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之亂是怎麼回事?十常侍之亂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2021-02-23 民間歷史故事

十常侍之亂是引爆東漢帝國的炸彈,是東漢帝國政治鬥爭的集中爆發點。不過說實話,「十常侍之亂」這個名稱並不恰當,準確來說應該叫「何進之亂」,或者叫「袁紹之亂」。

何太后反對何進誅殺十常侍,就是內部矛盾複雜性的體現,不能簡單看做是何太后個人的私利。實際上,包括陳琳、曹操在內,都反對何進的這種極端做法。

十常侍之亂的背景及過程

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之亂源於帝位及外戚權力之爭。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何皇后生嫡子劉辨,王美人生劉協,劉辨雖貴為太子,但不為漢靈帝喜歡,他想改立劉協。西園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建議漢靈帝,如果想要立劉協,就要殺掉大將軍何進(何皇后的哥哥)。這就是第一次權利鬥爭的起因。

結果得到報信的何進沒有上當,躲過了暗殺,漢靈帝駕崩後,劉辨在何進的支持下被擁立為帝。蹇碩失敗後,依然企圖謀害何進,在太監郭勝、趙忠的幫助下,何進提前下手,殺掉了蹇碩,併吞並了西園軍。

隨著蹇碩的死,本來鬥爭該結束了,但是風波再起,以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為首的董氏外戚,與以何太后為首的何氏外戚之間,又爆發了激烈的權利鬥爭。

董太后為了爭權,提拔自己的族弟董重為驃騎將軍,來對抗何進,自己則在張讓的支持下,與何太后公開奪權,雙方甚至到了公開對罵的程度。

這個董太后原本也不是什麼好餅,漢靈帝公開賣官鬻爵,董太后難辭其咎。但是她忘了,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了,就該自覺退出歷史舞臺。利慾薰心的她不甘心,公然叫囂,要讓董重砍了何進的腦袋。

殺豬出身的何進顯然不是吃素的,他以董太后是藩王王后,不該留居京城為由,強迫給董太后搬家。原來漢桓帝駕崩後,因為無子嗣,漢靈帝是以藩國宗室子弟身份,承繼大統的。按照宗法制,漢靈帝被過繼給漢桓帝為子,從法統上講,漢靈帝與董太后不再是母子關係,所以何進這麼做不違法。

何進一面在發配途中,毒殺了董太后,一面發兵圍困了董重的府邸,董重驚恐之下自殺。自此,隨著董氏外戚的落幕,第二次權力之爭結束。

兩次政治鬥爭後,何氏外戚成了最大的勝利者,完全掌握了朝政,本該安心治國,可惜爭端再起。

以中軍校尉袁紹為首,對何進說,國家之亂都是因為宦官惹的禍,因為他們的存在,大將軍您差點遇害,當年竇氏因為猶猶豫豫,結果反被宦官所害,現在形勢這麼好,應該一鼓作氣,把宦官們都殺了,改用郎官代替他們,從此永絕後患!

何進覺得有道理,準備對以張讓為首的常侍動刀。但是以何太后為首,堅決反對,十常侍也聽到了風聲,挖門盜洞積極展開自救。何進鐵了心,堅決要殺,何太后也鐵了心,堅決要保。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何進左右為難,這時候袁紹出了個餿主意:引進外援,不用自己動手,藉助外力幹掉宦官集團,比如董卓。

這就是董卓被引狼入室的背景。

十常侍得到消息,知道與何進之間已經不存在媾和的可能性,他們也終於面露兇相。張讓等人以何太后名義,騙何進入宮,在宮中誅殺了何進。

何進一死,等在宮門外的袁紹大怒,打著為何進報仇的旗號,帶領大軍衝進宮中,對所有宦官展開無差別屠殺。史書記載,很多不長鬍子的郎官被誤殺,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不長鬍子的年輕人,見到大兵就嚇得脫褲子驗身。

