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普希金的女性意識
李韶華
(蘭州城市學院文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摘 要:文章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視角來審視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女性意識形態,通過對小說裡愛情的分析、對小說裡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對作家本人婚戀觀的分析,認為普希金雖然真誠的同情和愛憐女性,但他體現出的仍然是傳統的男性意識。
關鍵詞: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女性意識;達吉雅娜
在男權主導的社會裡,男性利用自己的話語霸權建構了「男性化主體」的價值評判系統,女性在男性話語書寫的歷史中,始終作為「他者」而存在,女性自身的主體感受往往被排斥在社會主流話語之外。尤其是在文學敘述當中,女性的真實歷史形態和心聲不僅被無聲湮沒,而且還必須被動接受以維護男權社會和夫權地位為旨歸而形成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普希金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給我們展示了兩對青年男女的兩段愛情故事,塑造了兩位女性形象,體現了作者的女性意識。
一、小說裡體現出的作者的女性觀
(一)小說裡愛情的分析——想像的愛情
在這部小說中,普希金主要圍繞拉林家的兩個女兒達吉雅娜和奧麗加而展開,講述了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
小女兒奧麗加可愛活潑,連斯基愛上了她。但連斯基是年輕的詩人,他的頭腦裡充滿了理想主義的光輝,他堅信自己生活的意義就是為了創造事業、獲得幸福。懷柔情蜜意地愛上了奧麗加。但對於連斯基來說,愛情本身總是重於愛的對象,連斯基愛奧麗加,但其實只是愛上了愛情。因為他單純而又幼稚,他完全被自己的幻想抓住了,根本無暇去認識奧麗加,了解奧麗加,奧麗加在連斯基眼中不過是個幻影,這就是普希金給我們描述的第一段愛情。女主人公被寫成了沒有靈魂的花瓶姑娘,而且他還要為連斯基的死亡背負水性楊花之罵名,連斯基死後,奧麗加很快就跟一個驃騎兵結了婚,再次印證了她是無情無義的空皮囊的女性。作者在敘述這對戀人的戀愛經歷時,只是交代了他們在戀愛,但對他們之間相知相戀的過程以及相處方式都隻字未提,我們看到的是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語言情感交流,只是把對方當作心中幻想人物的替代物而存在,完全是頭腦裡想像的愛情。
小說講述的另一段愛情故事是圍繞大女兒達吉雅娜而展開的,這段愛情同樣也是女主人公頭腦中幻想的愛情。達吉雅娜文靜而又浪漫,在偏遠的荒村,她把沉思冥想當作自己的友伴,用幻想點綴她孤苦無聊的日子。她獨來獨往,沉默寡言,獨自沉浸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內心強烈渴望一個類似聖普勒那樣的情人。終於盼來了奧涅金,一個長相、年齡、經歷都與想像吻合的情人。達吉雅娜為此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但是仔細閱讀文本,你就會發現,其實達吉雅娜僅僅與奧涅金見過一面後就瘋狂的愛上了他,而且作者對他們的這次意義非凡的會面的細節隻字未提,但就是這次會面,讓達吉雅娜找到了幻想愛人的化身,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於是她使盡全身的力氣,拋卻所有的顧忌,為奧涅金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表白信。在信裡,她把姿態擺得很低很低,用乞求的語調懇請奧涅金的愛戀。所以,達吉雅娜與其說是愛上了奧涅金,還不如說是為她自己的幻想中的愛慕對象找到了一個現實替代品而已。這一點,在後文中說得就更為明確:「在眼前這個短短的一瞬,不就是你嗎,親愛的幻影,在透明的夢裡閃閃發光,輕輕地貼近了我的枕邊?不是你嗎,帶著撫慰和愛憐悄悄地對我顯示著希望?你是誰?是保護我的天神,還是一個來誘惑我的奸詐的人?你定要解除我的疑難。或許,這一切全是泡影,全是優質的心靈的欺騙!」③
由此可見,小說中所描繪的這兩段愛情故事,根本不是建立在互相交流,彼此了解,然後深深相愛的現實基礎之上,而僅僅只是主人公頭腦中臆想的愛情,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作者這裡所寫的女性的戀愛經歷,實際上是作者站在男性的立場上,用臆想中的女性聲音來代替真正的女性聲音,是男性視域中的女性思維,具有很強的男權思想。
(二)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命運安排
但在這兩段愛情中我們卻看到作者截然不同的對待女主人公的態度。在第一段愛情中,作者對奧麗加的態度非常冷淡,幾乎沒有讓奧麗加自己出來說過一句話,沒有讓她在這段愛情中表現出自己的任何心聲,她只是連斯基愛情靈感的外在物,是個沒有血肉情感的美麗軀殼。而且作者對奧麗加的態度幾乎是厭惡的,以致於在文本中他也是毫不留情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連斯基死後,作者直言奧麗加並不忠於自己的哀愁,一個驍騎兵隨便用了幾句情場中獻媚的話就俘獲了她的芳心,她就由衷的愛上了對方,然後匆匆結婚遠嫁他鄉,從此不值一提。普希金對奧麗加這一人物形象的處理體現出作者強烈的男性中心主義思想。
