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藝術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
已開始不斷深入到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
為科技、藝術與設計等行業賦能
新媒體藝術,常指利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形式進行創作,它的創作涉及許多領域,如:數字媒體藝術、混合現實、沉浸式體驗、賽博格藝術、互動設計、3D列印藝術、創意機器人、人工智慧藝術、生物藝術作品等。
01
日本:傘下的光影世界
作品依賴於光學現象,通過來自投影儀的光產生。偏光濾鏡從投影儀中轉移到了特質的雨傘上,於是就創造了一種與日常生活完全相反的新體驗。在日常生活中,雨傘總會將天空遮蓋起來。乍一看,展覽空間中的地板僅被天花板上投射的白光照亮,但是當為展覽提供的專用雨傘打開時,地板上就會出現以前看不見的天空。
02
烏克蘭:一分鐘牆體投影
「The Great Dreamer(偉大夢想家)」是藝術家Jul Shamsheieva創作的樓體投影作品,它由8個主要場景構成,在藝術家看來,數字「8」象徵著永恆與幸福,我們必須忠實於自己的夢想,因為夢想家們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最偉大的夢想家是萬物的創造者,宇宙的創造者。
該作品參與日本一分鐘牆體投影項目。
03
日本:teamLab互動藝術電視
Flower Bombing Home 是一件交互影像裝置,觀眾在紙上、手機上或電腦上畫一朵花,然後上傳,繪製的花朵就會在世界各地的電視屏幕上綻放。隨著花瓣的散落,世界各地的人繪製的花朵一起形成了一件新藝術品。
新型冠狀病毒將人們局限在了家中,這件作品希望能讓大家在家裡與世界交流。在將來,花朵將永遠綻放,作為人這個時代的藝術紀念品。
04
西班牙:知識之花數字影像
「Lore(知識)」在巴斯克語中是指花,「Lore」是Hotaru Visual Guerrilla團隊創作的一次視覺之旅,可以提升植物學的美感。該作品從抽象與表現之間探索自然之美,使觀看者能夠對生活的世界產生新的詮釋。
05
中國:聽遍世界各地雨水聲音的藝術裝置
「It rains」是一個實時聲音互動裝置。它收集了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雨聲,被來自相應地區收集的玻璃器皿覆罩。給予每一場具體的、保留有個體記憶的雨聲以形狀。即使在當下我們在看不見這些地方,雨水作為變化的城市音頻,將我們帶到現場,給我們留下回憶、想像的交織。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真實的世界,全世界的人看著同一個月亮,全世界的雨水在海陸間遵循往復。如約翰·多恩所說「沒有人是孤島」,每一滴雨都值得被傾聽。
06
加拿大:人造生態系統
「人造統治」是一系列沉浸式裝置,它由大量的發光可充氣聚乙烯組成,用來模仿水生物,這些發光「水生物」懸浮在黑暗的夜空中,當有訪客進入時,會在這個人造生態系統中引發反應,從而導致光強度的波動。
07
阿根廷:數字影像展現生命的起源
藝術家 RománGomes 創作的數字藝術影像,展現了水對人類的重要性,水不僅賦予我們生命,還是生命的起源。自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與水的關係就變得深厚而豐富。哲學史以及古代文化和宗教的儀式證實了這一點:總而言之,水是生命、淨化和希望,價值的象徵,價值是使我們團結在一起的共同點,人們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08
英國:同心圓聲音藝術裝置
作品由八個相同的盛滿水的盤子組成,盤子在地板上以圓形圖案排列。上方幾米處是連通計算機的雕塑裝置,可以編排水滴的產生。隨後水滴落下形成的同心圓會被聚焦的光束照亮,水池中的漣漪會被投射到相鄰的牆上,從而使之可視化。藝術家希望由這件作品探索人內在的同心宇宙。
09
俄羅斯&中國:森林全息燈光裝置
