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至暗時刻—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是怎麼回事?

2021-02-13 星空下de璀璨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發動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魏、蜀、吳三國鼎立。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

 

249年高平陵之變,曹爽被斬殺,夷三族,司馬氏專權;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司馬家各個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發動一系列動亂,從元康元年(291年)開始到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續16年,史稱「八王之亂」。

 

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

 

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後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

 

311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這實在是中華文明至暗時刻。

 

攻陷洛陽和長安,宣告了西晉王朝的滅亡,此後,北部中國就變成了少數民族的天下。

 

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政權的建立者則多為少數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羯(讀竭)、氐(讀低)、羌,合稱「五胡」。

 

晉建武年間,司馬睿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建立了東晉政權。

東晉政治之亂並不亞於西晉,只不過西晉是皇室與皇室鬥東晉是皇室與權臣爭權臣士族之間(如王導和庾亮、桓溫和殷浩),北方士族與南方士族、高級士族與低級士族、世家大族與寒門庶族,也都矛盾重重。

 

東晉政治是高級士族輪流坐莊,權威和影響最大的則是四大家族(以執掌朝政先後為序):

王氏:王導;

庾氏:庾亮;

桓氏:桓溫;

謝氏:謝安。


舊時王謝堂前燕,說的就是王家和謝家

 

王與馬共天下

 

公元318年是劃時代的。前一年,西晉最後一個皇帝被殺。這一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是為東晉元帝。南方成為士族的天下並不奇怪,因為東晉的第一個皇帝司馬睿並沒有多少政治資本。他能夠建立流亡政府並登上帝位,完全依靠士族的擁戴和支持。

   

這些士族還有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作為主持人,那就是王導。王導出身名門望族,琅琊人(讀郎牙,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跟原本是琅邪王的司馬睿是老朋友,東晉帝業其實出自他的深謀遠慮。王導很早就看出中國將亂,便勸司馬睿謀得安東將軍職位,渡江移鎮建鄴(後改名建康),為將來做準備。

 

王導很清楚,中原必將淪陷,晉室不可復興,唯一的出路是偏安江左,與北方胡族劃江而治。如此,或許還能保住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華夏文明的薪盡火傳。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移鎮建鄴。但司馬睿到建鄴後因沒有名望而並未得到江南民眾的支持,一個多月都沒有任何人拜訪。王導正因此而感到憂慮,此時王導堂兄王敦到建鄴,王導於是與王敦計劃如何提高司馬睿的名望。

 

次年三月上巳節,王導趁節日的機會要司馬睿出行觀看習俗儀式,其間乘坐肩輿,王導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則在後騎馬跟隨,令司馬睿甚具威嚴。江南士族紀瞻、顧榮等見司馬睿如此陣容,十分驚懼,都在路旁拜見他,王導趁此勸司馬睿與江南士族合作。

 

司馬睿於是讓王導拜訪賀循和顧榮兩名士族首領,並任命顧榮為安東軍司馬,賀循為內史,後又任命其他士族首領為官。自此司馬睿漸漸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百姓亦歸附。

 

東晉初年,行政權在王導手裡,軍事權則由王導的堂兄王敦掌握。王導內執朝政,王敦外掌兵符,實際權力絕不在皇室之下,時人都稱:王與馬,共天下。

 

這就是王導創立的君臣共治模式。

 

王墩之亂

可惜對於這樣一種政治局面,滿意的只有王導,王敦和司馬睿都不滿意。王敦桀驁不馴專橫跋扈,司馬睿則不甘大權旁落,試圖利用他人的力量來鉗制王家,於是他扶持刁協、劉隗來排擠世家,希望能重振皇權。結果是手握重兵鎮守荊州的王敦不想謀反也得謀反。

 

於是,司馬睿稱帝四年後,永昌元年(322年)的正月,王敦以討伐奸臣的名義反於武昌(今湖北鄂州),理由是刁協、劉隗二人「奸佞諂媚,讒陷忠良,蠱惑聖聽,擾亂朝政」,兵鋒直指建康。並很快攻入建康。世家們集體和稀泥,對王敦採取不抵抗的態度,讓王敦輕易攻破了建康。司馬睿重用的人死的死,降的降,逃亡的逃亡,朝政完全落入王敦之手,本人則幾至皇位不保,並在當年憂憤而死。

 

王敦能攻佔建康,以為全靠的自己的能力,於是便想著再進一步。但這時候他遭到了朝堂中世家的聯合反對—大家一起掌權才是東晉該有的局面,你王敦不要想獨霸朝堂。

王敦發現自己受到世家的「排擠」,在建康難有作為,便離開了建康回歸了武昌。

 

當王敦最後想用武力來獲取權力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曾經輕易拿下的建康,卻連門都進不去了。