這一場屠殺,血流成河,董卓就在此時,趁亂進入洛陽城,十常侍或被殺或自殺,朝政全部落入董卓之手。這就是十常侍之亂的背景及經過。

三大政治勢力演變成敵對的兩派

在這動亂中,明顯存在三大政治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隱藏在身後的豪門士族集團,其中外戚集團又分為何氏與董氏兩大陣營。表面上看,士族集團不見身影,其實他們才是始作俑者,袁紹就是其首領。

這四大勢力,又分成明顯的兩派,一派以何氏為核心,包括何氏集團和豪門士族集團,一派叫反何氏集團,包括漢靈帝、部分宦官和董氏集團。這兩派的爭鬥,其本質是什麼?權力!權力的核心體現在誰身上?皇帝。所以產生了圍繞劉辨的何氏集團,和以圍繞劉協的董氏集團。

豪門士族集團為何選擇支持何氏集團,而不是董氏?兩個原因,一是何氏集團向士族集團主動靠攏的趨勢,二是董氏集團的「非法性」。

外戚向士族集團的靠攏是一個歷史大趨勢,在兩漢皇權的支撐勢力中,先後出現過外戚勢力、宦官勢力和士族勢力。其中士族勢力是誕生於西漢末年的新興集團,東漢開國就是靠這個集團支撐。

外戚勢力存在其先天不足,皇帝換了,老外戚就得倒臺,所以外戚士族化是保持家族勢力的必由之路。這就是何進與袁紹等人打得火熱的原因。

董氏外戚為何不行?因為按照法律,董氏外戚不合法。前面講過,董氏本是藩國外戚,不是皇室外戚。士族集團的根基是儒生集團,他們當然不能接受這麼一個非法存在的外戚,何況董氏集團名聲太臭,太過利慾薰心,又更何況士族集團依附外戚本就迫不得已,選擇何氏總比要選擇董氏「更白一些」。

宦官集團呢?其實,宦官就不存在集團!如果非要說集團,莫不如說他們是「寄生集團」,皇權的寄生集團。也就是說,宦官從來不具備政治勢力獨立生存發展的土壤,他們只是依仗皇權狐假虎威的一群個體。

比如所謂的「十常侍」,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政治目標,更沒有統一的政治圖謀,他們之間也存在激烈的鬥爭,請問這怎麼能叫「政治集團」?又怎麼能把他們歸於一類?

比如蹇碩,他只效忠於漢靈帝,比如張讓他更偏向於董太后,而趙忠、郭勝則是何進的鐵桿粉絲。所以,準確地說,十常侍不是政治勢力集團,而是有一定政治實力的個體,由於權利鬥爭,他們各有各的打算。

何皇后與何進的矛盾焦點到底在哪裡

了解了以上背景,我們就可以解答何氏兄妹的矛盾在哪裡了。

何進堅決誅殺十常侍,其實是被袁紹「忽悠」了。作為豪門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袁紹當然希望自己這個集團能掌控朝政。但是東漢外戚政治的特殊環境,導致士族集團必須依附外戚勢力,這是豪門士族集團的突破不了的牢籠。

同時,對豪門士族集團來說,宦官集團卻是永遠不能媾和的勢力。原因有兩個,一是宦官的身份讓士族集團鄙視,二是宦官勢力只效忠於皇權,士族集團要跟皇帝分權,二者存在根本的利益衝突。

因為這兩大因素的存在,不管宦官效忠於漢靈帝還是劉辨、劉協,也不管他們支持何氏還是董氏,他們都是豪門士族集團的對手!

何進恰恰認識不到這一點,誤以為自己和宦官集團也是這種關係,其實不是,何氏集團不等於豪門士族集團,何進本可以與部分宦官和平共處的。

所以,十常侍之亂,其實是豪門士族集團,把何進忽悠上自己的賊船,借何進的刀替自己殺人的陰謀!

