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天中講壇」,解讀都城考古視閾之下的「中」與「中和」

2020-12-28 大河報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鮑彌佳

7月21日下午,鄭州圖書館天中講壇「中華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系列講座」第二十講在鄭州圖書館舉行。本次講座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研究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以《都城考古視閾之下的「中」與「中和」解讀》為題,從考古學角度解讀華夏文明的「中」和「中和」。講座採用雲直播的方式進行。

講座中,劉慶柱教授介紹了「中」的考古發現,古代都城「中」的「擴展」、「強化」與「深化」,「中」與「左祖右社」及都城「中軸線」,都城、宮城闢「四門」與「中和」理念,以及都城所呈現的「中和」觀念與國家認同的基礎。

他認為,都城與「國家」密不可分,有都城必然有國家,有國家自然要有都城。作為以遺存(遺址與遺物、遺蹟)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考古學,都城是「國家」遺存「最集中」的物化載體。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國家」核心理念(即「國家文化基因」)是「中」與「中和」,其集中體現在「都城規制」,即都城「擇中建都」、都城之中「擇中建宮」、王國時代宮城之中「擇中建宮廟」,帝國時代宮城之中「擇中建殿(大朝正殿)」。

「中」是「和」的「核心」,「中」是「一體」,「和」是「多元」,「多元」必須「和」於「一體」。都城、宮城置「四門」就是「和」與「中和」的物化再現。「中」在「天地之中」,在五嶽之中的「嵩山」,在「黃河」(史稱「高祖河」「中國河」)的中遊,而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與「魂」。黃河中遊的大嵩山地區五千年來的古代都城就是這種「根文化」與「魂文化」的物化載體。

劉慶柱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國際)亞洲史學會常務理事,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6年被授予「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都城、古代帝王陵墓及漢唐時期的考古研究工作,先後參加並主持秦都鹹陽遺址、西漢十一陵、關中唐十八陵、秦漢櫟陽城遺址、西漢杜陵陵園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研究。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出版專著二十多部(其中考古報告4部),其中《漢長安城未央宮》、《漢杜陵陵園遺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蜀道》等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夏鼐考古學研究獎、郭沫若歷史學獎、中國政府出版獎。

據介紹,下一步,鄭州圖書館天中講壇「中華文明探源——古代文明系列講座」將繼續秉承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服務社會大眾的宗旨,為廣大熱心聽眾奉獻更多更精彩的學術盛宴。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

