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風格叫杜可風,他鏡頭下的女人都極美|夜問

2020-12-28 新京報

答案:是,這些電影的攝影都是杜可風。從上至下分別是電影《阿飛正傳》《無間道》《2046》《踏血尋梅》《春光乍洩》《重慶森林》。

近兩年時尚界流行「港風」,有港風妝容、港風襯衫,還有專門的港風攝影。細細看來,很多都是塗著大紅唇故作深沉,再加上看不清面目的多層濾鏡,文案加持下,就有了「高級感」的標籤。港風是什麼,到現在也沒有確切概念。想要了解一個時代的香港和華語電影,他是不能繞過的一個人——杜可風。

杜可風出生於澳大利亞(1952年5月2日)。他年輕時遊歷過很多地方,最終被中國香港的霓虹燈和都市氣質深深吸引,從而紮根下來。他不是攝影專業出身,但他卻用極富個人風格的攝影把中國的城市拍得神秘又瑰麗。

他和幾乎所有知名的香港導演都合作過,和王家衛的合作最為人熟知,一個是沒有劇本肆意妄為的知名導演,一個是肆意如風的杜可風,兩個人意外地合拍,能夠聽懂對方的語言,所以一部部知名作品出來。

杜可風到底是什麼風格很難定義,但還是有一些共同點可以參考。比如他會透過一個人去看另一個人,去拍攝兩個人之間氤氳不散的氣氛。又比如會拍攝外物投射在主角身上的暗影,一個例子是《花樣年華》裡的經典劇照,柵欄有種囚禁的象徵意味,暗喻主角被困在情網;而在《東邪西毒》裡,透過竹籠的光打在林青霞臉上,主角內心的焦灼有了畫面感。他還善用窗框、霓虹燈等各種道具,去拍攝各種頗具美學意義和與劇情相得益彰的畫面。

他喜歡女人,他認為女人是海,女人是電影,女人是一切,所以他鏡頭下的女人都極美。但有個男人他一提就哭,那就是張國榮。兩人合作過多部作品,他了解張國榮,把他拍得極好。杜可風愛張國榮,就像愛「美」本身,這是一個西方出生的人的最直白的讚美。

除卻上面那些畫面,杜可風還拍過《海洋天堂》《中國合伙人》這樣的作品,更是在名聲在外後,和日本、歐美的一些導演合作拍片。在另一些作品裡,我們可能總結不出什麼是杜可風的風格,但他一直在超越自己。

