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中「考古」的人們

2021-01-09 觸樂

在「魂學家」及更廣泛的「遊戲學家」心目中,解讀遊戲就像考古一樣:玩家永遠無法得知那些官方沒有給出確切設定的真相,但他們仍會孜孜不倦地挖掘遊戲中的線索,試圖拼湊出可信的內容;正如歷史有很多假說,對於遊戲的解析結果也因人而異。

6月13日,「罐裝貓糧君」在B站發布了題為《〈只狼:影逝二度〉無責任解析》的視頻。視頻中,他以《只狼》預告片畫面為基礎,分析遊戲可能發生的時間、背景,以及它與日本「戰國第一惡人」松永久秀的隱喻關係。

8月9日,「姆羅」上傳了《「王國之心」系列解析專題第三期》。與以往的作品一樣,他希望用一個系列視頻來梳理「王國之心」系列的情節、人物與細節關係。這個系列自7月10日開始,目前只更新到第3期,尚未完結。

對於「罐裝貓糧君」和「姆羅」來說,每一個視頻既是一段潛心研究的結束,也是一個新話題的開端。當觀眾看到他們的視頻時,能夠明確感受到一類視角、一個話題和一種貫穿始終的個人風格。有別於那些單純為了娛樂和技術的遊戲視頻,他們想要為「遊戲」找出一些新的意義。

「罐裝貓糧君」與「姆羅」都是遊戲研究者。他們一直堅持做的,是反覆體驗遊戲,從中挖掘出那些普通玩家容易忽略和錯過的內容,並且整理成完整的、適合觀賞的視頻。根據場合的不同,他們可能會被稱呼為「魂學家」「島學家」,或者任意遊戲的「某學家」。他們自己又給這種行為下了一個新的定義——「遊戲考古學」。

■ 貓糧君:堅持「原汁原味」的業餘專家

作為一名從事圖像處理工作的程式設計師,「罐裝貓糧君」(下文簡稱「貓糧」)平時經常加班,玩遊戲、做視頻都要擠佔周末和節假日時間。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了3年多。

貓糧喜歡貓,卻不方便養貓,剛好他本人姓梁,就給自己起了個「貓糧」的ID。

貓糧的日常工作環境公司工位上可以體現個性化的地方不多,貓糧也只放了一些低調的小擺件

貓糧是個名副其實的「魂學家」。自《惡魔之魂》起,他就接觸了「魂」系列。而推動他將自己對遊戲的喜愛轉化成表達、從一個玩家變為一個視頻製作者的契機,則是《血源詛咒》。

2015年3月,《血源詛咒》問世。作為「魂」系列老玩家,貓糧沉迷「狩獵」無法自拔。由於當時還在日本讀研,他只能買到日文版遊戲,此後玩的也一直是日文版,這件事對他產生了頗大的影響:在與其他玩家討論劇情時,他發現遊戲的中文版翻譯——無論是簡體中文還是繁體中文——質量並不高,翻譯的偏差往往又會讓玩家的交流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分歧。為了「糾正」一些翻譯方面的錯誤,同時也想要表達一些屬於自己的觀點,貓糧製作出了自己第一部《血源詛咒》劇情分析實況視頻。

從第一個《血源詛咒》系列視頻開始,貓糧君就採用了「日文版+自製字幕」的方法重新上傳《〈血源詛咒〉劇情解析向解說》合集時,貓糧會調侃以前的自己,包括口音在內,「誰吐槽誰是小貓」

貓糧早期的作品並不能讓他自己滿意。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之後,他終於拿出了一部代表作——《老獵人筆記》。《老獵人筆記》共有10集,以「老獵人給新獵人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個《血源詛咒》中的關鍵詞。在這一系列視頻中,貓糧充分發揮了自己在語言、技術、邏輯等多方面的優勢,讓觀眾順著他的思路由淺入深,逐步了解遊戲埋藏在隱性敘事和模糊線索之下的內核。

