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清仁宗嘉慶帝的名字裡沒有永字?自清聖祖康熙帝的兒子開始使用字輩開始,康熙帝一脈每一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字輩——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無一例外!清王朝沒有使用這一套字輩的宗室都是在康熙年間便已經淪為小宗旁支的宗室後裔。嘉慶帝是清世宗雍正帝的親孫子、康熙帝的親曾孫,名字裡怎麼可能沒有永字?很顯然,有些人是把嘉慶帝即位之後為方便他人避帝諱而改的名字——顒琰當成了他的原名。
何謂避帝諱
所謂避帝諱,簡單說就是皇帝名字裡出現的字,其他人就不能再用了。當然,姓氏除外。從來沒有聽說過避帝諱要避姓氏的,否則歷朝歷代的宗室豈不是連姓氏都要改了?如雍正帝,他即位之後,一眾胤字輩的兄弟為避帝諱、全部改為了允字輩。如果毅親王胤禮的名字就改為了允禮,這個看過《甄嬛傳》的想必都知道。同時,雍正帝名字中的第二個字禛也是要避諱的,如江蘇省揚州市代管的縣級市儀徵市,原為儀真縣,為避雍正帝的帝諱改為了儀徵縣。晚清時期,儀真縣為避宣統帝溥儀的帝諱,又改為了揚子縣,直到民國初年才重新改為了儀徵縣。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一般情況下,同音字只要不涉及帝諱中出現的字,理論上是不需要避諱的。如臻、珍就不需要避雍正帝的帝諱禛,但儀真縣中的真還是需要避諱的,因為他和禛字中出現了相同的字「真」。雍正元年就曾經有名字中出現禛字同音字的官員請示雍正帝是否需要避諱,雍正帝的回答很乾脆——同音不需要!不過,這個要看具體的皇帝,如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因為自己姓朱,居然不許百姓吃豬肉、豬也得避帝諱……但這只是特例,一般情況下,同音字是不需要避帝諱的。
為何清高宗乾隆帝的兄弟不用避帝諱
說到這裡,想必很多人會說,為什麼乾隆帝的兄弟不需要避帝諱?名字裡依然有一個弘字,無論親兄弟弘晝、弘曕,還是一眾叔伯兄弟、如弘晳、弘曉等等都沒有改名。準確說,乾隆帝的一眾兄弟也是要避帝諱的,只是他們避帝諱的方式與自己的叔叔大爺有所不同。雍正帝的兄弟是通過改名來避帝諱的,乾隆帝的兄弟則是通過缺筆來避帝諱。什麼意思呢?弘字少寫最後一個點,這同樣是一種避諱方式。雖然看似還是弘字,可如果按照現在電腦輸入法來理解,缺了一點的弘字它就是另外一個字,不是嗎?
皇帝自己改名
除了讓別人改名之外,一些皇帝的名字中出現了非常常見的字,讓所有人都改用其他字,顯然太麻煩了。所以,為了他人避帝諱方便,有時候皇帝自己會改一個生僻字組成的名字。如宋太宗趙光義,無論光還是義都是比較常見的字,於是趙光義即位之後把名字改為了趙炅。炅這個字比較生僻,眾人避諱要方便許多。
嘉慶帝的情況與宋太宗很相似,因為永字太常用,乾隆帝索性把嘉慶帝的名字中的永字改為了顒字,如此一來,眾人避帝諱就方便多了。嘉慶帝的兒子清宣宗道光帝也採取了跟他父親同樣的做法,即位之後把綿字改為了旻字。
最省事的做法
除了以上這些,避帝諱還有一種最為省事的做法,唐王朝的英國公李勣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李勣原徐世勣,被唐高祖李淵賜國姓後改名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對避帝諱要求比較寬鬆,只要不同時出現世民二字,分開使用時是不需要避諱的。可唐高宗李治不幹了:「不避我爹的帝諱哪成!」即位之後,唐高宗下令涉及世、民二字都必須避諱,於是民部成了戶部、民風成了人風,李世勣則更加省事:「世字我不用了,直接叫李勣好了!」於是,李世勣就這樣成了李勣……
綜上所述,並不是嘉慶帝的名字中沒有永字,而且嘉慶元年嘉慶帝即位之後,乾隆帝為了眾人避帝諱方便,把嘉慶帝的名字由永琰改為了顒琰。事實上,嘉慶帝的原名叫永琰,是有永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