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實秦漢建築文明始於秦櫟陽城

2020-12-28 西安發布

近日,記者從「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獲悉:考古學家通過對秦漢櫟陽城持續多年的考古,證實櫟陽城遺址的建築形態和布局上承雍城,下啟鹹陽,並延續到西漢。

櫟陽城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據文獻記載,是西安附近秦鹹陽城、漢長安城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櫟陽城遺址考古曾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8至2020年,考古人員主要對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在考古現場可以看到以院落、廊道、臺階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建築。在考古工作站則可以看到來不及修復的空心磚踏步、巨型的筒瓦等遺物,與秦鹹陽城、秦漢上林苑、漢長安城等秦漢都城宮殿建築材料都極為相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說,通過對三號古城核心區的一系列考古勘探、試掘和逐步的全面揭露,對戰國時期,特別是從戰國中期延續到西漢初期的建築特點、形制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大量與宮殿設施密切相關的遺存,深刻影響了之後的秦鹹陽城、漢長安城。這至少從建築文明的角度說明了漢承秦制當始於櫟陽。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西安考古又有大發現!戰國秦漢宮城「後宮」曝光
    12月19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了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文中提到考古人員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櫟陽城有多重要?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此外,在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自櫟陽徙長安」後,漢太上皇仍居櫟陽,死後並葬於櫟陽,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是漢王朝的第一個帝陵和陵邑。
  • 西安首次發現戰國秦漢時期「後宮」
    (西安市文物局供圖)  本報訊(記者龐樂)秦漢櫟陽城是200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今西安市閻良區。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度考古收穫,首次發現戰國秦漢時期「後宮」區域。
  • 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發現
    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首次發現2000多年前秦漢都城的「後宮」區域。 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 獨立浴室、還有壁爐……西安首次發現秦漢「後宮」遺址
    櫟陽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一帶。就在前不久,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後宮生活區,面積超過3000平米。讓考古人員意外的是,這裡發現了獨立的浴室房,下面還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陶製的排水管道直通滲井。歷經2400多年的風風雨雨管道和浴室內的牆壁上的花紋都清晰可見。
  • ...做客「天中講壇」,解讀都城考古視閾之下的「中」與「中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鮑彌佳 7月21日下午,鄭州圖書館天中講壇「中華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系列講座」第二十講在鄭州圖書館舉行。本次講座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研究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以《都城考古視閾之下的「中」與「中和」解讀》為題,從考古學角度解讀華夏文明的「中」和「中和」。講座採用雲直播的方式進行。
  • 中日雙語 | 秦漢與羅馬(一) 東西方政治文明的根基
    中國的秦漢王朝和歐洲的羅馬帝國是幾乎同時出現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偉大古代文明,對後世影響深遠。
  • 讀《秦漢與羅馬》有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秦漢與羅馬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有代表性的帝國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西有羅馬,東有長安」婦孺皆知,也展現出東西方發展過程的異同。由於東西方在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上的巨大差異,因此在世界文明進程中也出現了不小的差別。
  • 秦漢強盛的密碼是什麼?
    《破解秦漢強盛密碼》 豎版 嘉賓簡介 劉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漢歷史考古專家。先後發掘過秦始皇阿房宮、漢長安城、廣州南越國宮殿官署等秦漢的重要遺存。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這些考古發現的「最早遺存」,改寫了「最早」的制陶工藝、釀酒技術、養蠶技術、藝術造型、建築工藝及城市形制發展的歷史。沿著1981年蘇秉琦先生在《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中為解決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空間分布和在時間上的發展演變,而提到的「區、系、類型」的問題,中國新石器考古研究者對中國境內的考古學分區域和時段進行研究,不斷湧現的考古發現,為「書寫」區域物質文化史,構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譜系,解決中華文明起源、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研究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等重大課題提供了詳盡的資料。
  •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揭曉!附歷屆全名單
    這些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後中國史前社會動蕩整合的廣闊背景下,屈家嶺文化在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發現也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研究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信息。項目負責人:馬明志專家點評蘆山峁遺址是繼神木石峁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為認識龍山時代晉陝高原人群流動、社會變遷、中原與北方區域互動,乃至探索中國史前社會複雜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資料。
  • 琅琊臺考古再添新發現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考古院聯合開展的琅琊臺遺址2020年度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進入收官階段,觀海新聞記者現場見證:在琅琊臺臺頂區域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排水系統,及柱礎、瓦當等建築構件;在臺西頭村亭子蘭發現的一處東周時期的廊房式建築基址,及板瓦、筒瓦、瓦當和陶豆碎片遺存,讓2000多年前的「海景房」和「濱海長廊」若隱若現,為青島古代歷史文化的豐富演進再添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