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杜可風風格淺析

2021-02-10 影視工業網

王家衛和杜可風組合,像極了化學反應,1+1遠大於2。他們鏡頭下的香港和角色,讓無數影迷和評論家著迷。
電影拍攝藝術也讓我深深著迷,它的複雜讓我感到畏懼,同時讓我質疑自己的能力!電影攝影師操控燈光,營造環境和氛圍,就如同用音樂來表現色譜以及時空中的運動和節奏。正如樂器會表現出不同的聲音變化,攝影通過色彩變化對空間和時間進行探尋。按杜可風描述,攝影就好比爵士樂。
在拍攝香港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時,杜可風生動地展現了他的攝影功力,比如在《重慶森林》和《花樣年華》中,我個人認為這在他最棒的作品之列!本文是對杜可風和王家衛的攝影和電影製作方法的一些觀察,文章需要細看。


文章http://clockworkbrothers.com/?p=1354
翻譯:陳娟 校對:吳曉暉
轉載請註明來源影視工業網,感謝!

傾聽和了解杜可風的拍攝方法會讓你有所啟發。他談到了自己的漂泊經歷。他離開祖國澳大利亞,去印度當過鑽井工,挪威商船當過海員,以色列農場當過牧牛人,還在泰國當過中醫。杜可風和王家衛都有著相似並且獨立的工作方式。

他們都依賴於可用的技術設備,而不是思考需要什麼來拍電影。他們把自己從意識形態上解放出來,構建小團隊和小預算,不受制於財大氣粗的投資人。這個時代真正的導演製作好的電影,而好萊塢的大製作電影則無法自由表達真正重要的東西。

米開朗琪羅對著大理石觀察了很久才開始雕塑「大衛」。杜可風說他的拍攝過程跟雕塑也差不多:看著大理石然後開始進行切割,不斷切割,直到你找到一直以來所尋求的東西。拍電影是進行「簡化」的過程,畢卡索就一直簡化他的作品,並最終將作品歸於抽象。

杜可風的理論對發現的態度產生了影響。為了探尋空間,你碰巧發現了你自己,通過電影的角色和精神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你可以精心計劃,並且儘可能把你想要的說清楚,但是當拍攝開始的時候,你需要把這一切都扔掉。杜可風提到王家衛沒有劇本,除了拍攝地點之外,你對其他內容一無所知。空間會告訴你需要表達什麼。這完全顛覆了好萊塢的傳統電影拍攝方法。

杜可風,說「一個人要像冥想一樣找尋整體的中心。你會丟棄那些不必要的,不斷向一個方向靠近。」

杜可風和王家衛偏好用個人的方式拍攝電影,而不是通過召開一些不必要的會議去討論和表達電影該怎麼拍。否則你就會質疑你自己,我想在這表達什麼呢?它是什麼意思?它試圖表達什麼樣的感情?我如何在這個空間內就這個特定的場景表達這個想法?杜可風的理論談到了混亂和秩序將去往何方。你需要找到並丟棄所有不必要的信息,徹底地拋掉。你會在所謂不完美的理念中找到真相。你為人的方式會讓你在「你是什麼樣的人」和「你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之間達到平衡。

一旦你找到了對的外景拍攝場地,它就會引領你的方向,於是風格就形成了。關於拍攝場地及它們的重要性,可以去看一下《為什麼斯坦利·庫布裡克影片中浴室如此的重要》這篇文章(影視工業網即將推出)。我們的社會環境是一個實體空間,在那裡發生著互動。我們如何布置和安排空間揭示了我們自身的真實以及線索,還有我們希望如何被他人看待。王家衛解釋了空間的重要性……「有時候我會認為空間就像場景中的主角,因為它就像一個證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這做著同樣的事情。於是成百上千個這樣的故事在不斷地上演著。」

由於空間能夠揭露關於自身的真相,便成為了電影製作者用以理解角色的很好工具。角色們到底是什麼人?他們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通過研究王家衛和杜可風的電影拍攝理論,你開始了解這個過程,懂得拍攝地為何是電影拍攝的主要因素之一。王家衛偶然曾說他們的外景製片主任不太喜歡這麼拍,他提議去拍漂亮的外景地以表現香港,而不是狹窄的小巷和破舊不堪的地方。王家衛說「因為我熟悉香港的味道,不論我何時看著這些街道,我都能了解是什麼樣的人住在這裡,他們做什麼,靠什麼生活。因此,我不會改變主意。你必須找到你真正了解的東西,否則你什麼都做不成。」

