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重明 編輯 l 星裡浣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zzlloveutoo)
奇葩說曾經有一道辯題:「在高薪不喜歡和低薪很喜歡的工作之間,如何選擇?」
不知道你會如何選擇,但是我一定會選擇高薪,因為在我的概念裡,都已經低薪了怎麼可能喜歡?
其實很多時候,低薪本身就會讓我們懷疑自身所做工作的價值,作為普通人,很難不受世俗的套路,大多數人會用薪酬來衡量一件事的價值。
而且,所謂的喜歡和不喜歡,有興趣和沒興趣,其實並不是對立關係。隨著認知層次的轉變,兩種狀態之間,隨時可能發生轉化。
職場上最不能相信的一句話,就是「工資不重要,喜歡最重要」。
01
喜歡很美好
但「喜歡的東西」常常讓人很痛苦
你身邊一定有興趣廣泛的人。你問他喜歡什麼?
他說寫作、音樂、運動、攝影……
可是他今天學樂器,等過幾個天就放棄了,轉而去學遊泳。在學習遊泳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並不是那麼容易,時刻會被水嗆到,更別說做到炫酷的泳姿勢了,更是難上加難,遇到這些問題後,又放棄了遊泳轉而去學習攝影。
其實,任何一種喜歡,如果你深入進去,就會面臨挫折、面臨困惑、面臨批評,你會質疑自己的能力,喜歡帶給你的行動會減弱。
你會發現,深入鑽研某個領域,是個充滿痛苦的過程。
隨著難度的增加,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興趣......
很多人說,成年人已經成熟,不需要像小孩子一樣,在「皮鞭」下學習,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可是在「喜歡」的發動機下,我們為何經常遲遲不肯行動呢?
為什麼你說喜歡看書,享受閱讀的體驗感,卻在每天刷手機;
為什麼你說喜歡英語,享受語感的美妙,卻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
為什麼你說喜歡運動,想要堅持跑步,卻總是把跑鞋束之高閣;
為什麼你說喜歡寫作,想要堅持日更,結果連30天都做不到。
喜歡會讓你有想去做某件事的衝動,但不會提升你的行動力。
但如果你面對的是一項你不得不完成任務,你就會更容易越過這道坎。
比如你負責經營公司的公眾號,每天要輸出一篇文章,需要大量參閱資料,你買的書就不會束之高閣;
你要出國發展,有更好的升職機會,英語就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你是健身房教練,你的身材就是你最有說服力的產品,那麼,你就能做到堅持跑步。
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叫醒我們的「驅動力鬧鐘」不是喜歡,而是出於升職加薪的誘惑、迫於生活的壓力。
02
當你能把一件事做好
自然就會喜歡上它
有人問潤米諮詢董事長劉潤,「你的寫作能力是怎麼訓練出來的?《5分鐘商學院》寫了2季總共有600多節課,還出版了18本書,究竟怎麼做到的?」
劉潤說,這是因為「幸運」。
讀小學時,他對數學很感興趣,最討厭寫作文。但是需要交作業,在任務驅動下,不得不寫作文。
為了完成作業,他只好去查閱資料,有一次,劉潤在報紙上碰巧讀到一篇作文,叫《我的十歲生日》,於是心血來潮也寫了一篇,然後把這篇文章交給了語文老師。
沒想到語文老師做了一件讓他至今難忘的事:在課上朗讀了這篇文章,並當眾表揚文章寫的很好。
劉潤說當時的感受就像吃了5個雞腿、10個冰淇淋,從此找到了寫作的樂趣。
於是,他開始學習寫作,有意識的給自己設置任務,比如當初他定下在得到開專欄《5分鐘商學院》每天更新一節課。
然後他給自己設置任務,每節課投入的時間不得低於5~7小時,必須迭代三次以上,第一次基礎素材要達到從2萬字,第二次迭代從中提煉2000~3000字的精華,第三次的迭代再忍痛刪到1700~1800字,確保用戶能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密度的知識。
任務的驅動使他的寫作能力逐漸提高,他的文章被更多人認可,反過來又增強了寫作樂趣,這就是任務驅動帶來的增強迴路。
所以,成年人不要只想著追求興趣,應該讓任務驅動開啟增強迴路,反過來帶動興趣。
我剛入職場時,領導讓我寫PPT,因為自己能力不足,每次寫PPT都被挨罵,這直接影響了我的績效。
於是我痛下決心,從網上報了PPT的課程開始學習,同時在不斷的學習中,發現在PPT匯報上出問題的主要是思維能力,在框架搭設上缺乏邏輯,發現問題後,我對此進行了針對性的學習。
在不斷的改進下,我的PPT得到了領導的認可,我越做越來勁,現在幾乎承包了公司所有大項會議PPT編制工作,這讓我整個工作變得亮眼,工資翻倍。讓原本討厭做PPT的我對PPT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任務驅動下,開啟了增強迴路,形成了良性循環。
正如心理學家皮亞傑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之所以對於一個對象發生興趣,是由於它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成年人不要只想著追求興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興趣並不是真正的興趣,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不如用任務驅動自己,更利於讓自己找到真正的興趣。
任務驅動能讓你的興趣得到保持和延伸,從而進入一個正向循環。當你得到越多的外部激勵時,你的興趣也就越濃厚。
03
成年人要放棄對「喜歡」的幻想
我在體制內工作,裡面很多老員工,隨著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他們不懂操作電腦,不會使用辦公軟體。他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不願意學習,公司只好用末尾考核的方式,讓他們換崗,一批批重要崗位的幹部在因為「沒有興趣學習」被換掉。
我們應該都還記得這個新聞報導:36歲的高速路收費站女員工,在接到被裁員的通知時哭訴:「我已經36歲了,我的青春都獻給收費站了,現在要我學別的,我沒興趣,也學不會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拿興趣當救命稻草安慰自己而已,其實,不過是想重回舒適區。
不感興趣,就不去學習,只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
我們一生當中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怎麼把自己不喜歡,卻必須要做的事給做了,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難題。
成年人要放棄一種謬誤,就是學什麼東西都得有個興趣,我們應該用任務來驅動學習,沒有任務就自己來製造任務,這樣才能快速成長。
這是時代需求,我們別無選擇。與其逃避,不如正面迎接,在時代的浪潮中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