全息裝置 ROW 通過生成的聲音驅動視覺的變化,形態可以自由變幻。作品原本的視覺圖像與略有延遲的空間光影反饋形成了有趣的二次對話,從而最大限度地表現出裝置所在場所的空間特性。陳列在充滿鳥語的大自然中,藝術家們讓森林開始說話了。
10
中國:「混沌」沉浸式光空間
萬事萬物都會有一個初始的狀態,從無到有,從無序到有序,迭代完善,交互更替,後來發現了混沌這個詞,試著利用聲音、光、線條構成,讓觀者能夠清晰和沉浸到這個混沌的世界中去,試著去探索和研究一下人類文明的初始形態。
這個作品是藝術家賽罕在電子科技大學UPTEAM工作時候獨立創作的。感謝UPTEAM團隊的幫助和技術以及場地空間的支持。
11
哥倫比亞:三維燈光矩陣
由200個燈管組成的矩陣出現在三維空間中,它是一個離散的確定性動態系統,可以基於非常基本的規則來生成複雜的行為。例如,正方形矩陣會根據螞蟻運動的數據而改變顏色,如果螞蟻向前移動燈框的顏色會變成白色,否則會變成黑色。創作團隊試圖通過該作品傳達規則在執行時對不可預料行為的影響。
12
中國:實時投影「傳送門」
「Portal 」的原型作為郭銳文研究生時期的課程項目創作於2014年,當時僅作為他使用Processing 編寫實現的一個實時投影映射工具的演示實例 - 使用一臺投影儀將一個影像畫面中的8個不規則四邊形區域映射到對應的投影面上。
2019年 「Portal」 的布局調整為直角布局,並做了細節上的深化,用於藝術家在成都漾獨立藝術空間的個展中。2020年 「Portal」 加入了雙人模式,改用街機搖杆進行操作,並新加入了兩球之間 Granular Synthesis 的運作邏輯,用於藝術家在蘇黎世MuDA 的個展中。
13
荷蘭:動態燈光裝置講述城市故事
亨厄洛是荷蘭東部的一座城市,為了展現亨厄洛城的靈魂,藝術家 Peter Vink 被邀請在市政廳創作一件大型的動態燈光裝置,目的是為了創建一個聚會場所,讓亨厄洛居民可以與其他居住在這裡的人相遇相識。
作品由736盞彩色LED燈組成,他們被懸掛在3米高空,通過調整燈光的位置和顏色,藝術家創作了74幅不同的作品,用來講述亨厄洛城市的故事。
14
中國:「薛丁格的貓」互動體驗裝置
WAVE BOX (薛丁格的貓) 是一件全息互動體驗裝置。體驗者站在透明介質前,通過控制懸浮的虛擬立方盒子,來改變眼前巨型立方空間裡的生命物質左右演變流動。而立方空間裡面的生命物資其實就是暗盒子裡的「薛丁格的貓」,只有在體驗者觸控到立方盒子的瞬間,整個環境的燈光都遇到了改變,而盒子裡的「貓」(空間裡的生命物資)也才會得到啟動,因此而存在。
「我思故我在!」的創新顯示方案,延伸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並以全面影像覆蓋整個空間,包裹式的畫面場景讓觀眾彷佛置身於真假難辨的場景之中,給觀眾帶來置身空間之外的多感官享受,展現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魅力。
15
加拿大:根據體溫改變顏色的燈光裝置
「Thermally Speaking」光藝術裝置由LeuWebb Projects與Mulvey & Banani Lighting團隊聯合創作,裝置使用熱成像和紅外線測量儀器來監測人們身體產生的能量場,並通過特殊照明裝置將人體的熱量在3D空間中通過燈光展示出來,使得原本的玻璃幕牆更有活力。
這個位於多倫多約克堡遊客中心的藝術裝置可以使人們感受到創意體溫測量與數據可視化以及監視技術結合的趣味創意。
16
羅馬尼亞:光影面具
Facelessmen 是一個3米高的金屬面具,不同的動畫投影到面具上,面具的顏色、形狀或結構隨之更改。藝術家認為,沒有光來突出每個人的特徵,我們將是面目全非,光是一種賦予我們身份,帶我們進入世界的物質。我們都是物質的混合物,但是如果這種材料不能將光反射回來,我們將是看不見的。在相同的事物中,相同的面具只能在沒有燈光的情況下藉助燈光才能發揮不同的特徵,表情、思想、圖像或故事。他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告訴人們,沒有光,我們將面目全非。
文章來源:國際公共藝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