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丨他們回應了人人都會問的問題

2021-02-19 最畢設

學習另一種創意思維

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1⃣️ 新媒體藝術行業的未來趨勢

      跟我的設計專業如何結合?

2⃣️ 怎麼剖析優秀作品背後的創作邏輯

3⃣️ 新媒體藝術教育的教與學怎麼進行

4⃣️ 新媒體藝術所需的創造力是什麼

以上問題,我們邀請了兩位新媒體藝術家和教育者 邱偉豪 與 Barak Chamo 在第104期講座中進行了回應。

並分享了他們從👉校園👉行業👉投身教育的心得與見解。

我們整理了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具有價值的回答。

全文乾貨共 4500 字,耐心閱讀

希望對你有啟發 :)

↓↓↓

偉豪:對我來說,新媒體藝術是與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型藝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在那個時候,藝術家們使用電腦、收音機、印表機等進行創作。

新媒體藝術一直都是使用著最前沿的技術,包括各種各樣的傳感技術、虛擬實境,可視化等。

Nam June Paik, Magnet TV, 1965

影像藝術鼻祖之一的藝術家

Barak : 是的,新媒體藝術一直在改變,就像繪畫、音樂、雕塑,也都是在變化中發展。因此隨著技術持續不斷地發展,新媒體藝術可以擴大到不同的領域。

雖然討論的話題一直在變,但是它們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早期的藝術家用影像手段創作,當今更多的是用新技術,例如機器學習、虛擬實境等,但與此同時影像藝術也還在流行。

所以,雖然技術一直在更新,趨勢在改變,但是你還是可以使用傳統技術來創作。這賦予了藝術更多的可能性與創作潛力,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創作空間。

Hito Steyerl, How Not To Be Seen, 2013

影像是此藝術家創作的主要表現手法

Anna Ridler, Myriad (Tulips), 2018

Barak :如今我們可以從娛樂行業、技術行業、媒體行業、設計行業,甚至新聞上都能看到可互動的東西的存在,我們正在使用的社交媒體,都頻繁地出現新科技。

新媒體設計師、軟體設計師變得越來越重要。你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找到很多機會,不僅僅是成為藝術家,也有更多方向可以選擇。

Barak 在 Cactus 公司做的沉浸式空間 2019

偉豪:我很贊同 Barak 將此分為兩類,一類是成為新媒體藝術家,另一類是想從事相關職業,這是有一些區別的。

你可以往新媒體藝術家方向發展,開自己的工作室,或是去其他的工作室和一些公共組織。可能你會想到謀生的問題,那你可以選擇成為老師、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創意編程員和創意技術專家等。

我想強調一點是,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機會,比如 Google, Facebook, Adobe 等等的大公司都會有專門的編程部門,專注於研究未來趨勢,創作的自由度很大。還有一些商業工作室也致力於創造新媒體藝術作品,你都可以嘗試。

Experiments with Google 官網內容
Barak:我認為新冠肺炎與居家隔離改變了藝術界的氛圍,一切都數位化了。出現越來越多 AR 的作品、虛擬空間和線上展廳,以及越來越多藝術家創作基於屏幕的作品,還有 ZOOM 和各種直播平臺。新媒體藝術家可以真正地發揮自己的特長,並能快速適應新的環境。

Nancy Baker Cahill, Liberty Bell, 2020

AR 虛擬雕塑

偉豪:你可以找到一個已存在的領域與技術結合,例如攝影、繪畫、設計結合編程,然後創造出一個新的領域、新的學科,我想這就是新媒體藝術與其他學科的相互合作。

愫君, Omnia per Omnia, 2018

Barak :這個問題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是很有意思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與行業的融合,另一種是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

越來越多的線上娛樂領域變得具有互動性,從抖音和 Instagram 上的增強現實濾鏡,到電影製作轉向虛擬場景,再到現場音樂活動走向數位化,新媒體藝術家在行業中找到了更多的表達空間。

偉豪:我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的媒體藝術與技術(MAT)專業讀博,那就介紹一下我的學校是怎麼教的吧。

這裡的核心課程分為理論和技術兩個方向,理論就是新媒體藝術史,技術就是基礎編程訓練,例如學習 Processing,幫助我們進一步實現自己的項目。

這兩門課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媒體藝術的概念,打開我們的視野,並且挑戰我們的傳統觀念。

Barak :我碩士畢業於紐約大學的 itp,這裡的課程也是非常相似的,包括歷史與技術,編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

基礎課程都差不多,第一個就是學習編程,然後是硬體,接下來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這些課程都具有思維啟發的意義,思維方式和技術都是這個領域中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用創造性的方式去使用這些工具。

跟新媒體藝術一樣,課程內容也是一直在改變的,總是有更先進的技術會出現,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創新,找到技術與藝術更好的平衡點。

