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法律事實不是客觀真相?

2020-12-24 斷網的大腦

你好,歡迎來到劉含法律思維30講。我是劉涵。在第1個模塊我給你講了法律人的6種基本思維模型,從這一講開始,咱們正式進入第2個模塊。事實的發現與描述,我將帶你看看法律中的事實和普通人眼裡的真相有什麼不同?在普通人的眼裡,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法律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事實真相嗎?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親眼所見的也未必就是事實,有證人證言的也不一定是事實,甚至證據越多,事實反而越來越複雜。

從適時抵達真相的難度,其實遠遠超出我們普通人的想像。所以這一講我就要告訴你,對於法律人來說,事實並不是關於真相的客觀描述,而是一種對事件的解釋。既然是解釋,就不再是絕對客觀的。法律人要找到的其實就是法律上的事實。這個事實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慢慢來講,在法律裡面事實常常是一團迷霧,讓我們摸不著頭腦。拋開疑難雜案,我從一個最簡單的日常時間開始說起,我們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你來試著當法官,看看怎麼來認定其中的事實。

有一天張三說李四打傷了他,證據是什麼?是身上有明顯的傷痕。你說這是事實嗎?張三的傷的確是事實,但你肯定會說這並不能證明李四打的好了,張三接著說我有證人。我的同事看見李4打了我,這種能證明了吧?但是有證人就能證明李4打人了嗎?這可不一定。李絲馬上會反駁說證人是張三的好朋友,所以這個證言是不能算數的。你看好不容易有個證人證詞還不能用,作為法官這個事實應該怎麼認定呢?於是張三又找來了監控錄像,錄像裡面顯示李4的確打了他,你看錄像鐵證如山的擺在那裡,這下子總算是事實了吧?

打人的事實的確是確定了,但是能不能就此判定裡斯要承擔法律責任,這倒未必。為什麼呢?因為李四忽然拿出了一份精神病專家出具的鑑定報告,報告顯示他有重度躁狂症,打人的時候精神不正常,所以不用承擔責任。你看隨著新的信息的出現,事實變得越來越複雜了。整個是已經從討論李4有沒有打人這個物理事實變成了判斷他打人那一刻的精神狀態問題了。專家的鑑定報告是不是個事實呢?的確也是事實。有了這個事實,即使劇情迅速翻轉了,也總應該有個結論了,答案還是不能。

你會發現這個是還可以繼續往下增加變量。如果張三不服氣,他還可以質疑李四請的專家有沒有司法鑑定資格,甚至自己再找一位專家為李斯做鑑定,這麼下去估計你就已經開始要抓狂了。因為我們經常說法院判要以事實為依據,這個案子中的事實到底是什麼呢?不同人給出的事實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有的要去刻意隱瞞,有的甚至會故意欺騙。法官又不是當事人,又沒有經歷過這個事情,他也沒有上帝視角,你說要想發現真的事實到底難不難?所以我們國家有個法官曾經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說把打碎的鏡子重新粘貼起來,跟原來的鏡子不可能完全一樣。

講到這我們的思想實驗就做完了。你看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實都如此難以判斷,更何況現實當中比更複雜的案子比比皆是。而且你可別忘了,法律人還面臨一個特殊的問題,無論有沒有發現客觀的真相,都得在特定的時間內作出判決。你不能說事實不清就不解決問題,你看,在發現事實這件事上,法律人真是有苦說不出!如果你覺得上面的思想實驗還不夠真實,那麼我再給你舉一個真實世界中的例子。100多年前英國曾經發生這麼一個案子,這個案子甚至驚動了當時的英國女王,案子是這個樣子的。

1884年,有一艘名叫木犀草號的遊船,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向了大海。一個月之後,在行駛到南非的好望角西北約2600公裡的地方,海浪突然衝垮了防浪的擋板,這艘船就遭遇了海難,很快就沉沒了。當時船上有4位船員,他們逃到了唯一一艘救生艇上面。巨大的海浪,兇狠的鯊魚食物與淡水的短缺,導致這些船員都在挑戰自己的生存極限。漂流的前三天他們什麼都沒有吃,到了第4天,他們已經餓得不行了,所以船員終於打開了一罐逃生時抓到了大頭菜就分開吃了。