這種拍攝方法有著自發的自由,但你要用這種自由更努力地去工作和思考。你會發現音樂的節奏和某段旋律不斷重複,杜可風把它稱之為即興演奏。答案無關對錯,全憑主觀。拍電影這件事與你是誰,你在哪裡長大,你了解多少以及你的個人經歷這一切都有關係。

儘管沒有使用劇本,單單依賴場景,王家衛的電影事先卻經過精心設計,比如在他的傑作《花樣年華》中的季節、食品、衣服和歷史。有意思的是,王家衛最開始就是寫劇本起家的。

藉此你會了解杜可風的攝影方式背後的理念,以及亞洲文化如何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杜可風描述了亞洲拍攝電影的方法。你沒有遠景,中景和特寫。你需要找到一個最佳的方式,通過一個畫面去表達你的想法,這讓攝影師的工作更加艱難。你得思考這個畫面究竟意味著什麼,而不是單單定格在某個人的臉上。

電影的未來是大不同的,這種獨特的拍攝方法在未來也會有不同。它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觸手可及的藝術形式!正如米開朗琪羅雕刻大理石一樣,杜可風和王家衛也在用相仿的方法雕琢電影。畫家敏捷地揮舞畫筆,雕刻家果斷地切割大理石,電影製作者也是如此,他們一邊刻畫一邊除去不必要的地方。

【影視工業網:每天為你推送你最喜歡的電影人與電影的幕後故事,解析最有趣的的視頻,歡迎大家多多推薦關注,感謝:)】

微信關注點擊大標題下的「影視工業網「進入關注,或搜索:Ilove107cine 或826304610,或推薦朋友掃一掃下面二維碼,每日都有新驚喜!


