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年1月27日傍晚,暮色茫茫,朔風呼嘯,在聖彼得堡近郊一個叫黑溪的地方,一場震驚整個俄羅斯的血腥決鬥正在那裡進行。決鬥中,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腹部中彈,倒在地上,鮮血染紅了他身邊的皚皚白雪。
兩天後,失血過多的普希金不治辭世,數以萬計的民眾前往詩人家中向遺體告別。當時的報紙刊載:「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殞落了。」
1799年6月6日,俄國詩人、現實主義奠基人普希金誕生在莫斯科的一個貴族世家。天資聰穎、酷愛讀書的他從童年時代起便學會了法語,並常常鑽入父親藏書豐富的書房,不舍晝夜地貪婪閱讀古希臘、古羅馬及18世紀法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顯然,從荷馬到維吉爾,從賀拉斯到莫裡哀,直至盧梭、伏爾泰、歌德……都給幼小的普希金心靈中播下文學與自由思想的種子。而他的奶媽阿琳娜總有講不完的俄羅斯民間故事和優美的俄羅斯民間歌謠,連同他的詩人叔父不時與作家朋友們來家中作客,這無疑使普希金心中的文學種子迅速萌發、長大,年僅7、8歲的他已經寫了令人們驚嘆不已的短詩。
1811年,年僅12歲的普希金考入聖彼得堡皇村學校,正是在這所剛剛創辦的貴族學校,他更多地接受了民主與自由思想的薰陶。15歲時,他作為一個中學生,寫了一篇題為《致友人》的詩稿,寄給由著名詩人茹科夫斯基主編的《歐羅巴導報》。這首詩才氣橫溢,茹科夫斯基極為讚賞,立即予以發表,並親自到皇村學校訪問這位「少年才子」。
訪問回來後,茹科夫斯基滿懷激情地立即給詩友維亞賽姆斯基寫信,信中說:「這是我們詩壇的希望。我們必須聯合起來,共同幫助這位未來的天才成長。他將來一定會超過我們所有的人的。」
1820年,普希金21歲,他的第一長篇敘事詩《魯斯蘭·柳德米拉》發表,立即震動俄國文壇。茹科夫斯基十分喜悅地送給他一張照片。照片上寫道:「贈給勝利了的學生。失敗的老師贈。」
茹科夫斯基堪稱伯樂,普希金確實是位文學天才。他只活了38歲,在短短的一生,他給人類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學遺產。其中浪漫主義敘事詩《茨岡》、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短篇小說《驛站長》、中篇歷史小說《上尉的女兒》及大量的抒情短詩,早已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悉。革命導師馬克思對《葉甫蓋尼·奧涅金》很感興趣,拿它作為自己學習俄語的教材。
普希金雖然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學遺產,可是他的一生只有短暫的38年。有人認為,這個悲劇是由其妻一手策劃造成的。
1837年,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普希金在與法國男爵丹特斯決鬥時中彈身亡。
人們曾從各種歷史書中了解到,向詩人舉槍射擊的兇手正是那個不學無術、放蕩不羈的法國軍官丹特斯。當其對準詩人胸膛摳動扳機的一剎那,他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但是,一些研究普希金的學者近來發現,有些過去被視為重要和有分量的東西正在隱退,次要人物和一貫被忽視的史料漸漸突顯,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歷史已變成另外一個樣子。
普希金的小女兒納塔麗婭於1836年5月23日出生,其名字與母親相同。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一貫喜歡子女的普希金對小女兒卻非常冷淡。原因在於,新婚伊始普希金夫妻兩人就相互產生了醋意和猜疑。
1830年11月5日,即普希金結婚前三個月,在給好朋友的一封信中,就提到了他那18歲的未婚妻的冷淡。「我猜不透她的心,可能這顆心外面包著堅硬的樹皮,還佩有三把利劍。她寫給我的信雖然語氣殷勤,但沒有一點熱情……」納塔麗婭在寫給朋友的信中則說:「只有上帝和少數幾個人才具有打開我心靈的鑰匙……」
普希金在給納塔麗婭母親的信中說:「但願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能贏得令愛的芳心。」納塔麗婭是位美女,當普希金在舞會上首次見到她時,即被她的美麗所傾倒。
他們在莫斯科教堂結婚時,出現的兩個偶然情況——十字架和《聖經》掉到地上、蠟燭熄滅——被普希金認為是不祥之兆。幾天以後他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我預感,我與納塔麗婭的結合未必會善終。」
果然,新婚的普希金夫婦在莫斯科的日子並不和美。普希金寫詩抱怨新娘「態度冷淡,毫無激情」;結婚以後差不多年年生孩子(在1831—1836年間,納塔麗婭生了四個子女),破壞了她的情緒和健康。
普希金去外地時,夫妻倆很少通信。納塔麗婭寫給普希金的信,在普希金死後即被她銷毀。但她信中的一些內容,從保留在俄羅斯國家檔案中,1833年普希金的部分回信中可揣測一二。普希金在回信中說:「坦白地告訴你,我像新生嬰兒一樣清白,對你問心無愧。在旅途中只追求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對年輕的少女們看都不看。」
對於21歲妙齡的納塔麗婭來說,34歲的普希金簡直就是個老頭,他既不富有,又沒地位,全身永遠散發著墨水味。普希金脾氣暴躁。當有關許多男人追求納塔麗婭的緋聞傳到他耳朵時,他曾經狠狠地責備妻子,說她「賣弄風情」過分了。
沙皇尼古拉一世實際上只比普希金大三歲。他第一次見到納塔麗婭這位美人時才37歲。尼古拉一世在位30年,以殘暴專橫出名。可以想像,普普通通的普希金竟然成了萬民擁戴的天才,而且還擁有絕代佳人,他這個皇帝怎麼咽得下這口氣?
