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今日 聞一多:一個天生的詩人 一個民主的鬥士

2021-02-12 央廣網

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文壇巨子,更是一位愛憎分明的民主戰士。1946年,在悼念李公樸的大會上,他發表了最後一次的演講,不料當天慘遭特務暗殺。朱自清曾評價他:「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你是一團火,照明了古代;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毀了自己……」他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學者、鬥士聞一多。116年前的今天,這位拍案而起的民主鬥士誕生。


   

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聞一多的這句名言,出自肺腑,寓意深邃,支配和伴隨著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事業。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他家學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五歲時即進入私塾學習,十歲到武昌就讀於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小學。

1912年,聞一多十三歲時,便以鄂籍複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即清華大學前身)。清華是美麗的,但恰恰是令中國人感到恥辱的庚子賠款辦的。民族的遭遇和命運,似乎已註定了他要承受這種煎熬。

在這樣的煎熬裡,聞一多將自己沉浸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在那裡找到了心靈的呼應和慰藉。他在讀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時種下了關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種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鬱絕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責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遠離城中心的清華園還處於平靜之中。但是這個平靜第二天就被打破了。5月5日清晨,懸掛在食堂門口牆上的一幅手書的嶽飛的《滿江紅》,吸引了清華師生的眼睛。「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手抄這首詩激勵清華師生的正是聞一多。


數日後,他與其他同學一起,從清華園徒步入城,發表街頭演說,宣傳反帝愛國思想。那年5月17日,他在家書中寫道:「國家育養學生,歲糜巨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今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

這時的聞一多年僅21歲,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與個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身處異鄉卻心繫祖國

1922年,聞一多遠渡重洋留學美國,他的行囊裡裝的還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詩集。美國的發達他看在眼裡,中國的貧窮和戰亂他刻在心裡。在家書中,他說:「一個有思想的中國青年,留居美國的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在美國,有的中國同學去理髮,卻因為是有色人種,門都沒進去,告到法院雖然勝訴,可是店老闆還是要求中國學生只能偷偷地來理髮。畢業典禮上,慣例是男女生成對上前接受畢業文憑,但六個中國男生只能自己結成三對走向講臺,因為沒有美國女生願意和他們站在一起。每每耳聞目睹這些事,聞一多都會痛苦地折斷手中的筆。 


留學時的聞一多

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讀的話語,都可以用來形容祖國的苦難,但他寫下的詩句卻是「我要讚美我祖國的花,我要讚美我如花的祖國」。有人說:「國家是腐敗的,到處醜惡,不值得愛。」聞一多痛心地反駁道:「不對,只要是你的祖國,再醜、再惡,也要愛他。」他常把自己的詩寄給國內的朋友們,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誤會我想的是狹義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

1925年,他提前結束了本該五年的留學生涯,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然而,「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等相繼發生,無情地破壞了聞一多救國救民的願景,他賴以支持自己的信念支柱傾折了。失望之餘,他撂下了寫詩的筆,擱置起那些熱血的文字,寄身於象牙塔,潛心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他甚至希望這古書中有濟世救國的良方。

聞一多唯一一次服軟

1944年5月4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在學校南區10號樓舉行紀念五四文藝座談會,由中文系主任羅常培主持,邀請包括聞一多在內的眾多教授演講。因為參加會議者太多,連窗外也擠滿了學生。有些教授在演講時,因為聲音小,惹得外面的人不斷在叫「大聲些」。那些奉命來搗亂的特務也趁機起鬨,致使會場出現了混亂局面。

此時,天又下起了雨,特務在混亂中弄斷了電線,會場頓時陷入黑暗之中。羅常培見狀說:「我看今晚的會就到此結束算了。」他的話激怒了脾氣暴躁的聞一多:「不能就這樣半途而廢,即便在黑暗中也要把會開到底!」其他幾個教授建議去圖書館的大閱覽室開,但羅常培怕特務跑到圖書館破壞,沒同意,這更讓聞一多暴跳如雷,對羅常培吼道:「如此重要嚴肅的會議,你怎能當成兒戲?你究竟怕什麼?是怕那些特務手裡的槍嗎?如果你怕你可以走,我卻不怕,我要留下來繼續開會!」

聞一多的慷慨陳詞,讓羅常培認為是對他這個系主任尊嚴的挑釁,於是硬性宣布「散會」,大家不歡而散。

齊亮和馬識途兩位教授將聞一多叫到一旁,告訴了他國民黨特務搗亂的真相,對他說:「既然事已至此,我們也不能讓特務的陰謀得逞,一定要把聯大的旗幟舉起來!」又跟他說了還要於5月8日再次舉行座談會和文藝晚會的計劃,希望他能夠參加並說服羅常培與他一起主持會議。

