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掀翻了國內產業發展的既定路線,也完全作廢了企業提前制定的2020發展規劃。
這一場突發事件,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造成了巨大衝擊,也讓曾經在可預測範圍內的市場形勢,出現劇烈的變化。
對於電動車產業而言,同樣如此。
那麼疫情影響下的行業,2020年的存量市場與增量市場受到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呢?
我們先看存量市場。
存量市場指的是現存的,已被看到的和發現的,確定的市場份額。
例如依靠電動車出行的普通家庭、上班族,外來務工人員,學生群體等等,都屬於存量市場,即選擇電動車作為日常出行的人群。
3億市場保有量的電動車行業,其實早已進入存量市場之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品牌集中度的迅速提升,規模增長乏力,市場品牌爭鬥加劇。
03年非典疫情,是行業規模增長的爆發期,但在市場飽和,轉入存量市場的情況下,很明顯不可能出現如非典期間的爆發式增長。
因此如何盤活受疫情影響的存量市場,才是當下企業與經銷商應該思考的問題。
而顯然,各個企業已經針對復工後存量市場的盤活而努力,如愛瑪、雅迪通過京東、天貓的直播活動,新日的安全出行活動,立馬的關愛行動,綠佳的招商訂貨會,小刀的援助經銷商,比德文的直播特賣會等等,都是在為盤活存量市場做準備。
在存量市場不復規模增長的情況下,當疫情徹底平息後,可以預見市場必然會迎來一波促銷活動的高峰,品牌之間對於產品定價,市場營銷和地推活動的競爭會加劇,或是藉助展會進行階段性的招商出貨。
存量市場正是一個從有到優的過程,因此市場的品牌集中度才會越來越高。
有人說往年幹的都是這麼些事,但在產能完全恢復後,今年將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價格戰,這不僅是在爭奪存量市場的份額和話語權,更是在搶奪未來少數品牌集中度下的市場席位。
我們再看增量市場。
增量市場說的是可能會被激發的潛在的市場份額。
而疫情下,電動車行業的增量市場就十分明顯,主要就集中在曾經並不依靠電動車出行,而在疫情後不願意選擇公共運輸工具,而開始選擇電動車出行的人群。
這會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市場增量,是市場整體規模的一次增加,是公交系統與電動出行的一次此消彼長。
這是給予企業與經銷商在疫情後市場的一個新機遇。
想要在這個增量市場下分一杯羹,品牌形象和規模就十分重要,曝光度更高、知名度更高的品牌有優勢,而一系列針對終端的促銷力度與促銷方式會起到重要作用。
而還有一個就是二手車市場。很多人在疫情尚未完全平息,或是平息後的一段時間內會選擇電動車出行,對於這部分只用一陣子的人群,買個便宜的二手車就會是其中一個選擇。
在這個機遇下,以及盤活存量市場的需求下,就是企業發揮品牌力,價格定位,差異化產品或是創意營銷的時候,而經銷商如何吃到這一波利潤,重點不僅是企業的扶持與定價,同樣還有對當地市場和消費方式的把控。
歸根結底,存量市場份額有限,品牌競爭日益加劇,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2020年的競爭會更加直接和殘酷。
而抓住此次增量市場的機遇,既可為企業爭奪品牌集中度下的未來市場提供更多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