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專家憂疫情加重債務負擔 全球恐面臨金融危機

2021-01-20 湖北新聞網
世行專家憂疫情加重債務負擔 全球恐面臨金融危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14日 09: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1年1月4日,美國紐約,護士桑德拉·林賽在長島猶太醫院接種新冠病毒疫苗第二針。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4日報導,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擔心,如果新冠疫情遲遲不終結,全球恐將面臨金融危機。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曠日持久,可能會使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堪重負,並演變成金融危機。

  她說:「這起初並不是金融問題……這首先是一場衛生危機,但是它有一些元素已經演變成經典的資產負債表問題。」

  萊因哈特強調,不要將預期中的經濟反彈與復甦混為一談。她說,世行預測人均收入到2021年年底仍將低於疫情前的水平,這意味著任何有關復甦的說法都是「誤導性的」。

  北半球大片地區目前的新增確診病例仍在創紀錄。萊因哈特說:「……我很擔心,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個人、家庭、企業和國家的資產負債表受到的壓力就越大。」

  在13日結束的美國經濟協會年度虛擬會議上,與會經濟學者重點討論的課題之一是,新冠危機將導致全球債務負擔加重,不平等現象將加劇,長期而言可能阻礙全球經濟增長。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的數據,2020年全球債務增加逾15萬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277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經濟產值的365%。家庭、企業、政府均背負了更多債務。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和較貧窮國家將債臺高築,可能引發「足以危害全球的債務危機」。

  新冠疫情也加劇了在各國內部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問題,而窮人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在美國,非裔和西班牙裔的新冠死亡率明顯高於白人,失業的大多是休閒和服務業等行業的低薪工人,白領員工則得以繼續在家辦公。

  斯蒂格利茨說:「這場大流行病暴露了不平等的嚴重程度,並在許多方面加劇了這些不平等。」

  富裕國家如美國通過大量政府援助,減輕了國民受到的衝擊,但貧困國家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據報導,世界各國為抗擊疫情衝擊,共撥出了12.7萬億美元作為公共開支以提振經濟,而全球46個最不發達國家在這筆開支中所佔的比率僅為0.002%。

(編輯:裴春梅)

關鍵詞:

相關焦點

  • 世行最新預測2021年經濟增速:全球4% 中國7.9%
    來源:第一財經世行最新預測2021年經濟增速: 全球4% 中國7.9%作者: 馮迪凡[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表示:「儘管全球經濟似乎已進入緩慢復甦,但決策者在努力確保依然脆弱的全球復甦獲得動力並為強勁增長奠定基礎之際,在公共衛生、債務管理、預算政策、中央銀行業務和結構性改革等諸多領域面臨嚴峻挑戰。
  • 世行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4%,中國7.9%
    世界銀行(下稱「世行」)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1月期《全球經濟展望》(下稱「展望」)中稱,假設2021年大規模推廣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 不過,世行也表示,如決策者不果斷採取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和實施促進投資的改革,復甦可能會緩慢乏力。
  • 哈佛頂尖女教授萊因哈特被任命為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虛位以待兩個月有餘,世界銀行(下稱「世行」)迎來新一任首席經濟學家。當地時間20日,世行行長戴維·馬爾帕斯宣布任命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為世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馬爾帕斯對此表示:「在我們加大努力恢復經濟增長和應對很多客戶國面臨的緊迫債務與經濟衰退危機之際,我很高興歡迎卡門加入世界銀行。卡門在她的職業生涯中致力於理解和戰勝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金融危機,以實現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這個空前的時期,她的思想領導力對於世行集團和我們的客戶將是十分寶貴的。」
  • 世行最新GDP預測:全球增長率降至4.0%,中國增速7.9%排第一
    當地時間1月5日,世界銀行(簡稱世行)發布了今年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該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4.0%,較上次(去年6月)的預測下調了0.2個百分點。造成全球經濟預期下調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全球範圍新冠疫情長期持續。
  • 新加坡警告全球「刺激政策不能永遠持續 債務累積恐成更大威脅...
    11月25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董事總經理梅農(Ravi Menon)表示,隨著各國在支撐消費者和企業的需要與難以控制的債務威脅之間進行平衡,全球經濟從疫情中復甦正進入關鍵時期。他警告全球政策制定者,刺激政策不能永遠持續下去,全球經濟進入脆弱時期,若如果援助繼續快速推進,債務累積將成為更大的威脅。
  • 警惕全球滑入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本報記者 範思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幾乎所有國家,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遭遇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需求和供給衝擊,國際金融市場恐慌情緒不斷升溫,股市、債市、匯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等急速下跌,甚至出現流動性危機。」
  • 任澤平:我們站在全球金融危機邊緣!
    我們正站在新一輪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邊緣,疫情全球大流行只是導火索,根源是全球經濟、金融、社會的脆弱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12年過去了,美國歐洲主要靠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債務槓桿上升、居民財富差距拉大、社會撕裂、政治觀點激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從金融周期的角度,這可能是一次總的清算,該來的遲早會來。
  • 世界銀行最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4%,美國增長3.5%,中國達7.9%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戴維·馬爾帕斯指出:「儘管全球經濟似乎已進入緩慢復甦,但決策者在努力確保依然脆弱的全球復甦獲得動力並為強勁增長奠定基礎之際,在公共衛生、債務管理、預算政策、中央銀行業務和結構性改革等諸多領域面臨嚴峻挑戰。
  • 全球風暴,歐盟的最大危機來了!
    作者:薛不破 來源:功夫財經全球最大的問題是歐盟。自疫情爆發以來,美聯儲斥資了數萬億美元來支撐經濟發展,這些舉措緩解了市場動蕩,將搖搖欲墜的市場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同時,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也飆升至超7萬億美元。上周,達裡奧擔憂美聯儲的政策,將破壞自由市場。而本周,素有「新債王」支撐的剛克拉也將矛頭指向美聯儲,稱其不過是在延緩一場危機。
  • 世界銀行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料中國今年將強勁增長7.9%
    該機構還警告稱,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的上升以及疫苗分發的延遲,都有可能拖累復甦,從而導致2021年全球經濟僅增長1.6%。「短期前景依然高度不確定」,世行在這份半年報中指出,「如果出現下行風險,即感染人數持續增加,疫苗分發遭遇延遲,那麼2021年全球經濟將僅擴張1.6%。」而如果疫情控制成功,疫苗接種速度更快,那麼今年全球經濟增速有望升至近5%,世行報告表示。
  • 新冠疫情引發「債務海嘯」 年底全球債務料達277萬億美元新高
    (IIF)周三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隨著各國政府和企業繼續支出以應對新冠疫情,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球債務規模將飆升至創紀錄的277萬億美元。  IIF最新研究顯示,全球債務在今年頭九個月以空前速度增加,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危機,政府和企業開啟一場「債務海嘯」。
  • 沈建光:從08年全球金融危機 反思當前疫情影響
    短期內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程度遠超出一場大規模自然災害的衝擊,而考慮到疫情在歐美國家仍然處於上升趨勢、疫苗從研發到應用也需要時間,可以預期,全球經濟負增長將持續一段時間。這種背景下,市場上圍繞全球經濟是否會陷入「大蕭條」或者「大衰退」的討論此起彼伏。不少觀點認為,此次疫情衝擊之大史無前例,世界正面臨著類似19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衝擊將是2008年金融危機衝擊的數倍。
  • 全球宏觀金融展望:避險資產不會單邊下跌,新興市場潛藏金融危機
    2020年的經濟增速顯著低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增速(2009年的-0.1%),且是「二戰」之後和平時期全球經濟最深的一次衰退。為抗擊疫情與抑制衰退,主要發達經濟體均採取了大規模財政抗疫政策與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發達國家央行集體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加劇了全球負利率的格局。
  • 2020年會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嗎?
    全球股市是否就此進入熊市?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是否已經在醞釀?就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界面新聞採訪了多位經濟學家和分析師。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新冠疫情持續發酵,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明顯衝擊,不排除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更令人擔心的是,在經歷了多年的貨幣寬鬆後,各國貨幣政策空間明顯收窄,這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更大的風險。
  • 全球債務海嘯如山倒,最大債主中國能免債麼?
    非洲債務危機或引發連鎖反應新冠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面臨災難性萎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
  • 後疫情時代 債務飆升和不平等加劇仍困擾全球!2021年金價突破2300...
    匯通網訊——1月6日,市場分析師Rich Miller警告,世界經濟將在擺脫疫情的過程中受到債務大幅增加和不平等加劇的拖累,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會阻礙經濟增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表示,疫情顯著加劇了不平等,這也引發了金融脆弱性問題。
  • ——理解全球債務危機的全新視角
    過去十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重新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辯論,主題是金融的結構性權力以及當代國際危機管理模式對社會公正和民主的影響。就像19 世紀20 年代、19 世紀60 年代和19 世紀80 年代的倫敦一樣,紐約證券交易所很快就陷入了重大的投機熱潮,數十億美元湧入拉丁美洲和歐洲,尋求有吸引力的收益,主權債務在這些龐大的國際資本流動中佔了很大比例。歷史再次重演,在隨後發生的金融危機中,繁榮不可避免地轉向凋敝,投資者爭先恐後地退出,全球資本流動突然停止。
  • 疫情使數百萬歐洲人走上了債務危機的道路
    來源:新浪財經債務諮詢機構警告稱,由於疫情的持續,付不起帳單的歐洲家庭數量急劇增加,即使是在德國和奧地利等儲蓄充足的國家,人們也開始擔心這個問題。布魯塞爾Bruegel智庫的報告稱,即使在疫情前,約三分之一的歐洲家庭依舊無法支付一筆意外開支,其中南歐國家的「經濟脆弱」家庭更多 (圖)。英國智庫決議基金會本月表示,如果在三個月內失去主要收入來源,危機前44%的英國家庭將無法支付帳單。
  • 李超:流動性衝擊是否會導致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不論何種原因導致的美元階段性走高,新興市場國家均面臨一定匯率風險,疫情衝擊下新興市場國家存在發生危機的可能,重點關注外儲不足、外債過高、財政經常項目雙赤字及槓桿率較高的經濟體,其出現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概率較高。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王校長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全球經濟、金融、社會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都在努力探尋復甦之路,實施相應的經濟政策去緩解疫情帶來的衝擊,但部分國家的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恢復面臨重重壓力。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保護主義上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復甦前景,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效果與風險等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