何太后跟何進的視角不一樣,作為皇宮大內的女人,她的身邊除了宮女,真正能為她效力的「男人」只有太監,而且事實上,十常侍中的大多數人,在當年漢靈帝廢黜何皇后事件中,為力保何氏,做出了大貢獻。

何太后對何進提出過一個實際問題:太監都殺光了,你不能讓我一個寡婦,整天跟郎官們混在一起吧?太監們全天候服侍,郎官們大半夜跑到太后房間裡算什麼?

是啊,不談政治,就說最實際的問題,也不能一刀切殺了所有太監。更何況還有何家其他人的反對,何進的母親和弟弟,也激烈反對何進的做法。同時十常侍們又展開自救,一邊託情請求何進,一邊跟何太后哭哭啼啼。

有人說,何太后目光短淺,看不到政治層面的深度。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何進不也沒看清本質嗎?何太后雖然不是從政治層面看清了問題,但是她起碼知道一個道理:宦官不都是我的敵人!

這就是兄妹倆的矛盾,哥哥被士族集團忽悠,誤以為自己跟宦官勢不兩立,妹妹出於最現實的需求,和對宦官們的情誼,不贊同無差別屠殺。

誅殺十常侍到底是誰之過

十常侍之亂這段歷史,我一直認為袁紹是罪魁禍首!他要麼是愚蠢透頂,要麼是心懷叵測!甚至十常侍之亂應該叫「袁紹之亂」,或者叫「何進之亂」!

當初,包括陳琳、曹操等士族精英就提出了反對意見,陳琳說:

「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而反委釋利器,更微處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為亂階耳!」

陳琳認為,以何進的實力,誅殺宦官就像用大火爐燎幾根毛,引外兵入京,無異於把刀柄交到別人手中,不光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引發動亂。袁紹不聽,曹操又反對說:

「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曹操認為,宦官就是皇權的依附品,不給他們權力,他們就沒法作亂,如今只需要殺一兩個首惡就夠了,何必詔外兵,這麼做必敗無疑!

袁紹和何進依然不停,尚書鄭泰氣氛地說:「何進不是個能輔佐的人!」掛印辭官跑了!

由此可見,除了袁紹和何進兩個人一意孤行,所有人都認為,引進董卓等外部兵力入京誅殺十常侍,就是個愚蠢透頂的行為!尤其曹操,說的非常透徹,宦官根本談不上勢力,分分鐘就能廢掉,這麼做明明就是存在私心!

什麼私心呢?袁紹急於奪權嘛!幹掉宦官,以郎官代替,郎官什麼人,讀書人,儒家子弟,大多出自豪門士族子弟和勳貴子弟。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好,宦官沒了,伴隨在皇帝身邊的全部是士族子弟,今後外戚都不是士族的對手!

綜述

縱觀十常侍之亂,就是一件不該發生的事件,是由袁紹一手挑起的戰端,一手推翻了搖搖欲墜的東漢政權。何太后的反對,其結論正確,但是其理由沒有看到政治本質,只是從現實需求和情感角度出發,所以她說服不了何進。

另外需要補充說明,史書是站在儒家立場來寫的,認為十常侍是罪魁禍首,其實不是這樣。不是說十常侍有多正義,東漢敗亡他們也有責任,但這場動亂,顯然袁紹和何進才是罪魁禍首!