撰文 吳龍珍 校對 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杜可風攝影風格分析
    王家衛和杜可風善於選擇具有造型景以達到電影的可視性要求,並且具有一定的視覺新鮮感和視覺美感。如《重慶森林》中使用的公寓就是杜可風的住所,「那地方王家衛只喜歡兩個,一個是窗簾,另一個是正對這窗戶外面過路的電扶梯。」場景的選擇往往與影片的視覺風格有很大關係。
  • 杜可風的攝影風格是這樣煉成的!
    他最出名的便是與王家衛的合作,展現了他的大部分風格特徵:如《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接下來通過杜可風的作品分析他的攝影風格,從他的創作理念中汲取靈感:他的攝影風格為何如此混亂?
  • 王家衛、杜可風風格淺析
    王家衛和杜可風組合,像極了化學反應,1+1遠大於2。他們鏡頭下的香港和角色,讓無數影迷和評論家著迷。
  • 杜可風(王家衛御用攝影師)的光影與夢
    華語圈裡,更多人習慣叫他「杜可風」或「老杜」。1952年,杜可風出生在雪梨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1970年代末,二十多歲的他選擇了去香港學中文,1983年,楊德昌力排眾議,讓初出茅廬的杜可風為其拍攝新片《海灘的一天》從《海灘的一天》這部片子,杜可風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幹攝影這塊料。而上世紀90年代初始,與王家衛的合作則被廣泛視為其創作上的轉折點。
  • 王家衛 / 杜可風,在光影之間譜寫戲夢人生
    ,《重慶森林》 《春光乍洩》《藍莓之夜》,這些經典且知名的電影都由杜可風擔任攝影師。王家衛拍攝電影沒有劇本,一般除了拍攝電影的地點之外,其它的事先都一概不知。杜可風也是,他習慣用自己的方式拍攝,而不是讓導演或者其他人告訴他該怎麼拍。他們的拍攝風格一直以來都很受歡迎,然而談到他們拍攝的理念,就不得不提到空間和時間。
  • 乾貨 | 模仿杜可風式攝影,四點要領你值得擁有!
    在一個連續的靜態鏡頭中,畫面亮度的人為的改變,製造了一種不穩定的情緒,強調了作者對人物含混、矛盾的心理狀態的一種情緒化的描述。在巷道踢球一場戲中,杜可風有意選擇面對太陽的拍攝角度,在攝影機的運動中,有意無意的使鏡頭進光,讓畫面產生絢目的光圈,形成浪漫、夢幻的氛圍。
  • 一個澳大利亞人杜可風、洋為中用,拍出了令人嚮往的老上海風光
    要我看其實杜可風什麼精神都沒有,他就像一顆蒲公英的種子,被命運的風帶到了香港,然後在這塊適合他成長的土地上生活,最後成為一位著名的電影攝影師。 雖然兩人都隨性和自由,王家衛拍電影只有一個原始構想,劇本邊拍邊改;杜可風的攝影宗旨是:想想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想做什麼。他不會強行按照自己的風格來工作——與王家衛正好相反。 但兩人都是天才,對電影和攝影的理解都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 杜可風:最愛張國榮,現在的年輕演員沒吃過苦
    杜可風:我覺得很驚訝,怎麼能排到我呢?應該有80多個攝影師排在我前面,但是給了就給了吧。我最驕傲的是,這是第一次亞洲人得獎,我覺得比較榮幸的是可能是對中國電影的一種肯定,對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化的肯定,我是這樣看的。因為我本來是澳大利亞人,不叫杜可風,但是他們是頒給了「杜可風」,不是對我一個人的肯定。記者:唔……80多個?
  • 【光影大師】王家衛與杜可風
    「我找到的方法就是對空間的運用。對演員來說,應該是不停地思考角色的內在,因為角色是會變的。我覺得我也是託王家衛的福,因為我現在對空間的所謂敏感度和空間可能性的認識比以前高很多,這是唯一存在的東西,其他的都是意外,或是一直在變的東西。」 許多導演都非常願意與杜可風合作,因為杜可風太好說話了,把導演們都慣壞了。
  • 杜可風專訪:我對香港的看法和很多人不一樣
    杜可風:主要是大家都對自己有要求,都有一個方向,這個方向組合起來會變成一種力量。另外一方面,我們的生活環境其實很不一樣,經驗也不一樣,他有我沒有,我有他沒有,所以對藝術創作是一種幫助。杜可風:那種沒問題。因為也是先是朋友,剛才說過了。他們有新鮮的手法,對社會有一種要求或者有特定的看法。虹膜:我很喜歡你與加斯·范·桑特合作的《迷幻公園》,感覺鏡頭與男孩的關係就像你一直說的「與生活做愛」的關係,當時有什麼特別的設計和想法麼?
  • 虹膜 杜可風專訪:我沒有時間和王家衛合作