《老獵人筆記》系列視頻從內容到製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也是貓糧點擊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和許多遊戲主播一樣,貓糧製作視頻完全是自學,「最早要追溯到高中時期」。出生於1990年的貓糧,上高中時看了CG電影《最終幻想7:聖子降臨》,大受震撼,隨後雄心勃勃地抱著「製作一部自己的CG動畫」的夢想開始學習動畫、視頻軟體。然而他很快意識到,一部視效華麗的動畫片不太可能由一個人在短時間內製作出來。隨著學業逐漸加重,學習軟體、製作動畫的事兒也不了了之。等到他讀了研究生,又想製作視頻時,「這麼多年都忘得差不多了」,又要重新學過。直到現在,他製作一期視頻仍然需要3天的連續工作,最後一天更是要熬到凌晨。

貓糧自家的工作檯,由於工作和做視頻都要長時間使用電腦,他自稱「基本上一天到晚只對著兩個地方」

細緻的解讀、較高的視頻水準,乃至帶著東北味兒的配音,都是貓糧視頻受觀眾歡迎的要素。他解析的角度往往別出心裁,對同一個遊戲中出現的不同細節,都十分注重它們內在的聯繫,並將其最終合成一個邏輯自洽、敘事完備的整體。在視頻的彈幕和留言中,有觀眾表示,「每次寫論文時都來參考貓糧的視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視頻的質量。

在貓糧看來,視頻的質量取決於態度——面對資料時,注重原汁原味;分析解讀時,謹慎思考,反覆優化;遇到爭議時,理解包容。

貓糧曾經不止一次提到,他製作《血源詛咒》視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遊戲的翻譯問題。在《老獵人筆記》系列完結之後,他特地製作了一期《血源詛咒:追譯溯源》,以「原始版本」日文版作為基礎,整理了一批他認為較為嚴重的漏譯、誤譯、翻譯偏差的現象,獲得了不少關注,也引發了不少討論。

現在大多數玩家都知道,《血源詛咒》的中文版是「二次翻譯」,中文版譯自英文版,英文版又譯自日文版,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出現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和錯誤。由於遊戲劇情本身偏向晦澀,有些錯誤相當直白,有些卻埋藏得很深,不易分辨,但正是這些不易分辨的錯誤,會嚴重影響玩家對遊戲的理解。

貓糧在《血源詛咒:追譯溯源》視頻開頭就說明了中文版的二次翻譯問題

起初,國內不少玩家通過比較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兩個版本,想要得到去偽存真的效果,然而在貓糧看來,被他們當做討論基礎的中文翻譯,無論簡體還是繁體,本身就是不準確的,他將這稱為「原則性錯誤」——「翻譯得不錯的地方,那是英文版本就做到的,中文只是從英文版直譯,直譯得再好,把一部日文作品的英文翻譯拿來翻譯,是原則性錯誤,更別提翻譯態度了。」

其實類似問題在翻譯界和學術界也存在,說白了就是「底本」選擇和研究方法的問題。現在的許多學者認為,第一個向中國讀者譯介莎士比亞著作的翻譯家林紓,在翻譯莎翁作品時選擇的底本是英國19世紀散文家蘭姆姐弟編寫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由於林紓不通曉英文,必須由合作者先行譯出大意,再由他二次加工寫成文言文。林紓沒有充分理解小說和戲劇的不同之處,也沒有認識到翻譯莎士比亞原作與翻譯經蘭姆故事化、小說化的《故事集》的不同,這在早期翻譯界是可以理解的,並且不能因此抹殺林紓在翻譯界的歷史地位,但在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還出現類似《血源詛咒》的二手翻譯問題,則是令人遺憾的。

與原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在日本留過學的貓糧精通日文,英文也不錯,正是有了這樣一層背景,他在解讀遊戲時一直堅持使用原文,有時甚至顯得有點兒執拗。