而在第二段愛情中,我們看到作者雖然對女主人公達吉雅娜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仔細分析文本,我們又可以看到,作者對她的命運的處理還是沒能超越自己的男權思想烙印。達吉雅娜是一位感傷、沉默、單純而好幻想的姑娘。作者給我們介紹他的女主人公時,說她一點也不引人注意,她憂鬱、沉默,孤傲不群,她也沒有妹妹奧麗加那樣美麗的外表。作者只是重點強調了她的愛好就是愛看理查生和盧梭的小說,有一顆愛幻想的心,為的就是讓她愛上虛無主義者奧涅金,可是又沒有賦予她爭取愛情的資本。所以最終我們看到就是雖然她愛得很使勁,很痛苦,但這份愛情註定會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她既沒有嫵媚妖嬈美貌,也沒有活潑可愛的性格,單憑幻想怎麼可能俘獲男人的心呢!至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普希金對自己和男人的普遍心態應該說是了解至深,力透紙背。
但是,總不能直接把不喜歡達吉雅娜的真實原因告訴單純的女孩吧,所以作者很紳士的先讓奧涅金出於禮貌和同情,從自身方面找原因拒絕達吉雅娜,奧涅金說他天生不是為幸福而生的,他的心和幸福了無因緣,他配不上達吉雅娜完美的天性,為了達吉雅娜將來不至於終日以淚洗面,痛苦不堪,他還是要殘忍拒絕她的求愛。可是這個理由又是多麼假仁假義,冠冕堂皇啊。
接著,作者懷著對單純女孩的一點惻隱之心,又讓奧涅金語重心長地對達吉雅娜進行教育:「年輕姑娘輕浮的幻想都會時不時更替和變換,將來您一定會再次戀愛:但是,掌握自己,這很必須;並非人人都像我了解您,缺乏經驗可能造成不幸。」②從奧涅金的說教言辭中,我們看到他扮演說教角色的時候,對達吉雅娜的態度還是非常溫和的,就像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兄長。當然,普希金在這裡說的其實也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是他對生活和愛情的真實感悟,並且用女性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對女性進行說教,其意在讓女性不要奢望幻影般的愛情,只有做一個賢妻良母才是正道。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他給達吉雅娜找到了一個華麗的歸宿,並安排奧涅金回心轉意的情節,而此時的達吉雅娜貌似已經脫胎換骨,作者讓她放棄了依然心愛的奧涅金,而是心甘情願的做她丈夫和孩子的賢妻良母。作者對達吉雅娜如此違背本心的轉變動機和過程都未作交代,但我們可以說這個選擇很符合男性對妻子的要求。從達吉雅娜此時的失語狀態,作家的女性觀也就昭然若揭了。正如巴赫金所言:「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多為其審美視野中的對象和客體,她們折射出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和控制,其自我意識已被男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所抹煞和壓制。因此,她們實質上只是男權文化境域中沒有自身主體『聲音』的『空洞能指』」。③
至此,我們看到作者對女主人公命運的安排是作者受男權思想的影響,有意為之,就是想要女性成為恪守婦道的賢妻良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二、普希金的女性意識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普希金身處於俄羅斯的女性崇拜文化中
眾所周知,東正教在俄羅斯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東正教特別推崇聖母瑪利亞,認為聖母的地位高於基督。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俄羅斯女人身上被貼上了勤勞的特徵標籤,一個好女人的標準始終是要聰明、嬌柔、女人味十足、忠誠而且要全身心投入家庭,要成為「家庭天使」。在沙皇俄國時期的現實生活中,由於受封建的宗法制度、傳統文化和自身的經濟因素等影響,婦女始終處於被支配、順從的地位。俄國文學起步很晚,發端於十八世紀末,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俄國文學中歌頌的完美女性角色常常都有共同的性格特徵和行為方式。她們不僅要天真善良,還要美麗嫻淑,更要視丈夫的名譽和家庭的完整為自己的生命。這樣,女性就被戴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女性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為了家庭和孩子,充當自我犧牲的男性附屬物。普希金所生活的時代就是這樣一種文化環境,因而他有這樣的女性意識就不足為奇了。
(二)普希金個人的情感經歷豐富,對愛情持懷疑的態度
