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600歲了,博物館的三大國寶和在考古工作中的各種工具你認識...

2020-12-23 騰訊網

今年剛好是北京故宮建成的600周年。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1924年11月 5日上午9時,警衛司令部將駐神武門外護城河營房警察近500人繳械改編。10時,鹿鍾麟等與溥儀方面接洽,經反覆協商,溥儀仍不肯即日遷出。最後,不得不採取果斷措施,強行責令溥儀出宮。下午3時,以5輛汽車護送溥儀及其妻妾由神武門離開皇宮遷居後海甘水橋醇王府。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時,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舉行開幕典禮。典禮主席莊蘊寬宣布開會,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李煜瀛報告籌備故宮博物院經過情形,而後,黃郛、王正廷、蔡廷幹、鹿鍾麟、于右任、袁良等依次發言。值此雙十節,北京城萬人空巷,人潮湧向故宮。會後,善後委員會通電各界,宣布故宮博物院成立。

故宮博物館於1925年成立,那麼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有什麼呢?我們今天來細數三件國寶:

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卷,北宋,張擇端作,絹本,淡設色,縱24.8釐米,橫528釐米。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全畫可分為三段:

首段寫市郊景色,茅簷低伏,阡陌縱橫,其間人物往來。

中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另畫汴河及兩岸風光。中間那座規模宏敞、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梁,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艄工們的緊張工作吸引了許多群眾圍觀。

後段描寫的是市區街道,城內商店鱗次櫛比,大店門首還扎結著彩樓歡門,小店鋪只是一個敞棚。此外還有公廨寺觀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車馬轎駝絡繹不絕。行人中有紳士、官吏、僕役、販夫、走卒、車轎夫、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理髮匠、醫生、看相算命者、貴家婦女、行腳僧人、頑皮兒童,甚至還有乞丐。他們的身份不同,衣冠各異,同在街上,而忙閒不一,苦樂不均。城中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 車輛有串車、太平車、平頭車等諸種,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高大的城門樓名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東南。

全卷畫面內容豐富生動,集中概括地再現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致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裡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

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

《清河書畫舫》、《庚子銷夏記》、《式古堂書畫記》等書著錄。

二、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

金甌永固杯,高12.5釐米,口徑8釐米。

杯金質,鼎式,圓形,直口。口沿鏨回紋一周,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滿鏨寶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一變形龍耳,龍頭上有珠。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亦嵌珠寶。

乾隆年間,清宮造辦處製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龍耳作品,且式樣頗多,但這種以象鼻為足的作品卻很少。這件金杯的設計及加工皆屬上乘,是皇帝專用的酒杯。

三、玉雲龍紋爐

玉雲龍紋爐

玉雲龍紋爐,宋,高7.9釐米,口徑12.8釐米。

爐青玉質。體圓形,侈口,無頸,垂腹,圈足外撇,兩側對稱飾獸首吞耳。通體以「工」字紋為地,上飾遊龍、祥雲和海水紋。器內底陰刻乾隆七言詩一首:

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丁。

土氣羊脂胥變幻,只餘雲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題」。

宋時,受理學「格物致知」思想的影響,文玩鑑賞成為時尚,對三代青銅器的研究也頗有成果。於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個類別,那就是仿古青銅器玉器,簡稱仿古玉器。本器即以青銅簋為藍本,但在器型和紋飾上多有增損變化,玉料也不是黃色。

我們領略了三大鎮館之寶,還有無數的珍貴文物在故宮博物館中展出,這些文物多是考古學家一點一點整理清理出來的,有很多都是來源於墓穴的隨葬品。我們對於考古用的工具多數人的了解都在盜墓筆記中,「50年前,長沙鏢子嶺。四個土夫子正蹲在一個土丘上,所有人都不說話,直勾勾地盯著地上那把洛陽鏟,鏟子頭上帶著剛從地下帶出的舊土……」洛陽鏟也就成了絕大多數人對於考古工具的最初印象。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常用的考古工具都有哪些:

一、探鏟:又名洛陽鏟,20世紀初,中國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發明。上世紀50年代,洛陽考古人員利用這種凹型探鏟,準確探測出千餘座古墓。