「大家應該都知道《西遊記》故事的原型:玄奘法師前往天竺求取真經。」貓糧講起了這樣一個故事,歷史上,玄奘深感多年來中原佛學異說不一,因而希望去天竺求取經書原本,融匯貫通一切。貓糧說:「其實按我的理解,玄奘並不全是為了讓人們看梵文經書才去取經的,他也是為了正本清源,糾正翻譯錯誤。假如以前的經書都翻譯得特別好,那玄奘也沒那麼大必要去天竺了。」

貓糧認為遊戲也是一樣的道理。「對於一般玩家而言,學習外語的成本過高,在不影響基本理解的程度上,玩漢化蹩腳的遊戲是無奈之舉。」然而那些想要認真理解遊戲的玩家,就需要「學習玄奘的精神,承認翻譯質量存在問題,積極對照原始資料」,這樣做「不只是單純對自己的解析行為負責,也能讓其他玩家認識到遊戲翻譯的不足之處,進一步幫助廠商及製作者提高今後作品的翻譯質量」。在這個層面上,堅持「原汁原味」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責任。

《血源詛咒:追譯溯源》中,貓糧對日文原文、簡中、繁中3個版本中的一些詞語進行了詳細對比,並附上了解說「三分之一臍帶」和「第三臍帶」曾是讓不少《血源詛咒》玩家迷惑的問題,但它其實源自英文版中的一個梗,二次翻譯後造成了一些誤會

貓糧將自己定義為「專業的愛好者」。他曾經動過進入遊戲這一行的念頭,在日本留學時,還參加過索尼、Capcom等大公司的面試,可惜並未成功。這也讓他認識到,「遊戲領域的專業知識並不是一個外行人可以勝任的」。

正因如此,貓糧安心地當起了他的「業餘專家」。「我的遊戲視頻更多面向想要深入探索遊戲的人,很多觀眾看我的視頻不是隨便看看,而是很投入地去欣賞,為了做出這樣的視頻,我也需要更多沉澱的時間而不是單純增加產量。」貓糧表示,要做到這些,利用業餘時間做視頻就足夠了:「希望保持自己製作視頻的動機和節奏,不要把它作為謀生手段,那樣就不得不做出更新頻率或是內容上的妥協。」

■ 姆羅:擅長開腦洞的專業視頻作者

「AmuoRay姆羅」(下文簡稱「姆羅」)並不是100%的「魂學家」,他喜歡許多遊戲,喜歡劇情解析,喜歡自編、自導、自配音,更喜歡三上真司——他的第一部視頻就是「《惡靈附身》解析」,在完成並發布這個系列視頻之後,他請假在家「昏睡了整整一周」。

姆羅大學的專業是金融學,與視頻製作八竿子打不著。早期一些視頻是他在工作之餘完成的。兩年前他辭了職,開始全力製作遊戲視頻。

姆羅的工作檯有些樸素,很多略顯「中二」的視頻就是在這裡製作出來的一直陪伴姆羅的幾件東西:音響是專職做視頻時兄弟送的;小電視杯子是B站贈送的禮物;PS4是首發版本,一直用到了現在

以前的姆羅,做一期20分鐘的視頻至少要花一星期時間;後來受流行的「短視頻」影響,他努力把視頻長度縮減到10分鐘左右,完成一期視頻的時間也縮短到了3至4天。成為專職作者之後,他更是成了「工作狂」,每天6點左右起床,鍛鍊一兩個小時,吃了早飯就開始工作。除了三餐和一小會兒午睡之外,一整天的時間全部用來創作和工作,直到半夜一兩點。

姆羅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是他熱衷於自己的「腦洞」。他不做攻略和解說,而是去挖掘遊戲中一些不常為人所知的「多層面體驗」。「我是個挺喜歡看故事的人,那些在電影裡的有趣橋段,動畫中的精彩瞬間,遊戲內的激動時刻,都會深深打動我。」姆羅說,出於這樣的想法,和一點小小的中二心思,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惡靈附身》缺乏深入研究和解讀、很多人只在淺顯的層次上互相爭論時,他「在沒有任何資源共享的情況下,每天日思夜想,最終做出了《〈惡靈附身〉解析》系列視頻」,這也成為他踏上視頻製作之路的第一步。