 

王敦前後兩次進攻,只因為少了世家的參與,結局便有了天地之別

 

晉元帝死後,繼位的是晉明帝司馬紹。明帝和王敦都磨刀霍霍,必欲置對方於死地。最後,王敦之亂因其病逝而告終。他的勢力被東晉王朝的政府軍剿滅,本人的屍體也被挖出。

 

王敦反於武昌時,晉元帝司馬睿也針鋒相對地下詔要御駕親徵討伐王敦。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裡外不是人的王導除了待罪宮門也別無選擇。

 

不少人都替他捏把汗。

 

司馬睿卻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他接見了王導,並讓他穿上朝服。誠惶誠恐的王導跪下來磕頭謝罪說:亂臣賊子歷代都有,沒想到竟出在臣的家族。

 

元帝則以最高禮遇回答王導。他光著腳走下御座,握著王導的手叫著他的字說:茂弘,這是什麼話!朕還要把千裡江山都託付給你呢!

 

王導渡過了難關。

 

從此,他成為東晉官場的不倒翁。元帝駕崩後,王導又輔佐了明帝和成帝,是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


 

王導與稍晚於他的謝安都住在建康青溪與秦淮河之間的烏衣巷。烏衣巷是三國時東吳禁軍駐紮的地方,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得名。

 

東晉的高門士族都住在這裡。後來唐人劉禹錫遊南京,曾感慨賦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end

歡迎各位對文化、思想、哲學、歷史類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投稿,投稿將在公眾號發布。