聞一多聽後猶豫了:「羅先生已經生我的氣了,他還願意來參加和主持會議嗎?」

齊亮和馬識途勸聞一多:「只要你能親自登門向羅先生請教,他一定不會駁你面子的。」聞一多聽罷答應了。

齊亮、馬識途又陪聞一多一起去了羅常培的家,剛進門,聞一多就向羅常培深深鞠了一躬,羅常培趕緊鞠躬以示回敬,兩人謙讓著進了客廳,相逢一笑冰釋前嫌。

事後聞一多對齊亮和馬識途說:「我是為了開好會才向羅先生服軟的,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服軟,以後絕不會有第二次了。」

聞一多在發表《最後一次的演講》。


1946年7月11日,愛國民主戰士、民盟早期領導人李公樸慘遭殺害,聞一多處境極端危險,但他置生死於度外,參加7月15日為摯友李公樸舉行的追悼會,並慷慨激昂地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演講》。幾個小時後,聞一多也悲壯地倒在敵人的槍聲下,為自己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朋友灑盡了最後一滴血,年僅47歲。


來源:綜合中國青年網、內蒙古日報、茂名日報等報導
本期編輯:石玲雯

相關焦點

  • 「詩人應該是一位白衣天使」,80後詩人張二棍獲第十二屆「聞一多...
    長江網12月20日訊(記者周滿珍)20日晚,第十二屆「聞一多詩歌獎」在第六屆武漢詩歌節「詩漫江城」音樂會上揭曉,來自山西的80後詩人張二棍榮獲該獎項並獲獎金10萬元。張二棍(本名張常春),1982年生於山西代縣,就職於山西地勘局,出版詩集《曠野》《入林記》,曾獲《詩刊》年度青年詩人獎、趙樹理文學獎等獎項。獲獎詩人張二棍(中)。
  • 現代新書中第一等的裝幀——聞一多的裝幀設計
    聞一多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鬥士,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善於封面設計的書籍裝幀高手。後來出版的《紅燭》的封面,藍色邊框,白底紅字,聞一多稱之「雖然還大大方方,很看得過去,但不能算是成功的」。1927年,梁實秋的論文集《浪漫的與古典的》出版前,聞一多不拘陳法,設計的封面別具匠心:以淺棕色的陽刻「浪漫」印文、陰刻「古典」印文,構成形式別致、色彩鮮明的圖案,與梁實秋自題的書名《浪漫的與古典的》互為映襯,古樸大方,新穎醒目,體現了聞一多求新求變的美學追求。
  • 牧角悅子著 益西拉姆譯 | 神話與戲劇——聞一多的戲劇活動
    在戲劇這一領域裡,晚年熱衷於民主運動的聞一多展現出了他在藝術與學術上的才能,如最後的閃光一般,那就是在舞臺上以敘事劇的形式重現《楚辭·九歌》。不幸的是,這個無人知曉的演出計劃啟動一個月後,聞一多就遇刺身亡了。
  • 聞一多發人深思的詩,開頭一句便是: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
    如果說聞一多不是詩人?那麼誰是詩人呢?聞一多開口一句就說,「我不騙你,我不是什麼詩人!」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呢?其實詩人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是被逼無奈,也讓詩人詩人看到了真實的人生,這首詩更有一種重新思索自我的意味。
  • 從聞一多致遊國恩信函看兩位先生之交誼
    1928年8月,聞一多先生就任武漢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延攬人才是其重要的職責之一。通過《楚辭概論》,聞先生深知遊先生在《楚辭》研究方面的實力,便有意邀請他到武大任教。從他們的求學時間及經歷來看,二人之前並沒有交集,原本不相識。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朋友」,那就是胡適之。
  • 最適合朗誦的詩文聞一多《太陽吟》
    1922年9月[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湖北省蘄水人,中國現代詩歌格律化理論的最早提倡者,著有詩集《紅燭》(1923)、《死水》(1928)。1946年7月15日,他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為民主與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948年,開明書店編輯出版了《聞一多全集》。
  • 聞一多高孝貞:婚前無愛,婚後熱戀,柴米油鹽25年,責任孵化愛情
    其實,早在近十年以前,十四歲的聞一多考上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時,父母就給他訂下了婚約。對象名叫高孝貞,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比聞一多小4歲,還是他的遠房表親。當時,聞一多考取清華,高孝貞的父親認為這孩子有出息,主動提出要將女兒嫁給他。親上加親,又門當戶對,聞一多的父母便欣然同意了。而這些,聞一多都並不知情。
  • 聞一多:也許(葬歌)
    ;  那麼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由於意象新穎,節奏明晰,感情深摯,這首詩在當時曾轟動一時,直到今天也還得到許多讀者的鐘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也許》共四節,每節四句,每句九個字,每一、二、四句押韻,詩行整飭,韻律勻整,琅琅上口。尤其特別的是,作者只在全詩結尾用了一個句號,中間沒有一個句號或任何起句號作用的其它符號,這在《死水》中是絕無僅有的。它突出強調了詩作的整體性。