這些工作就像是現實裡的考古學家需要做的,科學考察和發掘一個古代遺址,通過獲取的資料和信息作出合理推斷,最終寫出發掘報告。在考古學領域,二里頭遺址是否屬於夏文化、陶寺遺址是不是堯的都城,在發現確切的文字記載之前不可能有確定的結論,但考古學可以通過儘量多的資料獲取完善證據鏈,讓最終結論的可信度變得更高。

姆羅會在專欄中把自己的視頻按照系列分類,方便觀眾觀看

儘管在收集資料、查閱文獻、整理分析的過程中完全是基於遊戲中已有的觀念,然而姆羅採取的視頻表現形式大多是自編自演的「故事模式」,有時看上去天馬行空,配合上他極為濃重的貴州口音、必須搭配字幕才能聽懂的解說,有種特立獨行的中二感覺。不少觀眾只是隨手打開他的視頻,卻很快不能自拔,最終成為催更大軍的一員。

姆羅相當享受這種「與人在一起」的方式。在他看來,和許多人共同喜歡同一款作品、做出視頻給大家看,是他與人交流的一種形式。他自認為「不是那種可以吸引人的作者類型」,卻擁有好幾個粉絲交流群,他把它們命名為「AmuoRay遊戲劇情研究群」,在製作視頻時也會考慮群友們的意見。

在「《黑暗之魂》特別專題」系列的最後一期,他甚至自己編寫了劇本,由群裡的粉絲們分別為《黑暗之魂》中的各個角色配音,演繹了一個十分獨特的故事。視頻上傳之後褒貶不一,他卻頗為滿意。

「《黑暗之魂》特別專題」系列最後一期《黑魂終曲完結篇》中,故事以各個角色的視角展開,姆羅本人飾演的是系列中的人氣角色「教宗沙力萬」

姆羅偶爾會在自己的視頻中出鏡,當觀眾問他「視頻風格為何如此中二」時,他的回答是「人不中二枉青年啊」

姆羅認為「心態」是創作的重點,也是他的優點之一:「在公司上班讓我學會了抗壓和接受,製作視頻的壓力其實比上班還大,對於外來的聲音和長期無法產出時的思維枯竭,要學會接受,來督促自己勇敢前行。」除此之外,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尊重每一位喜歡你和你作品的觀眾,尊重每一位不喜歡你和你作品的觀眾」,因為「要時刻謹記,網絡上下的你都只是普通人」。

與許多保持日更、與粉絲頻繁互動的「大Up」相比,視頻更新頻率不高、粉絲數量不算多的姆羅確實只能算作一個「普通」的Up主。但在點擊數、收藏數、點讚數這些可以量化的標準之外,他致力於尋找的是創作的意義。

讓姆羅十分遺憾的是,他成長於網際網路已經高速發展的年代,無從體驗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直至今日、人們眼界逐漸拓寬的過程。在碎片化閱讀泛濫的當下,人們對於一件事物、一部作品投入的注意力少而又少。在姆羅心目中,這是不太公平的。他認為,「遊戲研究」在這個方面具有多重意義:小而言之,「每一部作品都是製作團隊的努力結晶。更好地分享遊戲人的熱情,不讓他們的努力石沉大海」;大而言之,「討論、分享會給遊戲作品帶來不一樣的宣傳效果,讓許多不了解遊戲的人知道,在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中,創作者們帶給了我們多少感動」。

除了「魂」系列之外,姆羅也製作其他遊戲的解析視頻,「龍背與尼爾」系列專題是其中人氣較高的一部。橫尾太郎的作品儘管不像宮崎英高那麼晦澀,然而通過劇情的梳理與角色的分析,仍能讓觀眾體會到作品獨特的氣質

