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你知道什麼是分形世界嗎?

2021-02-18 藝術分泌物

 ▲

點擊關注|每篇文章都將為您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顆年輕的新媒體藝術心臟

小編為大家來一發新媒體藝術

我猜你看不太懂

那你更加要看了

幾分鐘拓寬自己認知範圍,每天離優秀更進一步。

好了開始正文

主角藝術家介紹
卡西·瑞斯(Casey Reas)
1972年生於美國;現生活工作於加州洛杉磯。

卡西·瑞斯以編寫軟體來探索作為藝術的條件系統(conditional system)。通過定義自然生發的網絡和分層說明(layered instruction),他定義了一塊獨一無二的構建在具象藝術、觀念藝術、實驗動畫和繪畫之上的視覺體驗的區域。動態和生成的軟體一向是他創作的核心媒介,同時他也運用列印、物件、裝置和表演等從他的視覺系統中物化而來的多變的媒介。

2015年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舉辦名為「毒素檢測」的卡西· 瑞斯(Casey Reas)的個展。

「毒素檢測」藉由一個擾亂、分裂和扭曲了既定圖像及敘事的生成性動畫,創造出異於常規的想像性空間。它以一種達達式的方法對原始素材進行處理,刻意擾亂本地廣播信號的信息,並顛覆軟體的精準與秩序。其結果使得程式化的邏輯呈現為一種幾何點陣,生成一個平面的幻覺。

作品探究了哲學家維蘭·傅拉瑟(Vilém Flusser)所論述的技術圖像的領域,如基於文本的說明來「書寫」圖像的這一類以數據形式傳輸的視覺信息;其結構可與二十世紀早期由當時的媒體素材創作而來的拼貼畫以及二十世紀中期的錄像拼接相映照。

下面分享Casey Reas作品

2002—2014 年

Casey Reas 作品|《縮微圖像》


MicroImage (Software 2)

2002/2014
Custom software, computer, screen
Dimensions variable, portrait or landscape

在2014年Sedition獨家出售的數字視頻作品《無限指揮隊》,源自凱西·瑞斯的《噪音訊號》(Signal to Noise)。後者是一個所謂的拼貼引擎,一個以地面電視信號為素材並將其改編成視頻鏡頭的程序。

瑞斯說:「像二十世紀早期媒體上的拼貼搭建,和二十世紀中期的視頻拼貼(相差無幾),《噪音訊號》將當代信息分裂變形成新的數據結構。」

瑞斯為《無限指揮隊》開發了一款更新的打造意象的拼貼引擎,視頻圖像是完全抽象的,且快速地移動變化。然而提示觀眾的電視圖像的基本元素還是不斷出現,動畫和色彩的連續變化都讓人想起節目頻道的切換。《無限指揮隊》在視覺上結合了現代社會熟悉的體驗(電視節目及其中斷、失真信號的閃爍、快速切換頻道)和當代的電腦生成的動畫。

凱西·瑞斯利用同一個拼貼引擎創作了《無限指揮隊》和《100%灰色覆蓋》,兩件作品長度相等(10分鐘),且互相關聯。


2013 年

Casey Reas 作品|《100%灰色覆蓋》



100% Gray Coverage
2013
HD Video
10'00"
Edition of 200

Reas同時是大名鼎鼎的Processing語言的創始人(雖然說是語言,其實內核是Java, 把很多需要很多步才可以的功能簡化了,比如說畫一條線,就是 line(x1, y1, x2, y2) 這麼簡單, x1,y1就是第一個點的X,Y 坐標, x2, y2 就是第二個點的xy坐標。)

2014 年

Casey Reas 作品|《洞穴隱喻之三人行》

an Allegory of a Cave for Three People
2014
Custom software, two screens, mirror, two chairs, projector, computer
Dimensions variable

Reas這樣解釋他的作品:「即使最偉大的明星,也活在玻璃鏡中——洞穴隱喻之三人行」這個作品包含兩個定做的裝置和一個攝影裝置,每次需要三個人來體驗。它可以探索人的身份和身體,尤其是它們和數據監控和攝影的關係。