到了第5天,他們抓了一隻海龜,並且靠著這隻海龜和剩下一點大口菜維持了一些日子。之後的8天沒有食物、沒有擔水,什麼都沒有。而到了第12天的時候,已經有兩名船員開始生病了,一直扛到第19天,年僅17歲的船員帕克深度的昏迷。那麼在死亡的威脅下,船長建議抽籤決定以某個人的死換取其他人的生存,他認為這才是明智的選擇。但是其中一名叫做布魯克斯的船員卻拒絕了這個方案,但是到了兩天之後,仍然看不到任何獲救的機會,於是他們就在向上帝禱告之後,按住昏迷的帕克的雙腿,用小刀刺進帕克的喉部,殺死了他。

然後這三個人就以帕克的屍體和血作為食物,又支撐了4天,堅持到了最後的獲救。那麼上岸之後,倖存的三位船員就被送往了英國康沃爾郡的法爾茅斯市,他們非常坦誠的把這個故事15 10的告訴了海關的官員,因為他們相信這種事兒是在極端危急的狀況下發生的行為,是不能夠算是謀殺的。而且根據當時海上的慣例,對於這種情況的確是可以寬大處理的。但是最終海關還是以公海謀殺之名把他們交給了政府,警察隨即就以謀殺罪逮捕了他們,檢察官也就以這個罪名起訴了他們,然後這個案子就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但是等到法庭審判的時候,發現事實的困難就暴露了出來。為什麼?因為這個事件的親歷者,也就是唯一的證人,這三名被告,如果他們三個人都保持沉默,這個案子就根本沒辦法繼續再進行下去了。另外當時的法律又規定一份供詞只能適用於共術者本人,不能用在其他兩個人身上的。所以一個人的供詞也不能夠證明其他人是有罪的。你看這個案情實在是太過複雜了,所以受當時實際條件的迫使,檢察官只好撤銷對於布魯克斯也就是當時第1次拒絕殺死帕克的那位船員的指控,而且檢察官還決定不提出任何不利於布魯克斯的證據。

就這樣布魯克斯就作為整個案件的證人,而不是被告出現在了法庭上,由他來證明另外兩名船員是蓄意殺人。隨後經過激烈的辯論,法院最終宣判兩名被告,也就是那兩位船員有罪,並且處以死刑。但是後來英國女王對他們進行了特赦,將刑期減至了6個月。那麼講這個案例其實就是想告訴你,即使是親歷者知道的絕對事實,有些時候也沒辦法在法庭上使用。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當唯一的證人就是被告的時候,而他又保持沉默的話,事實就更加無法認定。

那麼上面說的這種情況其實已經很特殊了,我再給你講一個更加特殊的案例,很多時候即便是鐵證如山,也還有可能沒辦法確定事實。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其實就是你我都知道的,中國著名脫口秀演員周立波在美國持槍涉毒的案子。事情是這樣的,2000一7年1月19號,美國長島警方公布,周立波夜裡面開車的時候,在長島的一個地方被警察給攔截下來,並且隨即進行了搜查。警方就從車上找到了古柯鹼和槍枝。你要知道古柯鹼可是一級毒品,所以周立波當場被逮捕。

在經歷了11次開庭審理之後,法院最終宣判,控方對他所有指控的罪名都不成立,只是盼他開車打手機違法這麼一件小事,罰款了150美元。你看這就奇怪了,槍枝和毒品,這都是鐵證如山的事實,既然都搜出來了,為啥周立波還能逆天翻盤呢?原因就是,因為他找了一個特別厲害的律師,律師辯護說車上搜出來古柯鹼和槍枝,這的確是事實。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事實被你們給忽略了,那就是警察在攔截周立波車輛的時候,並沒有出示搜查證,也沒有證據表示周立波當時同意了搜查。

這樣的話警察的搜查就是非法的。因為你不能排除另外一種可能,整個其實是警察在栽贓陷害,把毒品和槍枝放到了他的車裡。你看這下子警方就吃了,別只能服從法院的最終判決。所以說一個案件就多了,警察沒有出示搜查證新的事實,之前所有的鐵證就被動搖了。在法律裡面當一個新的事實和之前的事實相衝突的時候,就可能導致連鐵證也會生鏽的現象。所以說法律人想要發現足以定案的事實,有些時候真是難於上青天,這裡我要再強調一下。在普通人看來,警察找到鐵證或者破了案,這就是發現事實了。

