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打小報告!」
「但是你們也不能忍受別人的欺負。」
這是影片《真相至上》開始兩分鐘後的一幕,發生在一輛學校大巴車上,是女主角與兒子兩人之間發生的對話。影片伊始,很少人意識到,對話裡所指的這一矛盾將會貫穿整個故事。
電影講述了太陽報記者瑞秋·阿姆斯特朗獲得一份情報,發表了一篇揭露總統與政府的醜聞的新聞報導,從而掀起了社會上的軒然大波,引起了社會對於政府公信力的懷疑。在報導中,她揭露了艾瑞卡·范·多倫作為CIA秘密特工的真實身份。由於該事件關係到特工的機密洩露問題,聯邦法院認命了特別檢察官來調查本次洩密事件。可是本著一位記者的原則,瑞秋拒絕向法院提供報導背後的信息源。為了不「出賣」新聞報導背後的情報人,瑞秋頂住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
在故事的結尾,艾瑞卡·范·多倫被害身亡,瑞秋將面臨為期兩年的徒刑,導演留給觀眾一個半小時的懸念最終揭曉——是艾瑞卡的女兒艾莉森,她將母親的工作情況告訴了正在學校擔任志願者的瑞秋。
我很難去形容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心中的震撼。作為一個半隻腳剛踏入新聞行業、對社會的一切都還是懵懵懂懂的學生,我想我不太有資格站在上帝視角對女主的行為做出一個居高臨下的評判。就連一個專家也很難對一個國家的政治全知全解,那麼我就更難對其中綜錯複雜的利害關係進行分析,僅僅能從新聞行業角度運用我有限的知識儲備和對故事的主觀理解來表達我對影片和新聞行業的思考。
女主角到底在捍衛什麼?
消息來源
在與同學的討論交流中,我發現事件本身的複雜性造成了對影片的不同理解。在我的思考中,事件還原是這樣的:女主從艾莉森處得到了消息,艾莉森是初始信息源,是原始情報人。儘管艾莉森是最靠近當事人的人,她的話具有很大的真實性,但從專業記者層面考慮,瑞秋不可能從一個孩童的無心之言中就確認自己把握了絕對真實準確的消息,因為艾莉森不是權威人士,她的話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電影後半段,「副總統手下的參謀長站出來認罪」的情節有了合乎情理的解釋。在向多方調查中,瑞秋反覆驗證了該事件的真實性。這整一個過程都體現了新聞行業的多來源原則: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信息源印證。
瑞秋在法庭上
在整個故事裡,女主角被無數次問道:「誰是你的信息源?」,自始至終女主都反覆回應擁有同一個中心思想的回答——「我有權保護我的情報人」「我不能說出我的信息源」……這裡涉及的是新聞行業規則:記者具有隱匿權。
隱匿權就是記者保護信息來源的權利,即未經提供採訪報導等新聞材料的人的允許,新聞工作者有權不予透露消息來源給第三人。
當結局懸念揭曉時,我不由地猜想:假如初始信息源不是一個小女孩,真相揭曉還能帶來如此大的震撼嗎?瑞秋還會陷入如此進退兩難的境地嗎?如果不必擔心小女孩將遭遇的倫理風暴,她還會這般不輕易鬆口嗎?
從電影後續片段中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不會。
即使原始情報人是那位前參謀長,或是任何一位知情人,瑞秋也絕不會出賣自己的消息來源。在我猜測裡,艾瑞卡的被害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為瑞秋的堅持增添了情感意義。同樣作為一個母親,瑞秋與艾瑞卡在情感上達成一種聯結,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她更加無法說出信息源,因為一旦說出口,一個個體將會面臨更沉重的苦難。可儘管如此,瑞秋保密的最終出發點一定是記者的原則——消息來源是維護記者生命的血液。
在西方國家,媒體被人們稱為「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之外的第四權。在我國,媒體同樣肩負著監督社會的使命。一旦記者的權利遭到無視,將沒有人願意承擔揭露真相的風險。一旦記者洩露信息源,將沒有人願意向媒體提供情報,媒體的話語空間將會被壓縮,更多真相將會被淹沒、永不見天日。
真相
回到一開始,瑞秋為什麼要報導這篇文章?