相關焦點

  • 第二期甑皮巖考古講壇開講啦!開啟考古成果與產業融合新模式
    全國首家考古文化房產登記交易機構成立, 開啟桂林史前考古成果價值兌現新模式 ——甑皮巖考古講壇第二講,聽眾腦洞大開!
  • 臺灣著名詞作者許常德做客稅務青年文化講壇
    5月27日下午,華語樂壇著名音樂人、「情歌聖手」許常德先生做客第七期「稅務青年文化講壇」,在稅務幹部學校3樓報告廳與230多名團員青年共同分享了音樂背後的故事。作為曾經寫出《城裡的月光》、《鴨子》、《健康歌》等膾炙人口歌曲的著名詞作家,他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解讀情感熱點,以睿智犀利的點評剖析兩性關係,引發了大家的熱議。
  • 心悠然 「中國之路·名家講壇」鄭州站完美落幕,胡錫進解讀中國...
    活動伊始,雲峰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梁國傑副總裁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並高度讚揚了本次活動,河南省酒類行業協會熊玉亮會長、大河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世偉先生也相繼登臺為本次講壇致辭。胡錫進先生表示,當前國際關係中國家利益佔據主導地位,大國間的複雜關係決定著全世界的發展走向;而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以一騎絕塵之姿飛速崛起,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胡錫進先生直言,中國的崛起復興之勢是不可阻擋的,廣袤的國土面積與全球第一的人口基數是中國得天獨厚的優勢。當談及現代中國發展的源動力時,胡先生更以睿知之姿,直擊本質:「中國的高速發展,源於每一位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近些年,您曾在多個場合提出,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三大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五千年不斷裂」,這是您多年來從事考古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觀點嗎?劉慶柱:是的,我想要解讀的並不是「五千年」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要解讀「為什麼不斷裂」,解讀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什麼。
  • 在遊戲中「考古」的人們
    在「魂學家」及更廣泛的「遊戲學家」心目中,解讀遊戲就像考古一樣:玩家永遠無法得知那些官方沒有給出確切設定的真相,但他們仍會孜孜不倦地挖掘遊戲中的線索,試圖拼湊出可信的內容;正如歷史有很多假說,對於遊戲的解析結果也因人而異。 6月13日,「罐裝貓糧君」在B站發布了題為《〈只狼:影逝二度〉無責任解析》的視頻。
  • 「魯智深」飾演者臧金生做客胡同裡的百家講壇
    5月25日下午,由北下關街道辦事處公共事業管理科主辦,社戲團隊承辦的第二十一期「胡同裡的百家講壇」在大鐘寺社區活動室開講;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 秦漢都城「後宮」首次被發現
    近日,西安市文物局公布秦漢櫟陽城遺址2018-2020年考古收穫,首次發現2000多年前秦漢都城的「後宮」區域。 據文獻記載,櫟陽城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歇、漢初劉邦都曾以之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 仁濟要聞|李昌鈺做客仁濟大講壇,暢談DNA與AI在鑑識科學的應用
    10月15日下午,仁濟大講壇——李昌鈺博士報告會在仁濟東院教學樓6樓演講廳順利舉行。全球刑事鑑識專家、美國康乃狄克州科學諮詢中心名譽主席、紐海文大學終身教授李昌鈺博士為大家帶來題為《DNA與AI在鑑識科學的應用》的報告。整個會場座無虛席,200餘名醫教研職工有幸在現場聆聽了李博士的精彩演講。
  • 古詩解讀(4)▏崔護《題都城南莊》
    古詩解讀(4)▏崔護《題都城南莊》
  • 西安 到底算不算秦朝的都城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不過有人對西安是不是秦朝的都城提出質疑,認為秦朝的都城是鹹陽,而現在西安和鹹陽是兩座城市。今個咱們從秦都鹹陽的宮殿劃分、考古挖掘、歷史沿革等來聊一聊西安到底是不是秦朝的都城。《史記》載;「則諸侯莫不四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著名的完璧歸趙也發生在章臺《史記》「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秦始皇也曾在章臺接見使臣,《毛 穎 傳》;「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於章臺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秦皇帝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章臺宮就在今西安市未央宮與建章宮一帶,《三輔黃圖》;「章臺 秦宮名,在陝西漢長安故城西」。
  • 湘潭文化講壇開講 劉安定解讀曾國藩的詩文聯語
    6月26日,湘潭文化講壇第三十三講開講,劉安定在湘潭市圖書館解讀曾國藩的詩文聯語。紅網湘潭6月28日訊(通訊員 唐圓)6月26日,湘潭文化講壇第三十三講開講。湖南省湘潭市圖書館邀請曾國藩研究會創始人之一的劉安定在三樓多功能報告廳解讀曾國藩的詩文聯語,精彩的講座獲得了在場近百名觀眾熱烈的掌聲。曾國藩作為一名政治家兼文學家,晚清「湘鄉文派」創立人、鹹同「宋詩派」領袖、近代聯壇大家,他在湖湘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作出了什麼貢獻?
  • 潛心考古解讀黑龍江流域文明史
    小南山遺址、金上京遺址、九間遺址等重點考古研究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金上京會寧府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金上京遺址申遺工作也已啟動……小南山遺址M27玉器出土情況。金上京城出土龍紋瓦當。阿城李家馬架子遺址出土陶罐。洪河遺址出土陶缽。圖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文物,承載著歷史記憶。
  • 陳徐瑋:「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2017年8月27~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日本山口大學東亞比較都城史研究會三方聯合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辦了「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都城制是東亞各國共同擁有的一種政治制度,但又表現出各具特色的形態,因此,在研究中需將構成都城的要素細分化,如復都制、宮城與皇城、都城與市場、監獄、宗教設施、禁苑、離宮等,從不同角度探討其異同。這次,我們以「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為主題展開學術研討,希望從一個側面揭示古代東亞地區的文化傳播與交流。
  • 探尋雄安新區歷史文脈 在南陽村尋找燕國都城
    現場主持南陽遺址考古發掘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雷建紅介紹,上世紀以來遺址出土銅器及上面的銘文具有明顯的宮廷器物特徵。學界推斷,南陽村很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五次遷都的都城所在地之一。雄安新區地處京津冀腹地,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早在2017年新區設立伊始,關於在雄安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設想便提上了日程。
  • 百家講壇 | 國家一級演員李慧敏將做客胡同裡的百家講壇第三十八期
    集廣播劇、電視劇、文學作品、譯製片、主持人、編導、彈琴、跳舞、作詞、演唱於一身 也有人,稱她為「哈利波特的中國母親」因為她曾在長篇小說《哈利波特》中 她,就是著名演播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李慧敏 2018年11月14日下午2:30,李慧敏老師將做客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
  • 福建省拓福漆藝研究院潘天波研究員做客央視《百家講壇》
    近期,央視10套特邀江蘇師範大學潘天波教授,做客《百家講壇》, 傾情講述《好物有匠心》(第一部)系列節目(2020年8月28日-9月3日,每天12:00首播),和大家一道走近中華工匠,精彩盤點尚方蔡倫、墨匠李廷珪、塑工楊惠之、刻工畢昇、玉工陸子岡、瓷工童賓、木工蒯祥等鮮為人知的中華名匠,品讀流傳千古的工匠故事,品味歷久而彌新的工匠精神,分享燦爛輝煌的工匠文明。
  • 管理學院王慕寒做客翱翔學生百家講壇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
    西工大新聞網5月14日電(田妮 赤夢欣 高峻)5月13日16:00,管理學院王慕寒同學在啟真樓310室做客翱翔學生百家講壇,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打破冷戰思維」為主題,從冷戰格局、當今國與國的外交思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及其內涵等方面為大家深度解析國際關係的演變。
  • 《題都城南莊》中的唯美愛情,孤傲的崔護為何會結下「桃花緣」
    《題都城南莊》中的唯美愛情,孤傲的崔護為何會結下「桃花緣」?在唐朝眾多的著名大詩人中,崔護只能算得上是一個「非著名詩人」。 因為在唐代的各種典籍中,關於他的記載少得可憐。僅有「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卒年不詳,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短短幾十個字。
  • 故宮600歲了,博物館的三大國寶和在考古工作中的各種工具你認識...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簷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