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也許(葬歌)

2021-02-23 白老師的語文課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麼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撥你的眼帘,

  不許清風刷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撐一傘松蔭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麼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賞析

  《也許──葬歌》是詩人用來悼念自己早夭的女兒立瑛的,最早發表在1926年7月2日的《京報副刊》上,原詩題為《也許(為一個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原詩共六節,在收入《死水》時,刪成四段,變得更加精煉、緊湊。由於意象新穎,節奏明晰,感情深摯,這首詩在當時曾轟動一時,直到今天也還得到許多讀者的鐘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也許》共四節,每節四句,每句九個字,每一、二、四句押韻,詩行整飭,韻律勻整,琅琅上口。尤其特別的是,作者只在全詩結尾用了一個句號,中間沒有一個句號或任何起句號作用的其它符號,這在《死水》中是絕無僅有的。它突出強調了詩作的整體性。在激烈的情感衝擊下,詩人一氣呵成,寫就了這首深沉悲憤的悼亡之作。

  在《也許》中,詩人的情感是悲切激壯的,它象地下的巖漿,奔突流走,時刻準備噴薄而出。然而,在思想上日趨深刻、在藝術上反覆錘鍊的詩人,卻巧妙地控制了這種激情,使它深深包蘊在每一個詞句裡、每一組意象中,成為詩作內在的核心動力。在語言上,詩人採用冷處理的方式,使情感得到巨大壓縮,變得更加堅實,更加沉雄。「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那麼叫夜鷹不要咳嗽,/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壓抑著的悲憤之情和著輕柔衝淡的問句,顯得那樣催人心碎。充滿生機的大自然與不幸早夭的少女形成強烈反差,一股巨大的情感衝擊波從平靜的字面下飛身而出,撞擊著讀者。在第二節中,詩人進一步以深摯的愛心,為不幸的少女呼喚著彼岸的寧靜。「不許陽光撥你的眼帘」,「陽光」一字用得極為準確、精到,傳神地反襯出死者在黑暗中平靜而沉寂的形態,同時又與下文的「清風」相映成趣,共同構成大自然中無限生機的象徵。陽光撥動眼帘,清風刷上娥眉,這種新穎別致的擬人手法,既是對死的逼真描繪、又使死的冰冷隱逸在字面背後,用表面的生機僅襯出真實痛苦的死亡境界。

  第三節是全詩點破主題的部分,也是詩人藝術和情感的高潮。詩節的前兩句再一次用擬人手法對死亡加以表現,並把鋒銳的筆尖直指造成這不幸死亡的社會。詩人用「蚯蚓翻泥」、「根須吸水」等新鮮想像,設想早夭少女在地下的歡快,愉悅。快樂不在生前,而在死後,美不在人間,而在地下。平凡的語言蘊藉著不平凡的深意,以決絕的方式徹底詛咒那個非人的社會。詩節後兩句更是直抒胸臆,「咒罵的人聲」也就是充滿醜惡和罪孽的世界,這是無情揭露,更是正義之聲對黑暗社會的挑戰。此時,詩作早已越出以早夭少女的哀悼,而具有普遍的進步意義。

  第四節是三節詩意的總結,仿佛完美樂章一個小小的重複,使詩意揮灑得更加充分。使詩情發洩得更加自由,而全詩的結構也因此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氤氳流轉,平穩自足。《也許》是《死水》中的一篇力作,也是聞一多詩歌 創作的傑出體現。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2] 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昆明被國民黨暗殺。