普希金在早年書寫過很多像《致凱恩》、《我曾經愛過你》等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在詩歌中,作者對愛情魅力的禮讚感動了億萬讀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普希金卻是一個地道的浪蕩公子。他年輕時將自己大把的時間用來出入劇場賭場,舞會宴會,生活極為放蕩,並以追逐女人為樂;還時常無事生非,故意打架鬧事,幾乎每天都決鬥一次,一點也沒有表現出對愛情和情人的尊重。即使對於他美貌的妻子岡察洛娃,他也是沒有付出多少真摯的情感。普希金曾經在結婚前幾天給他的友人寫信表明了自己對結婚的看法,他說自己之所以結婚僅僅是因為到了結婚的年齡,為了隨大流,他對婚姻感到前景黯淡,毫無吸引力。足可見他並不是因為強烈的愛情而結婚,只是例行公事。
但是從普希金的詩歌和小說中對女性的書寫中,我們還是能感覺到在他的靈魂深處,他還是和大多數男人一樣,希望自己有一個溫柔體貼的知心愛人,靈魂上的伴侶,能夠在他煩惱、疲勞、失敗和悔恨時給他安慰和溫存的人,就像《致凱恩》中的凱恩那樣的女性。可是在選擇配偶時,他又完全從自己純男性的角度選擇了彼得堡第一美女岡察洛娃·娜塔麗亞。娜塔麗亞是個絕世美女,但絕不是一個賢惠的好妻子。她喜歡賣弄風情,出入舞場劇場,她無暇顧及普希金的情感欲求,也無力給與他無微不至的照顧,還時常搞出一些花邊新聞,讓普希金的婚後生活心力交瘁,痛苦萬分。普希金有感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急切渴望維護自己的男性尊嚴。所以在普希金最後的一段日子裡,當面對妻子紅杏出牆的緋聞時,普希金毫不顧及眾人的反對和勸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憤怒,並選擇了用生命的代價來捍衛自己的男性尊嚴。而娜塔利婭則受到了男權社會的一致譴責,其後半生都生活在痛苦和磨難中。可以說普希金用自己的生命加固了男權中心主義文化的堅實牆體。
綜上所述,普希金雖然真誠的同情和愛憐女性,但他的女性意識還是男權中心主義的。
注釋:
①②[俄]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分別為P57.P65.P109-110.P126.
③[俄]巴赫金.妥斯陀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M].白春仁,顧亞鈴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88.
參考文獻:
[1]H.O.洛斯基.俄國哲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1.
[2]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174.
[3]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138-139.
[4]梁坤.俄羅斯文學傳統中女性崇拜的宗教淵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3.
[5]鄒廣勝.西方男權話語中的女性形象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1999:(3).
[6]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M].北京:三聯書店,1995.
[7]張玉書.海涅·席勒·茨威格[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8][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On Pushkin’s View of Women
LI Shao-hua
(Chinese Department,Lanzhou City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o examine Pushkin’s Evgeny Onegin of female ideolog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ovel,lov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novel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writer’s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that although Pushkin sincere sympathy and love women,but he reflects the is still the traditional mal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Pushkin;Evgeny Onegin;female view;Tatiana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8-9020(2016)02-024-03
責任編輯:馬曉娟
收稿日期:2015-10-09
作者簡介:李韶華(1978—),女,寧夏靈武人,講師。研究方向:西方現代派文學、西方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