搜索<minjianlishigushi>

立即關注商務合作qq:3286623970

閒聊歷史個人微信號:lsgs2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你若喜歡,請點「在看」

相關焦點

  • 【重溫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第二集:十常侍亂政
    另一個熱門人選是漢靈帝偏愛的陳留王劉協,母親是漢靈帝最寵愛的王貴妃(被何皇后毒死了),後臺是靈帝之母董太后和十常侍。一邊是外戚勢力,一邊是宦官集團,這東漢不亂才怪。果然,靈帝駕崩前欲立劉協為帝,十常侍之一的騫碩想騙何進進宮殺之,結果機密洩露,何進帶著袁紹曹操等人帶兵進宮,並在靈帝發喪之前立劉辯為漢少帝。
  • 十常侍為什麼輕易失敗了?
    十常侍,也是東漢滅亡的重要背鍋俠,基本上漢後哪個朝代要批判「死太監們」,都會拿出十常侍來做為反而典型。畢竟,秦沒有亡於趙高,明沒有亡於劉瑾、魏忠賢,安史之亂和高力士老爺子的關係也不大,而東漢卻基本上是在「十常侍之亂」後,就陷入了分崩離析之中的。十常侍,曾經是無敵的存在。
  • 三國演義 | 十常侍的演義與史實
    三兄弟逃難到劉恢處後,原著筆鋒一轉,去描寫了東漢很特別的一個政治現象:宦官外戚之爭。電視劇和原著中,本回的題目分別是:「十常侍亂政」和「何國舅謀誅宦豎」。其實從這兩個題目裡就可以提出以下三個問題——何為常侍?十常侍是哪十位,又是如何亂政?
  • 三國演義:十常侍
    十常侍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們身為宦官不斷的收斂錢財,但也並非一味的不關心天下事。漢靈帝看不出讓各方勢力自行朝暮鄉勇會出現什麼危害,他們卻看得十分明白。早早地派出眼線就是為了以後做打算,如果有比較厲害的他們就儘量巴結。
  • 何進兵權在握,不直接殺了十常侍,卻引董卓入京,原來是有隱情的
    外戚勢力的膨脹,威脅到了皇權,漢靈帝不無擔心,於是他大力扶持宦官,給他們權力,給他們軍隊,到了東漢末年,十常侍已是掣肘外戚的重要力量。繼承人風波何皇后生了大皇子劉辯,按照祖上規制,劉辯理應立為太子,但漢靈帝猶豫不決,遲遲未立,因為劉辯舉止輕浮,唯唯諾諾,沒有天子之相。
  • 率土之濱黑科技第28期:十常侍打造漢室神話,真正的大漢弓
    #2020百度APP遊戲年度盛典#靈帝、劉琦、十常侍這一隊黑科技被玩家稱為率土之濱真-大漢弓,因為整個陣容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漢陣營弓兵。首先靈帝作為S1賽季籤到30天就會送的免費武將,其強度隨著玩家的使用有不同的層次,並且隨著紅度的增加而不斷提升強度。
  • 1黃巾之亂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是黨錮之爭,因為宦官不是好人,他們欺壓士大夫,所以老百姓造反了。比如當時中郎將張鈞就上書,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根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昏親、賓客典據州郡,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因起從相聚為盜賊。只要斬殺了十常侍,懸其頭於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 江東之虎孫堅為什麼與太監關係密切?
    蹇碩還曾經是曹操的領導,《三國志·張楊傳》:靈帝末,天下亂,帝以所寵小黃門蹇碩為西園上軍校尉,軍京都,欲以御四方,徵天下豪傑以為偏裨。太祖(曹操)及袁紹等皆為校尉,屬之。張讓、趙忠是十常侍最重要的成員,《後漢書·宦者列傳》把他倆並為一傳就是明證。
  • 「八王之亂」究竟是怎麼回事
    文治武功兼備的晉武帝,原本不失為一代人傑,他一心想開創一個太平時代,但他在關鍵問題上的幾大失誤,以及晚年的驕奢淫逸,為國家之亂埋下了禍根。在這16年裡,八王之亂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歷時3個月,從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公元299年到306年,歷時7年。在這兩個階段中間,曾有一段短暫的安寧,但未能長久持續下去。幾十個司馬氏宗族的兄弟子侄被先後捲入動亂,同室操戈,由於其中主要參與者包括楚王司馬瑋、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等八個諸侯王,所以史稱「八王之亂」。
  • 賣官鬻爵、禍亂宮廷的三國之亂製造者:東漢最後的實權皇帝靈帝