正因片名——「nothing but the truth」,為了真相。我想,當她出於職業敏感性從小女孩處猜測出艾瑞卡的身份並調查發現政府的醜聞後,就一定會義無反顧地將這件事公之於眾。因為在眾多特工的調查報告中,只要有一篇顯示委內瑞拉政府與總統遇刺無關,那麼它就具有報導價值。只要真相可能與公眾得到的訊息不符,那麼發現真相的記者就有責任將它報導出來。
有人說,瑞秋不過也是一個追逐名利的人,我持反對意見。我們不能忽略人的複雜性,人必須承認世上的絕大部分人都對實現世俗上的成功抱有渴望。
誠然,瑞秋寫出這篇報導有其對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茲」的渴望——這甚至讓她忽略了在法律層面的風險。但可以篤定的是,發現真相的那一瞬間新聞直覺佔了上風,讓她馬上拋下了一切顧慮決定報導這件醜聞,忽略了不合常規的信息源會給她帶來無休的爭議。這時的她讓我想起採訪課老師說的話——「記者要像一匹狼」。
後面的一切都證明了她甘願為報導這條新聞承擔巨大的代價,這絕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人所能做到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公眾擁有知情權,如果真相涉及到廣大群眾的利益,那麼就需要有人報導真相。
維護個體的隱匿權和公眾知道真相的權利,兩者構成了女主角所堅持的原則。
真相之下
起初我打開這部電影,膽小如我,被影片類型歸於「驚悚」給震住了。「這部片子會不會很嚇人?」一個想法馬上從我腦子裡冒了出來。
這部片子的確有嚇到我的地方,比如毫無防備的範·艾倫被殘忍殺害,比如瑞秋在獄中遭受兇猛強烈的毆打後被拖行,地板上留下斑斑血跡。但是當我看完這部影片,我明白了:
驚悚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
認為瑞秋放棄家庭而出軌的丈夫、煩躁粗魯一有不順心就毆打他人的看守所犯人、圍觀他人被欺辱卻拍手叫好的人……這些人展露的人性的猙獰使我感到震撼和不平。
為了報導新聞的真相,為了守護住情報人的真相,瑞秋不僅受盡牢獄之苦,她的家庭也支離破碎,得不到丈夫理解,和兒子的關係逐漸疏遠。更重要的是,同行記者們受到壓力,也厭倦了對她進行連續48小時的報導,媒體停止了鬥爭。觀眾漸漸遺忘,生活被新的新聞填滿,一切都如律師所言:「大環境已經變了。」這是本片裡最讓人無能憤怒的地方。
越是情有可原的轉變。越能讓人體會到人性的殘酷與真實。
片中瑞秋的律師
搜索本片相關信息時我留意到,有些網站將電影翻譯成「真相之上」,我想這並不準確。真相之上是什麼呢?我尚未弄懂,但真相之下,是無比真實的社會是多方博弈,多個矛盾的糾纏。
本片的一大矛盾就是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間的衝突,也可以說是個體權益和集體利益間的衝突,是司法機構、新聞機構和國家安全機構之間的較量,也是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
我驚訝地發現,在本片鬥爭的多方中,我很難去完全指責其中一方,因為它們中既沒有「絕對正確」,也沒有「絕對錯誤」。媒體與中情局的出發點都沒有錯,初衷都是為了維護廣發人民群眾的利益。中情局想揪出洩露信息的人以絕後患,從而維護國家的安全。媒體想保護信息源的安全,從而維護輿論環境的良性發展。一個是維護國家安全、維穩至上,一個是保護輿論自由、不讓政府完全掌控輿論。這兩種「政治正確」碰撞在一起,彼此糾纏,擰成一個死結。顯然,在這個故事裡,特別檢察官沒有保持自己的客觀性公正性,在得知瑞秋被釋放後失去了理智,以藐視法庭的罪名將她投入監獄。
當法律無法裁定、解決兩者的衝突以維持社會的和諧運轉時,這個事件就成為一場博弈,有人註定會輸。範·艾倫恪盡職守卻被害身亡,瑞秋報導真相卻不得不承擔後果,成為這場權衡最後的犧牲品。
艾瑞卡·范·艾倫與瑞秋
在觀看影片時,我內心總有一種隱隱的期待,希望總有一天真相大白,瑞秋獲得人們的理解,一切都失而復得。但結局讓我失望卻又在情理之中——她時刻堅守著底線,真相自始至終是她和艾莉森之間的秘密。這樣的結局反而給故事帶來了別樣的悲傷和感動。
本來以為寫這篇觀後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沒想到又是超額寫成。僅僅是思考一個話題,就花費了很長的功夫去梳理明白。實際上這部影片還花了很多心思去展現這個社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片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臺詞
比如瑞秋一段崩潰的剖白就展現了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凝視,社會對於事件的健忘表現了信息爆炸時代人們關注度迅速轉移的無奈現狀,檢察官一線表達了對權力與權利邊界的思考……有太多思考的空間留給我們去琢磨。
《真相至上》很容易讓我聯想到最近在播的網劇《沉默的真相》。記者瑞秋和檢察官江陽都是在各自的領域堅守真相的人,為了良知和職業操守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代價。
他們無一不讓剛看完結局的我懷疑:這麼做值得嗎?這樣的犧牲是無謂的嗎?為何法律讓一個正直的人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殊不知,這是留給我們和未來後代所有人去摸索和走出的困境。他們正是現實中社會制度趨於完善的道路上眾多築路者的縮影。
我很敬佩記者對理想、信仰和底線的堅守,但我沒法要求人人都去做一個向他們那樣義無反顧的理想主義者,因為這實在太難做到了。但那些崇高的為民請命、捨命燃燈的人,永遠值得我們銘記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