  • 聞一多的兒女大多也是文化工作者
    如果說到聞一多,或許在公訴人的認知中,他只是一個詩人。因為在現在的中小學教材上,有一些聞一多先生的作品,其實聞一多還是一個革命烈士。聞一多出生1899年,是中華民族同盟的早期領導人,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和學者,其中他所創造的《七子之歌》廣為流傳。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他身為一代文人卻投筆從戎,置身於國家的保衛活動之中,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卻因為政黨之爭慘遭國民黨特務慘殺。
  • 聞一多的婚戀觀:一生只愛一個女人,這是男人的責任和擔當
    聞一多拍案而起:「一個人要善於培植感情,無論是夫婦、兄弟、朋友、子女,經過曲折的人生,培養出來的感情,才是永遠回味無窮的。」 聞一多,生於封建包辦婚姻年代。同時代的魯迅,也身受其毒害,表面上不反抗父母,逆來順受。可跟朱安完婚後,卻讓她獨守空房一輩子,自己跟意中人許廣平恩恩愛愛生活去了。從這個角度看,魯迅對髮妻確實是不負責任的。
  •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
  • 湖北人聞一多被害那晚,發生了什麼?
    聞黎明在書中記述,1940 年住昆明陳家營時,是聞一多生活最艱苦的時期,一個月的薪水難以養活一家八口,常常提前支薪,再不行,就借債。「飯碗裡半月不見一個肉星,每天吃的是豆渣和白菜,偶爾買塊豆腐,就算改善生活」。為省錢,聞一多清晨總帶孩子去小河邊洗臉,每次去總要抓點小魚小蝦,回家打牙祭。 聽說螞蚱可以吃,他還到周圍的田野裡四處捕捉,除此之外,還撈田螺、捉田雞。
  • 那年今日 普希金的死亡之謎:自尊、愛情和榮譽
    1799年6月6日,俄國詩人、現實主義奠基人普希金誕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世家。而他的奶媽阿琳娜總有講不完的俄羅斯民間故事和優美的俄羅斯民間歌謠,連同他的詩人叔父不時與作家朋友們來家中作客,這無疑使普希金心中的文學種子迅速萌發、長大,年僅7、8歲的他已經寫了令人們驚嘆不已的短詩。  1811年,年僅12歲的普希金考入聖彼得堡皇村學校,正是在這所剛剛創辦的貴族學校,他更多地接受了民主與自由思想的薰陶。
  • 聞一多很著名的一首詩,揭露了當時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一唱三嘆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這話我今天怎麼說?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裡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聞一多《一句話》這首詩,也是聞一多的著作之一,名字叫《一句話》,這首詩創作年份是大約寫成於1925年或1926年,也是聞一多自美國留學歸來,返抵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後不久所作。
  • 萊昂納德·科恩:一個民謠詩人的多面人生
    其實,在成為歌手之前,他已經是享譽文壇的詩人和小說家了,只是由於作為歌手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至於其詩歌和小說常被忽略。作為樂壇的一代傳奇,他的身體裡還棲居著一個遊吟詩人和小說家的靈魂……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解讀,都只能了解到他的一個側面。那麼,這位取得輝煌成就並擁有多重身份的「搖滾樂界的拜倫」,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和多面人生呢?
  • 歡迎鬥士崔永元教授轉戰今日頭條
    真正的鬥士崔永元教授入駐今日頭條僅僅兩天,粉絲暴漲到200多萬。難道現今的社會就沒有一個說實話的平臺嗎?感謝今日頭條!現在崔永元教授轉戰今日頭條,不僅給頭條帶來了更大的人氣,也讓人看到了今日頭條的正義壯舉!
  • 那年今日 她失去了一個王子,卻贏得了整個丹麥
    雖然她失去了一個王子,卻贏得了整個丹麥。不過,上帝也沒有虧待文雅麗,在她42歲時,丹麥的雜誌登出了文雅麗與27歲的攝影師馬丁·約根森手挽手的照片。以現在的眼光看,馬丁是實打實的高富帥+小鮮肉。那年今日 | 我不怕地獄,也不期待天堂那年今日 | 錢三強:中國的「原子彈之父」那年今日 | 被上帝偏愛的女人來源:綜合搜狐網、鳳凰網、新浪人物周刊本期編輯:馬媛
  • 王道乾:不止是一個很好的詩人,而且是一個真正的詩人
    船過孟買時,英國駐軍正從印度撤退,上船來一批官兵和他們的家屬,家屬中有一個十六七歲的丰采極其動人的少女,我曾鼓了勇氣前去請為她畫一幅素描。談話後,知道她是愛爾蘭人,父親是上校,這事在我們的海上生活中引起一定的波動,成為後半海程的主要話題之一。和道乾談話不一定是順暢的,他的特長不在理性的分析,而是一種詩人的直覺的獨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