成為職業視頻作者之後,姆羅將自身置入了更大的環境之中。他認為由玩家、愛好者自發形成的遊戲研究有別於專業研究者,在後者熱衷於從技術、文化、行業、市場等方向上發掘遊戲作為商品的意義時,前者反而會讓遊戲更有韻味和人情味。「遊戲是藝術品,也是商品。」姆羅說,「如何不讓它在研究過程裡僅僅只成為一個冷冰冰的商品,而是大家口口相傳的藝術品,是我想做的事。」

與此同時,姆羅也對自己有著明確的定位:「『遊戲視頻製作者』的身份,其實也是一種商品,如果沒有被認可的價值,就離退出舞臺不遠了。」因此,觀眾的支持與鼓勵對他格外重要,「只要有人支持,作者就應該堅持產出,盡最大的努力尋找突破口,讓自己生活的各方面有更多的保障,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 「遊戲考古學」:一種結合了合理性、真實性與多重體驗的再創作

貓糧與姆羅的敘述中有著不少共通點,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提到了「遊戲考據」與「考古學」的聯繫。在他們的認知裡,這是「魂學」「島學」乃至所有遊戲解析行為的重要特徵。

貓糧毫不掩飾他對「魂」系列的喜愛,他將自己獨愛「魂」系列解析的原因歸功於作品本身的特色:可塑性、自洽性和獨創性,由這3點又可以引申出大多數採取隱性敘事風格遊戲的優秀之處——獨創的世界觀、內在邏輯自洽的故事線索,以及大量的留白。基於這些,貓糧解讀遊戲時尤其注重「合理性」和「真實性」,他認為,解讀遊戲就是賦予遊戲合理性與真實性的過程。「我不喜歡『神的造物』『奇妙的魔法』『萬能藥』之類的強硬解釋,更偏向於尋找使遊戲自洽的規則,再用這些規則去看待並推測遊戲的劇情。」

貓糧認為,解讀遊戲與考古有很多相似之處:「解讀遊戲和考古一樣,無法得知真相。從考古學的角度看,因為古代缺乏真實記錄的手段,所以現代人實際上永遠無法確認歷史的真相;對於遊戲來說,除非官方給出明確的設定,否則玩家永遠無法得知那些被隱藏的內容。但明知如此,玩家們還是會孜孜不倦地去挖掘遊戲中的線索,試圖拼湊出可信的內容,就像考古學家孜孜不倦地挖掘古蹟,試圖拼湊出可信的歷史一樣。」

貓糧在自己的視頻中明確提到了「遊戲考古學」

貓糧自己對遊戲的解讀過程也更接近一般人想像中的「考古」過程。在通關(大部分時候是多次通關)之後,他會花大量時間在遊戲裡逛街看風景,觀察雕像建模、繪畫貼圖,尋找它們與道具說明的聯繫,最後開始構建劇情。在這個過程中,他完全依靠自己,不會去看其他作者的分析,即使有所參考,也僅限於支線任務、道具等技術方面的問題。在他看來,儘可能少地接觸網絡上的相關信息,對於自己建立較為完整、完善的想法是有益處的。

儘管是「一家之言」,但《老獵人筆記》中關於卡萊爾文字的解析,算是十分詳細且說服力最強的解讀之一

不少觀眾在看過貓糧的視頻之後也會對他提出批評,有的人說他過度解讀,有的人用其他主播的視頻內容對他進行反駁。在貓糧眼裡,觀眾的這些反應恰巧印證了他關於「遊戲考古學」的觀點。「就像歷史有很多種假說一樣,遊戲解析結果也因人而異,所以需要大家理性對待不同的意見。」

與貓糧相比,姆羅對遊戲解析與考古的認識更傾向於「人人都可參與」這一點。他認為這一觀點特別適合那些敘述不明確、故事線零散的作品,當然也可以應用於普通的作品之中。「對於普通玩家來說,有效的答疑解惑和清晰的設定背景說明,能更好地提高遊玩者的投入熱情,讓他們更加能體會到整款遊戲的精彩之處。」從這個角度來看,他也認為宮崎英高和「魂」系列具有獨特的價值,當然,解讀它們的難度也是不一般的。「《黑暗之魂》《血源詛咒》都算是最難解析的作品了,對解析者來說,就像是難以翻越的大山。」