投稿郵箱:cuican_202012@163.com

喜歡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溝通交流,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代表的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1,秦漢秦漢,是我國的第一次大一統,也是華夏文明擴展至整個陰山~長城以南的時期。漢末三國,統一於西晉。可是,西晉卻擔不起大一統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亂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亂導致了我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大分裂時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隨之而來的就是華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 永嘉之禍,衣冠南渡
    壽春:遷都之議       十六. 荊州:南方有寇十五. 永嘉四年:劉淵死了十四.永嘉三年:洛陽之圍前十三篇苦縣一役,十餘萬晉軍主力全滅,自太尉王衍以下,諸王侯公卿無一倖免。這已經夠慘了,但災難並未結束。
  • 什麼是衣冠南渡 歷史上三次的大規模衣冠南渡在什麼時候
    南渡顧名思義向南而渡,古代晉元帝和宋高宗都渡過長江將都城遷到南方被稱為南渡。因此衣冠南渡是一歷史事件,是指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南下。而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衣冠南渡,其南渡的背景和意義也都大致相同,或是為了躲避戰亂或是為了掠奪土地。
  • 「至暗時刻」的抉擇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不遺餘力地戰鬥」……這是2017年上映的英國電影《至暗時刻》中,英國首相邱吉爾有關反法西斯侵略的一段精彩演講。儘管這部電影最終沒能走出個人英雄主義的表達邏輯,但此後,「至暗時刻」一詞,卻成為每一個重大歷史時刻、重大抉擇所涉及的責任與勇氣的隱喻。疫情肆虐歐洲,許多人懷念邱吉爾在「至暗時刻」鼓舞人心的話語。「至暗時刻」的抉擇,從來都是艱難而複雜的。
  • 被遺忘的華夏衣冠——漢服之殤
    衣冠很早便成為華夏民族難以釋懷的情結;「布帛可衣」 很早列為生民之本,《春秋左傳》載,鄭國民憤而歌:「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我其與之」。子產變法初期,民眾不慣,只覺得被奪了衣與田,便要去拼命。衣冠與田疇,一同被列為民生頭等大事;服飾在華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增美飾」等一系列人類通行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著「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義。
  • 從客家民系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到底有多能扛!
    「衣冠南渡」,作為客家起源的第一次漢民族大遷徙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晉永嘉年間,由於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晉中央政權遷都至今南京,內地士民相率南徙,大致從晉、豫等中原地區遷至鄂豫南部和皖贛長江兩岸,遠者抵達贛水流域。客家的第二次遷徙起於唐朝末年的黃巢之變,客家先民從皖豫鄂贛等地區再次南遷,進入皖南、贛東南、閩西南及粵東北。
  • 258、永嘉之亂
    今天雷總要把1700年前著名的「永嘉之亂」給大家全程回訪一遍。故事比較長,會分兩篇和大家慢慢說。
  • 五胡亂華史
    司馬炎極度好色,後宮規模達萬人之多。司馬炎還恢復了分封制(分封制弊端就在於受封諸侯勢力日漸龐大,不受控制,日久必稱霸)。這就是日後八王之亂與永嘉之禍的原因。而這時胡人與漢人關係矛盾重重,八王之亂又給了胡人趁亂的機會,就有了後面極其恐怖的胡人入侵 史稱『五胡亂華』
  • 中華文明的至暗時刻!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大伊萬和朋友都認為:這種危險是切實存在的,而且起碼從十六世紀開始,古代中國與近代中國先後遭遇過兩次重大的、可能讓文明與政治法統發生顛覆性改變的危機,而這兩次危機,可以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至暗時刻」,從今天這篇文章開始,我們就用上下兩篇的篇目,向大家詳細分析一下,古代中國與中華文明的這兩次危機。
  • 「永嘉之亂」匈奴滅西晉
    至西晉時期,這些胡人已人居關中以及涇水、渭水流域,對晉國首都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八王之亂後,西晉王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軍力迅速衰退。而就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胡人也趁機起兵反晉,其中尤以匈奴首領劉淵起兵最早。公元304年,劉淵在匈奴貴族的支持下,於離石(今山西西部)建「漢」,自稱漢王,舉兵反晉。
  •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根
    其實在中華根本文明問題上做這樣的辯論就是自我割裂,說明有一些人還不明白中國文化的本質問題,所以我將這個問題重點談一談。中國文化之源在《易》,解易至深者莫過老子,因為他老人家為中國揭開了易之本源、道的奧義,令中華文明自此代代有回心向道之人,道就是人與宇宙之本源,所以這顆道種一種下之後,中華文明就有了根本種子,中華文明也自此道根牢固,不為外道所侵。
  • 第六十三戰:永嘉之亂(2)公元307年,三百年劇本框架的奠基元年
    (導知天下已亂,遂傾心推奉,潛有興復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執)這些年司馬睿在洛陽的混亂中一直乖寶寶的穩中有升,但王導開始不斷勸他回封國了。(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司馬睿一直沒聽,直到司馬睿作為司馬越的左將軍在河北會戰中成了俘虜,老實了。
  • 五胡亂華時期漢人的待遇有多慘?
    晉朝是一個連教科書都不願意過多提及的悲劇王朝,因為實力弱小,這個時期內發生了五胡亂華的慘案,差點使得中華文明徹底斷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是很多人心馳神往的時代,因為在這時期湧現出許多能力非凡的英雄豪傑,如大智若妖的諸葛亮、算無遺策的郭奉孝、火燒連營的陸伯言等,他們為各自的陣營效力,上演了一場有一場精彩絕倫的智計對抗。
  • 上陽賦前情提要丨王與馬共天下的歷史背景:從八王之亂到衣冠南渡
    大家應該都聽說一句俗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就是司馬氏圖謀三國曹操打下的大好江山,最終經過司馬懿三代人的經營,他的孫子司馬炎在公元266年逼迫曹奐禪讓,登基建立晉朝。剛建立的晉朝稱為西晉,建國初期,司馬炎勵精圖治,史稱「太康之治」,後來又發動晉滅吳之戰,一統天下,此後沒啥外部壓力,就開始驕奢淫逸的生活,還將司馬氏一族分封了八個王,為後面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 【微評】南北經濟之謎:從「逐鹿中原」到「湖廣熟 天下足」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華北平原;當時,那裡不僅河流充足、耕地廣袤平坦,氣候也遠比現在溼潤,降水充分,典型的「水土肥美」之地。放眼歐亞大陸,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寥寥無幾;大概只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古巴比倫文明)、恆河平原(古印度文明)能夠媲美。我們的祖先,就在這些地方辛勤耕作、繁衍生息;漸漸出現了語言、文字、社會階層,孕育出文明之光。而南方呢?
  • 五胡亂華是漢人的至暗時刻但也不是胡人的高光時刻,融合的陣痛期
    五胡亂華,其之所以亂,一個是認識上的亂,就是理不清楚;另一個是現實中的暴,就是殺伐太重。從漢人的角度說,是至暗時刻;但從胡人的角度說,也絕非高光時刻。在這段時間裡,普通百姓,無論胡人還是漢人,都要經歷亂世痛苦。亂世的惡魔一旦被放出,就只能問惡魔能夠饒過誰了,但它誰也饒不過。所以,被亂世亂死的胡人,也不會比漢人少多少。
  • 【影音世界】暗夜恆光——《至暗時刻》影評
    《至暗時刻》以及所有關於邱吉爾的電影,都在傳達這樣一種精神——戰鬥、勇氣、尊嚴、不屈、不可徵服。它源於真實的人物和歷史,直面不迴避,也不陷歷史於虛無;它闡釋人之為人,而不是人之為獸;重申堅忍不拔,重申不屈不撓,重申「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豪情。唯有絕境中的星火與微光;唯有無上的信念與勇氣;唯有不竭的期盼與熱望,才能賦予文明以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