就好像電影腳本一樣,三位參與者的角色和關係都是被預先設定好的。一位「大明星」會坐在鏡子前,同時會有網格(「參照」)投射到他臉上。另外兩位參與者(「管理員」)坐在屏幕前,完全背對鏡子。他們可以看到屏幕,但看不到「大明星」。

「管理員」們可以控制「大明星」的影像,但「大明星」完全看不到「管理員」,或是「管理員」所見的影像。一位「管理員」控制「參照」的解析度,而另一位控制屏幕上的解析度。這三位參與者都是這個完整的媒體系統的一部分,但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2015 年

Casey Reas 作品|《Linear Perspective》

Linear Perspective (2015)
2015
Custom software, digital images, computer, projector
Dimensions variable, landscape

近來,瑞斯與人合作撰寫設計了書籍10 PRINT CHR$(205.5+RND(1)); : GOTO 10(麻省理工出版社,2013年)。

瑞斯與弗萊出版了《Processing:給視覺設計師和藝術家們的編程手冊》(Processing: A Programming Handbook for Visual Designers and Artists)。本書是在視覺媒體語境內對編程的全面介紹(麻省理工出版社,2007年)。

瑞斯和錢德勒.威廉士(Chandler McWilliams)、魯斯特(Lust)合作出版了《設計、藝術與建築中的形式+編碼》(Form+Code in Design, Art, and Architecture)(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2010年)。該書是針對視覺藝術軟體的歷史、理論和實踐而作的非技術性的介紹。對新媒體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Julius Horsthuis的Mandelbulb3D分形動畫

分形(Fractal)一詞,是曼德勃羅(B.B.Mandelbrot)1973年,在法蘭西學院講課時,提出的分形幾何設想。其原意具有不規則、支離破碎等意義,分形幾何學是一門以非規則幾何形態為研究對象的幾何學。由於不規則現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分形幾何又稱為描述大自然的幾何學。

分形具有:非均勻性、自相似性、重尺度性三個性質

所謂分形圖形是一種雜亂的,但結構十分精細的圖案。如果把它放大,人們會發現更為複雜並可重複出現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形成了不同尺度下的類似和自相似結構。

下面從Julius Horsthuis的作品中你可以明顯體現出上面的理論的特性。

Julius Horsthuis 作品

Mandelbulb3D是一個神奇的軟體,通過嘗試不同的公式組合,調整參數,可以生成許多奇妙的圖像,Julius Horsthuis對這個軟體研究的相當透徹,並創作了許多有意思的作品。

對他作品有興趣的可以去他網站、嗶哩嗶哩或者在優酷上也有不少的視頻作品,下面視頻在騰訊上的播放量只有9。希望大家沒事多關心一下新的製作方式。下面的 Julius Horsthuis幾年前的作品

Julius Horsthuis 作品

下面這個作品節奏比較慢,小編相信你沒有耐心看完。哈哈!

實在不好意思,由於騰訊視頻沒有什麼資源,只能讓大家提前看看。好作品大家自己去了解,絕對視覺刺激你的眼睛。希望咱們中國有更多人感興趣,去推動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至少是成為一個會欣賞新事物的人。

下面放視頻

Julius Horsthuis 作品

下面是一些軟體的應用的介紹

在生成藝術裡,Fractal是個很好用的算法,另外一個特別特別好用的,就是Perlin Noise.

這個noise屌就屌在它的產出非常的自然,如果你用普通的隨機函數,你得到這麼一張圖:

但是你用perlin Noise你得到這樣一張圖

非常自然

然後利用它,再加一個維度

你就得到看起來很真是的地理構造:

能想像這個凹凸就是一個noise就生成出來的東西麼(天空是貼圖)?

然後你再讓它的函數演變一下:

可能性是無窮的

其實前面我所有貼的東西

幾乎都有用到這個Noise

只要你想讓東西起來自然卻又很隨機

這個就是很好用的

然後,說完了算法味兒特別重的,下面是數據味的:

首先是Marius Watz

 平面設計背景

自學成才

Marius Watz作品

看了這麼多圖片,我相信大家應該發現了創作的大致歸律,生成藝術的法寶就是重複加看起來自然的隨機藝術。

Marius Watz用一個機械數碼裝置,自動生成的圖像和文字,自己動的滑鼠+自己敲自己的鍵盤,通過自動24/7全天候接受程序發來的列印任務,印表機直接列印出成品。