↓↓

相關焦點

  • 【光影大師】王家衛與杜可風
    以《2046》為例,全世界可能沒有任何人像王家衛這樣拍電影,這是一個很貴的電影實驗,只有一個星星之火般的主題,之後便是無限種可能性。「我找到的方法就是對空間的運用。對演員來說,應該是不停地思考角色的內在,因為角色是會變的。我覺得我也是託王家衛的福,因為我現在對空間的所謂敏感度和空間可能性的認識比以前高很多,這是唯一存在的東西,其他的都是意外,或是一直在變的東西。」
  • 王家衛 / 杜可風,在光影之間譜寫戲夢人生
    這麼多年了,在這個攝影風格依然層出不窮的年代,王家衛 / 杜可風的攝影風格依然受眾人追捧,好像永遠不會過時一般。確實,經典永存。,杜可風著名攝影師也正是因為和王家衛的多次合作而被大家所熟知,《重慶森林》 《春光乍洩》《藍莓之夜》,這些經典且知名的電影都由杜可風擔任攝影師。
  • 杜可風(王家衛御用攝影師)的光影與夢
    1952年,杜可風出生在雪梨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1970年代末,二十多歲的他選擇了去香港學中文,1983年,楊德昌力排眾議,讓初出茅廬的杜可風為其拍攝新片《海灘的一天》從《海灘的一天》這部片子,杜可風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幹攝影這塊料。而上世紀90年代初始,與王家衛的合作則被廣泛視為其創作上的轉折點。
  • 杜可風攝影風格分析
    一提到香港電影,避不開導演王家衛;而提到王家衛,必會說到他的金牌搭檔攝影杜可風。作為一名世界知名的攝影師,出生在澳大利亞的杜可風是伴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和香港「後新浪潮」電影一起成長的。杜可風在他拍攝的大量影片中,對光線充滿了宗教般的迷戀和虔誠,法國影評界讚譽王家衛和杜可風為——開創現代中國電影視覺與語法的大師。
  • 杜可風的攝影風格是這樣煉成的!
    ▲杜可風杜可風因與中國導演合作而出名,比如王家衛、賴聲川和陳凱歌。他最出名的便是與王家衛的合作,展現了他的大部分風格特徵:如《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接下來通過杜可風的作品分析他的攝影風格,從他的創作理念中汲取靈感
  • 虹膜 杜可風專訪:我沒有時間和王家衛合作
    那個時候香港和臺灣年輕人的關係很緊密,創作方面來往交流得比較多。偶爾還會有一些大陸的人來交往。所以大家就互相認識了。虹膜:你去臺灣的時候也正好是「臺灣新電影」蓬勃發展起來的時候,現在回過頭來看「臺灣新電影」,有何感觸?杜可風: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當時三地的交流比較多,大家交換意見,互相鼓勵,對中國電影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
  • 有一種風格叫杜可風,他鏡頭下的女人都極美|夜問
    答案:是,這些電影的攝影都是杜可風。從上至下分別是電影《阿飛正傳》《無間道》《2046》《踏血尋梅》《春光乍洩》《重慶森林》。近兩年時尚界流行「港風」,有港風妝容、港風襯衫,還有專門的港風攝影。想要了解一個時代的香港和華語電影,他是不能繞過的一個人——杜可風。杜可風出生於澳大利亞(1952年5月2日)。他年輕時遊歷過很多地方,最終被中國香港的霓虹燈和都市氣質深深吸引,從而紮根下來。他不是攝影專業出身,但他卻用極富個人風格的攝影把中國的城市拍得神秘又瑰麗。
  • 一個澳大利亞人杜可風、洋為中用,拍出了令人嚮往的老上海風光
    雖然杜可風獲獎,但在進入香港初期,行內評價一般,主要是因為他「手慢腳慢」及「工作時喝酒」。 三,杜可風和王家衛的合作。 杜可風和王家衛的合作始於1990年拍攝《阿飛正傳》,杜可風在配合王家衛的過程中樹立了自己的拍攝風格,一炮而紅,揚名立萬,成為圈內炙手可熱的大師級人馬。
  • 乾貨 | 模仿杜可風式攝影,四點要領你值得擁有!
    人們一提到香港電影就會提到導演王家衛,而提到王家衛,人們就會提到他的金牌搭檔攝影杜可風。杜可風在他拍攝的大量影片中,對光線充滿了宗教般的迷戀和虔誠,他曾獲得1987年,1991年,1995年,199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獎,1994年臺灣金馬獎最佳攝影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攝影獎,1997年,由王家衛執導,杜可風攝影的影片《春光乍洩》獲第50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法國影評界讚譽王家衛和杜可風為開創現代中國電影視覺與語法的大師。
  • 王家衛「蘇麗珍三部曲」
    這部電影中,王家衛的風格初露頭角。王家衛是個十足的電影作者,但他也沒有完全脫離香港電影的商業市場,這也與香港電影行業培養人才的方式有關。王家衛自然也會在電影裡融入商業元素,比如選用明星,黑幫元素,婚外情元素等等。 《旺角卡門》中的風格在《阿飛正傳》中得到延續和加強。《阿飛正傳》成為王家衛電影風格的確立之作。
  • 杜可風:最愛張國榮,現在的年輕演員沒吃過苦