各種洛陽鏟

使用探鏟時一定要保證垂直打孔,否則越到後面越難以深入。主要是用來鑽探,起到抽樣調查的作用。

二、全站儀

現在科技進步,很多科研工作利用現代技術,全站儀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然後拉尺測量、劃定界限,又名「探方」。只需要一臺電子全站儀,方可搞定探方布局

全站儀

由光電測距儀、電子經緯儀和微處理器構成。

三、繪圖工具

傳統用鉛筆按照比例把遺存對象繪製在米格紙上,現代用AutoCAD、illustrator等軟體。繪製平面圖、剖面圖還有透視圖。

在繪製完成後,還需要藉助羅盤在圖上標註正南方向,看到羅盤就想到了尋龍分金看纏山。

四、水波浮選儀

一種特製的水箱裝置,可利用土壤和水的比重不同,篩選出不易獲得的遺骸,多用於植物考古。

浮選儀

五、手鏟

手鏟可以說是考古界的瑞士軍刀,在考古現場,每個人手中必有一把手鏟。手鏟通常是刮面找邊。中國考古學界更是設置有「金手鏟獎」,以獎勵在田野發掘方面獲得傑出成果的考古人。

手鏟

刮面時超一個方向刮,新刮出的表面不要有浮土;每次確定好新的地界和遺蹟時都要用手鏟刮出分界線,防止曬乾後界限模糊不清。

上面這些考古工具你都認識哪些呢,考古工作者利用這些工具,在田間地頭讓無數的國寶重見天日,讓我們去領略他們的魅力。

相關焦點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北京故宮文化《金甌永固杯》國寶再造,禮獻故宮600周年!
    2018年第二季《國家寶藏》再度回歸備受矚目的首期節目中一尊禮器亮相它被9大博物館館長聯名守護
  • 《國家寶藏》亮相「紫禁城600歲一見如故」特別直播 第三季節目將於10月份在故宮啟動
    從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亦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五周年。為此,9月10日,故宮開啟「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展」。同時,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紫禁城600歲一見如故」的特別直播,以此展示故宮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帶領觀眾沉浸式感悟故宮與現代化科技結合煥發的新驚喜。
  • 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這不是故宮第一次亮相《國家寶藏》。從第一季的《千裡江山圖》、瓷母(各種釉彩大瓶)、石鼓,到第二季的樣式雷建築燙樣、李白草書《上陽臺帖》、金甌永固杯,再到第三季開播的首站,故宮帶給觀眾的震撼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也將在這一季中精彩亮相,揭秘的是金杖、青銅縱目面具、一號青銅神樹的前世今生。
  • 今年紫禁城600歲了!見證故宮博物館600歲歷史
    我叫紫禁城,今年600歲了。 從皇家禁宮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見證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現代,在年輕人眼中,我是「網紅」。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除了運走大批國寶外,蔣介石還秘密部署他的兒子蔣經國,運送各種物資和黃金到臺灣,最後,黃金總計運走390萬盎司,共計五億美元。1949年1月,杭立武迎來了他46歲的生日,沒兩天就是1月28日,農曆大年三十.這一天 他不得不面對,第三次國寶遷徙的挑戰,沒想到下關碼頭的工人,因為過年不願意幹活。兩千箱國寶只能蓋著油布,露天堆放在港口邊。
  • 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3月中旬開始,國內的藝術場館陸續重開,雖然以預約的方式控制參觀人數,但公眾去公園賞花的願望明顯大於去博物館看畫,當然這兩者不可相提並論,因為博物館是公共空間,不是公共景點。但受疫情影響之前,博物館也曾是城中熱地,這源於公眾的需求、博物館推出的高質量展覽,以及媒體對文化多元的推廣。但在各種渠道和形式的推廣背後,也開始思考博物館門口是什麼時候開始大排長龍的?
  • 圓桌|六大館長共話文物故事,故宮將展《韓熙載夜宴圖》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近日在上海參加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論壇上透露,原計劃於紫禁城600年推出的「往昔世相:韓熙載夜宴圖和歷代文物畫展」,由於疫情未能如期舉辦,目前,這個展覽正在策劃中,有望在2021年與公眾見面
  • 四川的國寶可不止大熊貓,三大寶物C位出道
    回眸上一季亮相的三大四川寶物你還記得是哪三件嗎?這一季即將亮相的三大四川寶物金仗三星堆出土的黃金製品中最富有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寶物出土時被考古人員誤認為是蜀王的「金腰帶」看完這些介紹後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看最新的節目了?!除了三星堆博物館第三季裡享譽世界的另外8座歷史文化遺產速度來看看都有哪些~故宮博物院600年,紫禁城!