然而就像俗語所說,之所以人們會登山,是因為山就在那裡。自從玩家們發現他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整理出屬於自己的故事劇本之後,姆羅所說的「全民參與的考古行動」也自然而然地開始了。一個人的立論基本站得住腳,沒有太大的漏洞和Bug,就會被人們相繼討論,姆羅認為,「這種有趣而又一直持續的熱度維持方式,是這類作品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不僅限於「魂」系列,姆羅在自己的每個系列視頻開頭都會向所有觀眾說,「請尊重每一位為故事構成做出貢獻的人們」,在他看來,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有意義的

因此,姆羅習慣於儘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不論是遊戲中出現過的內容,還是國內外作者的資料文獻和視頻,都是他的研究對象。「即使玩了很多遍遊戲,只要稍不注意,還是容易陷入自己的邏輯漩渦之中。」他在遊戲分析前會將自己能收集到的所有資料進行對比和整合,以此保證觀點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當然,從結果上看,它仍然是非常個人化的。

姆羅目前正在同時製作「Fate」與「王國之心」兩個系列的解析,每個系列都需要查閱相當數量的資料,他的工作量也因此多了不少,即使專職做視頻,每天的工作也排得很滿

把貓糧和姆羅的觀點結合起來,或許可以得出一個有一定代表性的結論來:毫無疑問,遊戲解析屬於一種再創作,然而它也必須具備合理性、真實性,並且建立在不同作者的不同遊戲體驗之上。如果人們要把遊戲真正視作「第九藝術」,那麼它與文藝評論有一定共通之處,又會因為遊戲獨特的互動性而具備更強的多樣性和主觀性。

■ 結語:現在和未來

由於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又與父母同住,貓糧如今的視頻產量有所下降,「父母對我要求很嚴,每天必須準時上床睡覺,還好在其他時間不限制我」。考慮到家裡的隔音不太好,自己的視頻又「有些中二的氣質」,在家錄音多有不便,貓糧開始考慮搬出來租房子住。到了那個時候,養上一隻貓,玩更多的遊戲,做更多的視頻,就是貓糧理想中的生活了。

如今,姆羅已經與B站籤約,開了直播,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時也多了不少約束。他坦言,籤約獨家協議並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生活的資本,直到現在他都要靠自己的工作積蓄度日。然而對於他來說,「更好的與大家交流的機會」與「把自己的故事傳播給更多人」更加重要,足以支持著他繼續創作下去。

