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這句話,放在曹魏名將鄧艾身上,再合適不過。料誰也沒想到:這個出身寒微,看似唯唯諾諾,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小子」,竟然能一路逆襲,不僅成為了一代戍邊大將,而且還做到了兩千兵馬滅掉蜀國的壯舉。
可惜繁華過後,易見蒼涼。鄧艾滅蜀,本是不世奇功。可沒過多久,這位一代名將,便慘遭不白之冤而死。更令人叫屈的是,朝野上下皆知鄧艾之冤,卻無一人為之翻案。
那麼在鄧艾的悲情結局之後,又存在著何種隱情呢?
一、逆襲人生:農家口吃兒如何成為一代名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取荊州,並遷徙了當地百姓前往中原。鄧艾,也因此來到汝南,並加入到如火如荼的民屯事業中。
在一眾流民當中,自小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鄧艾,很快便展露出才華。只可惜,鄧艾是個「口吃」,上司覺得他將來沒多大出息,反而打發他去當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鄧艾也不氣餒,還經常在閒暇之時研究兵法。
據《三國志·鄧艾傳》:「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鄧艾除了主持屯田事宜外,便以研究兵法為樂。
機會,往往留給有準備的人。機緣巧合之下,鄧艾遇到了司馬懿,並成功得到後者賞識,從此改變人生。依漢代徵辟制,司馬懿這樣的高級官吏,有資格闢一些才子入府。就這樣,鄧艾的一身所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前面說,鄧艾主修「屯田」,輔修「兵法」。所以鄧艾獻上的第一道計策,便是關於軍士屯田的改良計劃:
「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
這個想法,與司馬懿不謀而合。
曹魏政權到後期,能同時抵禦北夷、西蜀與東吳,便離不開軍士屯田,這是保證邊境穩定的絕佳屏障。據《晉書》、《三國志》記載:防守東吳的淮南屯區,以及抵禦西蜀的隴右屯區,都是鄧艾一手主持的。
當曹魏的軍屯戰略基本成熟後,鄧艾又轉戰軍事領域。而他多年以來研究兵法的心得,也被其發揮地淋漓盡致。在來到抗蜀前線後,鄧艾表現出色,並數次擊退姜維。到了公元263年,司馬昭急於代魏,需要一個大功勞證明自己,於是伐蜀之戰應運而生。
正當鍾會與姜維鏖戰之時,鄧艾卻帶領一支偏師從陰平小道偷渡,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到蜀中平原,在攻克綿陽之後,一路西進來到成都城下,迫使後主劉禪不得不自縛請降。
二、晚景悽涼:立下不世奇功的鄧艾何以冤死?
鄧艾在伐蜀之戰中的表現,可謂佔盡天時與人和。哪怕後世再有類似機會,也無法像他這樣,做到二千兵馬滅蜀的壯舉。對此,唐人給予鄧艾高度評價,並將他列入武廟配享。同時代有此殊榮的名將,不過張遼、陸遜等七人而已。
顏真卿:他建議將古代名將列入武廟配享
蜀國滅亡的消息傳回洛陽後,司馬昭大喜,遂進封鄧艾為太尉。得此嘉獎,一向老持成重的鄧艾,也難免有些飄飄然。他自作主張,加封劉禪為驃騎將軍,還冊封了其他高官,以致「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
原本,鍾會才是伐蜀之戰的主帥。但鄧艾此舉,卻直接繞開了他,這令後者心中愈發不滿。正因如此,鍾會便以鄧艾「居功自傲」為由,污衊鄧艾有反叛之意。而當時的監軍衛瓘,也同樣上書幫腔。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難免有人會問:鍾會、衛瓘等人都是魏晉名士,他們為何要與鄧艾過不去?其實,這反映出司馬氏集團中的一個矛盾:核心世家與邊緣武將之間,有著很深的嫌隙。
鄧艾出身落魄世家,而鍾會、衛瓘皆出身名門;鄧艾是個口吃,不擅長交流;而名士又好清談之風。這麼一來,儘管鄧艾在軍中頗有威望,但也始終是個邊緣武將,無法得到司馬氏的高度信任。
也正因如此,司馬昭才會讓鍾會擔任伐蜀大軍的主帥,而不是作戰經驗更為豐富的鄧艾。所以說,當司馬昭聽說鄧艾有謀逆之心後,便不由分說下詔,「檻車徵艾」。
諷刺的是,被司馬昭看成是心腹的鐘會,在經過姜維唆使後,竟然真的反叛了。好在監軍衛瓘反應及時,派人殺死鍾會與姜維。因為衛瓘也參與了污衊鄧艾的行為,所以他乾脆派人將鄧艾也一併殺死。
一代名將鄧艾,就這樣冤死於小人之手,令人無比感慨。
名將杜預聽說此事後,便曾公開指責衛瓘:「伯玉(衛瓘字)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當何以堪其責乎?」
話雖如此,司馬昭接下來的動作,卻讓群臣保持緘默。鍾會是真謀反,司馬昭只是象徵性地處死了鍾會的養子等人;反觀冤屈而死的鄧艾,不僅沒有沉冤得雪,反而連累到了自己的家小:
「餘子在洛陽者皆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發動伐蜀之戰,不過是為了消除一部分代魏阻力。而司馬氏代魏的關鍵性力量,還是來自於門閥士族。正因如此,司馬昭明知鄧艾冤屈,卻依舊不肯為其翻案。
三、歷史重演:鄧艾的翻版王濬如何得以善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晉伐吳之戰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爭功事件。
當時最先抵達建業的王濬,因為成功逼降孫皓,遭到王渾妒忌。因而後者便向司馬炎上書,稱王濬違背軍令,不受主帥調度,並要求以當初對待鄧艾的方式,用檻車將王濬給關押起來。
顯然,這依舊是核心世家與邊緣武將之間的矛盾。王渾是司空王昶之子,乃名門之後;而王濬雖然出身世家,可他的宗族與司馬氏關係一般。
好在,司馬炎只是下詔苛責了王濬,並沒有給出實質性懲罰。
究其原因:一是司馬氏已經成功代魏,他不必再看士族的臉色;二是先前的鄧艾冤案,已經讓不少邊緣士族心生不滿。倘若出身不高的王濬再受到責罰,恐怕會加劇邊緣武將與門閥世家之間的矛盾。
話雖如此,王濬卻依舊感到後怕:「吾始懼鄧艾之事,畏禍及,不得無言,亦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可見鄧艾之死,給滿朝文武留下了深重陰影。
參考文獻:《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文:古老的小鹿 / 圖: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