  • 觀察|國寶很「有戲」,博物館文物是否需要「流量」帶?
    但在各種渠道和形式的推廣背後,也開始思考博物館門口是什麼時候開始大排長龍的?文化需要「流量」帶嗎?2017年夏,上海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人氣爆棚,觀眾排隊入館後,還需排隊入展廳。《國家寶藏》分別於2017和2018播出了2季,第一季便有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九大博物館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強勢結盟、實景取材、博物館館長參與解讀,並由27位明星「講述」27件頂級國寶重器的故事。
  • 故宮600年超級大展開幕!來午門給故宮「過生日」,現場攻略來了!
    年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到今年是整600歲生日。所以你能懂了,在600歲時最美好的祝福,就是希望它擁有更多的600年。 為什麼要和孩子來看這個展覽?如果說走在紫禁城裡,是透過建築了解歷史,這個大展是將紫禁城的「時」「空」壓縮,把600年的故事向你完整講述了一遍。展覽整體分為三大主題:宮城一體、有容乃大、生生不息。
  • 如果國寶會說話,那一定都在這些博物館裡!
    ▲國寶也能說話,說什麼?別看出品方是CCTV和國家文物局,《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畫風其實很活潑,比如說太陽神鳥金箔是美瞳,說三星堆青銅人像是奧特曼……(不是厄齊爾嗎?)你別說,還真的很像!三星堆遺址於1934年就被發現,於80年代開始深入發掘,出土上萬件標本和近千件珍貴文物,把古蜀國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在世界考古界都引起了轟動。寶貝多多的三星堆博物館這幾年宣傳工作很給力,這不,已經給你家的呱兒子找了個新的目的地……
  • 見證國寶生命力!這部「博物館綜藝片」給人滿滿的自豪感!
    看過的人一定被復活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所吸引吧!昨晚,中央電視臺重磅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首播,中國的國寶也「活起來」了,有人說,這就是中國版的「博物館奇妙夜」。這是一場關於9大博物館、27件鎮館之寶的恢弘「特展」。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9個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交予民眾甄選。
  • 四川的國寶可不止大熊貓,三大寶物C位出道
    回眸上一季亮相的三大四川寶物你還記得是哪三件嗎?當時發仔看得是熱淚盈眶又熱血沸騰~這一季即將亮相的三大四川寶物三星堆出土的黃金製品中最富有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寶物出土時被考古人員誤認為是蜀王的「金腰帶」看完這些介紹後你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看最新的節目了?!除了三星堆博物館第三季裡享譽世界的另外8座歷史文化遺產速度來看看都有哪些~600年,紫禁城!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600歲的「網紅」故宮又放大招 !剛播就狂圈粉
    此前這段MV一經發布「故宮粉」就坐不住了,更是流量小鮮肉鄧倫的粉絲在網上瘋狂尖叫,期待萬分。節目一開場,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就向年輕朋友們發出邀請,號召大家來看正青春的活力故宮。他還特別隆重介紹了自己的御貓「同事」魯班,這隻胖萌的黃毛貓咪在節目裡絕對是C位,不僅時不時就出現一下,還擔當了重要的「歷史解說員」的工作,為觀眾講述故宮不為人知的故事。
  • 文藝星開講|王旭東:讓600歲故宮有更多「打開方式」
    從「庭院深深」的皇家禁地,到時下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打卡地,故宮在不斷開拓進取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站在600年的歷史節點上,故宮今後又將以怎樣的嶄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為了社會矚目的焦點。人民網文娛: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請您介紹一下慶祝活動的主要亮點。
  • 閻崇年:讀懂故宮600年
    他從小就喜歡聽閻崇年的《大故宮》,從中不斷培養自己的文史修養和處世心法,後來,他成為了北京某知名媒體的主編,年僅24歲。再見到他時,他的言談舉止間都有著不符合同齡人的深度和銳利。就像從閻崇年先生那裡學到的一樣,在讀歷史的過程中,他把自己代入其中,會想他處在這些歷史人物的位置時,他會做何決定?
  • 600歲的故宮,終於「下凡」了!
    600歲的故宮明白,只有結合每個時代的智慧,才能迎接更多個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