Panopticon, 2018

Barak 與吳桐合作的裝置

Barak :這可能是我聽過最多的問題,「學習哪個軟體最好?」

最重要的是,你要選擇一個讓你覺得舒服的、自信的、能表達你自己的工具,並且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你的想法。

如果你問一個在行業內待很久的人,他們只會告訴你學什麼軟體都行。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已經不懼怕學習新的工具,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它們。

軟體入門一開始都是很難的,他們也都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的。所以要找到你的學習動機,才有動力堅持下去。

我想說的是,你可以把這些工具想像成畫家的畫筆,只要你能把你的工具用到極致,就能實現你天馬行空的想法。

Barak 製作裝置作品

偉豪:是的,對我來說「易學性」和「表現力」是最關鍵的兩個點。易學性,你能夠學會嗎?表現力,你可以用工具做什麼。

我認為你第一件事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你是只是嘗試想探索這個領域呢?還是你想在這個領域中發展。

如果你想深入這個領域,以我的經驗來說,我會想自己有一個對媒介的基礎理解,就像以上帝視角去看待事物,看到最本質的東西,對我來說學習 Processing 就是這樣。

學習編程是培養另一種思維。比如一首歌,其他人聽到的是旋律,而我聽到的是歌曲背後的數據,這就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並且掌握編思維程能幫助你今後快速學習其他工具。例如我會 Processing 再去學 Blender 就可以快速上手,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系統的軟體,但是它們背後的數據結構是相似的。

Machinery Interference, 2018邱偉豪與 Jieliang Luo 合作的裝置作品

Barak :代碼是開放的,沒有限制的。不僅是編程給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也是作為表達自己的手段。

偉豪:編程工具變得越來越友好,過去設計師想學但是他們沒有的選擇,現在有更多的選擇,更多人願意去學習和實驗。

所以我不希望大家把編程當成一個很特別的東西去對待,而是用來進行各種嘗試實驗和創作。

無論你是藝術家還是設計師還是其他背景,你可以用這些背景知識,來啟發自己表達出更新的觀點,給你更多表達的機會。所以編程只是另一種工具,像是 PS 和 AI 一樣,用來創造新東西。

Barak 日常軟體練習

偉豪: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你要找到它,學習它,再與技術結合,這就是我的創作方法。也就是找到你的創作激情,靈感就來了,然後再選擇適合的工具。

我很喜歡攝影,所以當我有了靈感就會用攝影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後結合技術再創作它,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很多的實驗。

從我的一些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我對攝影的激情,以及從渲染軟體中獲得的靈感與實驗,3D 模型和渲染都是我以前沒嘗試過的,發揮了我的好奇心與激情去探索新事物。

Barak:我的靈感來源是從技術、視覺、工具實驗中獲得,最近我喜歡技術材料,組合不同的硬體來創作,對我來說動手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還有就是從學習藝術史、媒介、科學和技術的過程中獲得。

Barak 的燈光雕塑作品 2019

我從現有的工具和技術中找到新的意義,這個過程中就會延伸出一系列的作品。例如我有一系列作品就是關於圖像與像素、燈光與 LED 等,都和視覺有關。

偉豪:開始一個項目之前,我會做相關的研究,找這個領域的專家,與他探討我的想法,得到一些專業的反饋。還有就是找到與你有共同理念的藝術家、專業人員等等,各自運用自己擅長的部分合作。

Barak :這在個人項目和商業項目之間有所不同。商業項目需要平衡我的創作風格和完整性與項目的需求,也取決於我的職責。

如果作為技術總監,我的工作是專注於能讓項目以最優的方式建立,構建新的系統和執行交互工作。作為創意總監,你對項目的方向有更多的控制權和責任,與客戶和合作者合作定義風格、敘述、互動和主題,以呈現自己的藝術風格和交付客戶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尋求合作非常重要。當你在尋求合作者時,必須清楚知道你們的共同目標是什麼,以及必須了解對方的背景,才能更好地互補。並且經常與不同的人或是機器合作,你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看到另一種創作思維,以及 Ta 們是如何回應你的創意。

Barak 與 Sam Oh 在 LightboxNYC 做的投影作品

Barak: 創造力,你可能會想到有價值的、美學的、有趣的、美麗的。我認為創造力是創建新的聯繫,創作出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東西,並且能與觀者產生聯繫,有啟發性的,或是重新定義一種工具的用途。我認為這就是基本原則。

偉豪:我認為是一種能讓你產生疑問和好奇心的方式。創造力一直在變,當我們進入到這個領域,一切都很有吸引力,都很有新意。但是隨著看得作品越來越多,我開始更在意作品更深層次的含義,你的作品是否能讓觀眾產生疑問?