    劉宏是世襲他祖父和父親的解瀆亭侯,劉宏可能都沒有想過當皇帝,命運之神幫助了劉宏一把。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劉志駕崩,因為劉志沒有兒子,皇太后竇氏和其父竇武為了奪權,找了一位傀儡皇帝,選來選去,竇氏就選劉宏來當皇帝。《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建寧元年,宦官曹節帶領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多人,迎接劉宏登基。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當時有一個叫侯覽的宦官,因為誅殺梁冀有功,被封為中常侍。他有了權力之後,立刻暴露出貪婪的本性。甚至開始肆無忌憚地劫掠商旅百姓的財物。東漢朝堂經過外戚和宦官的禍害,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有人用「三空」形容當時的景象,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這個時候,官僚和士大夫階層看不下去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很重視文化教育,尤其是豪門貴族子弟的文化教育。
  • 在劫難逃的五胡亂華,天意下的漢族劫難
    五胡亂華,可為我漢族亙古未有之浩劫,晉室衣冠南渡,北方漢人十室九空,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於漢於胡,皆是災難。歷史上的東漢,三國,西晉是三個歷史階段,但五胡亂華卻把三段歷史緊緊的連接在了一起事情要從東漢末年開始講起,眾所周知,東漢政權的兩大特點,一為外戚專權,二為宦官亂政,兩者交替架空皇權,但兩者又是互相競爭的對手,而兩者的爭鬥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從暗鬥轉為明爭,終於,在公元189年,達到了巔峰,隨著漢少帝劉辯的繼位,大將軍何進為了徹底消滅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勢力,聽信袁紹的意見
  • 狗狗平時很乖,卻突然在家亂拉亂尿,這是怎麼回事?
    平時很乖的狗狗,卻又突然在家亂拉亂尿,這是怎麼回事呢?狗狗幼年時期,身體發育還未完全,隨地大小便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主人對狗狗進行定點大小便訓練,成功之後,一般狗狗都能夠在狗廁所裡上廁所。如果看到狗狗除了亂拉亂尿,還有尿液顏色異常、尿頻等情況,最好帶狗狗去寵物醫院檢查一下。母狗絕育後可能會出現的漏尿問題。絕育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漏尿,這是手術時造成了相關部位神經和肌肉受損的直接後果。這種漏尿是狗狗無意識的行為,一般會順著身體流下來,在狗狗平靜睡覺的時候也會出現。
  • 夏侯惇:父精母血,怎麼忍棄之
    這裡就有點奇怪了,老曹家在亳州,當時也是個大家族,找人過繼,為啥不能找老曹家的呢,比如弟弟妹妹什麼的小孩,不是更完美嗎?當然了,你能想到的問題,我們偉大的歷史學家,早就想到了,咋回事呢,太監是個不完整的男人,一般有點理智的人,誰都不會去做太監。
  • 感覺心臟有時跳得亂是怎麼回事?危險嗎?
    問:感覺心臟有時跳得亂是怎麼回事?危險嗎? 答:感覺心臟跳得亂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現。是不是心律失常,是什麼心律失常需要心電檢查來確診。
  •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十位大太監都是誰
    圖11、秦朝-趙高:在秦始皇死後,能聯合李斯偽造詔書,逼死扶蘇,另立胡亥為帝,稱「秦二世」。其能耐可想而知。圖22、東漢-張讓:東漢末年的宦官,漢靈帝在位時,張讓升為中常侍,封列侯。搜刮暴斂、驕縱貪婪、禍亂朝綱,但又極得靈帝極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何進謀誅宦官,事情洩露,張讓就與其他幾位常侍設計伏殺何進。
  • 中華文明至暗時刻—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是怎麼回事?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司馬家各個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發動一系列動亂,從元康元年(291年)開始到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續16年,史稱「八王之亂」。 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
  • 三國時期的中郎將是怎麼回事?
    到底咋回事?且看下面討論:一、郎官和中郎在古代,所謂郎官,其原始意義一般都跟皇室有關,比如什麼:議郎、中郎、侍郎、郎中,這都表示他們跟君主距離比較近。不過到後來,郎的意義被擴大化,秘書郎、著作郎、黃門郎等等,這些官位就讓郎官的含義更加寬泛了。最早的郎官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稱為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