  如果您覺得本篇文章還不錯,不妨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關注下白老師的微信公眾號獲得更多推薦和查看過往文章:1.點擊文章標題下方的「跟白老師學語文」藍色小字加關注或者推薦給朋友;2.長按複製此公眾號加關注:bailaoshitech;3.掃描下面的圖片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七子之歌》膾炙人口,除了聞一多的才華,還因神奇的音樂
    芝加哥留給聞一多的印象並不好,他經常嫌公寓窗外的環境太過嘈雜,加之朋友方來得病去世,另一位朋友王朝梅也因為車禍去世——這都讓巨大的孤獨感圍繞著聞一多,也在某種程度上給聞一多種下了對於工業社會的「反感」。聞一多曾經在《致吳景超、顧毓琇、翟毅夫、梁實秋》一文中道說自己是「一個孤苦伶仃的東方老憨」。
  • 聞一多的兒女大多也是文化工作者
    因為在現在的中小學教材上,有一些聞一多先生的作品,其實聞一多還是一個革命烈士。聞一多出生1899年,是中華民族同盟的早期領導人,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和學者,其中他所創造的《七子之歌》廣為流傳。聞一多先生被害的時候年僅46歲,當時和他的妻子當年一共生育了8個孩子,那麼在他去世之後他的孩子都怎麼樣了呢?1946年聞一多在被特務暗殺之後,他的妻子也就帶領著他的孩子偷偷地逃到了解放區,成功的保護下了聞一多的血脈。
  • 聞一多高孝貞:婚前無愛,婚後熱戀,柴米油鹽25年,責任孵化愛情
    其實,早在近十年以前,十四歲的聞一多考上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時,父母就給他訂下了婚約。對象名叫高孝貞,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比聞一多小4歲,還是他的遠房表親。當時,聞一多考取清華,高孝貞的父親認為這孩子有出息,主動提出要將女兒嫁給他。親上加親,又門當戶對,聞一多的父母便欣然同意了。而這些,聞一多都並不知情。
  •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
  • 牧角悅子著 益西拉姆譯 | 神話與戲劇——聞一多的戲劇活動
    《懸解》就是如此,將聞一多從《楚辭校補》開始的楚辭研究作為背景,不斷對之前的文本加以改變,大膽地對整個舞曲進行重新組合而完成。白衣少女大概本來是招喚神靈的巫女吧。不知道原文中語句是否都是河伯和少女之間的對話。也許很難說《懸解》所有的解釋都是《九歌·河伯》本來的含意,但是在《九歌》誕生和被歌唱的當時,無疑曾在舞臺上如此表演過。
  • 現代新書中第一等的裝幀——聞一多的裝幀設計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鬥士,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善於封面設計的書籍裝幀高手。後來出版的《紅燭》的封面,藍色邊框,白底紅字,聞一多稱之「雖然還大大方方,很看得過去,但不能算是成功的」。1927年,梁實秋的論文集《浪漫的與古典的》出版前,聞一多不拘陳法,設計的封面別具匠心:以淺棕色的陽刻「浪漫」印文、陰刻「古典」印文,構成形式別致、色彩鮮明的圖案,與梁實秋自題的書名《浪漫的與古典的》互為映襯,古樸大方,新穎醒目,體現了聞一多求新求變的美學追求。
  • 當「聞一多」遇到「弗雷德裡曼」的《流浪者之歌》
    所以,也許我們該做的很簡單,就是好好的滋養自己的靈魂,安心的面對每一個困境逆境,安然的享受每一個幸福的瞬間,期待奇蹟降臨。如果它來了,不遲疑不惶恐,如果它不來,不焦急不抱怨,因為奇蹟其實一直在你的生命中不被注意的發生著,因為最大的奇蹟就是你自己。所以,選了聞一多先生的這首《奇蹟》送給大家,也送給我自己。
  • 那年今日 聞一多:一個天生的詩人 一個民主的鬥士
    聞一多的這句名言,出自肺腑,寓意深邃,支配和伴隨著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事業。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他家學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五歲時即進入私塾學習,十歲到武昌就讀於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小學。1912年,聞一多十三歲時,便以鄂籍複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即清華大學前身)。
  • 讀詩一周:聞一多《叫賣歌》
    我可是寫情詩的聞一多啊!不信你看:    「我把這些詩寄給你了,    這些字你若不全認識,    那也不要緊。    你可以用手指    輕輕摩著他們,    象醫生按著病人的脈,    你許可以試出    他們緊張地跳著,    同你心跳底節奏一般。」
  • 從聞一多致遊國恩信函看兩位先生之交誼