還有一個是決策力,當我看到一個有前瞻性的作品時,我會想知道作者為什麼會想到這一點,並做出這個決定。

Barak:哈哈哈,我太感同身受了,因為我也很討厭我以前的畢設作品,我認為它是一個好想法但是最終呈現得很糟糕。無論你是否喜歡你的作品,先把它做出來,即使現在不是那麼完美,可以稍微放置一段時間再看它,你會有新發現。成長的過程是保持學習和製作的狀態,打開眼界,從不同的領域尋找靈感。偉豪: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去做就好了,做好後放在一邊,過一段時間後靈感就回來了。你可以看看別人的作品,聽聽別人的意見,了解到其他藝術家是如何做的,都是很有啟發性的。現在的大環境變化非常迅速,你要接受你不能立刻做出一個完美的傑作,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學習、進步。所以當你看回自己過去的作品時,肯定會有不同的觀點,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SchultzSchulz Graphik 用 Processing 實現創意玩法

偉豪:我平時會做很多原型來記錄我的靈感,可能做了 100 個才能挑出一個去實現。我認為學習和創作是同時發生的,就像我的課程中,我將知識點都拆分成小點,每學完一個小知識點就開始做練習。當你一步一步地完成了這些小練習,最後回過頭看你已經創作出了很多作品了。因此不要忽視基礎的知識的重要性,一個簡單的技術也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東西。

編輯:K7

審核:葉欣,小八

-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不免費授權)