可是,納塔麗婭名花有主,無法使她擔任「宮廷侍女」來服侍皇上。怎麼辦?於是,尼古拉一世宣召普希金為御前侍衛,以便能夠接近納塔麗婭。
普希金既然當上了御前侍衛,就得帶夫人參加皇室舞會。久而久之,他成了上流社會的笑柄,人們諷刺他「天天趕舞會,讓嬌妻招搖過市」。
尼古拉一世還有一件能制服普希金的武器,那就是國家檔案。普希金從1830年起開始寫歷史小說,寫完《普加喬夫史》之後又動筆寫《彼得大帝史》,這樣他就離不開國家檔案,而查閱檔案必須經沙皇恩準。
1834年夏天,為了擺脫尼古拉一世,普希金意欲辭去御前侍衛一職。隨後在給納塔麗婭的信中他說:「我被本肯託夫(尼古拉一世的大臣)罵了個狗血噴頭,只好收回辭呈。這下你滿意了吧?」可能是看在納塔麗婭的面子上,尼古拉一世恩準普希金請假半年,並批准給其貸款三萬盧布。
1834年初,普希金認識了他未來的情敵——在近衛軍騎兵團任職的法國人丹特斯,並邀請他到家裡做客。丹特斯身材魁梧,儀表堂堂,是納塔麗婭的姑表兄弟。
事實上,安排丹特斯追求納塔麗婭,產生緋聞,轉移視線,「遮掩」皇上,是本肯託夫伯爵的主意,而且沙皇本人也是知道的。否則,丹特斯即使吃了豹子膽,他也不敢和皇帝爭風吃醋。
本肯託夫的這一招果然奏效。1835年夏天,盛傳沙皇和納塔麗婭有染;到了秋天,在傳聞中丹特斯取代尼古拉一世博得美人青睞。社會上議論紛紛,說普希金綠帽子「加冕」;還有人給普希金送匿名信,暗示丹特斯和尼古拉一世給他戴上雙重綠帽子,「祝賀」他由御前侍衛榮升為「綠帽騎士」。
普希金並不是傻瓜,匿名信證實了他所擔心的事。他寫信警告納塔麗婭:「不要與皇上調情!」然而,此時的納塔麗婭已經欲罷不能,而且她還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為她的姐姐謀得了「宮廷侍女」的厚遇。
1836年11月,普希金和他的朋友們同時收到一封用法文書寫的匿名信——這封被命名為「綠帽子」證書的信件寫道:「榮譽勳章協會、尊貴的綠帽子和騎士勳章協會在會長、S.E.D.L.大勳章獲得者納雷什金主持下召開了會議,大會一致同意任命亞歷山大·普希金為該協會副會長和功勳史學家」。這種羞辱性的匿名信深深地激怒了普希金。經過調查,該侮辱信是丹特斯的義父、荷蘭駐俄國大使蓋克恩男爵策劃的。1837年1月26日,就在決鬥前一天,普希金曾滿懷怨恨,寫信給蓋克恩,對他質問和謾罵。隨即,蓋克恩鼓動義子與普希金決鬥。
決鬥中,普希金腹部中彈。兩天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隕落了。
普希金的死,讓人想起他的詩作《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情節:詩人連斯基因女人而與無賴葉甫蓋尼·奧涅金決鬥,最終,奧涅金殺死了詩人。該情節幾乎成為讖語。而就在普希金去世後不久,對普希金十分崇敬的詩人萊蒙託夫寫了《詩人之死》,指沙皇政府為罪魁禍首,一時傳為名作:
你們這些蜂擁在寶座前的貪婪的一群啊,
扼殺自由、天才、光榮的屠夫!
你們躲在法律的蔭庇下
公理和正義對你們向來噤口無聲!
耐人尋味的是,萊蒙託夫最終也死於決鬥,而其經歷和命運,竟與普希金極為相似!
那年今日 | 他體內的HIV消失,愛滋病能治癒了?
那年今日 | 今天,我們一起紀念科學界巨擘盧嘉錫
那年今日 | 卡夫卡:群體之外的孤獨者
來源:綜合微頭條、譯林、中國僑網等
本期編輯: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