    劉煊教授認為:「在當時人的印象裡,聞一多是一個新詩人,而武漢大學當時有一種習慣勢力,認為中文系的教師會寫新詩不算有學問,要從清代的樸學那一套下手,通了文字、音韻、訓詁,才算有學問。這種氣氛,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聞一多也開始在這些方面下苦功夫。」
  • 最適合朗誦的詩文聞一多《太陽吟》
    1922年9月[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湖北省蘄水人,中國現代詩歌格律化理論的最早提倡者,著有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1946年7月15日,他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為民主與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948年,開明書店編輯出版了《聞一多全集》。
  • 聞一多的婚戀觀:一生只愛一個女人,這是男人的責任和擔當
    聞一多拍案而起:「一個人要善於培植感情,無論是夫婦、兄弟、朋友、子女,經過曲折的人生,培養出來的感情,才是永遠回味無窮的。」 聞一多,生於封建包辦婚姻年代。同時代的魯迅,也身受其毒害,表面上不反抗父母,逆來順受。可跟朱安完婚後,卻讓她獨守空房一輩子,自己跟意中人許廣平恩恩愛愛生活去了。從這個角度看,魯迅對髮妻確實是不負責任的。
  • 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
    聞一多,我們小時候就聽過他的大名,特別是有一首歌,唱道現在依舊經久不衰,這首歌便是《七子之歌》,這首歌,在讀小學時候,我們唱的都很感動,都能隱約感到兒子們都在痛哭,想要回到母親的身邊,寫的是驚天地泣鬼神,讓人讀完,心在滴血,也想哭泣。
  • 聞一多創作的「七子之歌」見證了澳門回歸,也見證了中國崛起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這首由聞一多先生所創的聞一多1925年3月,聞一多在美國紐約藝術學院學習屆滿,他真切感受到了國家貧弱而遭受的歧視和屈辱,決心回國報效。
  • 盤龍最昆明·大街小巷之旅|聞一多朱自清梁思成林徽因都在這裡住過!
    是聞一多,是朱自清,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聞一多朱自清舊居在綠蔭成林的聞一多公園內,附近的居民經常在公園裡散步和鍛鍊,那棟一顆印建築就靜靜矗立在那裡,後面是悠悠湖面,群鴨穿過蘆葦,留下陣陣水波。房間內所有的展陳都在講述聞一多和朱自清在這裡的點滴,我看見聞一多寫給妻子的情書、朱自清房間的帽子。去拍攝那天外面正好下起大雨,坐在窗前聆聽雨聲也是生活中難得的時刻。
  • 不要曲解 聞一多、王闓運從未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
    前言昨天寫《上合青島03-88年前31歲的聞一多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又看了一遍聞一多先生《宮體詩的自贖》。這篇文章之所以著名,是其中有一句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話:「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於是這句話就和清末王闓運「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一起演化出了「孤篇壓全唐「的名言,彷佛這二人認為這首詩是唐詩中的NO1,這完全是一種曲解。
  • 湖北人聞一多被害那晚,發生了什麼?
    在不久前出版的《聞一多傳》增訂本中,作者聞黎明——聞一多長孫,在書中披露了不少當時聞一多遇害細節。聞黎明說,祖父不畏人言,遵從自我。作者聞黎明——聞一多長孫。作者:長江日報記者宋磊 通訊員郭娜「抗戰將士在拼命,我們不過生活苦些罷了。」
  • 不滿包辦婚姻,聞一多提出結婚不祭祖不拜堂,還故意不洗澡不洗頭
    到了聞一多這裡,不過八九歲,就被父母定下了娃娃親。 於是,聞一多提出了退婚的要求。 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沒等消息傳到高家,聞一多的父母,首先就強烈反對。
  • 聞一多發人深思的詩,開頭一句便是: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
    如果說聞一多不是詩人?那麼誰是詩人呢?聞一多開口一句就說,「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呢?其實詩人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是被逼無奈,也讓詩人詩人看到了真實的人生,這首詩更有一種重新思索自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