這些電影的攝影都是杜可風。從上至下分別是電影《阿飛正傳》《無間道》《2046》《踏血尋梅》《春光乍洩》《重慶森林》。近兩年時尚界流行「港風」,有港風妝容、港風襯衫,還有專門的港風攝影。想要了解一個時代的香港和華語電影,他是不能繞過的一個人——杜可風。杜可風出生於澳大利亞(1952年5月2日)。他年輕時遊歷過很多地方,最終被中國香港的霓虹燈和都市氣質深深吸引,從而紮根下來。他不是攝影專業出身,但他卻用極富個人風格的攝影把中國的城市拍得神秘又瑰麗。
  • 電影象牙塔——澳大利亞電影
    影片由ABBA樂隊配樂,作為一部公路電影,《沙漠妖姬》大部分取景都在路上,這也讓北領地令人驚嘆的景色走進觀眾的視野裡。無論是辛普森沙漠一望無際的寂寥,亦或是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壯觀,或是澳洲保留著的當地土著文化,都在吸引著一個又一個的影像故事在此發生。
  • 杜可風(王家衛御用攝影師)的光影與夢
    華語圈裡,更多人習慣叫他「杜可風」或「老杜」。1952年,杜可風出生在雪梨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1970年代末,二十多歲的他選擇了去香港學中文,1983年,楊德昌力排眾議,讓初出茅廬的杜可風為其拍攝新片《海灘的一天》從《海灘的一天》這部片子,杜可風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幹攝影這塊料。而上世紀90年代初始,與王家衛的合作則被廣泛視為其創作上的轉折點。
  • 杜可風專訪:我對香港的看法和很多人不一樣
    剛好張艾嘉也很支持,沒有他們兩個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去拍這部電影。甚至於很多人罷工,他們覺得怎麼可能找一個外國人來拍中國電影。反正對我的參與有很多的意見。這也有道理啦,我沒什麼經驗,公司有很多攝影師可用,為什麼要用我?奇怪的是,我後來得了最佳攝影(笑)。
  • 上海周邊令人嚮往的民宿,相遇詩和遠方享受野趣生活丨南方民宿
    當民宿用設計與情懷詮釋人與自然的對話詩與遠方終於在我們的旅行中相遇今天我們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上海周邊那些令人嚮往的民宿- 魔都周邊令人嚮往的民宿盤點 -· 稻14民宿 ·稻14民宿,坐落在上海崇明東禾九穀開心農場連綿的稻田旁,距離上海市區自駕只需1-1.5h。
  • 杜可風的攝影風格是這樣煉成的!
    最近,許鞍華《第一爐香》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非競賽單元,其幕後豪華大師製作班底不禁讓人驚嘆,攝影指導杜可風更是吸引了不少電影人的目光
  • 虹膜 杜可風專訪:我沒有時間和王家衛合作
    包括了「中央電影公司」。年輕人也都想做一些創意性的東西。虹膜:那能談一些與楊德昌的合作麼?關於《海灘的一天》這部電影,你們的合作能簡單談下麼?杜可風:重點是他敢請我去做。我沒有拍過長片。35毫米的攝影機我都沒碰過。燈光我也不懂,我沒有打過燈。所以這對我真的變成很大的一件事情。剛好張艾嘉也很支持,沒有他們兩個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去拍這部電影。
  • 王家衛 / 杜可風,在光影之間譜寫戲夢人生
    這麼多年了,在這個攝影風格依然層出不窮的年代,王家衛 / 杜可風的攝影風格依然受眾人追捧,好像永遠不會過時一般。確實,經典永存。杜可風也是,他習慣用自己的方式拍攝,而不是讓導演或者其他人告訴他該怎麼拍。他們的拍攝風格一直以來都很受歡迎,然而談到他們拍攝的理念,就不得不提到空間和時間。王家衛曾經說「有時候我會認為空間就像場景中的主角,因為它就像一個證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這做著同樣的事情。
  • 乾貨 | 模仿杜可風式攝影,四點要領你值得擁有!
    作為一名世界知名的攝影師,出生在澳大利亞的杜可風(是伴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和香港「後新浪潮」電影一起成長的。
  • 日本情色攝影大師荒木經惟,杜可風都鍾愛的LOMO相機,玩法多樣,拍出真我!
    隨意捕捉,想拍就拍,拍完即得。比你每過一段時間刪一次相冊的留存率高了去了。每拍一張,寫上地點、日期,還有伴你身旁的人。時間久了你會發現,拍立得拍出來的照片反而更有調調。用它拍出的照片,成像效果及濃豔的色彩非常驚豔,這類照片因相機的名字而得名,被稱為 LOMO(Lomography)。
  • 色彩繽紛、美麗又神奇,令人嚮往的西雙版納
    色彩繽紛、美麗又神奇,令人嚮往的西雙版納度假西雙版納、生活在濱江,入冬後再西雙版納度假,溫暖溼潤的環境,獨特的民族風氣!美麗的雨林風光讓人很是嚮往,但每每想起人在旅途,人在囧途的折騰就有點邁不動腳步。好在西雙版納地處邊界,靠近東南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速建設的水陸空交通網。
  • 滇西小哥:拍出雲南版「嚮往的生活」
    在這樣的危急關頭,3名警校學生表現出來的卻是沉著與勇敢,在前門被火封堵的情況下,董梅華與兩名同學奮力破窗,將被困在火場的群眾拉出險境。董梅華說:「當我看到一個阿姨就卡在窗口,用渴望的眼神望著我時,我在想,我要是不把她救出來,這輩子良心都會不安的。」
  • 杜可風訪談:一切關乎信任
    基於他的友誼以及他對臺灣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興趣,年輕的香港電影人與同時代的臺灣電影人之間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互動和一種相互嚮往的感覺。《老娘夠騷》很顯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像臺灣著名導演侯孝賢和柯一正都友情參與了演出。它應該是作為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女煞葛洛莉》(Gloria,1980)的一部翻版,不過也加入了新浪潮的元素。
  • 老上海的照相館
    稍後,法國人李閣朗在外灘開設照相館,這就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館。清末老城廂地區老寶華照相館不久,廣東人羅元祜在上海城內也開設了一家照相館。他技法嫻熟,照片「眉目清晰,無不酷肖,勝於法人李閣朗多矣」,當時很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