除了算法是事先寫好的,內容都是生成的或者網上隨機抓的。不同於上面的風格,我想讓把生成的東西看起來特別像是人類設計師的作品。裝置放在那裡跑了一星期,生成了幾千張海報:

技術上除了語法生成器 ( 給標題用) glitch art ( 有些背景) ,剩下的排版什麼的,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於perlin noise, 這樣有一種很有機的隨機感覺。像是創意人設計出來的海報。

下面貼幾個我們敬愛的dan shiffman的簡單教程:

都是最基本的例子,想試試的就去Download \ Processing.org下載processing吧!

首先當然是recursive


strokeWeight(2);

line(0, 0, 0, -len);

// Move to the end of that line

translate(0, -len);

len *= 0.66;

// All recursive functions must have an exit condition!!!!

// Here, ours is when the length of the branch is 2 pixels or less

if (len > 2) {

pushMatrix(); // Save the current state of transformation (i.e. where are we now)

rotate(theta); // Rotate by theta

branch(len); // Ok, now call myself to draw two new branches!!

popMatrix(); // Whenever we get back here, we "pop"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previous matrix state

// Repeat the same thing, only branch off to the "left" this time!

pushMatrix();

rotate(-theta);

branch(len);

popMatrix();

}

再來個perlin noise的:

(這個下面的代碼複製粘貼到你的Processing裡面可以直接跑哦!)

// adapted from http://openprocessing.org/sketch/2785

// alexis farmer 2014

int nPoints  = 4096; // points to draw

float complexity = 8; // wind complexity

float maxMass  = .8; // max pollen mass

float timeSpeed  = .02; // wind variation speed

float phase  = TWO_PI; // separate u-noise from v-noise

float windSpeed  = 40; // wind vector magnitude for debug

int step  = 10; // spatial sampling rate for debug

float[] pollenMass;

float[][] points;

void setup()

{

size( 512, 512, P2D );

points  = new float[nPoints][2];

pollenMass = new float[nPoints];

forint i = 0; i < nPoints; i++ )

{

points[i] = new float[]{random(0, width), random(0, height)};

pollenMass[i] = random(0, maxMass);

}

noiseDetail(14);

background(255);

}

void draw()

{

float t = frameCount * timeSpeed;

stroke( 0, 10 );

for (int i = 0; i < nPoints; i++)

{

float x = points[i][0];

float y = points[i][1];

float normx = norm(x, 0, width);

float normy = norm(y, 0, height);

float u = noise(t + phase, normx * complexity + phase, normy * complexity + phase);

float v = noise(t - phase, normx * complexity - phase, normy * complexity + phase);

float speed = ( 1 + noise( t, u, v ) ) / pollenMass[i];

+= lerp( -speed, speed, u );

+= lerp( -speed, speed, v );

if ( x < 0 )

= width - 1;

else if ( x >= width)

= 0;

if ( y < 0 )

= height - 1;

else if ( y >= width)

= 0;

point(x, y);

points[i][0] = x;

points[i][1] = y;

}

}

void mousePressed() {

setup();

}


這裡有更多簡單有意思的例子:

Generative Art (AbandonedArt.org)

有興趣的,可以去下載一個Processing 的IDE, 不要錢,體積也很小。下載連結在上面,想系統學的話可以看書。書的話,可以先從shiffman的"learning processing"看起,或者"Nature of Code", 從模仿自然簡單的算法開始,真的炒雞簡單。感興趣的自己去研究研究。

希望大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入坑,一起發現編程的樂趣。其實寫程序還是揮畫筆都是個媒介方式而已,目的還是集合時代背景,表達這個時代的精神內涵。