相關焦點

  • 公眾參與考古: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據中新社報導,河南安陽即將開啟「公眾考古模式」——向外界招募考古志願者,凡是熱愛考古事業、本科及以上學歷、身體健康、年滿18周歲,均可報名。  近年來,我國在公眾參與考古方面有所探索,比如開放考古現場,讓有興趣的百姓參觀、與專業考古人員交流;一些考古活動通過「雲端」直播,讓網友參與「雲考古」;也有個別地方嘗試了真正的「公眾考古模式」——在全國範圍內招募「江口沉銀遺址」相關考古發掘項目志願者,並讓最終選定的志願者,參與考古工作各個環節。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考古文化「出圈」。
  •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成了爆款,讓人們體驗到考古...
    把土塊層層挖開,你才會知道「考古盲盒」裡會出現什麼「寶物」開盲盒過了把考古的癮盲盒開出的「兔首印章」網友供圖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受訪者供圖手握洛陽鏟,小心翼翼地「挖土」,隨機挖掘出寶物的瞬間,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體驗,可不是考古學家的專屬,擁有一個「考古盲盒」,你也能過一把考古的癮。
  • 他們對考古紀錄片「動手」了
    在林果之後3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茶園山南宋墓葬的發掘或許只是「平平無奇」的一次,考古所得文物也已經安放在福州市博物館很多年了。  《古墓派·互動季》製片人劉揚介紹,團隊在梳理了30多年來的中國考古發現後,選中茶園山南宋古墓,是因為這個墓有非常多的疑點,「就像一個案件,解決一個疑點又發現另一個」。這樣,觀眾就能「化身」為在現場的考古學家,在一個模擬真實的環境中,作出自己的選擇。
  • 考古遊戲起勢,「恐龍化石模擬器」完成眾籌,蹭《動森》熱度?
    顧名思義,遊戲的核心玩法,基本可以用「挖掘恐龍化石模擬器」來形容。在本作中,玩家將化身為一位古生物學家,通過尋找、挖掘和處理化石等一系列流程,來填充博物館內寂寥的恐龍展覽區域。客觀來說,對於那些對考古絲毫無感的人而言,此遊戲的內容甚至可以用完全無吸引力來形容。遊戲場景採用了開放式的地圖。
  • 自動販賣機:寒風中的溫暖治癒|官方考古
    它們安靜地等待著人們。這些機器乍一看沒有什麼性格。和內燃機、汽車、電風扇、電子體重計一樣,說白了就是一種方便人類的工具嘛。但在機器這個大家族中,也有幾位個性鮮明。槍械、炮彈是為了傷害人類,它們冷酷而尖銳;香薰機、按摩椅是為了治癒人類,它們芳香、溫暖。自動販賣機本來也屬於那種最基本的、沒有性格的機器。在設計之初,它只是用來賣東西的:投入錢,自動計算找零,送出商品。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該遺址地層堆積共分13層,層位關係清晰,是中國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至1.5萬年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遺址考古發掘項目領隊王社江在遺址現場進行解說 遺址中出土的早期現代人化石,打破了學界曾普遍認為的「夏娃理論」,即現代人都來源於距今
  • 在「音樂考古」中還原大師和經典
    在重溫經典之際,那些與貝多芬豐富音樂遺產相關的技術細節與軼事傳聞,再次激發起人們求證還原的熱情。「音樂考古」。作為探尋和發掘古代人類社會實物遺存的嚴格意義上的考古學概念的延展,「音樂考古」其實更接近「考古學」希臘語詞源的內涵,即「研究古代之學」。在演出實踐領域,「音樂考古」集中體現在肇始於19世紀並於20世紀發揚光大的「古樂運動」或稱「本真運動」中。
  • 【社科專訪】武仙竹:從舊石器考古中追溯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
    近年來,我們在考古發掘資料整理中,獲得很多重要研究信息,對於文化傳承和經濟建設都有重要作用。如湖北巴東店子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資料整理中,發現三峽地區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古居民已掌握「對向砸擊取髓技術」(一種對哺乳動物管狀骨完整剖裂取髓技術),而該技術在以專業狩獵為生的鄂倫春人部族之中現在還在應用。
  • 這位考古學家, 真的在《魔獸世界》裡「考古」!
    圖片來源:coinworld.com2010年,《魔獸世界》「大災變」版本更新之後,安德魯發現《魔獸世界》裡有了「考古學」這項技能。他意識到,這給了自己把真實的考古學帶入遊戲的機會:如何測量新的地貌、怎樣映射舊時代的廢墟,以及如何研究遊戲裡不同的種族和不同遊戲物品的歷史演化。
  • 難忘的考古館之行
