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在三國演義小說中的最大作用,是經驗包。
打BOSS之前,總是要先打幾個小怪的,這個是遊戲的設定,董卓刷過,劉關張兄弟也刷過,曹操甚至刷出了青州兵這樣的BUG。然而,起義的真相究竟是什麼?三十餘萬人為何頭戴黃巾?東漢政府機關門口為何神秘出現「甲子」二字?神秘的符水,究竟能否治病救人?東漢大赦黨人,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陰謀?敬請收看本期的《走進黃巾軍》.
第一,黃巾軍起義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是黨錮之爭,因為宦官不是好人,他們欺壓士大夫,所以老百姓造反了。
比如當時中郎將張鈞就上書,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根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昏親、賓客典據州郡,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因起從相聚為盜賊。只要斬殺了十常侍,懸其頭於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的時候還是小學,我信了,後來我不信了,因為在中國,有三個位置是最最最容易背鍋的:1宦官,2女人,3打野。
當時的鍋甩給了十常侍,十常侍指的是深受漢靈帝的信任的宦官,漢靈帝有多信任他們呢?漢靈帝自稱十常侍的張讓是我爹,趙忠是我媽,張讓修個園子,蓋得比皇宮還高,對漢靈帝說:「陛下不能爬太高,不然很危險」,於是靈帝也就認可了這樣的違章建築。
十常侍也不一定都是庸人,比如畢嵐,他會鑄錢,還發明了翻車,取河水灑路,客觀程度上也為老百姓做了一些實事。
十常侍真正被噴的原因,是黨錮之亂。
黨錮之爭的根源,實際上是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好比一家大型企業,主管行政的高管和主管業務的高管鬧不和,導致工人們集體罷工,很顯然,這不科學。
更何況黃巾起義前,張角派人去聯絡內應的封諝,本身就是十常侍之一。
所以這鍋,十常侍不能全背。
那麼東漢末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導致農民要走向造反的道路呢?
大家都會想到土地問題,大量的豪強掠奪了土地,時逢大旱導致農民們沒有飯吃,只好造反,至於掠奪的人,要麼是宦官及其家屬,要麼就是地方豪強,簡單的說,是地主階級逼得農民階級揭竿而起。
那麼,士大夫和宦官,究竟誰代表了地主階級?
這個答案可以解釋大多數農民起義,比如明朝遭遇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李自成帶領流民揭竿而起,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然而黃巾起義的真相比這要殘酷的多,除了土地問題外,有一個更加恐怖的幽靈叫做
——瘟疫。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朝野上下十室九空。
我們很難去想像當年的慘狀,但是我們可以從歐洲黑死病的疫情略知一二,它奪走了歐洲死亡三分之一的人口,無數城市淪為了空城。
末世的徵兆,更在於對於人心的打擊,在那個時候的歐洲,貴族們忙著尋歡作樂,而平民們則在驚恐中的等待死亡的來臨。
在瘟疫面前,東漢的老百姓們抓住了最後一棵救命稻草——太平道。
可以說,在天災面前,死亡的威脅,為極端宗教的傳播提供了土壤,這才是本次起義的根源。
第二,太平道黃巾軍到底是什麼性質的組織?
張角,太平道的創始人,出身是不詳,《三國演義》說他是不第的秀才,這個實際是挺扯的說法。
張角絕對不可能是個不第的秀才,大概因為黃巢的緣故吧,作者想當然的也給張角安排了這個身份。
但是東漢壓根就沒有秀才,因為東漢的創始人,光武皇帝.隕石法師.位面之子劉秀的名諱,東漢的秀才統稱「茂才」,而且是舉薦制,沒有科舉考試。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
簡單的說,治得好是因為這個人信仰虔誠,治不好是因為信仰不虔誠,這個忽悠邏輯在一千年以後,天主教會的同行在治療黑死病患者時也用過。
講句題外話,一個真正的醫者是不會做這樣的事情的,而這個時代真正能稱得上「賢良」二字的,是與張角統一時期,治病救人,寫下《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仲景。
所以張角不是一個醫生,他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太平道的名稱是因為《太平經》,也叫《太平清領書》,總而言之,是一本勸人向善的正常宗教著作,然而在張角手上,成為了洗腦的利器,他宣揚的「太平盛世」,吸引了無數多人,甚至不少東漢的公務員,也是張角的信徒。
太平道在他的帶領下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信徒,遍布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要知道東漢一朝人口最多的時候也只有5000萬人。張角的管理方法是建立軍政合一的組織「方」,由三十六個「渠帥」進行統一管理,約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有人說按照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東漢是五行中的火德,土德是要取代火德的,所以張角的太平道是要選黃色作為VI,這種說法在當時應該是很有市場的,比如後來曹丕篡漢,起的國號便是「黃初」。
第三,為什麼要起義?
民怨雖大,但張角也並不是非要選擇自己挑頭來幹,比如張角的同行張魯,開創了「五鬥米教」,一人收五鬥米會費,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
因為張角要死了。
我相信張角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起義後半年,張角就病死了,一個常年與瘟疫接觸的人,他應該是很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的。但是他選擇將數十萬人捲入自己的戰爭機器,是真的為了天下太平?還是自己的一己私慾?
隋末宇文化及兵敗前,毒死了傀儡皇帝楊浩,自立為皇帝,並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話:
「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
張角,吳三桂默默點了贊。
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第四,黃巾起義為什麼會失敗?
其實,黃巾起義的軍事戰略是挺好的,直接在中心城市暴動,依靠內應奪取首都,而這個內應,居然是十常侍之一的封諝。按照這個計劃,或許還真的有希望成功。
大家用小腦想都知道,身為宦官的封諝幹這件事是完全沒前途的,但他還是義無反顧,不由讓人感慨太平道的洗腦功夫。
可是,派去洛陽的聯絡員唐周出賣了革命,這一點上,他還不如一個太監。
雖然東漢政府的效率慢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這麼大規模的起義,之前居然沒有任何消息。但是鎮壓起來卻毫不手軟,洛陽的太平道負責人馬雲義被捕,處以車裂,幾千名教眾被殺,而封諝自然也被一同被「咔嚓」掉了。
至此,黃巾起義的失敗已成定局,張角決定提前發動起義,黃巾軍起義初期是聲勢浩大的,因為人多,一度被稱為「蛾賊」,但是黃巾軍在本次起義的戰術是「打哪算哪,各自為戰,隨心所以,自由發揮。」三十六個渠帥各自為戰,在張角死後,很快被鎮壓下去。
毛主席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暴動從中心城市開始,而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無疑是正確的。
那麼如果黃巾起義成功了會怎樣呢?
我不知道所謂的「黃天盛世」是怎樣的,但是黃巾起義成功後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從中世紀的歐洲到現在的伊朗,我都不認為是一個好的選擇。
最後,黃巾起義的意義是什麼?
黃巾起義的最大意義,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盒子,這個盒子裡只有兩個字「州牧」。
中平五年三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總覽地方軍、政大權,有效進剿黃巾殘部。實際上到了三國時期,各個地方的州牧,刺史都已經軍政一把抓,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
農民起義的最終宿命,也只不過是改朝換代的工具。
從此,中國歷史上一個最浪漫,最輝煌,最血腥,最陰暗的時代——
三國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