文章部分借鑑知乎來著紐約新媒體藝術家|黃瓜  的觀點

對新媒體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他

一個熱心腸的藝術家

好了喜歡我們文章的朋友請點擊關注

我們將給你帶來更多有意思的觀看世界的角度

相關焦點

  •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分形理論嗎?
    簡單地說,分形理論提示我們:把複雜對象的某個局部進行放大,其形態和複雜程度與整體相似。這個理論是什麼鬼?你不要故弄玄虛搞事情,我跟你講。理論當然經常都是晦澀的。不過聽聽美國物理學大師約翰·惠勒怎麼說:今後誰不熟悉分形,誰就不能被稱為科學上的文化人。我這樣苦口婆心地早早爬起來寫文章,是為了讓你不要露出沒有文化的破腚。
  • 朱雨澤的分形藝術
    分形幾何建立以後,很快就引起了許多學科的關注,這是由於它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用上都具有重要價值。曼德布羅特研究中最有意義的是1980年他發現的並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集合」,他發現整個宇宙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構成自相似的結構。曼德布羅特集合圖形的邊界處,具有無限複雜和精細的結構。如果計算機的精度是不受限制的話,你就可以無限地放大她的邊界。當你放大某個區域,它的結構就在變化,展現出新的結構元素。
  • 分形藝術世界幫你見證生命的無限和多元之美
    分形藝術不以科學內容本身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也大量引用「動力系統」、「迭代逼近」、「混沌吸引子」等科學術語,進而極力採用計算機繪圖手段,創造出無比神奇的作品。藝術家開始漫步科學領地!,在美術館展廳登場,接受藝術鑑賞家的評頭論足,科學家也從此跨入了神聖的藝術殿堂!
  • 一圖讀懂摩登天空的分形創新
    11月28日,混沌大學實戰家最新上線沈黎暉獨家課程《摩登天空:什麼在左右潮流?》,他說自己或許不適合講課,但卻真誠地袒露了一些非常可愛的、痛苦的、掙扎的、以及有希望的東西。事實上,表面的光鮮之下,傳統的唱片行業正遭遇網際網路的強力衝擊,日子並不好過,而當所有人都一股腦兒地發力線下演出,無論是演唱會還是音樂節,競爭都日趨激烈。作為行業巨頭,保持創新力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 去了那麼多網紅打卡展,你真的了解新媒體藝術嗎?
    新媒體藝術其實很難去下一個定義說清楚,到底什麼是新媒體藝術,它是一個龐大的集合概念,而且這個概念還是在這個基礎上,隨著科技發展和媒介的多樣化而不斷發展和拓寬分支的。新媒體藝術廣義上可以概括為使用現代技術或新媒體手段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作品的統稱,並常常關注這些媒介本身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美學的可能性。
  • 從康託爾集到分形
    他想在自己的電腦裡畫出飛機下空連綿的山脈,而當時的電腦繪圖技術似乎無法幫到他什麼:畢竟連奧斯卡也是直到這一年才首次設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獲獎影片是特攝技術的產物——《星球大戰》。無論截取的是怎樣一個區域,你都能看到相似的圖形。將一個局部充分放大到無法想像的地步,卻突然間似乎回到了最開始的那個局部。這一刻,也許你會對山重水複一詞有了新的理解。但並不是說你一直在做無用功。
  • 招新 |《藝術新聞/中文版》上海尋找藝術新媒體實習生
    2013年3月創刊以來,在中國藝術領域的爆發期,以其國際性、專業性與前瞻性的發展定位,成為了華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藝術媒體,為華語世界帶來一份國際化同時具有在地性的權威藝術刊物。同時推出的數字版「藝術新聞iArt」也是移動客戶端下載量最大的中文藝術數字媒體。因工作拓展需要,TANC 團隊現在徵召藝術新媒體實習生。
  • 新媒體藝術丨他們回應了人人都會問的問題
    學習另一種創意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1⃣️ 新媒體藝術行業的未來趨勢
  • 來自《盜夢空間》的靈感——永無停息的陀螺、分形夢幻奇觀、扭曲的空間
    或許,你該來一個,試一下——你正在現實中睡去,還是正從醉夢中醒來?這便是幾何上被稱為分形(fractal)的結構。分形結構對應著無窮的遞歸的邏輯。還記得Cobb和女孩主動用做夢器進入的 limbo嗎?這是他曾經和他老婆在 limbo 裡所建的。
  • 分形空間體驗服申請地址一覽 激活碼免費領取方法_18183分形空間專區
    分形空間體驗服在哪申請,如何進體驗服呢?對於體驗服申請來說,是需要激活碼資格的。有很多玩家都想玩,那麼申請體驗服的方法是什麼呢?
