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頭說三國,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並不好選,不過既然講史而非演義,那大家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會跳過很多以劉關張為正統的主線故事,畢竟在早期劉大耳們都是以打醬油為主,估計要臨近赤壁之戰才會把他之前的原始積累一筆帶過。
咱就從黃巾之亂說起,雖說東漢末年不是外戚專權就是宦官當道,不過真正動搖漢王朝統治根基的,還是黃巾之亂。
亂起於民,確切說是流民,因為別說是安居樂業,倘若能不餓死,老百姓就不會離開家園去討生活,安分守己的進城打工討營生,不甘寂寞的就直接落草當了賊寇。不過皇帝昏庸,官吏腐敗,已入骨髓,除了主動填報志願為匪的,越來越多原本善良的流民也為了苟活而隨波逐流了。
現今社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仍是一個無法逃避的社會問題,何況在那個根本無法奢望醫療條件和醫療資源的時代,能有口飯吃已是一種奢求,得了大病基本就是等死。不過人的求生欲在那,倘若有人能治好甚至減輕病痛,本就單純愚鈍的草民真的會像神明一般侍奉你,見人就傳頌你的再造之恩。
宗教,文明社會都需要敬畏,當布道者借行醫來宣傳教義不但能治病救人還能濟世,不管是道教佛教還是基督教,都能迅速獲得本就深處苦難民眾的信任,而彼時興盛的都是道教的支派。張角布「太平道」於東,張陵布「天師道」於西,都是靠行醫慢慢壯大。張角的名號太響幾乎無人不曉,但張陵估計知者寥寥,張陵即張道陵,因入道者須出五鬥米故亦名「五鬥米道」,不過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才稱「天師道」,張陵祖孫憑此道細心經營三代,三國中有一定戲份的漢中張魯就是第三代天師,而隨著張魯降曹其大批教民也北遷至長安、洛陽、鄴城三輔之地,道教也由巴蜀、漢中一帶向北方及江南廣大地域傳播。
再回來說說自稱「大賢良師」的張角,在平原地區布道行醫肯定易於蜀地,因此他的教徒在險惡世道的滋潤下成倍增長,這張角是個管理高手,思維導圖估計也畫得精妙,遣手下弟子八人使於四方,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而且開始建制立帥,這野心一膨脹就會出事,作為歷史車輪的有力推動者,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