    濟南市盛福實驗小學六年級三班高巖 指導老師:張書芳  前不久,我和濟南報業的小記者夥伴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邁著愉悅的步伐,緊緊跟隨著團長張勇叔叔,來到了濟南考古館
  • 考古傳奇丨一把洛陽鏟,刺破陰陽界
    身繞無數神秘光環,隨著近些年盜墓題材的盛行而名聲大噪,出現在各類電影、小說與遊戲中。你一定聽說過它的名字,它就是神器——洛陽鏟。如今的考古事業中,洛陽鏟屢建奇功。一個個舉世矚目的發現背後,都離不開它的身影。最輝煌的要數1980年的秋天,考古隊的鑽探隊員一鏟子帶出溼潤的黃土,埋藏在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銅車馬就此露出端倪。
  • 不思議迷宮考古家問題答案大全 考古家問題答案是什麼
    位置 商店-天空集市下方可選擇兌換符石,概率刷新「歷史學者證書」,戰鬥使用勝利後再碰到考古家的問題將直接顯示正確答案。 考古家問答1、你可知道,是誰把大德魯伊鬥篷,交給了一位走失的女孩? 答:平庸的法師 2、你可知道,著名的格鬥大師拳套,它最早的主人,曾經擊敗過誰?
  • 小說中的東西現實中竟然真的存在,那麼考古也能遇到粽子嗎
    所以文學作品看看就好,切莫太過當真,如果真的熱衷對文物的探索,這裡建議可以去學習考古,使用合法的方式對未知進行探索。話雖這麼說,但不得不承認文學作品中的那些吸引人的情節真的很令人好奇,那麼今天我就簡單的滿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說起盜墓人們總會產生各種好奇心,比如尋龍訣是真的存在嗎?古代真的有摸金校尉嗎?盜墓常見的洛陽鏟考古學家們真的會用到嗎?
  • 「公眾考古」要挖點啥寶貝
    鄭州市鬧市區發現大型墓群的話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許多人轉發有關視頻、圖片。文物部門緊急回應:不要看到考古就以為是墓群,這是一處考古工地,普通的遺址,沒有墓葬,更沒有群。考古確實越來越熱,但公眾對考古仍有著刻板印象。
  • 年度河南考古項目 扎堆兒「PK」成果
    為了尋找它們,考古隊員每天爬山,為此單位還特地配發了登山設備。在46個洞穴中,其中36個有堆積,能夠繼續做深入工作的僅有10個,在其中的4個洞穴的地表採集到化石、石器等重要線索,此外,還有一些人類的碎頭骨。    在調查發現的洞穴裡,考古隊員採集到了大量動物骨骼化石,多數非常破碎。「可以確定的是早在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魯山就已經有了人類聚集。」趙清坡說。
  • 「考古盲盒」誕生:考古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麼
    微博截圖這是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將文物模型包裹在特製的泥土中,用縮小版的考古專用工具洛陽鏟等挖掘,讓大眾體驗考古過程。12月初,經由一個社交媒體的開箱體驗帖,「考古盲盒」在網上大火。「考古和開盲盒很像,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麼。」
  • 手殘黨遊戲推薦(掌機考古篇·數碼寶貝傳說·日光/月光)
    作為一名對競技類遊戲的苦手的手殘黨,本東在此精心為「同類」們,推薦需要腦子的好遊戲——我們靠的是腦子,和那些僅僅手指發達的王者們不一樣!哼~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又是一部nds掌機平臺發售的「古董(劃掉)」、是遊戲——《數碼寶貝·日光》/《數碼寶貝·月光》。
  • 我是考古女孩,我愛考古工作
    憑著最初的好奇,我走進考古的大門。那時的我根本不懂考古到底是什麼,可是開始系統學習後,我越了解越覺得奇,越品味越覺得妙,不知不覺,悠然其中,妙趣橫生,我開始讀懂了考古的意義,也堅定了從事考古工作的信念。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探訪發現,其實,現在高校的文博考古學科早就不是幾十年人們口中的「和尚班」了,女生反而佔了大多數!「團寵」遭質疑,考古圈大佬聯動送祝福把時間線拉回到半個月前。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文博大禮包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還貼心的送上了一個定製標尺和一柄考古手鏟。
  • ...做客「天中講壇」,解讀都城考古視閾之下的「中」與「中和」
    本次講座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研究員、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以《都城考古視閾之下的「中」與「中和」解讀》為題,從考古學角度解讀華夏文明的「中」和「中和」。講座採用雲直播的方式進行。