    杜可風: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當時三地的交流比較多,大家交換意見,互相鼓勵,對中國電影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所以會有非常新鮮的口味、風格的電影出現。然後那個時候,怎麼說,創作方面比較自由一點。虹膜:自由是表現在?商業和藝術兩個方面都比較自由麼?杜可風:是的。金錢方面的來源也比較多。第一,不需要那麼多錢,第二,有一些有理想的投資渠道。
  • 杜可風:張國榮的性別遺產仍領先時代
    從來人的年齡可以看出,這當中有從八十年代就一直追隨張國榮如今已頭髮灰白的中老年人,也有在哥哥過世時仍在襁褓之中的少年少女。時隔十餘載,為何張國榮仍收穫了來自不同國度的哥影迷的愛戴?有媒體在文華東方酒店現場,採訪了來自世界各地區的榮迷,他們講述了哥哥離開十五後,對香港社會、對華語文化、對亞洲地區仍有著什麼意義。
  • 有一種美叫奧黛麗·赫本,純天然的真好看,老照片見證玄機
    有一種美叫奧黛麗·赫本,純天然的真好看,老照片見證玄機美麗、氣質好、善良、天使一般,構成了絕大部分人對奧黛麗·赫本的評價,甚至連CCTV人物錄都打出這樣的專題名《奧黛麗·赫本:20世紀最完美的女演員赫本是英國知名音樂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經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使,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著稱,主演的多部電影《羅馬假日》《蒂凡尼早餐》《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螢屏經典。有一種美叫奧黛麗·赫本,純天然的真好看,如何形容她的美,大概可以用天使這個詞語,這組老照片足以證明了。
  • 杜可風吐槽《墮落天使》:我們的膠片真夠爛的
    杜可風這句總結,讓拍電影看起來不止是一種創意的案頭創作,更像是一種表達的現場變通。「一部創意一般而表達出色的影片,勝過一部創意出色而表達拙劣的影片。」阿巴斯也這麼強調。看看你周圍,你身邊有什麼?令身邊之物物盡其用。」在羅德裡格斯的《殺手悲歌》的拍攝現場,只有5個人做事,都是他的朋友。劇組不用人工燈,不錄同期聲,把限制轉化為機會,一架小攝影機充滿活力地運動,亮度不足的燈泡成就了凸顯抑鬱的光線。
  • 杜可風的《春光乍洩》拍攝全日誌
    下一場已是布宜諾斯艾利斯。Leslie心亂如麻,但下不了決心躍下拉博卡橋。Tony在拉博卡(La Boca)下了巴士,住進利維拉酒店(Hotel Rivera)。打打散工,無端撩是鬥非,也逢場作興做做愛。每喝一杯,他的自我形象就矮化一點。Leslie在一間同性戀探戈酒吧工作。跳跳舞,胡胡混混又一個晚上;不思不想,也不內疚。
  • 【夜問idol】從棒棒堂到唯一的王子,全新出發的他能否「上位」成功?
    夜問idol發現愛豆深藏blue的一面▼▼▼文末有福利王子邱勝翊帶著他的首張個人EP《Attention!》《嘻遊記》裡他又成了胸無大志的搞笑擔當白沙堂,和徐崢、何炅尬戲也毫不膽怯。過去的他總給人冷冷的感覺,很多劇裡演的也都是「面癱男」。但其實採訪的時候發現他是一個很愛笑,很會搞氣氛的人。
  • 女人有一種高級美,叫做女子力
    她暫時並沒有大紅大紫,但她的表演向我們展示了:女人有一種高級美,叫做女子力!什麼是女子力?在戰場上敢打敢拼是,在生活中獨立自強,堅忍不拔也是。《紅海行動》裡的功夫女星只是女子力的冰山一角,現代很多女性身上都散發著源源不斷的力量。辦公室OL縱橫職場,幹練率性的風格讓人十分服氣,成為不可小覷的商業精英。
  • 如果沒有他,王家衛的電影也會黯然失色
    作為導演的杜可風究竟是在站在哪種文化背景下,哪種語言環境下來捕捉影像,訴諸他思考的方式,也許可以從他鮮少的幾部導演作品中窺見一二。假如電影語言——畫面與聲音也能夠被視作是一門語言的話,杜可風在擔任攝影師的時間裡,接受了不同風格的電影語言的影響是否也能反過來影響他的思維方式;這些「如果」筆者只能大膽臆測,也許站在發掘杜可風的導演作品的角度上來看他賦予影像的情感也能夠自圓其說。
  • 幕後 | 杜可風的《春光乍洩》拍攝全日誌
    下一場已是布宜諾斯艾利斯。Leslie心亂如麻,但下不了決心躍下拉博卡橋。Tony在拉博卡(La Boca)下了巴士,住進利維拉酒店(Hotel Rivera)。打打散工,無端撩是鬥非,也逢場作興做做愛。每喝一杯,他的自我形象就矮化一點。Leslie在一間同性戀探戈酒吧工作。跳跳舞,胡胡混混又一個晚上;不思不想,也不內疚。
  • 在日本有一種美,叫佐佐木希
    然而光輝始終無法全心全意投入戀情,因為他早已被診斷患有惡性腫瘤,留在人間的時間所剩無幾……在一個男人幾乎不存在的世界,該片以女導演獨有的溫柔視角,詮釋女人彼此間相知相惜的連結和理解。由臺灣新電影般沉靜優雅的長鏡頭開始,一趟餘韻悠長的生命之旅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