    今年坎城電影節官方要給杜可風頒發一個「攝影成就獎」。頒獎前,各國記者擠在熙熙攘攘的海邊,等著採訪他。輪到我們時,杜可風大步流星地走過來,一邊走一邊風風火火伸出了手。我趕緊也熱情地將手握上去,條件反射地打了聲招呼:「Nice to meet you!」杜可風看了看我,說:「中國人嗎?中國人就講中文啦!」
  • 王家衛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王家衛電影風格從這裡開始
    事實上,它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為王家衛提供了資金支持和保障,使他能夠在接下來的創作中進行更大膽的風格嘗試。可以說,王家衛的粉絲和普通影迷從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部電影。那麼,重新審視他的第一部電影,我們就有機會來看看是什麼讓王家衛與眾不同的獨特美學,這種美學在他狂熱的崇拜者中非常受歡迎。
  • 杜可風專訪:我對香港的看法和很多人不一樣
    杜可風:就像我剛才提到的,當時三地的交流比較多,大家交換意見,互相鼓勵,對中國電影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所以會有非常新鮮的口味、風格的電影出現。然後那個時候,怎麼說,創作方面比較自由一點。杜可風:對,對。完全是朋友關係,只不過是拍電影的朋友,所以我們一起拍電影。虹膜:接下去一個問題可能有點敏感,能談下《2046》之後為什麼沒有再與王家衛合作了麼?是沒有合作的靈感了麼?杜可風:沒有,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了啊(笑)。
  • 如果沒有他,王家衛的電影也會黯然失色
    然而,他是杜可風。繼續「拉」回現實筆者理智地認為杜可風並沒有想用影像承載這麼多的技法,臆測導演的想法還不如去發掘影像對我們的感官有什麼衝擊感。實際上不用解讀杜可風到底要表達多複雜的內核,更多的是風格優先於表達。然而審美體驗難以量化與定義,也許站在杜克風以什麼方式來表現情緒的角度上來看他的電影妥當一些。
  • 王家衛的左膀右臂,就是杜可風和此人
    《阿飛正傳》(1990)這部電影以及香港導演王家衛在業內,張叔平是一個害羞、安靜的天才,他幾乎總是拒絕對媒體談論自己,而他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王家衛的合作常客——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師和剪輯師。作為這個項目的「造型顧問」,張叔平為影片主角(包括功夫明星甄子丹、香港演員謝霆鋒和餘文樂)設計了具有上世紀七十年代風格的服裝、髮型和妝容。張叔平的設計基於他對「中國現代」的詮釋,背景是許許多多的和尚、寺廟和現代汽車。
  • 淺析《花樣年華》細節,發現史上最扣人心弦的愛情電影
    今天和大家討論的電影是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花樣年華》是王家衛在2000年製作的一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老套的婚外情故事。但這是一個愛情故事,王家衛實際上拍出了懸疑片的效果,不用心看根本不知道。淺析《花樣年華》細節,發現史上最扣人有人說《花樣年華》是一部懸疑片,因為它無處不在的意象表達和高度簡化的敘事風格,沒有一個畫面是多餘的,沒有一句臺詞是毫無意義的。
  • 王家衛這部電影是真悶騷!
    可能是王家衛覺得念起來順口吧。而這第一個鏡頭意外地成了決定整部電影風格的關鍵一幀。搖乎不定的畫面、魚眼廣角鏡頭,這次還是老王的老搭檔杜可風拿的攝像機。據說拍這第一個鏡頭的時候,由於李嘉欣緊張,手的顫抖動作在鏡頭前暴露無疑,杜可風提出改用了廣角拍攝,而這正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墮落天使》。
  • 王家衛暢談澤東電影25周年
    ,他也一手將杜可風捧紅,不過到了《一代宗師》,王家衛卻沒有合作老搭檔,而是邀請法國攝影師菲利普掌鏡,多少令人有些意外。難道王家衛和杜可風也到了「七年之癢」?「我和杜可風肯定會再合作的,但《一代宗師》就不適合杜可風,因為動作片、飛車、爆炸、火災,杜可風肯定拍不了。等車都飛完了,杜可風還會問你,神馬?已經飛了,在哪呢?他根本拍不到的。」
  • 杜可風的《春光乍洩》拍攝全日誌
    Don't Try for Me, Argentina杜可風的籤名式風格開始時大家都不想重複我們的籤名式風格,結果發現不重複太痛苦了。我們在鏡頭中轉速,從「正常」速度到一秒12格或一秒8格……相反的做法也愈來愈多。一般人比較避忌的廣角鏡,這次為了使一個「扁平」的影像有趣點,也愈用愈多。片裡那些「模糊不清的動作鏡頭」,我懷疑跟恐懼或暴力時的腎上腺素有關。這次更像吸了毒。
  • 王家衛電影風格分析:王家衛為什麼總戴著墨鏡
    王家衛本人也公開回應過幾次,但是每一次答案都不固定。不固定的答案,不走傳統風格的王家衛執導了很多經典電影,例如《藍莓之夜》、《2046》、《旺角卡門》、《一代宗師》、《墮落天使》等作品,欣賞完這些作品就會被電影風格震撼到,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王家衛電影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