但在法律上眼中,這其實只是發現事實的開始,你必須經過審判的一系列程序,才能夠獲得最終用來定案的法律事實。好了,通過這一講,我相信你已經對於法律上的事實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法律的真實運作過程中,判定事實是套非常複雜的問題,和我們平常人所說的事實還真不是一個樣子。在法律裡面確定一個事實,不能只靠發現還要靠解釋。在下一講,我將跟你繼續探討法律人是如何解釋事實的。那麼這講的思考題是你認為有真正的事實嗎?你究竟怎麼理解?以事實為依據這句話,歡迎寫下你的思考,跟我分享,我們下一講再見。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法律事實?跟專家學法律知識,為您講解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是指法律所確認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設立、變更和終止的客觀現象。比如,合同的成立,即在當事人之間發生權利義務關係;災害發生了,就可以引起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人的死亡,能引起撫養關係的消滅和繼承關係的發生。
  • 民事法律事實: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的導火索
    民事法律事實是什麼?民事法律事實,是法律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從定義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生活事實都可以被稱為民事法律事實,比如談戀愛、聚餐、約會等,哪怕這些事實在生活中很重要,可是並不具有民法上的意義,不能產生民事權利與義務,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對待劈腿的渣男、爽約的朋友、食言而肥的小人,我們大多只能訴諸於道德的譴責,而不能要求其承擔法律責任。
  • 法律終於還原事實真相了
    若是董潔的黑粉,別人說什麼董潔的不好,人家都是相信的,而對董潔的粉絲來說,則是人家說任何的黑料,都是不相信的。所以,粉絲,與黑粉的態度,並不重要。對一般的人來說,很多事情若讓他們相信,估計得提及一樣東西,這樣的東西就是:證據。也就是說,若是有證據,那麼我們就相信,若是沒有呢?則不會相信,一切的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明了。而這,也是很理性的一種做法。
  • 法譯-法律基礎知識科普——主客觀相統一原則
    1.結果加重犯,對加重結果主觀不需要有明知,只要有過失即可;2.特定的目的犯,在客觀上不需要有相匹配的客觀內容。具體事實錯誤的處理:1: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具體符合說:主張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須與實際發生的具體事實完全相符,才負犯罪既遂的責任。法定符合說:主張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具體事實雖不一致,但與法律上規定的構成要件相符合,即可成立犯罪既遂。
  • 中國媒體抗疫報導真實客觀,「中國隱瞞論」毫無事實依據
    面對有人指責中國官方媒體發布不實信息的情況,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回復稱:中國媒體關於抗疫的報導是實事求是、真實客觀的,指責中國媒體進行所謂的「虛假宣傳」是罔顧事實,完全站不住腳的。
  • 原告:明明就是事實,為什麼還要我提供證據?
    原告:明明就是事實,為什麼還要我提供證據?簡單地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當然,案件事實一定是最重要的基礎,偽造的證據即使再完美,也是背離事實,無法得到法律的支持。除了證據以外,法官還會根據庭審情況等其他因素綜合考量審理案件,並作出最終的裁判結果。
  • 事實勝於雄辯
    如果你系統地思考過我們目前身處的局面所造成的各方面原因,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真相:那就是你信賴了多年的平臺、高管他們就像我們相戀
  • 豆瓣8.3的一月新片,揭秘我們為什麼總是誤會真相
    當FBI探員因為證據不足,無奈對於朱維爾頒發了無罪通知時,他還在信誓旦旦的說「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是我相信是你幹的」。每個人都以為找到了事實的真相,到底什麼才是真相呢?、強化偏見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
  • 關於涉華人權問題的各種謬論及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涉港國安立法僅針對四類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遠少於美英等國動輒幾十項的國安罪名。有關法律明確約束國安執法,要求所有執法行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符合法定職責、遵循法定程序,不得侵害任何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
  • 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