歡迎指正和投稿:media@zuibishe.com


往期相關好文

最畢設&helloup 招人啦

期待你的加入(全職辦公)
後臺回復「招聘」,閱招聘詳情

應聘簡歷請投遞至:join@zuibishe.com

相關焦點

  • 典藏今藝術丨網際網路+藝術 藝術市場的電商時代
    在藝術領域,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品交易方式,世界範圍內的收藏家和交易商們從線下逐步走向線上。其中,在線拍賣佔據了線上交易的絕大份額;我們將以興起於德國柏林的在線拍賣行Auctionata、北京的藝典中國、上海的趙湧在線以及泓盛微信為個案,並加上專營新媒體藝術,創建全新經營模式的線上交易平臺Daata Editions,看網際網路技術以怎樣的方式滲入藝術品市場,「網際網路+藝術」的結果將是什麼?
  • 濰坊好網民丨左保傑: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 傳播正能量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13日訊 左保傑是濰坊廣播電視報融媒體傳播部副主任,負責報社新媒體平臺運營工作。連續6年被評為濰坊廣播影視集團「十佳青年記者」,多次榮獲集團、報社「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O:BSERVE | 殊途同歸的新媒體藝術與電子遊戲
    OUTPUT期待成為新媒體藝術領域的觀點匯集之地。殊途同歸新媒體藝術與電子遊戲就像是出生在不同地方的雙胞胎,各自在自己的節奏中盤桓生長。博伊斯本人 就像新媒體藝術與電子遊戲各執一方,而此兩者又終將、並已開始了相遇與交融,殊途同歸,如同圓上一點出發的兩條路,並非相同(das Gleiche)但皆是同一(Das Selbe)。
  • ART | 盤點七月全球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已開始不斷深入到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為科技、藝術與設計等行業賦能。
  • .ZIP ●釋放未來|年度最高顏值藝術狂歡派對即將嗨翻成都|Unzip The Future新媒體藝術展|今日未來館@成都
    ZIP ● 釋放未來 × 成都遠洋太古裡 = 新媒體藝術展 × 明星潮人打卡聖地 = 高逼格Unzip The Future 新媒體藝術展 Unzip The Future 新媒體藝術展12月24日藝術狂歡派對演出時間丨TIME
  • 講座丨龔卓軍:從攝影到鬼魂徘徊學——現代攝影與新媒體藝術的臺灣語境
    2014瑞象校園系列講座(八)從攝影到鬼魂徘徊學——現代攝影與新媒體藝術的臺灣語境講者:龔卓軍時間:11月26日上半場:15:30-17:30下半場:19:00-21:00地點: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
  • 造象II - 林俊廷 新媒體藝術作品
    Unite大會是由Unity舉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至今已有10年的歷史,連續三年邀請新媒體藝術家林俊廷分享應用UNITY引擎於非遊戲領域的藝術創作,在Unite 2017 Shanghai林俊廷首次完整介紹<造象>創作歷程。
  • 當民歌演出遇上新媒體藝術 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開
    表演藝術家為了滿足新的演出模式、新的藝術觀念、新的舞臺技術而創作更精彩的藝術作品,這也奠定了新媒體光影技術得以實現的基礎。尤其是在舞臺設計中,新媒體光影的使用是新的藝術形式的體現也是時代技術的提升。
  • 招新 |《藝術新聞/中文版》上海尋找藝術新媒體實習生
    2013年3月創刊以來,在中國藝術領域的爆發期,以其國際性、專業性與前瞻性的發展定位,成為了華語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藝術媒體,為華語世界帶來一份國際化同時具有在地性的權威藝術刊物。同時推出的數字版「藝術新聞iArt」也是移動客戶端下載量最大的中文藝術數字媒體。因工作拓展需要,TANC 團隊現在徵召藝術新媒體實習生。
  • 刷爆朋友圈的新媒體藝術展覽,不只是「光、電、聲」的結合
    觀眾不再僅僅是觀賞,而是可以介入藝術作品,因而,新媒體藝術也被稱為體驗·參與型的藝術。再到去年的「光影上海」系列活動登陸上海,新媒體藝術以其炫酷的現場刷爆「朋友圈」。POEConsulting是專注於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策劃團隊,他們曾打造了teamLab Crystal Fireworks、Entropia 音浪、X-Tree 魔方樹來等眾多「刷屏級」新媒體展覽,是這些新媒體藝術展覽的幕後推手。
  • 盤點8月全球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 已開始不斷深入到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 為科技、藝術與設計等行業賦能 新媒體藝術,常指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進行創作,它的創作涉及許多領域,如:數字媒體藝術、混合現實、沉浸式體驗、賽博格藝術
  • 交互新媒體藝術,一場觸發靈魂的互動
    作為數字媒體技術發展壯大的藝術形式,新媒體藝術從聲、光、電、數字媒體的基礎上出發,尋求綜合和藝術的再現形式,從而多維度地展現技術所包含的精神本質,以及作為一種技術性極強的藝術,不同的媒介會促使人類產生感知方式和感知尺度的變化。人類也正在適應這個用混合的媒介所塑造的世界,這是完全不同予以往的非物質時代。究竟交互新媒體是如何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並且如何用一種現在的技術來表現傳統藝術的?
  • 數位化景觀社會,新媒體藝術與公眾關係反思
    當人們逐漸對新媒體網紅奇觀感到疲勞,對過量的流明頭暈目眩,新媒體藝術與公眾的關係似乎出現了某種斷裂,如果我們不做景觀消費的支持者,那麼又以何種角度切入對新媒體藝術的認知,以何種姿態與新媒體藝術發生聯結?而新媒體藝術家,是否必須恢復自身的藝術批判性,對景觀霸權,對當今社會的媒體化現象,對僵化、浮表的藝術-公眾關係做更多的思考?
  • E · 展覽 | 新媒體藝術盛事「釋放全景」
    皮耶·施密特 Piet Schmidt | 德國皮耶·施密特是德國新媒體設計師和藝術家。在柏林藝術大學師從約阿希姆·薩德(Joachim Sauter)教授研習新媒體。施密特主要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設計實體界面。他的作品源於對人機關係的好奇。《懶散的下午》
  • 2020天美畢業季丨國際藝術教育學院畢業生優秀作品線上展廳
    一、作品信息作者:王逸倫作品:《異》種類:數字媒體藝術尺寸:1600×2000px指導教師:劉玉龍二、創作說明    將中國傳統的戲曲元素與數字媒體藝術的展現形式結合,創作一個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結合的作品,為傳統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集各種藝術精華為一體,帶給觀眾一種新的體驗。
  • 聚焦丨藝術在商業業態創新中的多樣可能
    丨藝術展覽拉動城市的旅遊業丨 藝術展覽不僅可以發展藝術文化,同樣可以帶動一座城市的旅遊業。雖然對於當地城鎮來說展期只是一段時間,但是很多展品在展覽後將長期遺留在城市當中,成為這座城市的公共藝術,甚至發展成為這座城市的標識。
  • 融媒體成員介紹丨新媒體部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融媒體成員介紹丨新媒體部 2020-11-08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超自然碰撞會第五期開啟 | 新媒體裝置藝術 在公共商業空間的語言
    本期將通過多個SeeekLab正在進行或未來將要進行的案例,解讀如何利用新媒體裝置構建公共商業空間,解決現階段商業同質化問題,打造新型服務體驗模式,以及探討新媒體裝置的介入對於未來商業體的現實意義。除此之外,我們也將分享新媒體在其他領域的探索和思考,如何用裝置連結在地文化,用藝術和科技打造別樣的文旅新體驗。
  • 「人人」落幕
    半月前已經有「人人影視字幕組涼涼」的風聲窸窣傳出,先是以小道消息的形式流連於貼吧、豆瓣小組,旋即有網友發現,從2021年1月初開始,「人人影視字幕組」APP就已經無法使用,即便下載應用,也不能搜索到影視資源。自2006年字幕組成立至今,版權的問題就像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致使人人影視多次被查封,而後他們不得不試圖通過轉型、資源調整等方式掙扎生存。
  • 北京教師資格證面試都會問什麼問題?
    北京教師資格證面試都會問什麼問題?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教師資格證面試,教師資格證面試都會問什麼問題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