  • 數位化景觀社會,新媒體藝術與公眾關係反思
    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大家為什麼蜂擁而至去追求相似的體驗?難道只為實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機位拍攝嗎?還是作為「我在場」的證明?拼圖心理可以理解,對於不完整情態的焦急,迫於畫幅或靜幀圖片帶來管中窺豹的限制感,我們必須到那去,特別是有表演的時候,否則將錯失現場和事件性。
  • 交互新媒體藝術,一場觸發靈魂的互動
    作為數字媒體技術發展壯大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從聲、光、電、數字媒體的基礎上出發,尋求綜合和藝術的再現形式,從而多維度地展現技術所包含的精神本質,以及作為一種技術性極強的藝術,不同的媒介會促使人類產生感知方式和感知尺度的變化。人類也正在適應這個用混合的媒介所塑造的世界,這是完全不同予以往的非物質時代。究竟交互新媒體是如何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並且如何用一種現在的技術來表現傳統藝術的?
  • 幻境分形 | 金希珍 2020中央美院雕塑系作品
    另外,《Via Positiva》還表達了:「如果要讓他人正面地看待你,要從自我開始。」作者將自身想法無限擴大的狀態,比喻為相似圖案不斷循環的幾何結構「分形」,並嘗試用視頻來進行視覺化的表達。 《Via Positiva》作品視頻我從小對人的內心世界很感興趣,在我十歲的時,雖然沒有特別的契機,但突然開始對人的死亡進行思考。之後我對人體的有限性和意識逐漸感興趣。
  • ART | 盤點七月全球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已開始不斷深入到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為科技、藝術與設計等行業賦能。
  • 招新 |《藝術新聞/中文版》上海尋找設計與新媒體實習生
    2013年3月創刊以來,在中國藝術領域的爆發期,以其國際性、專業性與前瞻性的發展定位,成為了華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藝術媒體,為華語世界帶來一份國際化同時具有在地性的權威藝術刊物。同時推出的數字版「藝術新聞iArt」也是移動客戶端下載量最大的中文藝術數字媒體。因工作拓展需要,TANC 團隊現在徵召設計與新媒體實習生。
  • 當民歌演出遇上新媒體藝術 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開
    本場演出由北京保利演出有限公司承制,本場演出利用新媒體藝術燈光秀與演出相融合的先鋒演出形式,打造了中國首部山體實景民歌大秀。本場演出通過震撼人心的視聽感受、心底而發的家國情感,「回顧經典、致敬經典、創新經典」,讓古老的民歌在有著「萬首民歌千出戲」之稱的山西左權煥發活力,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展示新時代民歌的魅力。
  • 盤點8月全球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 已開始不斷深入到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 為科技、藝術與設計等行業賦能 新媒體藝術,常指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進行創作,它的創作涉及許多領域,如:數字媒體藝術、混合現實、沉浸式體驗、賽博格藝術
  • 造象II - 林俊廷 新媒體藝術作品
    Unite大會是由Unity舉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連續三年邀請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分享應用UNITY引擎於非遊戲領域的藝術創作,在Unite 2017 Shanghai林俊廷首次完整介紹<造象>創作歷程。
  • 《命運石之門0》分形結構的自反性
    這個故事裡的義無反顧的執著,對於過去對於回憶對於世界的某一種狀態的無論如何也不肯放手的態度,還有對於這種執迷的追求時候的熱血,都讓我感動又排斥。感動在於故事裡的那些瞬間 -- 牧瀨紅莉棲第一次出現在屏幕上並且開口說話,在實驗室裡又親眼見到紅莉棲,真由理的那封信,男主角第一次變回鳳凰院兇真,第23集最後的彩蛋,等等等等 -- 這些瞬間帶給我的情感衝擊以及接近淚目的生理體驗是客觀真實難以否認的;而排斥在於我明確地知道,這種對於某一個特定的世界的狀態執迷不悔的不肯放手的態度,這種把自己的身份和價值建立在外部世界的做法,這種消極地否定當下和逃避現狀的心理
  • 搞新媒體藝術的都要來看看~早鳥價最後一天
    *本期文章由導師蔡雨利編寫很多童鞋對新媒體藝術感興趣而背後離不開創意編程(P5)P5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