    文章說——該案中,從法律真實看來,彭宇在第二次庭審時承認「我下車的時候是與人撞了」,但否認是與老太太相撞。第三次開庭中,原告方提供了一份主要內容為彭宇陳述兩人相撞情況的筆錄照片,雖然這份筆錄因警方失誤丟失客觀上無法提供原件,但也得到了當時做筆錄的警官的確認。結合彭宇自述曾經與人相撞卻說不清與何人相撞以及經警方確認的筆錄照片,這就構成了優勢證據,一審法院認定彭宇與老太太相撞並無不妥。
  • 【法律之聲】觀電影《無盡的控訴》有感:憤怒的真相
    頗為玩味的是,在真相逐步浮出水面之際,為彌補之前「興師動眾」所帶來的敗訴可能,檢控方找來了雷蒙德的「牢友」,他指認雷蒙德曾向其坦誠侵犯男童的細節。實際上,此人前科累累,且有重案在身,檢方欲以不起訴其謀殺為條件,以換取他對雷蒙德的出庭指控。隨後,檢方對最初檢舉性侵的那位母親原來患有被害妄想症且常年酗酒、小男孩受到的性侵犯也是其生父所為的事實選擇秘而不宣。
  • 聚焦 | 《沉默的真相》,真相為何沉默
    顯然,原著與熱播劇《沉默的真相》比起來,書名更具有批判現實的意味——《長夜難明》。紫金陳用極其通俗和平白的筆法,描述了因官員性侵未成年女童引發的一連串事件。說是一連串事件,其實不太準確。因為描寫的時間跨度有十年,這十年時間恰好是青年進入社會的時段,也是主人公江陽從接觸案件到走完人生的時間。這十年時間,江陽就做了一件事——為糾正侯貴平案而努力。
  • 真實、客觀、理性、負責—媒體人說話的姿態
    我們簡單談一下這個問題,其實言論的基本要求是——客觀真實、公正無私、認真負責、遵守法律。   1,客觀真實。要以事實為依據,自覺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2,公正無私。不能帶有利益傾向和主觀偏向,不能憑主觀好惡發表評論。   3,認真負責。
  • 你認為的並不是法律認可的!民事訴訟當事人到底如何舉證?
    律師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時,經常會遇到當事人將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相混淆的情況。當事人經常認為天地良心,訴訟對方就是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給自己的人身或者財產造成了損失,一怒之下訴諸法庭。然而對方在法庭上,往往會改變說法,拒不承認以前發生的事情。
  • 選擇性知覺和事後諸葛亮是怎麼遮蔽事實真相的?
    決策,需要弄清客觀的事實真相。只是人們聲稱的客觀,都是經主觀「過濾」後的客觀,也就是基於自身感知、記憶、直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篩選後的真實。人們的注意力有限,對於不關注 的事,存在著「不注意視盲」的現象。《大學》道:「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現實中,眼見未必為實,不見也未必就虛。
  • 張雨綺工作室回應,請相關主體尊重客觀事實,切勿散布不實內容
    張雨綺工作室回應,請相關主體尊重客觀事實,切勿散布不實內容!  近日,辛巴暗指張雨綺沒有契約精神的言論,在網上廣為流傳。張雨綺發文  隨後張雨綺工作室也做出澄清,表示:請相關主體尊重客觀事實否則,我方及張雨綺女士將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利!
  • 律創享┃楊金鑫:蒙眼的邏輯,失控的事實——觀《失控的陪審團》有感
    沒有嚴格的證據規則(當然何為有效證據、何為非法不可採納的證據,法官會不斷向陪審團釋明),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的陪審團,確在案件中,扮演著人造之神的角色,不依賴於法律邏輯的推理,而對案件事實作出判斷,已求得案件的客觀事實符合普通民眾的一般看法,用民眾的普遍認知來代替法律邏輯、謹慎的推斷。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對理解制度提出的觀點,1、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 「後真相時代」,吃瓜群眾為何「不關心真相」?
    我說,如今看來,剛開始那些義憤填膺的所謂事實,倘若與真相不符甚至恰恰相反,那麼,千千萬萬吃瓜群眾豈非要大跌眼鏡,高呼上當,後悔死了! 朋友哈哈一笑道,什麼大跌眼鏡,後悔死了,他們絕不會的!從傳播學角度看,這是一起典型的「後真相時代」案例。吃瓜群眾其實並不關心真相,一開始就從立場出發,很快就認定了「自己的真相」。
  • 法律影評 | 《無罪的罪人》:真相的本來面目就是沒有真相
    其實律師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我們不能因為他幫助了無辜的人,就成了正義使者;為惡人辯護時,就成了壞人幫兇。他只是踐行著「無罪推定」的邏輯,期許著不冤枉一個好人的初衷。這一點,與所有法律共同體的不同職業者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目標。一如斯考科.杜羅所言:「一旦坐上了被告席,社會的信賴、尊重,甚至自由,都已經像寄存在法庭入口衣帽間的外套,也許永遠都找不回來了。」
  • 《真相至上》:真相之下,法律與人心的較量
    儘管艾莉森是最靠近當事人的人,她的話具有很大的真實性,但從專業記者層面考慮,瑞秋不可能從一個孩童的無心之言中就確認自己把握了絕對真實準確的消息,因為艾莉森不是權威人士,她的話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電影後半段,「副總統手下的參謀長站出來認罪」的情節有了合乎情理的解釋。在向多方調查中,瑞秋反覆驗證了該事件的真實性。這整一個過程都體現了新聞行業的多來源原則: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信息源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